美刺之篇不失“真”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A10938154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确立了“真”的审美标准,他认为以美刺为内容的作品因为沾染社会功利气息,寄予明确目的,离自然之旨甚远,与真相悖,故当排除在大家之作之外。本文以《诗经》为例,认为美刺之篇也以情志为基础,是因为自然之眼观物,而产生愤懑、哀怨、欣羡等自然之情,以美刺为代表的文学功用的作品也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不乏大家之作。
   关键词:美刺;《诗经》;真
   美刺之篇,说的是内容为颂美、讽谏的作品,它表现出哀民生之艰,直刺当世的昏庸无道、奸臣弄朝之象,或是颂美政通人和之状,抒发渴慕贤才之意,而在王国维眼中,这一切内容患未能有纯真情感之病,不得成为大家之作。然而果真如静安先生所言吗?功用之作品确无“真”之境界,缺大家之风?我认为不然,美刺亦不失其“真”,若文学作品要达到美刺之功用,则必有自然之情感灌注于作品之内。
  一
  “真”作为审美标准自古以来颇受青睐,庄子的《渔父》篇有论:“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庄子对“真”评价实高,认为“真”受于天,“真”才可动人。智者所见略同,“真”也是王国维,这位受到道家思想深远影响的学者,在《人间词话》中品评词的金科玉律,是其所肯定的大家之作精髓所在。
   “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神败,则无佳篇,那如何出“神”,便是其审美标准的核心所在。以静安近乎挑剔的审美眼光来看: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无可大误也。
   于言情而言,当以自然之舌言情,能沁人心脾,令人感同身受,于体物摹景而言,当以自然之眼观物,能状溢目前,令人如临其境,这一要求,即是静安大家之作的成就之道,不仅需要情感真实,而且这深情浓意,亦有内容的限制:
   人能于诗词中不为美刺投赠之篇,不使隶事之句,不用粉饰之字,则于此道过半矣。
   即是所言之物不可沾染社会功利之气息,不能寄予明确的目的,若然,则离自然之旨意甚远,与“真”相悖。依照此标准,在静安眼里,李后主和纳兰容若是与其美学标准匹配之作者:
   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此人之长处。
   皇宫深院之中,与世隔绝之处,妇人的栽培养育,成就了后主的仁心善感,于世道人心,却一无所知,这促使他成为了阅世较少的主观之诗人,在其诗作的表现上则性情愈真切,无关世俗功利,词作皆系于个人的感伤悲叹;至于纳兰容若能情真意切,不失赤子之心的原因,静安概括为:
   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之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一人而已”,则谓之独超众类,可见纳兰性德之词深合静安之意,究其原因,则曰:“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汉人风气想必即是偏爱功名,敬德崇礼,使得情绪的体悟能力和情感的真实反映则必受外界规则和俗事的干扰,故不能以自然之眼观物,且不能以自然之舌言情,与“真”之要领失之交臂。
  二
   美刺之篇于靜安而言,因有损其“真”之标准,被排除在大家之作之外,然而纵观我国文学史,美刺之篇亦不乏大家之作,以《诗经》为例,作为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它是讽谏传统、文学功能之体现的开始。这一点,《诗大序》对其进行了肯定,它在论述“风”、“雅”、“颂”三种诗体,就是从美刺的角度入手的:
   风,风也。上以风化下,下以讽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故曰“风”。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故曰:“雅”。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故曰“颂”。
   由此观《诗大序》之言《诗》,“风”诗即为讽谏诗,“颂”诗即为颂美诗,在分析“雅”诗的时候,则按时代划分了“正风”、“正雅”与“变风”、“变雅”而“变风”、“变雅”之所以得以成篇,《诗大序》有云:
   至于王道衰,礼仪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变风》、《变雅》的诗歌内容即是委婉进谏、贬刺朝政、笔伐衰世,由此可以推论,《正风》、《正雅》便是颂美褒扬的作品。
   由此观之,《诗经》的作品是以美刺为出发点的,关注政治,刺上化下,若从内容上讲,在由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有较为具体的论述。
   在《诗经》内容概述中,以君臣、亲朋欢聚宴飨为主要内容的宴飨诗,反映了上层社会的欢乐与和谐的场景,赞美周王,肯定守礼有序,宾主融洽的关系,同时也赞美贵族阶级的才德容仪,颂扬温文尔雅、谦恭有德的君子,以诗歌的形式,对周初社会尚德崇礼、繁荣和谐的景象进行褒扬;再如一些战争诗,大雅中的《江汉》、《常武》小雅中的《出车》、《六月》等,都从正面描写天子、诸侯的武功,歌颂王师的威力,军容的盛况,《无衣》、《小戎》等赞叹了将士同仇敌忾,斗志昂扬的乐观情绪。
   周初的宴飨诗和战争诗表现了《诗经》的颂美之意,到西周中叶之后,特别是末期,周王室衰微,纲纪废弛,政治黑暗,怨刺诗便以针砭时弊,反映丧乱的面貌出现了,这类诗歌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其作者或痛斥黑暗的统治,在忧国忧民之际,加以抒发自身的遭遇,或辛辣犀利地对统治者加以揭露和嘲讽,如在大雅中《民劳》、《板》、《荡》、《桑柔》、《瞻仰》,小雅中的《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无正》、《巧言》、《巷伯》等,反映了厉王和幽王时期赋税繁重,昏庸无道,民不聊生的现实;国风中《魏风·伐檀》、《魏风·硕鼠》、《邶风·静女》、《齐风·相鼠》、《陈风·株林》,或讽刺不劳而获,贪得无厌的统治者,或揭露政治黑暗,表达强烈的怨恨和不满。如此说来,《诗经》的内容和出发点都是以美刺为主的观点已成定论,然而《诗经》作为垂范后世的作品,流芳百世,永不刊灭也是不争的事实,它在奠定了我国诗歌抒情言志传统的同时,《诗经》最为引人瞩目的是其风雅精神,它表现出的关注社会现实、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以及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直接影响了后世文人的创作。
   屈原的《离骚》和《九章》是其深广忧愤的集中体现,也是其讽怨楚国的表现,《史记·屈原列传》评价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充分肯定了他对国风和“二雅”传统的继承,后世乐府诗歌缘事而发的特色,建安风骨的刚健爽朗之风,无不是风雅精神的延续,再如陈子昂在初唐感叹“风雅久不作”的文坛之病,主张接续这一广泛深刻的现实精神和刚健明朗的创作风格,以矫正颓靡风气;杜甫的诗歌亦是亲风雅的佳作,被冠以“诗史”之名,标榜其反应现实的深刻性;白居易为代表的新乐府诗人,弘扬“诗歌合而为事而做”的精神,重视诗歌补察时政的功用。可见《诗经》的美刺传统,是富有生命力和强大的影响力的,以《诗经》为代表的揭露社会黑暗,颂美盛世和英雄的作品,与静安的大家之作论述相悖,但是它们却都在浩如烟海的文学经典中熠熠生辉,成为举世闻名的佳作。
  三
   静安认为: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是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情感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不可忽略的是美刺也是喜怒哀乐所致,亦有情感基础,也符合真情之所致,真情之表达,如若没有“真”的存在,美刺投赠也不会具有艺术感染力,达到美刺投赠之效果,也不能垂范后世,影响文学创作的价值取向。
   《尚书·尧典》有言曰:“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诗大序》论述诗的本质时云: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综合古人这两句话,可以得出诗是以志为基础的,“诗言志”中“志”兼而有情感和思想志向两种含义,具有浑融性特点,同时也进一步说明了诗就是志由内而外的语言表现,是志见意于笔端而呈现出的文字形式。无论如何,《诗》的主要内容是抒情言志的作品,其情和志不仅包含那些忠于爱情,厌恶徭役,思念故土的诗作,这也包括了《诗经》中美刺的作品。
   詹福瑞在《中古文学理论范畴》中论述到:“这类(指美刺为内容)作品,有些赞叹和讽谏是由衷的,尤其是那些怨刺的作品。”我觉得此言在理,在《诗经》产生的时代,人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是极其有限的,物质文明也处于低水平发展期,精神文明正在缓慢发展,像世道人心,江湖险恶这样的提法,抑或是阿谀奉承、尔虞我诈这类行为,缺少发生的现实土壤,那如颂美周王,进谏国策,表现宗族之间脉脉温情的宴飨诗,赞叹英雄锐不可当、王师势不可挡的战争诗,是出自真心,言辞恳切的说法当毋庸置疑,至于礼崩乐坏,纲纪废弛,小人当道,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发出的深切悲叹,从而产生的怨刺诗,则更是发自肺腑、情真意切的了,在《论语·阳货》中,孔子有云:“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此“怨”字表明了诗的社会作用,怨刺上政,批评指责社会政治方面的过失,揭示了文学社会作用的根本性规律,并逐渐被提炼成为文学创作发生机制,一脉相承,传承后世,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到刘勰的“蚌病成珠”,从韩愈的“不平则鸣”到李贽、金圣叹的“水浒评点”,“怨而作”的文论思想绵延于中国文学史中,从而肯定了怨刺可以作为文学的创作内容的观点,同时也说明了怨是真情流露,揭示了“怨”作为创作动力。总之,美刺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方式,是真实可感,情自心生。
   综上所论,以美刺为内容的作品,因为关注社会现实,产生了客观的功用之效果,故被排除在静安所认为的佳作之列,然而就静安 “故能写真景物真情感者,謂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这一论断来看,美刺之篇的情感也是因为自然之眼观物,而产生愤懑、哀怨、欣羡等自然之情,并将其诉诸笔端,欣赏这类作品之时,或许没能感到静安心中所赞赏的“沁人心脾”之美感,却能引起读者内心强烈的激荡和共鸣,引发有心人良多感慨,若无真情实感,无真切表达,如何能具有感召力和感染力。王充有云:“文岂徒调墨弄笔为美丽之观哉?”,文字的功能也颇具有意义,静安受到个人知识结构和人格精神的影响,于“有境界”的大家之作中,剔除了包含美刺投赠的作品,对“美”和“真”的感受也太过单一,文学的审美与功用,宜当双美而不可偏废,美刺之作,也不失“真”。
  
   参考文献:
   [1]李建中.中国古代文论(修订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王国维著、徐调孚校注.《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詹福瑞.《中古文学理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陈伯海.释“诗言志”——兼论中国诗学“开山的纲领”[J].文学遗产,2005(3).
   [5]陈子谦.司馬迁的“发憤著书说”及其历史发展[J].厦门大学学报,1981(1).
   [6]刘明今.《中国文学理论体系·方法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金童,男,湖南永顺人,武汉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东北二人转的命运,可以说是经历了“低俗文化”到“流行文化”到人尽皆知的“大众文化”三个阶段。二人转创新发展是符合大众文化的发展趋势的,因其世俗性、娱乐性和时效性,需要有一些适当的变化,我相信这就是二人转之所以进行这一系列的创新的原因,也正是因为这样,二人转才能够在今天吸引越来越多的群体的关注,成为家喻户晓的大众文化,这对于一个民间曲艺的发展和传承是至关重要的,也有很多值得其他民间文化借鉴的经
期刊
佛教艺术渊源于印度。在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一世纪这一期间,印度中部出现了在塔门和塔周围栏杆上佛本生、佛本行等故事的浮雕,这就是印度佛教艺术中最早期的创作。以后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艺术在我国新疆地区天山南麓大为发展起来,尤其是佛教艺术中的石窟艺术创造,后来石窟艺术也随着佛教进入玉门关,使河西走廊成为了石窟艺术的中心地带。   石窟艺术与佛教是十分密切的,石窟艺术是为当时信佛的人们服务的。它虽然以虚幻
期刊
唐诗代表了唐代的文学潮流。说它能“代表”,自然会有一些特征、或者说一些标志,比方說诗人的数量多,诗歌作品多,诗歌风格流派多,内容丰富,诗歌艺术精湛等等。我们先看一首诗: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这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诗,题日叫《赠萧瑀》。萧瑀,本是南朝梁政权的后裔,曾经在隋朝及唐高祖李渊手下做官。当李世民与几个兄弟争夺政权玄武门打得你死我活的时候,萧瑀坚定地站在了李世
期刊
美学课本翻到“社会美”章节后,李树锋老师突兀让我们欣赏了丁建华朗诵的《致橡树》。——作为以个性尊重和人格平等为前提的一首爱情诗被嫁接在“社会美”的视野中,事实上我并不清楚他的寄予;然而我感谢他,因为在这片刻的静寂与思想里,我无疑明晰了长期以来惶惑的一个终极追问:“何为‘伟大的爱情’”(毋宁说“爱情”在这首诗里也仅仅是一个巨大的象征,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单说这“爱情”)。   首先我们说:爱情,总之不
期刊
摘要: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社会整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各样的思想冲击着人们的传统观念。高中政治课堂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使其成为具有良好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公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期刊
意象,辞海是这样解释的:表象的一种。即由记忆表象或现有知觉形象改造而成的想像性表象。文藝创作过程中意象亦称“审美意象”是想像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了形象显现。“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总的来说,意象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多用于诗歌创作,但出现在
期刊
学风建设是高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关键。而高校党建又和学风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支战斗力强的党的队伍,能够积极促进学风建设,有利于提高人才质量。因此,湖北工业大学化环学院党委、行政一直都把学风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并以党建来促进学风建设。   一、现状   湖北工业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学风历来在学校各学院中具有有较好的口碑,也有一些好的传统。如:针对学院
期刊
“代沟”是指两代人之间在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代沟现象,本来十几二十几岁的年龄差才会产生,而现在,随着快节奏生活的到来,据调查,相差三岁就会有沟,便是所谓的“三岁一代沟”。在当前的大学校园里,由于师生间年龄、角色、立场、成长背景和生活经历等方面的不同,而造成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观念上的差异,即为“师生代沟”。师生之间由于存在着这种心理冲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管理工作中
期刊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离婚率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离异单亲家庭的产生,离异单亲家庭学生作为一个新的特殊的社会群体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离异单亲家庭孩子比一般家庭的孩子容易产生心理和社会适应的问题。因此高校工作者,特别是高校辅导员,应对离异单亲家庭子女思想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思想和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关键词: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加合作班   中国从改革开放至今
期刊
在当代信息社会, 随着科学技术和对外交流的日益迅猛发展, 国际交往越发频繁, 从事机械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与国外同行进行合作交流的机会不断增加, 这一形势使得专业英语的重要性日趋明显。然而, 现阶段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开展和改进专业英语的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成为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这里所说的专业英语教学在实践中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