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以前哲学家的本源论-本原论思路探讨

来源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ysun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恩培多克勒残篇8的这个词在翻译上出现了两种看似毫不相关的翻译,即:“产生”和“本质”。本文希望通过希腊文的三种中文翻译(“始基”、“本源”和“本原”)来分析。我们这里实际上是要处理苏格拉底以前哲学家的两种不同思路,即:本源论思路与本原论思路。前者所理解的具有时间上的在先性,而后者的则指称结构在先的存在。落实到一词,前面提到的两种译法正好反映了古希腊哲学家对的这两种不同理解。本文通过追踪这两种思路,一方面呈现一词在中文翻译上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则借此梳理早期希腊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
其他文献
布拉格学派从事文学与美学研究的领军人扬·穆卡若夫斯基,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首次将结构主义理念融入审美价值问题研究。与传统美学多从本体论这一静态视角来研究审美价值不
文章通过对全球范围内14个研究基地、1500多名青少年的混合研究,验证了在文化和环境基础上人们对抗逆力涵义理解的四种命题:(1)除了全球性,青少年身处的文化性、环境性因素都
哈曼是第一个对启蒙运动提出系统批判和深刻质疑的思想家,享有“德国文学全盛时期开山之父”的美誉。随着康德在德国哲学界的影响日益深远,人们对他批评康德的那些深刻理论日
对于诠释以及诠释创新的可能性的研究,必须超越诠释的范围,首先把诠释置于人类文化创造的生命运动中,特别是把它当成人的生命本身的一个内在构成部分,从诠释的“外面”,从环绕人的
牟宗三将中国哲学定位为“生命的学问”,以对比于西方哲学。他认为:中国哲学以“生命”为中心,西方哲学以“知识”为中心;中国哲学特重主体性,西方哲学重客体性;而中国哲学之中,儒家
今天,我们需要藉牟先生之论述和多重的对经典与宋明儒学之诠释,展示牟先生的诠释方式和境界,以建立当代新儒家的生命诠释学。我们有必要以西方诠释学的发展与内容作为参照,进探与
以元伦理学理论为基础,从“应该”、“善”等价值词的意义入手,首先分析了翻译研究中“忠实”命题的性质、意义和功能,然后沿着元伦理学价值推理的逻辑,对“忠实”命题的有效
黑格尔美学给中国美学和艺术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模板,尤其是他关于象征、古典、浪漫三种艺术形态的发展演变的论述,启发了中国现代美学和艺术史研究。在中国艺术的发展进程中,
现象性意识是实实在在的、无法脱离主观视角的体验,且难以从完全客观的视角来理解,由此构成所谓意识之谜.高阶理论试图吸取传统思想资源解决意识问题.该理论认为意识状态在于
在分析美学史当中,“艺术惯例论”给艺术的定义在实践中具有说服力而得到了普遍赞同,但却因理论本身的内在矛盾而倍受批评。这就需要面对批评对惯例论进行不断修订,形成了“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