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师的两难处境及其突围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_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高中语文教师难当的呼声日高。但是我要说,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师最好当。谓予不信,且听道来:
  考试的内容早知道。高考发展到今天,全国及各省的高考语文试卷的范围、题型及结构几乎都是一个模式(上海除外,但也已形成了模式),且年年如此。虽然年年命题者在喊“小步推进”,但相对而言,已是“小”到无关大碍。要应付这样克隆化的考试,又有何难?于是乎,那些玄之又玄的人文素养,不管;虚之又虚的文学审美,不顾。只需从字音开始,到文言翻译、分析概括,再到语言运用、作文写作,一一反复训练,一一强化落实。语文教学,如此而已。
  讲课有答案。教课文,有教学参考书,不必为难点的费解而劳神;讲试卷,有现成答案,不必为学生的质疑而担心。到了高三总复习,那更好说了,无论用哪种复习资料,诸如《高考语文核按钮》《世纪金榜》等等,均有专门的“教师用书”,那上面的每道题目都有答案。教师无论布置学生做哪道题,做多少题,都不怕讲不出答案。试问,这样的语文教师不好当吗?
  有人说,作文教学是没有答案的,那得语文教师拿点真功夫出来进行辅导。其实,现在高考作文早就被人为地异化为新八股文了。如没有材料就把司马迁、李白、苏轼等古人拿来说事;没有文采就在开头结尾来上一段“三比”(排比、比喻、比拟)句子。无论你高考作文题目怎样变,我反正以不变应万变。旧瓶装新酒,傻子都会。现在书店里不是真的就出了一本《傻瓜作文》吗?另外,不知哪里来的历年高考满分作文集子比比皆是,语文教师只要学生人手一本,猛读就是。套用一句熟语: “熟读佳作三百篇,不会作文也会作。”
  如此说来,高中语文教师是否就真的容易当了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只要稍有中国文人良心的高中语文教师,时刻都在痛苦并思索着。
  痛苦之一,教非所愿。现行全国统编的《语文》教材,还有配套的《语文读本》。笔者认为,《语文读本》上的不少篇章文质兼美,甚至优于教材中的文章。但是,从高一开始,由于要不断地应付月考、抽考、联考以及期中期末考,到了高三,还有周考,不得不占用大量的课时来进行考试和评讲试卷。于是,不要说课外阅读无法有计划开展,《语文读本》上的文章基本无法安排阅读,到了高三,连五、六册教材上的课文都要打折扣了(一般只上文言文):本想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上来一下“侃侃而谈”的,结果在卡夫卡的《变形记》、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等篇目面前,不得不忍痛割爱;本想对《红楼梦》来一番“津津乐道”的,结果在《诉肺腑》《宝玉挨打》《抄检大观园》等篇目面前,要三下五除二跳过去。而学生呢,除了读背文言文,就是分析句意、归纳主旨,再就是做那永远也做不完的卷子,写那言不由衷却又头头是道的作文。这样的语文教学,教师是心不愿而硬教之,学生是心不乐而强学之,苦啊!
  痛苦之二,教非所研。读语文教学期刊,参加学术论坛,所见所闻,都是令人心动心痒的新观点,如“人本教育”、“语文生态”、“还原分析”,还有那一节节天衣无缝、如行云流水般的课堂教学实录,于是,稍有进取心的语文教师就想践行之。仿效之。有时还忍不住也想动笔舞文弄墨,來一点教学研究,且满怀期望走出一条语文教改新路。但理想的肥皂泡很快就在现实面前碰得粉碎。试着搞了一下教学改革。如引导学生来一点课外阅读,积累文学审美经验,但如果有一两次考试下来,你所教的班级的语文成绩综合值低于兄弟班级零点几个百分点,名次下滑了2~3名,那么马上就有领导问责,学生怀疑,同行轻视。于是,教研暂缓,还是老老实实地去死擂那高考的知识点吧。只要分数上来了,其他的都好说。目前,好多高中学校的特级教师或者德高望重的名师在擂成绩上就往往不如年轻后生,其原因大概就在于此。
  痛苦之三,教非所用。语文是工具,只有在实际运用中产生了效用才能体现其价值。然而,我们现在教的好多知识,基本无用,比如在复习“文言文翻译”这个知识点时,为了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翻译技巧,就一会儿讲“宾语前置”,一会儿讲“定语后置”,一会儿又讲“状语后置”。弄得学生晕头转向,结果有些简单句子也不会翻译了。其实对汉语来说,语法知识基本不起作用,如古代文人,饱读经书之余,从未专门学习语法知识,却能下笔千言,倚马可待。另外,从教师的角度看,如果不是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运用中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只是一味搞所谓的知识点逐个突破的话,那么生动而有机的语文就变得支离破碎且一无用处了。事实恰恰就是这样:当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对学生集中进行了字形训练后,但不少的学生在语文练习中仍然错别字俯拾即是;当我们口干舌燥地讲完了病句的修改以及标点符号的使用后,学生在作文中,依然语句不通,依然一逗到底。此情此景,语文教师不禁纳闷:何以苦苦地教了学了,竟没有效用呢?
  综上所述,我们说高中语文教师“易”当,是因为“易”在将语文这个有机整体肢解成了一个个零碎的知识点,将生动而又富有人文情怀的一篇篇妙文割裂开来,变成了一个个冰冷而又严肃的问题,将本应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的课堂教学,变成了做试卷、讲答案,再做试卷、再讲答案的循环往复。而说高中语文教师“难”当,是因为“难”在教师本人的学养才情不能尽兴宣泄,难在教材上大量的名篇佳作不能引导学生尽情阅读,难在不能按汉语特有的规律来组织语文教学。
  其实,易也好,难也罢,都让高中语文教师处在一个两难的境地。因为这样的“易”,让语文教师一方面在没有激情、缺乏活力的教学活动中逐渐麻木、异化,一方面作为一个中国文人固有的良知和基本的判断力又在时不时地提醒自己,“你在做‘病梅残梅’的历史罪人”,逼得自己在现实和未来之间作痛苦的选择。而这样的“难”,难在高中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坚守自己的信念,还原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一方面又要偶尔屈从于现实的压力,擂一下分数,奔波于这矛盾的两极之间,也是两难。面对两难之困境,如何突围呢?姑妄从大、中、小三方面言之。
  大而言之,从高考制度层面进行改革,即变一次高考为两次考试。目前,除了北京等少数省市以外,其余的基本上是一“考”定音。这带来的问题是几乎所有高中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在围绕考试院制定的《语文考试说明》转,而把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基本上弃之不顾。这,多少有点本末倒置。我们知道,《标准》是国家对高中语文教学规定的最起码的标高。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过程,应当据此进行。我们说在高考前增加一次考试,就是针对《标准》进行的,称之为“合格考试”,如果“合格考试”达不到一定的分数,不能参加高考。当然。合格考试的成绩也可带人高考,占一
其他文献
怀古咏史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它主要是通过对一些历史故事,古人事迹,历史遗迹等的描述,借以表达作者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从而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所谓“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是也。例如刘禹锡《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就是通过对古都金陵的核心——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的描写,来寄托诗人吊古伤今的无限
一  由于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理解的偏差和实践的走样,近些年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一股“泛语文”现象(细分下去还有“乏语文”、“非语文”和“反语文”,我将这四者合称为“F4现象”)。这引起了有识之士的警惕,不少人对这种语文新课改中的新现象进行批判,这是十分必要的。所谓“泛语文”,顾名思义就是本真语文的泛滥化,语文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当然有它独自的疆域,泛化语文教育自然会稀释了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削弱它的功能,模
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曾论: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咏,切己省察。以我之体验,中国文化和艺术最忌一个字——死,最宝贵的是——活。要教活学生,就要教他们涵咏玩味的功夫。不是照本宣科,不是读死书。  新课改后,语文教学出现了另外一个极端:从教师满堂灌到学生满堂讨论,从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到学生的任何想法都得到肯定,从一味遵从教材和权威到漫无边际的创新解读……  天马行空。信意由缰,不顾作品
当今中学的文学作品教学应注意作品的生命特质,重在探索作品蕴涵的生命精神,使阅读达到与生命共舞的境界。笔者结合多年的文学作品教学经验,认为以下三个方面值得重视:    一、感悟意象的生命精神    诗歌的意境,蕴涵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练、含蓄、形象、富有音乐美。诗歌的形式丰富多彩,但不管何种类型的诗歌,都以抒情言志为主,即便是叙事诗或旨在说明科学现象和阐明哲理的诗,也包涵诗情。可以说情绪和感情是诗的
2010年高考18套语文试卷共鉴赏评价19首诗歌。分析这些考题,古诗鉴赏试题至少呈现这样一个特点,即试题的综合性增强,开放性有所体现。    一 综合性    一是。采用“一题多问”的形式,考查考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多方面的能力。今年共有9道试题就考点中的某两个知识点进行了整体鉴赏的考查。如全国卷I的“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同时
新课程语文教学虽然是课内延伸课外的大语文教学,但作为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语文教学主阵地还是语文课堂。新课程一个基本的理念是学生“主动参与”,那么作为起主导作用的语文教师该采用怎样的提问启发策略才能十分有效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去“主动参与”呢?我们知道。语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学中必须考虑它的性质、目的、内容、过程和教法。新课程语文教学目标是三维目标,新课程语文教学过程遵循的教学规律是语文认识规律,
每年的元宵佳节,总有烟花来助兴,今年也不例外。一到晚上,广场就被涌动的人群所挤满,几乎是全城出动,只为一睹那烟花的风采。  大家都知道,烟花在我国出现较早,主要用于盛大的典礼表演和各种喜庆活动上,而令我们印象最深的就属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出现的笑脸以及脚印的图案,让世人惊艳。看来烟花的色彩艳丽、造型多变,还真的是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的精彩,相信今晚的烟花也会格外美丽绚烂。  其实今晚的月亮也是
词语模是一种词语结构框架,由模标和模槽两部分构成。“模标指词语模中不变的词语,模槽指词语模中的空位。……词语模不限于构成新词,它也可以构成新的词组。”[1]其中处于模标位置的词语叫做模标,处于模槽中的词语叫做槽语。(郭攀,2008)词语模“老XX”由模标“老”和模槽“XX”构成,本文即针对该词语模感情色彩的分类情况及其成因进行分析。   先看模标“老”。“老”,《说文》:“老,考也。七十曰老。从人
“零”与“零分”就其数学意义来说常表示没有数量,甚至还可以向下推衍出负的量;于生活中,通常也用来表示一种决然的否定,比如零容忍,或直接说“零分”,都表示没有丝毫的可取之处。当“零分”与“作文”结合,就是对作文的零容忍,或者说是对作文价值的彻底否定。  最初,零分作文是零星的;但是,这几年零分作文却从全国各地中考、高考卷中源源不断地涌现,甚至今年汕头一市竟然出现了700多篇中考零分作文(E度作文网)
裴多菲·山陀尔(1823-1849年)生长在一个贫苦的屠户之家。他曾在诗中自述道:“父亲要我继承父业,我却做了诗人。结果呢?父亲用刀宰牛。我用笔杀敌,其实做的还是同样的事情。”可见,裴多菲是早就决定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他钟爱的诗歌事业,献给整个匈牙利民族的解放事业了。1849年,当奥地利与沙俄联军入侵匈牙利,企图颠覆尚在襁褓中的匈牙利共和国的时候,裴多菲毅然策马驱驰,征战疆场,以26岁的青春热血为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