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切除10天内饮食最关键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fh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5年前做了胃部手术,众所周知,食道、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等消化系统担负着消化和吸收的重任,人体只有依靠这条“生命线”才能不断地从食物中获取多种营养。胃切除了怎么才能吃得好我一直担忧,经过医生指导,我改变了饮食习惯,适应“改组”后的胃肠道,照样吃得很香甜。
  胃与十二指肠的连接处有幽门,它能够有节律地进行收缩和松弛,使食物缓慢地从胃排向小肠。当胃切除后,这扇特殊的“门”同时也被切除,新建立的胃与肠吻合口不再具有这种舒缩功能,病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因此,从胃切除术后的10天内饮食调整最关键。
  手术后1~3天:在这个阶段,大部分人进食后会引起胃胀,甚至呕吐不能进食。此时可以进流汁饮食,每次进食量可由几汤匙到200毫升不等,以不觉饱胀为度。流汁的品种以清淡为主,如米汤、菜汁、去油的肉汤、鱼汤等。牛奶对某些人会引起腹部胀气,不是人人皆宜。有不少家属专门准备了甲鱼汤等,实际上无此必要。因为这一阶段进食的主要目的是促使胃肠道功能的恢复,而不是进补和营养。
  手术后第4~10天:在这一阶段,可以开始进一些半流汁食物,可选用无刺激性、易于咀嚼及吞咽的营养较丰富的食物,例如粥、面条、蒸鸡蛋羹、菜泥、豆腐、肉糜等。进食量可由小到大,少食多餐。
  出院后2~3月:饮食可由半流汁逐渐过渡到软食或正常饮食,但仍应忌烟酒和辛辣食品。如果一次食较多的含糖流汁,有时会引起头昏、心慌、出冷汗等不适,这是因为流汁很快进入小肠而造成的。在此阶段,含脂肪较多的如乌骨鸡、甲鱼、黑鱼等仍不提倡吃。每餐的食量可逐渐增加,每天的次数减少。大多数病人在胃手术后3个月时,每餐进食量几乎可与胃切除前相同。有的病友担心进食多了会损伤胃,每餐总是吃得很少,久而久之,胃的适应性就比较差了。
  3个月后饮食情况与常人已无很大差别,除了忌辛辣、忌烟酒之外,一般可按照自己原来的饮食习惯,食用各种容易消化的食物,但一定多咀嚼以减轻残胃的负担。
  人体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是在小肠,而不是在胃。倘若切除了大部分小肠,那么一定会导致病人严重的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相比之下,胃切除之后对机体的影响就小得多。多数病人在术后一年进食与术前相同,对精力及体力的影响也很小。
其他文献
1967年夏,“文革”开展得轰轰烈烈,“文攻武卫”给本来混乱的局势来了个火上浇油。城市里造反派抢了解放军的枪,打起派仗。“知青”在城里没有立足之地,只好回农村抓革命、促生产。其实,公社和队里的干部全都不管事了,“知青”们干脆当起逍遥派:学乐器,练毛笔字,谈恋爱。  8月18日是毛主席接见红卫兵一周年纪念日,我们队“知青”当时还在挑砖大搞基建,大家想起没能出去串连,心里就窝得慌。不知是谁提议明天去城
期刊
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几十万各地“知青”涌入北大荒黑龙江兵团。在屯垦戍边接受再教育的政治氛围中,正值青春蓬发的男女“知青”却不允许搞对象。凡谈恋爱大多是地下工作者,外人也只能猜个大概。  二十团九连女“知青”程桂兰与男“知青”柳才茂悄悄搞上对象了,但地下工作做得好,谁也不知道。可没成想,一碗炒腰花闹出的风波,差点让他俩露了馅。  那时候,兵团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连里食堂上顿下顿吃角瓜(西葫),
期刊
我戎马一生,大半辈子是在军旅度过的,早年很少探家,偶尔回乡一次,所看到的依然是穷乡僻壤,乡亲们过着穷困的生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军队逐渐走向正规化建设,干部休假制度得到落实,这才有每年一次的探亲假期。借此机会回家孝敬老母亲几天,同时也和乡亲们拉拉家常。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退休后回家的次数也多了,不只是看看家人和乡亲,还想看看我魂牵梦萦的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
期刊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孤独的老妇人,没有任何亲人、朋友,常年生活在一家收费低廉的敬老院。除了必要的花销,不多为自己花一分钱。老人去世了,敬老院工作人员发现了一个写有老人名字的存折,上面有6万多元的存款。周围人不解,她完全可以吃饱穿暖生活得更有情趣。  其实再想想,就明白了老人的不安:她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离开人世,为了不可预知的未来,她以尽量低的成本维持自己“活着”,尽管直到去世,这笔“养老钱”也没有
期刊
鹦鹉反复喊救命  令警察哭笑不得  据美国媒体9月5日报道,警方在3日接到报警电话称,一户人家里传出女性呼喊“救命”的声音。警方随即赶到现场,在无人应答的情况下破门而入。然而,令人吃惊的是,整个房间不见人影,倒是有一只鹦鹉在笼中反复呼喊着“救命”,令警察哭笑不得。  这只10岁大的鹦鹉名叫卢纳。据它的主人德利昂介绍,这个小家伙已经不是第一次把警察招上门来。7年前,它在家中模仿婴儿哭声,一连“哭”了
期刊
现年79岁的韩桂山曾在1958年的德国莱比锡获得军事三项个人冠军,这枚金牌是新中国的首枚国际比赛金牌,他的奖杯和军功章至今仍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可谁能想到,这位军体英雄竟会与糖尿病结下不解之缘,患病长达18年之久。  当年卸下冠军光环后的韩桂山先后担任过总参谋部参谋、导弹卫星总装厂厂长等职。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召开,韩桂山担任运动会总务处副处长,工作纷繁,责任重大,每天上班
期刊
老公爱打鼾。随着家庭的小康、年龄的增加、身体的日益发福,他的鼾声便跟着上了一个又一个台阶。由阳春白雪、低吟浅唱,进而如潮如涌,如吼如雷。  初嫁时,老公的的鼾声,曾扰得我辗转难眠。为逃避老公的鼾声,曾想尽了一切办法。  第一招是和他讲好,要他稍等,待我睡后,他再入梦。老公欣然应允。但是,现实告诉我们,此招不灵。由于思想紧张,我越想睡越睡不着;老公经过一天繁忙的工作,回到了安乐窝,心情一放松,便阻挡
期刊
我退休快20年了,老友们都说我不像年过70的人,头脑清楚,不忘事。其实我的秘诀,就是多年前看到的一方药膳,我照方坚持进补,感觉颇有效果。  冬季,我每天的早餐是:碎核桃肉10克,醪糟(糯米酒)20克,加水300毫升,煮沸后,打入鸡蛋一二只,搅匀,一餐吃完,这种进补每月不少于20次。夏季,我又改为:枸杞10克,红枣5枚,大米80克,加水500毫升,熬粥。粥熬好后稍凉,即刻食用。每天最少一餐,多则两餐
期刊
辽宁省营口市老边康乐社区的96岁老翁李兆魁和100岁的妻子李淑兰已经结婚83年,他俩在一起的故事,人们说,比电视剧《金婚》还有看头呢。携手走过83年婚姻的李兆魁夫妇,膝下有7个儿女、9个孙子、5个孙女及多个曾孙,还有1个玄孙,现在已经是五世同堂、81口人了,可谓“人丁兴旺,枝繁叶茂”。他们最大的子女已经77岁,最小的也已经58岁了。  二老自1925年结婚以来,已度过了钻石婚,2008年8月18日
期刊
老同志的贴心人肖森明  ■潘华清    “张叔吗,发放生活补贴啦,稍晚些我给您送过去。”“老陈叔吗,明天我们外出钓鱼,请带上草帽或雨伞,我已经备好矿泉水了。”……   负责退休老同志的工作看似不起眼,似乎平日里也较清闲,但要让过去一贯领导别人的领导干部成为“被领导”, 被他们视为贴心人,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民航海南空管分局的肖明森则从一点一滴做起,老同志们都乐意和他长期相处。发生汶川大地震的第二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