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夫妻携手走过83年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R1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辽宁省营口市老边康乐社区的96岁老翁李兆魁和100岁的妻子李淑兰已经结婚83年,他俩在一起的故事,人们说,比电视剧《金婚》还有看头呢。携手走过83年婚姻的李兆魁夫妇,膝下有7个儿女、9个孙子、5个孙女及多个曾孙,还有1个玄孙,现在已经是五世同堂、81口人了,可谓“人丁兴旺,枝繁叶茂”。他们最大的子女已经77岁,最小的也已经58岁了。
  二老自1925年结婚以来,已度过了钻石婚,2008年8月18日,是李兆魁夫妇83周年结婚纪念日,恰巧赶上奥运年,老两口都特别激动,“我们去不了北京,到时候也要坐在电视机前为奥运健儿加油”。老人的儿子在朋友的鼓励下,正准备给父母83年的婚龄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
  李兆魁和李淑兰都是土生土长的营口人。生于1908年的李淑兰比丈夫大4岁,结婚那年李淑兰17岁,李兆魁13岁,男娶大媳妇在当时是一种很普遍的婚俗,当年17岁的李淑兰在媒人的撮合下嫁给了当时只有13岁的李兆魁。遥想成亲那天,李兆魁仍然难掩甜蜜笑容——吹吹打打、盖头掀起时他们一见钟情,婚后没多久,李兆魁到外地学木匠手艺,直到1930年才回到妻子的身边,一年后他们的大女儿出生。
  如今,李兆魁的子孙学历越来越高,7岁的小玄孙更是聪明伶俐,问他该如何称呼李兆魁夫妇时,他脱口而出“老祖宗”。今年2月14日,李兆魁夫妇还收到了一份遥远而浪漫的祝福,他们在英国留学的曾孙子李荣智通过电话问候二老,祝愿他们携手走过百年。虽然不在一起居住,但老人的晚辈们经常登门看望两位老寿星,有趣的是李淑兰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儿子、女儿、孙子、孙女们的生日,众多的重孙辈站到老人面前,老人绝不会弄错谁是谁家的孩子。
  在两位老人的众多子女中,五儿子李广涛和四儿子李广大在诗词创作方面颇有建树。采访中,身为营口市诗词协会副秘书长的李广涛为父母83年的爱情传奇赋诗一首:“父母双双百岁人,起居自理有精神。传承五代子孙旺,俭朴一生家业贫。身体健康长寿命,世界纪录耀星辰。不赖社会多关爱,怎得婚龄九九春。”两位老人如今仍住在自己家里单过,生活上不愿意依赖儿女,几个子女经常来照顾一下,做做饭,洗洗衣物。他们不在,二老也能做饭收拾屋子,他俩要的是“自由、自强、自立”。李兆魁至今还经常劈柴烧炕,上街买菜,儿女们劝也劝不住。李兆魁常说,长寿的秘诀就是干活,人一呆就不行,干活才能有劲。
  李兆魁的身体状况比妻子李淑兰稍好一些,96岁的老人只掉了7颗牙,还能喝酒吃花生,还能纫针呢,在现场,他就麻利地进行了一回表演。他每天许多时间都花在散步、看书、看电视上。他说:“我就是爱看书,看不懂什么也爱看。”李淑兰说,老伴最大的优点就是幽默,心态好。李淑兰老人的视力不好,3米外的东西已经渐渐看不清楚了,不过她仍然喜欢在丈夫的配合下摸索着为丈夫缝缝补补,无微不至地关怀着自己的丈夫。
  他们历经了人生的很多磨难,但最大一次挑战是李淑兰在46岁时患上了妇科病,大出血一度危及生命,不过李淑兰最后仍然幸运地挺了过来。两人称,他们的长久婚姻并没有什么魔法,他们只是因为恪守婚姻的那份承诺那份责任。虽然偶尔拌嘴,也是彼此对小事的看法不同而各执己见。如今,两位性格开朗的寿星还拌嘴呢,李淑兰经常埋怨丈夫买菜不是买贵了,就是所买的菜太便宜了没达到她的要求,但这些都成为了两人之间美好的生活调味品。
  (责编:孙展)
其他文献
别看父亲股票不多,可在股市摸爬滚打了十几年,是个货真价实的老股民。犹记当年他投资入市时说过的豪言壮语:“打今儿起,咱们家买车买房看我的了!”结果我们翘首以盼等着大钱生小钱,谁知不管潮涨潮落,他翻来覆去在股市里折腾的还是那三万元。  我本来就十分怀疑父亲在股市投资的毅力,一向“博爱”的他对任何新生事物都有无限的热情,围棋、音乐、书法、运动、唐诗、戏曲样样都玩,股票只不过是他业余爱好的三十分之一,颇有
期刊
30年前,老年人不仅物质生活匮乏,精神生活也极单调,赶集、聊天、下棋,几乎是他们全部的娱乐方式。然而,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不经意间悄悄地发生着。如今在城市,老年人丰富多彩的休闲生活已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期刊
1967年夏,“文革”开展得轰轰烈烈,“文攻武卫”给本来混乱的局势来了个火上浇油。城市里造反派抢了解放军的枪,打起派仗。“知青”在城里没有立足之地,只好回农村抓革命、促生产。其实,公社和队里的干部全都不管事了,“知青”们干脆当起逍遥派:学乐器,练毛笔字,谈恋爱。  8月18日是毛主席接见红卫兵一周年纪念日,我们队“知青”当时还在挑砖大搞基建,大家想起没能出去串连,心里就窝得慌。不知是谁提议明天去城
期刊
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几十万各地“知青”涌入北大荒黑龙江兵团。在屯垦戍边接受再教育的政治氛围中,正值青春蓬发的男女“知青”却不允许搞对象。凡谈恋爱大多是地下工作者,外人也只能猜个大概。  二十团九连女“知青”程桂兰与男“知青”柳才茂悄悄搞上对象了,但地下工作做得好,谁也不知道。可没成想,一碗炒腰花闹出的风波,差点让他俩露了馅。  那时候,兵团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连里食堂上顿下顿吃角瓜(西葫),
期刊
我戎马一生,大半辈子是在军旅度过的,早年很少探家,偶尔回乡一次,所看到的依然是穷乡僻壤,乡亲们过着穷困的生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军队逐渐走向正规化建设,干部休假制度得到落实,这才有每年一次的探亲假期。借此机会回家孝敬老母亲几天,同时也和乡亲们拉拉家常。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退休后回家的次数也多了,不只是看看家人和乡亲,还想看看我魂牵梦萦的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
期刊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孤独的老妇人,没有任何亲人、朋友,常年生活在一家收费低廉的敬老院。除了必要的花销,不多为自己花一分钱。老人去世了,敬老院工作人员发现了一个写有老人名字的存折,上面有6万多元的存款。周围人不解,她完全可以吃饱穿暖生活得更有情趣。  其实再想想,就明白了老人的不安:她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离开人世,为了不可预知的未来,她以尽量低的成本维持自己“活着”,尽管直到去世,这笔“养老钱”也没有
期刊
鹦鹉反复喊救命  令警察哭笑不得  据美国媒体9月5日报道,警方在3日接到报警电话称,一户人家里传出女性呼喊“救命”的声音。警方随即赶到现场,在无人应答的情况下破门而入。然而,令人吃惊的是,整个房间不见人影,倒是有一只鹦鹉在笼中反复呼喊着“救命”,令警察哭笑不得。  这只10岁大的鹦鹉名叫卢纳。据它的主人德利昂介绍,这个小家伙已经不是第一次把警察招上门来。7年前,它在家中模仿婴儿哭声,一连“哭”了
期刊
现年79岁的韩桂山曾在1958年的德国莱比锡获得军事三项个人冠军,这枚金牌是新中国的首枚国际比赛金牌,他的奖杯和军功章至今仍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可谁能想到,这位军体英雄竟会与糖尿病结下不解之缘,患病长达18年之久。  当年卸下冠军光环后的韩桂山先后担任过总参谋部参谋、导弹卫星总装厂厂长等职。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召开,韩桂山担任运动会总务处副处长,工作纷繁,责任重大,每天上班
期刊
老公爱打鼾。随着家庭的小康、年龄的增加、身体的日益发福,他的鼾声便跟着上了一个又一个台阶。由阳春白雪、低吟浅唱,进而如潮如涌,如吼如雷。  初嫁时,老公的的鼾声,曾扰得我辗转难眠。为逃避老公的鼾声,曾想尽了一切办法。  第一招是和他讲好,要他稍等,待我睡后,他再入梦。老公欣然应允。但是,现实告诉我们,此招不灵。由于思想紧张,我越想睡越睡不着;老公经过一天繁忙的工作,回到了安乐窝,心情一放松,便阻挡
期刊
我退休快20年了,老友们都说我不像年过70的人,头脑清楚,不忘事。其实我的秘诀,就是多年前看到的一方药膳,我照方坚持进补,感觉颇有效果。  冬季,我每天的早餐是:碎核桃肉10克,醪糟(糯米酒)20克,加水300毫升,煮沸后,打入鸡蛋一二只,搅匀,一餐吃完,这种进补每月不少于20次。夏季,我又改为:枸杞10克,红枣5枚,大米80克,加水500毫升,熬粥。粥熬好后稍凉,即刻食用。每天最少一餐,多则两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