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的《物理》(基础版)是针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现状而编写的一套教材.新教材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专门人才需要的实际出发,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掌握相关职业知识,提高技术应用的能力.下面就职中物理教材中阅读材料的应用作一浅析.
一、利用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学
教材的理论叙述深度较浅,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能利用好书本后的阅读材料“物理大世界”、“科技博览”等,将会让课堂生动活泼,使学生想学.例如,在学习第一章几何光学时,可以利用课后的“科技博览”——从烽火狼烟到光纤通信进行教学.
(1)展示中国长城上的烽火台的图片,提问学生“烽火台的作用是什么?”,“最早利用光传递信息的是哪一个国家?”中国可以说是最早利用光传递信息的国家,据记载,早在2700多年前的西周,就曾有过“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史实记载.为了防备敌人的侵扰,向诸侯发出警报,发现敌情时,晚上在烽火台上烧起大火,白天在烽火台上烧狼粪使它冒烟.因此,烽火台是重要的报警设施.让学生知道烽火台的作用,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利用视频介绍书本中的有趣实验,鼓励学生动手试一试.早在19世纪70年代,英国科学家丁麦尔就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像水一样透明的物质可以传送光束.他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容器的壁上钻一个小孔,然后装入大量的水,让水从小孔中流出.此时,将光射入容器内的水中,他看到射入水中的光竟随着水从小孔喷出,而且同水流一起,呈弧线状落到地面,在地面上形成一个光斑.让学生觉得物理现象无处不在,只要仔细观察、用心寻找,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观察皆学问.
(3)展示光导纤维灯.向学生介绍光导纤维的结构和原理,以及我国通讯技术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有感而发:应该要好好学习理论知识,仔细观察社会生活现象.
教材中的“科技博览”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思考、学习.
二、利用教材中的閱读材料——生活中的物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物理来源于生活,仔细观察是探究的源头,发现、提出问题是探究的过程,解决问题是探索的果实.牛顿正是以常见的苹果落地而提出问题,最终发现万有引力,进而研究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的.奥斯特针对电与热的关系、电和光的联系以及相互转化的思想,提出了电和磁之间也应该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为此进行了近二十年的研究,揭示了电与磁的联系.例如,磁产生电的过程,可以介绍法拉第的生平.法拉第(M.Faraday,1791—1867.),英国物理学家.出生在英国伦敦附近的一个小镇上,父亲是铁匠.由于家境贫寒,他只在7~9岁读过两年小学,12岁当报童,13岁在一家书店当了装订书的学徒.法拉第非常好学,利用在书店的有利条件,阅读了许多科学书籍,并攒钱买器材、药品来做简单的化学、物理实验.1812年,法拉第有机会听了著名化学家戴维的4次讲演,激起了他对科学研究的极大兴趣.他毛遂自荐,把戴维的讲演精心整理并附上插图后寄给戴维,次年,戴维录用他为助手,从此开始了他的科学生涯.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对法拉第为科学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为人类文明进步淳朴无私的献身精神,连同他杰出的科学贡献,充满了敬佩之情.在此基础上也不难发现物理问题来自于现实生活. 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动手操作.譬如:在讲弹力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简易测力计:找一只窄口的大玻璃瓶,以更细长的塑料管(比如圆珠笔芯管或用细吸管),一只木头瓶塞.用螺丝刀在木头瓶塞上钻一个小孔,将细长的塑料管紧紧地插入瓶塞中,塑料管四周与瓶塞接触紧密.在玻璃瓶中注满带颜色的水,再把瓶塞紧紧地堵在瓶口处.将微小形变放大,即等效放大的物理科学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微小形变的展示方法,这项实验的取材容易,操作也简单,也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小组之间操作比赛等.让学生知道,在实际的操作中可以不断地增长知识.
三、利用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指导学生课外实验与实践,提高实践能力与科学素养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职业教育的教材也在不断地改变,以适应就业的需要.在职业高中的各门基础课程中,物理课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更是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新旧教材的对比,现行教材中已经添加了一些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紧密的实验课题,即反映物理科学的前沿.通过书本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多了解近、现代物理方面的重大实验成果及这些成果对人类发展的重大作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极大兴趣,并且重视物理实验.
由于学生实验的时间太少,学生能够用于自由支配,根据自己的爱好去做些小实验搞些小发明并进行思考钻研的时间被学校设置的课程和布置的作业充斥掉了.因此,教师要建立起按科学设计实实验教学过程、指导实验方法、培养创新能力的“引导-探索-实验-掌握”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充分相信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课本让学生看,实验让学生做,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析.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利用物理实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用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培养学生操作实验、设计实验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加强实验教学的研究,尽量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把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通过挖掘教学内容的学术性,有机地把课内探索延伸到课外.变单向信息传递为双向式、多向式信息传递与交流,教师在课内讲重点、关键点和注意点,发挥好主导调控作用.
把课外活动纳入实验教学的范围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为了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做物理实验的兴趣,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实验技能后,教师应按统一计划,组织好课外活动,配合课堂实验教学.具体措施,一是根据教材实验特点和青少年的心理要求,精心设计课外活动的内容.做到既注意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又注意活动的趣味性.保证两课的内在联系.二是抓好落实,一学期的实验内容要事先确定,建立活动小组,安排好辅导老师,以保证课外活动经常化、制度化.把课内和课外内容衔接好,使课内课外内容相互补充.此外,利用课外活动这块阵地,我们还可以举行一些别开生面的专题讲座、专题答辩会、科技信息讲座、小制作、小发明等,这对促进实验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例如,笔者在讲变压器时,提出这样的问题:现有用电设备,电动机额定电压380V或220V,照明电路和家用电器额定电压220V,机床照明只需36V以下电压,电子设备中还需多种电压,而高压输电则需要用110kV或220kV,如果采用许多输出电压不同的发电机来给它们分别供电,存在什么问题?言语不多,却像磁石一般吸引住了学生,使他们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求知欲.继而转向实践教育,可以引导学生跳出书本,走出教室,关注社会,去田野,去工厂,去观察社区的变电所、高压线分布;去观察家庭中手机、小灵通的充电器;去工厂了解有关变电的原理、过程、方法等.目标明确之后,笔者发现学生学习非常积极,又快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教学实践中发现,这套教材除了具有知识面广等特点外,它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从始至终都渗透着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思想.让我们所有的物理教育工作者好好地用好物理教材,采用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让学生感悟到学习的快乐、知识的力量与生活的乐趣.
(责任编辑 黄春香)
一、利用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学
教材的理论叙述深度较浅,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能利用好书本后的阅读材料“物理大世界”、“科技博览”等,将会让课堂生动活泼,使学生想学.例如,在学习第一章几何光学时,可以利用课后的“科技博览”——从烽火狼烟到光纤通信进行教学.
(1)展示中国长城上的烽火台的图片,提问学生“烽火台的作用是什么?”,“最早利用光传递信息的是哪一个国家?”中国可以说是最早利用光传递信息的国家,据记载,早在2700多年前的西周,就曾有过“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史实记载.为了防备敌人的侵扰,向诸侯发出警报,发现敌情时,晚上在烽火台上烧起大火,白天在烽火台上烧狼粪使它冒烟.因此,烽火台是重要的报警设施.让学生知道烽火台的作用,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利用视频介绍书本中的有趣实验,鼓励学生动手试一试.早在19世纪70年代,英国科学家丁麦尔就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像水一样透明的物质可以传送光束.他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容器的壁上钻一个小孔,然后装入大量的水,让水从小孔中流出.此时,将光射入容器内的水中,他看到射入水中的光竟随着水从小孔喷出,而且同水流一起,呈弧线状落到地面,在地面上形成一个光斑.让学生觉得物理现象无处不在,只要仔细观察、用心寻找,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观察皆学问.
(3)展示光导纤维灯.向学生介绍光导纤维的结构和原理,以及我国通讯技术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有感而发:应该要好好学习理论知识,仔细观察社会生活现象.
教材中的“科技博览”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思考、学习.
二、利用教材中的閱读材料——生活中的物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物理来源于生活,仔细观察是探究的源头,发现、提出问题是探究的过程,解决问题是探索的果实.牛顿正是以常见的苹果落地而提出问题,最终发现万有引力,进而研究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的.奥斯特针对电与热的关系、电和光的联系以及相互转化的思想,提出了电和磁之间也应该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为此进行了近二十年的研究,揭示了电与磁的联系.例如,磁产生电的过程,可以介绍法拉第的生平.法拉第(M.Faraday,1791—1867.),英国物理学家.出生在英国伦敦附近的一个小镇上,父亲是铁匠.由于家境贫寒,他只在7~9岁读过两年小学,12岁当报童,13岁在一家书店当了装订书的学徒.法拉第非常好学,利用在书店的有利条件,阅读了许多科学书籍,并攒钱买器材、药品来做简单的化学、物理实验.1812年,法拉第有机会听了著名化学家戴维的4次讲演,激起了他对科学研究的极大兴趣.他毛遂自荐,把戴维的讲演精心整理并附上插图后寄给戴维,次年,戴维录用他为助手,从此开始了他的科学生涯.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对法拉第为科学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为人类文明进步淳朴无私的献身精神,连同他杰出的科学贡献,充满了敬佩之情.在此基础上也不难发现物理问题来自于现实生活. 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动手操作.譬如:在讲弹力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简易测力计:找一只窄口的大玻璃瓶,以更细长的塑料管(比如圆珠笔芯管或用细吸管),一只木头瓶塞.用螺丝刀在木头瓶塞上钻一个小孔,将细长的塑料管紧紧地插入瓶塞中,塑料管四周与瓶塞接触紧密.在玻璃瓶中注满带颜色的水,再把瓶塞紧紧地堵在瓶口处.将微小形变放大,即等效放大的物理科学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微小形变的展示方法,这项实验的取材容易,操作也简单,也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小组之间操作比赛等.让学生知道,在实际的操作中可以不断地增长知识.
三、利用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指导学生课外实验与实践,提高实践能力与科学素养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职业教育的教材也在不断地改变,以适应就业的需要.在职业高中的各门基础课程中,物理课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更是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新旧教材的对比,现行教材中已经添加了一些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紧密的实验课题,即反映物理科学的前沿.通过书本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多了解近、现代物理方面的重大实验成果及这些成果对人类发展的重大作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极大兴趣,并且重视物理实验.
由于学生实验的时间太少,学生能够用于自由支配,根据自己的爱好去做些小实验搞些小发明并进行思考钻研的时间被学校设置的课程和布置的作业充斥掉了.因此,教师要建立起按科学设计实实验教学过程、指导实验方法、培养创新能力的“引导-探索-实验-掌握”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充分相信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课本让学生看,实验让学生做,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析.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利用物理实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用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培养学生操作实验、设计实验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加强实验教学的研究,尽量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把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通过挖掘教学内容的学术性,有机地把课内探索延伸到课外.变单向信息传递为双向式、多向式信息传递与交流,教师在课内讲重点、关键点和注意点,发挥好主导调控作用.
把课外活动纳入实验教学的范围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为了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做物理实验的兴趣,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实验技能后,教师应按统一计划,组织好课外活动,配合课堂实验教学.具体措施,一是根据教材实验特点和青少年的心理要求,精心设计课外活动的内容.做到既注意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又注意活动的趣味性.保证两课的内在联系.二是抓好落实,一学期的实验内容要事先确定,建立活动小组,安排好辅导老师,以保证课外活动经常化、制度化.把课内和课外内容衔接好,使课内课外内容相互补充.此外,利用课外活动这块阵地,我们还可以举行一些别开生面的专题讲座、专题答辩会、科技信息讲座、小制作、小发明等,这对促进实验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例如,笔者在讲变压器时,提出这样的问题:现有用电设备,电动机额定电压380V或220V,照明电路和家用电器额定电压220V,机床照明只需36V以下电压,电子设备中还需多种电压,而高压输电则需要用110kV或220kV,如果采用许多输出电压不同的发电机来给它们分别供电,存在什么问题?言语不多,却像磁石一般吸引住了学生,使他们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求知欲.继而转向实践教育,可以引导学生跳出书本,走出教室,关注社会,去田野,去工厂,去观察社区的变电所、高压线分布;去观察家庭中手机、小灵通的充电器;去工厂了解有关变电的原理、过程、方法等.目标明确之后,笔者发现学生学习非常积极,又快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教学实践中发现,这套教材除了具有知识面广等特点外,它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从始至终都渗透着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思想.让我们所有的物理教育工作者好好地用好物理教材,采用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让学生感悟到学习的快乐、知识的力量与生活的乐趣.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