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龙泉:浙江省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校长。该校办学特色显著,先后被评为全国课堂教学先进单位、中央财政支持的民族工艺品公共实训基地、全国职业核心能力鉴定站、浙江省课改基地学校、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浙江省示范性职业学校。应校长是浙江省首批教授级中学正高级教师、宁波市“十大创新教师”、宁波市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修订专家、宁海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曾被评为全国“园丁奖”。应校长认为,办学要实现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现代化,铸就现代职教;要将非遗文化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塑造教育领域的“彩金美漆”,课改要应用“看、临、思、悟、创”五步法,实现课改实效。
融合非遗 民艺特色
浙江省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是国家民族工艺品公共实训基地、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学校办学以“弘扬国学、立足本地、潜心育人、引领未来”为思路。“弘扬国学”是个大概念,具体到职业教育上的国学实践,就是如何将传统文化的精粹融合到具体的职业教育之中。学校提出“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在传承中发展创新”。学校一直注重寻找地方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进入职教的“点”。2007年宁波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的项目“泥金彩漆”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公司也被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学校与公司合作,共同实践研究“泥金彩漆”,开设了这门特殊的民族工艺课程。经过三年实践,终于获得了教育上的“彩金美漆”。学生的作品连续两次代表宁波市参加在天津举行的全国中职院校师生作品展洽会,并参加“全国中职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成果展”。“泥金彩漆”就是传统工艺融入职教的“点”,这个“点”的后续效应首先就体现在学生就业上,不但首届毕业生有一半进入宁波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实习,并且有7位表现突出的毕业生作为首批泥金彩漆传承人被公司录用,月薪最高达到5000元之多。其次,体现在学校依托这个“点”实现的产、学、研融合上。学校通过引企进校、传人培养、技艺研究、产品开发等举措,逐步配好了民间工艺传承与学校教学的产、学、研相互融合的交集良方。1.提炼“泥金彩漆”的专业核心技能和核心课程,编写校本教材,置顶学科标准,推进特色教育发展。2.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品牌,使其成为每季招生的热门专业。3.产品展示效应。在宁海民俗工艺文化周活动现场,在浙江省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在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上,“泥金彩漆”的学员们一面制作产品,一面解说产品特色,让“泥金彩漆”这朵民族工艺奇葩一时间风采大展,声名鹊起。4.学徒成师。作为首届“泥金彩漆”传承人培训班的班主任,徐为琴最为津津乐道的是她当年那班“学徒们”,如今大都已经成为“泥金彩漆”工艺的师傅,实践着非遗文化传承的师徒传承实践。5.成就精品课程。现在学校开设的选修课中,学生最喜欢选的两门精品课程就是“数控模具”和“泥金彩漆”。辐射效应还体现在其他“非遗”项目和课程的拓展上,学校开展了“泥金彩漆”、清刀木雕技艺、舞龙舞狮、布袋木偶戏、剪纸艺术、工艺美术、动漫艺术等多个项目的教学,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非遗传承人。为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我们还组织师生深入民间,感受“泥金彩漆”的魅力,比如参观传承基地,拜访民间艺人,挖掘民间故事,掌握工艺流程,熟知“泥金彩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同学们亲眼看到了一件件“泥金彩漆”作品,听到了一个个妙趣横生的传说故事,对“泥金彩漆”有了更深刻、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进一步激发了师生们热爱民族文化、民间工艺的情感,调动了他们学习民间工艺美术的热情,为他们更好地学习民间艺术做了铺垫,为民间艺术的传承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归课改 自创“五步”
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是否与市场对接?学的理论和操作指导是否可用?能不能让学生爱上学习,成为创新创业型人才?要回答这些问题,须追根溯源,回到教学的第一线,回到“课改”。应校长总结了一套“五步法”——“看、临、思、悟、创”。教师“要看、要临、要思、要悟”,观摩之后有领悟才会豁然开朗,才会“创”。学校进行“现场实践,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的综合课程设计与实践性教学,引导教师先从校本研修入手,对身边的教学案例进行剖析交流,使课改建立在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人群、不同需求的校本研修主题活动上,这样课改才能够“落地”,大家才能接受。另外,为了使教师们时常感受到学校改革的气氛,学校推出多个论坛,来提高大家对改革的认同度和支持度。如连续9年的“课堂论坛”和“班主任论坛”,就是为了让教师将改革当成常态。为了让更多的年轻教师分享教学心得,展示教学成果,学校创办了校本教科类杂志《一职教科》,搭建了网络平台,让教师们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教师们要学会“听”,优质课、精品课、示范课都要去听,听是提高教学的捷径。学校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要在20节以上。教师一开始会抱怨,后来从听中收获越来越多,反思越来越多,就变得越来越主动去听、去体会了。“创”就是要使学生实现知识融通、迁移。学校设立全县首家“校园电视台”,让学生们实现编导的创意之梦。校园电视台从编导、摄像、录音、剪辑、特技到主持、采访等,全部由影视班学生全职负责,每周制作两期节目在校电视台播放。为了激励更多学生参与,学校还成立了校园创造发明兴趣小组,每周有活动,每学期有创收。用心培育创意、引领创意,就会有收获。这几年,学校学生发明的无臂残疾人专用“鼠标鞋”获浙江省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师生共同设计的“折叠电动车”“智能奶瓶”等项目获浙江省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智能晾衣架”在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第六届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点评:弘扬国学,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在课程中,是当前职业教育非常关注的事,希望非遗的传承能够在学校教育里找到自己生根的土壤,获得发展的机遇,寻找创新的可能。应校长设立“泥金彩漆”特色课程,让民间工艺与课堂教育有机融合,并通过非遗这个点,辐射带动整个学科以及延伸产生系列产品,形成管理者追求的特色办学、文化办学。这个思路已经呈现出了相应的多方效应,如非遗课程的拓展开设,与其他专业、与地方文化的紧密结合。在非遗人才培养上,通过现代学徒制让民间艺人走进课堂,以艺人的传帮带实现传统工艺的延续和发展创新。此外,管理者在进行学校改革时,重点关注了课程的改革,让学校的变革落在实处,让课改引领整个学校的创新。应校长的课改采取了多种方法,力求通过多方面的策略催生课堂新气象。如提出课改的五步法:“看、临、思、悟、创”,认为课改首先要使教师有所触动,让教师“要看、要临、要思、要悟”,观摩之后有领悟,才会豁然开朗、创意迭出。“改”不是目的,“以改促创”才是目标,才会培养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人才。为推动课改的顺利实现,校长不断创设改革情境,如连续9年开办主题论坛——“课堂论坛”和“班主任论坛”,让教师始终感受到改革的氛围,具备改革的心态,分享改革的发现,并将改革心得登在校办杂志和网络平台上,共享改革成果。由学校的实践可见,课改不是一阵风的短期热情,需要长期坚持,才会有持续效应。在学生方面,课改也是以改革促动学生的创意,认为“课改就要改入课程的核心,让学生走向创意的体验”,要“用心培育创意、引领创意”,摒弃形式化的课改实验,让课改落脚在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意学习创设上,实践的是课改的“能力目标”。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教科学院)
融合非遗 民艺特色
浙江省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是国家民族工艺品公共实训基地、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学校办学以“弘扬国学、立足本地、潜心育人、引领未来”为思路。“弘扬国学”是个大概念,具体到职业教育上的国学实践,就是如何将传统文化的精粹融合到具体的职业教育之中。学校提出“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在传承中发展创新”。学校一直注重寻找地方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进入职教的“点”。2007年宁波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的项目“泥金彩漆”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公司也被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学校与公司合作,共同实践研究“泥金彩漆”,开设了这门特殊的民族工艺课程。经过三年实践,终于获得了教育上的“彩金美漆”。学生的作品连续两次代表宁波市参加在天津举行的全国中职院校师生作品展洽会,并参加“全国中职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成果展”。“泥金彩漆”就是传统工艺融入职教的“点”,这个“点”的后续效应首先就体现在学生就业上,不但首届毕业生有一半进入宁波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实习,并且有7位表现突出的毕业生作为首批泥金彩漆传承人被公司录用,月薪最高达到5000元之多。其次,体现在学校依托这个“点”实现的产、学、研融合上。学校通过引企进校、传人培养、技艺研究、产品开发等举措,逐步配好了民间工艺传承与学校教学的产、学、研相互融合的交集良方。1.提炼“泥金彩漆”的专业核心技能和核心课程,编写校本教材,置顶学科标准,推进特色教育发展。2.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品牌,使其成为每季招生的热门专业。3.产品展示效应。在宁海民俗工艺文化周活动现场,在浙江省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在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上,“泥金彩漆”的学员们一面制作产品,一面解说产品特色,让“泥金彩漆”这朵民族工艺奇葩一时间风采大展,声名鹊起。4.学徒成师。作为首届“泥金彩漆”传承人培训班的班主任,徐为琴最为津津乐道的是她当年那班“学徒们”,如今大都已经成为“泥金彩漆”工艺的师傅,实践着非遗文化传承的师徒传承实践。5.成就精品课程。现在学校开设的选修课中,学生最喜欢选的两门精品课程就是“数控模具”和“泥金彩漆”。辐射效应还体现在其他“非遗”项目和课程的拓展上,学校开展了“泥金彩漆”、清刀木雕技艺、舞龙舞狮、布袋木偶戏、剪纸艺术、工艺美术、动漫艺术等多个项目的教学,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非遗传承人。为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我们还组织师生深入民间,感受“泥金彩漆”的魅力,比如参观传承基地,拜访民间艺人,挖掘民间故事,掌握工艺流程,熟知“泥金彩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同学们亲眼看到了一件件“泥金彩漆”作品,听到了一个个妙趣横生的传说故事,对“泥金彩漆”有了更深刻、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进一步激发了师生们热爱民族文化、民间工艺的情感,调动了他们学习民间工艺美术的热情,为他们更好地学习民间艺术做了铺垫,为民间艺术的传承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归课改 自创“五步”
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是否与市场对接?学的理论和操作指导是否可用?能不能让学生爱上学习,成为创新创业型人才?要回答这些问题,须追根溯源,回到教学的第一线,回到“课改”。应校长总结了一套“五步法”——“看、临、思、悟、创”。教师“要看、要临、要思、要悟”,观摩之后有领悟才会豁然开朗,才会“创”。学校进行“现场实践,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的综合课程设计与实践性教学,引导教师先从校本研修入手,对身边的教学案例进行剖析交流,使课改建立在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人群、不同需求的校本研修主题活动上,这样课改才能够“落地”,大家才能接受。另外,为了使教师们时常感受到学校改革的气氛,学校推出多个论坛,来提高大家对改革的认同度和支持度。如连续9年的“课堂论坛”和“班主任论坛”,就是为了让教师将改革当成常态。为了让更多的年轻教师分享教学心得,展示教学成果,学校创办了校本教科类杂志《一职教科》,搭建了网络平台,让教师们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教师们要学会“听”,优质课、精品课、示范课都要去听,听是提高教学的捷径。学校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要在20节以上。教师一开始会抱怨,后来从听中收获越来越多,反思越来越多,就变得越来越主动去听、去体会了。“创”就是要使学生实现知识融通、迁移。学校设立全县首家“校园电视台”,让学生们实现编导的创意之梦。校园电视台从编导、摄像、录音、剪辑、特技到主持、采访等,全部由影视班学生全职负责,每周制作两期节目在校电视台播放。为了激励更多学生参与,学校还成立了校园创造发明兴趣小组,每周有活动,每学期有创收。用心培育创意、引领创意,就会有收获。这几年,学校学生发明的无臂残疾人专用“鼠标鞋”获浙江省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师生共同设计的“折叠电动车”“智能奶瓶”等项目获浙江省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智能晾衣架”在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第六届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点评:弘扬国学,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在课程中,是当前职业教育非常关注的事,希望非遗的传承能够在学校教育里找到自己生根的土壤,获得发展的机遇,寻找创新的可能。应校长设立“泥金彩漆”特色课程,让民间工艺与课堂教育有机融合,并通过非遗这个点,辐射带动整个学科以及延伸产生系列产品,形成管理者追求的特色办学、文化办学。这个思路已经呈现出了相应的多方效应,如非遗课程的拓展开设,与其他专业、与地方文化的紧密结合。在非遗人才培养上,通过现代学徒制让民间艺人走进课堂,以艺人的传帮带实现传统工艺的延续和发展创新。此外,管理者在进行学校改革时,重点关注了课程的改革,让学校的变革落在实处,让课改引领整个学校的创新。应校长的课改采取了多种方法,力求通过多方面的策略催生课堂新气象。如提出课改的五步法:“看、临、思、悟、创”,认为课改首先要使教师有所触动,让教师“要看、要临、要思、要悟”,观摩之后有领悟,才会豁然开朗、创意迭出。“改”不是目的,“以改促创”才是目标,才会培养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人才。为推动课改的顺利实现,校长不断创设改革情境,如连续9年开办主题论坛——“课堂论坛”和“班主任论坛”,让教师始终感受到改革的氛围,具备改革的心态,分享改革的发现,并将改革心得登在校办杂志和网络平台上,共享改革成果。由学校的实践可见,课改不是一阵风的短期热情,需要长期坚持,才会有持续效应。在学生方面,课改也是以改革促动学生的创意,认为“课改就要改入课程的核心,让学生走向创意的体验”,要“用心培育创意、引领创意”,摒弃形式化的课改实验,让课改落脚在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意学习创设上,实践的是课改的“能力目标”。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教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