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下游需水量过程线的水库生态流量调度研究r——以新疆五一水库为例

来源 :人民长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dy_830909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旱区域河流的开发利用率较高,生态流量“放不下、放不稳”.为协调生态、生产、生活等用水需求,需要合理确定水利工程的调度过程.以新疆五一水库为研究对象,通过推算其下游艾比湖湿地保护区的生态需水量与五一水库下泄水量间的对应关系,换算得到生态敏感目标对应的水库的下泄水量需求,进而确定五一水库的分月下泄水量过程线,并计算了目标可达性.结果表明:合理调度可以实现五一水库生活、生产供水量目标和河流生态目标.研究成果可为干旱区域河流的工程生态流量调度提供技术支持.
其他文献
针对青海各地区电能计量设备需求差异大、配送路径长的特点,提出改变青海公司原有单一的逐级配送体系,适时适量加入“直配”模式;并且根据需求紧急程度和需求量增长情况,增加快递配送、需求方自提、应急配送等配送途径,以解决目前公司计量设备配送响应效率低、配送流转周期长、二三级库房缓存压力大、配送服务质量低等问题.
为研究安装类半圆形新型亮化灯具后斜拉索的抗风稳定性,以某斜拉桥斜拉索亮化工程为背景,通过风洞静力三分力和动力试验对其驰振及涡振性能进行分析.风洞试验模型斜拉索直径与原桥保持一致,取具有代表性的75,100,120 m m 3种直径带灯具的斜拉索进行试验.根据静力三分力试验结果和Den Hartog驰振理论,计算得到3种直径带灯具的斜拉索的驰振力系数,最小驰振力系数平均值为-4.2,具备发生驰振现象的必要条件.进一步对不同风攻角及不同风向角进行动力试验,结果表明:当风攻角为90°时,直径100 m m及12
为研究钢筋超高性能混凝土(R-UHPC)梁抗剪性能及承载力,进行了不同剪跨比、钢纤维掺量、UHPC抗压强度、配箍率的R-UHPC梁抗剪试验.对比不同设计参数下试验梁的破坏形态、钢筋应力及延性性能,分析各因素对R-UHPC梁抗剪承载力的影响;基于细观理论分析纤维对R-UHPC梁抗剪性能的贡献,提出基于分项叠加法的单独考虑纤维抗剪贡献的R-UHPC梁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并通过试验结果及规范计算结果对该理论方法精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R-UHPC梁裂缝开展得较充分,破坏时呈多缝开裂状态;随着剪跨比、钢纤维掺量、
为快速、准确测量悬索桥已紧固索夹螺杆的轴力,提出适用于该类螺杆轴力检测的超声纵波测量方法.该方法采用螺杆张拉设备将已紧固索夹螺杆张拉至设计荷载状态并测量出对应的螺杆夹持长度,根据螺杆轴力与回波声时的理论关系计算该螺杆的无应力回波声时,进而计算螺杆轴力.选用6根M52索夹螺杆并采用不同夹持长度进行MTS张拉试验,采用上述方法计算螺杆的无应力声时,并与实测值对比,结果表明:无应力回波声时计算值与实测值的最大偏差对应的轴力偏差为3.38%,两者均值偏差对应的轴力偏差为0.31%.实桥应用情况表明该法具有良好工程
针对传统协整方法难以对桥梁进行结构健康在线监测的情况,提出一种基于协整与卡尔曼滤波的改进方法.该方法以协整系数作为状态向量,以协整方程作为观测方程,结合卡尔曼滤波递推算法,可实现对协整系数的在线估计;根据协整系数的动态变化,判断结构的异常状况.以武汉阳逻长江公路大桥一次船撞事故为背景,基于协整与卡尔曼滤波方法分析该桥的实测挠度数据,对事故发生时刻及船撞位置进行识别.结果表明:采用协整与卡尔曼滤波方法可准确识别出船撞时刻,并根据不同测点高程协整后的统计结果可进一步识别船撞位置.
为研究锚固长度、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保护层厚度、钢纤维掺量和钢筋直径4种参数对H RB400钢筋与UHPC粘结性能的影响,制作16组横截面尺寸为150 mm×150 mm的钢筋-UHPC锚固试件进行中心拔出试验,分析不同参数下钢筋与U HPC的粘结强度.结果表明:当锚固长度由2倍钢筋直径增加到4倍以上钢筋直径时,试件破坏模式由钢筋未屈服拔出变为钢筋屈服拔出,钢筋与UHPC的粘结强度大幅降低;钢筋保护层厚度小于2倍钢筋直径时,保护层厚度越大粘结性能越好,超过该厚度后对粘结性能基本无影响;钢纤维掺量由0
宜昌伍家岗长江大桥为主跨1160 m的钢箱梁悬索桥,为了解该桥江北侧隧道锚的承载能力,在现场同类软岩中建造1:12隧道锚缩尺模型,进行设计载荷试验、超载试验、破坏试验及流变试验研究.现场试验过程中对锚塞体模型及围岩变形量、应力等进行监测,分析锚塞体模型及围岩的受力变形特征及流变特征,并依据相似原理类推实桥隧道锚及围岩的受力变形特征及流变特征,对比实桥隧道锚数值模拟结果.结果表明:在1 P缩(P缩为缩尺模型设计拉力)荷载时,左、右锚塞体模型最大变形量在0.2mm左右,7P缩荷载时,锚塞体模型锚面最大变形量为
为解决大跨径连续刚构桥由混凝土徐变引起的过量下挠问题,提出了基于配束和材料优化的跨中下挠控制技术,以主跨215 m大跨径PC连续刚构桥——广佛肇高速公路北江大桥为背景进行研究.采用荷载零弯矩法对该桥预应力配束方案进行优化,建立杆系有限元模型,对传统配束和零弯矩法配束2种方案下的墩顶处主梁应力分布进行分析;采用改善混凝土配合比的方法提升C60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优化C60低收缩低徐变混凝土材料,并开展收缩徐变试验;通过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验证下挠控制技术在北江大桥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相比
新建京港高铁安九段鳊鱼洲长江大桥北汊航道桥为(49+2×140+49)m单箱六室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斜拉桥.桥位地质条件复杂,N 15号墩下伏巨型溶腔,设计采用15根φ2.5 m超长桩基础,桩身穿过溶腔进入溶腔底板持力层,因岩溶复杂,成孔难度大.为确定桩底标高,掌握溶腔发育情况,指导成孔施工、研究并确定岩溶处理方案,在逐桩地质钻探基础上,对巨型溶腔进行三维地质C T物探,建立BIM三维地质模型,确定了超长桩桩底标高,其中5根桩有效桩长超过100 m,最大钻孔深度达152.15 m.施工中,采用重载钻孔平台、K
为了解预应力混凝土(PC)空心板梁运营期裂缝变化情况,对某服役22年PC空心板梁进行抗弯加载试验.通过弹性试验、开裂试验、重裂试验以及破坏试验,对试验梁的挠度、裂缝以及裂缝的产生、开合、延伸过程进行了分析,并采用A baqus有限元软件对试验梁破坏试验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试验梁破坏时跨中挠度约为L/47(L为计算跨度),服役22年后仍具有较好的延性和足够的强度;试验梁破坏试验随着荷载增加,在跨中底板首先出现横向裂缝,然后是腹板竖向裂缝,腹板竖向裂缝由跨中向两端依次产生,主要分布在L/4~3L/4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