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戏曲插图与舞台演出关系献疑

来源 :文艺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n2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明代戏曲插图与舞台演出之关系,在学界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议题,且形成了较为一致的结论,几乎成为中国古代版画研究不言而喻的"共识".但若将此议题置于当时的学术语境以及美术史、戏曲史跨学科视野下进行逻辑链的重新审视,会发现其乃一个主题先行之下虚构出来的伪议题.戏曲演员不存在"照图扮戏"之事,"本传逐出绘像,以便照扮冠服"只是书商的广告策略和把戏.而"照戏绘图"论的缺陷在于,仅根据插图在联语版式、人物动作和构图风格等方面与舞台表演之间的一些"貌合",就汲汲于在二者之间建构单一的因果链条,而故意规避了美术史内部的真正探因.明代戏曲插图是对生活场景的状摹,不是舞台场面画,在此意义上其与明代其他体裁的插图并无二致.
其他文献
1814年,法兰西学院设立世界上第一个域外汉学教席,域外汉学遂成为专门之学问.继此之后,俄、英、美、德各国先后设立汉学教席.域外汉学兴起伊始,域外学者的研究主体便是中国文学.1880年,俄国汉学家瓦西里耶夫的《中国文学史纲要》出版,是为世界上第一部中国文学史通史;1901年,英国汉学家翟里斯的《中国文学史》出版,是为英语世界的第一部中国文学史.中国现代学术体系奠基者王国维、胡适、郑振铎等人虽然关注域外的中国文学研究,主张"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陈寅恪语),然并未把"域外中国文学研究
期刊
新历史主义与或然历史小说在历史观念和意识形态上提出了相似问题——新历史主义将一切文本视为某种或然历史叙事,而或然历史中的叙事模式可以激发我们深入理解那些由新历史主义推动的批评观念.本文对两者的历史叙事观念进行比较研究,包括其历史的互文性、叙事性、非线性结构和空间性,同时试图在该批评理论和该文学体裁之间建立一种对话关系,探索两者对凡人俗事的关注,对当下的暗指和对未来的投想,及其各自的意义与问题.新历史主义与或然历史小说都强调历史与当下的互动,并将"历史时间"置于同时代的各种指涉关系中予以概念化处理,两者
领航组一等奖:赵宪章《小说插图与图像叙事》(《文艺理论研究》2018年第1期)二等奖:张法《言象意:中国文化与美学中的独特话语》(《文艺理论研究》2018年第6期)周宪《关于西方美学的比较文献学研究》(《文艺理论研究》2019年第1期).
期刊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21年4月事件思想已成为当今极具影响的人文学主题.本书通过精读大量文献,详尽深入地论述了"事件"的词源与史源,以及事件思想在欧陆内外与东方的丰富发展历程,追踪其各种前沿进展,考察这一谱系的多重线索与论争性张力,阐释事件思维方式与传统的区别与联系,揭示出事件与语言、伦理和后理论的关系,以及在创作、研究与教学等方面的实践前景,图绘了当代文论中一个新生长点的学理地基.
期刊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年12月本书研究晚清至民国的语言变革如何导致了汉语小说的"现代"转型,重点考察了清末至民国小说语言转变的内、外两种变迁:一是从文言、白话并存,到文言小说消失,白话小说成为正宗; 二是新词汇及欧化语法的大量进入,白话小说的修辞方式与小说形态发生变迁.悬置"现代",将之看成动态的建构过程,以上两种变迁正是五四作家追求"理想的白话文",想象与建构"现代小说"的过程.中国小说的"现代"生成是汉语小说在清末民国遭遇语言变革及西方人文思潮冲击下的一次重构
期刊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常说,且往往夸大其词地说,人文科学——尤其是文学——已失去了象征性地位.这一悲观的立场认为,我们将无路可退——仿佛我们位处著名的"历史的终结"时刻,一如福山在柏林墙倒塌后所预见的那样.我建议以更深刻的历史洞察力来看待这个问题,并考虑到对地位(无论是获得还是失去)的讨论往往出于一个视角、一种立场,其性质也关乎我们作为观察者和读者在文化上处理的文学百科全书.因此,我讨论了所谓"地位不再"的性质,以强调它根植于将文学作为首要的民族的表达这一理解.然而,如果我们采取其他立场,这一讨论
1996年,一篇名为《保卫理论》的文章将"理论"置于一个由它所假定相反的术语所构成的力场中.本文则以该文章的观点为基础,来探讨在众多当代话语中,"哲学"如何已被看作"理论"的反义词.本文认为,尽管这两个术语的意义和内涵往往截然不同,但它们将得益于一种对话,在这场对话中,二者的优势都被普遍认可,而不会将它们按照等级来定位或变成乏味的同义词.
出版社:Palgrave Macmillan出版日期:2021年7月本书开篇反思中西文学和美学比较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种种二分法,在批判占据统治地位的对立范式以后,本书认为,尽管中西传统存在语言和文化差异,但两者都培育了相似的审美感受和批评理念,因此,中西的批评和审美视域完全可能走向融合.
期刊
德里达断言,精神分析遭遇的悬而未决主要问题是残酷这一存在.图里亚·米格诺特在《精神分析中的残酷、性与无意识》中回应了德里达的批判和质询.其策略是将残酷这一概念在文化和精神分析两个层面来探讨.本文在米格诺特的基础上,将这一问题放在身体层面来考察.通过将德里达对精神分析的论断与德勒兹论施虐和受虐的文章相比较,本文指明其路径上的交汇之处,并进一步讨论弗洛伊德、尼采和黑格尔的文本.本文最终聚焦卡夫卡谈普罗米修斯的短文,追溯其对残酷的思考.
"唐诗宋词元曲"这类序列一直是历代各家用以推尊元杂剧的工具,但它并非必然地指向于"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这个论断,而且它基于推尊元曲所表达的源流、并称、递变等含义,虽讨论框架在元代、明清、清末历经三次变化,却一直着眼于元杂剧的词章属性来论定其价值,把元杂剧视为诗歌框架中的乐府词章、剧曲框架中的曲词典范、文学框架中的诗歌最高等.比较而言,王国维则立足于戏剧属性,在近代新型的文学格局中重新利用这个序列来推尊元杂剧,基于两个评判维度(一种文体的发展框架、一个朝代的文学格局),提出了元杂剧为"一代之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