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上影四“反派”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jian87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危险的“小神仙”
  1956年,上海总工会举办文艺会演,我所在单位中央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决定排《天仙配》参赛。我们请上影演员凌云老师指导,他非常高兴地接受了,男主角董永就由我扮演。彼时我还在写一个电影剧本,这样,我和凌云老师的接触就更多了。
  那么,是何原因要请凌云老师指导呢?1952年,上影厂拍摄电影《淮上人家》出外景去安徽,摄制组和严凤英的黄梅剧团都住在六安一个大庙里,剧团排练时,凌老师用心观赏。他是京剧爱好者,他的夫人董爱琳更是南京京剧团团长,作为戏曲而言,黄梅戏和京剧有诸多相通之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凌老师很快就对《天仙配》全剧的表演、唱念烂熟于胸了,而且,他还搞到了《天仙配》剧本和曲谱。当我们请他时,他已教会了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海关两个单位。
  至于我,1951年在皖北参加治淮时,有安徽黄梅戏剧团到工地慰问我们,那天,由严凤英和另一个演员合演《夫妻观灯》,看得我惊奇不已:啊,原来世上还有这么纯朴,本色、清新、活泼、有趣的小戏,那充满泥土清香的唱腔,赛过一杯醇酒,完全达到醉人的程度。1954年,华东地方戏曲会演在上海举办,我又在长江剧场看了严凤英的《天仙配》。何况,我本来就是文体活动积极分子,所以,演董永,非我莫属。
  凌老师诚实、本份、和气。他带来《天仙配》剧本和曲谱,我们赶紧油印。他对我们讲严风英其人,讲黄梅戏的特色,讲《天仙配》的故事和出典。在他的启发下,我去上海图书馆查了有关资料,丰富了知识,加深了对《天仙配》故事的了解。他还要我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份董永的小传,特别要我注意对董永内心世界的开掘,说他们演员创造角色,都是这么做的。这样的教导,对我后来写小说,也有启示性作用。此后,他就教我们韵白和演唱,再后来,就一招一式地教我们表演了。对于我们这批年轻人来说,演话剧还马马虎虎,因为动作接近生活;要演戏曲,说话要拿腔拿调,有板有眼;举手投足,有规定程式,不能随意乱动,最麻烦的是那两管长长的水袖,还有那厚厚的靴子,要学会使用,也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过,功到自然成,凌老师耐心、细心地教,我们虚心、认真地学。年轻人到底聪明,白天、夜晚,前后历时两个月的业余时间,大约用了30个工作日吧,这台戏,我们也就拿下了。当然,我们只是学了《游鹊桥》和《路遇》两场,演出时间35分种。而全剧要120多分钟了。会演时,我们的表演获得了二等奖。当然,我们还在本所和其他单位演了几场。而凌老师在教我们的前期,正在拍摄一部叫《谁是凶手》的电影,很忙的。说来当今人难于置信,凌老师在辛辛苦苦的一个月时间里,没吃过我们单位一餐饭,没拿过当今所谓的一分钱劳务费,也没收任何纪念品之类的东西。而且,来来去去,车费自理,真正的全心全意。现在想想,真是对不起他的。
  其实,那时的上海,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是最活跃,最兴旺时期,每逢周末,大中型单位,大多有交谊舞会,其间还会穿插节目,那是单位之间的相互交流。唱唱、跳跳、舞舞,真的是心情舒畅,歌舞升平。至于搞文艺会演,也很平常。惜乎好景不长,当“反右”开始,“大跃进”相继时,这样一个时代,也就结束了。
  再说,此次交往后,凌老师就成了我的挚友。再往深处交谈,原来我和他还是校友,他是华东人民革命大学第一期,和他同期的还有上影的张瑞芳、张雁,我是第三期,关系就又进了一层。而此时他又在紧张地日夜赶拍电影《母亲》,他演一个叛徒,张瑞芳演他的母亲。下一部,他又接了《羊城暗哨》的一个重要角色。
  1952年,由公安部直接指挥,相关省市配合,广州市公安局侦破一反革命惊天大案。案情是一批以吕薄冰为首的武装特务、反动分子,阴谋劫持一艘由广州开海南岛的客货轮船,开往联合国,控诉共产党,最后去台湾。与吕薄冰接头的有32人,他们来自全国多个省市。案情重大、紧急、罕见。海燕电影制片厂据以出品经典反特故事片《羊城暗哨》。凌云就演那个特务头子吕薄冰,公开身份是伪装成手执纸扇的“算命佬”,自命为“小神仙”,这个角色相对固定地在一家饭馆门前看相,以此联络匪众。电影上映后,风靡全国。“小神仙”凌云也就更广为人知了。他塑造这一反派的特点是“题材重大”,表演出色。他和我谈起这些时,也有一种成就感。此前此后,他还饰演多名反派。他演反派的原因之一,是他长相不是那么的英俊潇洒,也不粗壮憨厚;之二是他对反派有研究;之三是他出身大官僚家庭,一般不能演正面人物,尤其不能演英雄。
  一次,我对凌老师说,我虽作为在职干部,但我想考上海戏剧学院。他非常鼓励我,问我考表演系还是文学系?我说,我是志在文学,但我想先当演员,而后再边演戏,边在业余搞文学,这样,两者可以得兼。他除了跟我讲一些表演的常识以外,又说他可以再请人辅导我。于是,他在淮海路的一幢大楼里,为我引见了陈述先生。我虽然看过电影《渡江侦察记》,但这回才见到真的“情报处长”。潇洒礼貌的“处长”大人,正在埋头写一篇文章,相约不日再见。
  但后来也许是因为一种自信吧,我并未劳动陈述先生。1956年,我以在职干部身份,直接报考上海戏剧学院。如今报考上戏的学子竟有几千人,比如2013年居然有13000人,而那年我报考时,表演系考生是500余名,大家已惊叹人数之多了,复试时是50余名,录取30余名。我朗诵的作品是郭沫若的寓言诗《狼和小羊》。初试的表演小品是:我一个人进入深山后,口渴得很,如何找水喝。复试的表演是:我在踢球时,不慎将球踢到居民的院子里去了,我如何取回?志愿服务者是一年级的梁波罗和周以勤等同学。当时学院的院长是戏剧家熊佛西先生,他没有担任考官,但那天,他在考场看了我的复试。结束时,我在考场外面遇到了他。他微笑着对我说,演得不错,又有点儿智慧。笔试我就更多了几分把握,心里乐滋滋地做着演员梦、作家梦。然而,天知道,在最后一关,学院人事科长面试时,竟然问我:“你的胡风分子问题,怎么样了?”又微笑着说:“党是不会培养胡风分子的唷。”   真是晴天霹雳!演员梦就此被击得粉粉碎。何止于此,接着更是大难临头。
  事情是这样的:早在1955年揭批“胡风反革命集团”时,同科的一个“积极分子”,窃取了我的一些文稿,密呈领导,告我是“胡风分子”。我当即被批斗了3天,年来无话,我以为没事了,然而……
  然而,我还没有回过神来,便在劫难逃,1957年,在猛烈、凶狠、无情的“反右”后期,我被生物制品所以莫须有之罪开除公职,押送闽北深山改造。在此前的一两个月吧,我看到《上影画报》上的一幅漫画,一条毒蛇,身上有“右派分子凌云”六个字。就是说,凌老师先我一步被“揪出来”了。“和上影厂右派分子凌云关系密切”,也是我的罪状之一。当然,因为我学习写作,和我关系密切的,还有上海“胡风分子”文人何满子、北京“大右派”诗人邵燕祥。“阶级斗争,一抓就灵”,不搞我搞谁!
  20多年后,阳光普照,劫后余生,我平反回沪,除了积极工作,埋头写作,不时想到凌老师。上影厂在“文革”浩劫中,“革”死了好些演员,比如石挥、冯喆、邓楠、上官云珠……凌老师还好吗?我跑到上影厂,找了组织部门,经几次要求,才找到他的夫人董爱琳。这才知道,凌老师虽历经苦难,平反后,青春勃发,报效祖国,已参拍《法庭内外》等多部电影,现正在湖南长沙潇湘电影制片厂拍上下集电影《湘西剿匪记》,饰一个名叫瞿二十四的土匪头子,费时2年。1987年,我才见到他。30年后重相逢,倍感亲切!我对过去发出了一些感叹,他说:“‘大江茫茫去不回’,我们的目标在未来。”我也深表赞同地说:“‘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呀。”
  当时,他住宛南新村,我住东安新村,抬脚就到。他又引我拜见了《小小得月楼》等片的导演卢萍,几次畅叙,大家热情很高,凌老师提议搞一个本子,由我编剧,卢萍导演,凌老师说了故事的大意,剧情是写吉斯菲尔路(现万航渡路)76号汪伪特务活动,以及中统与其斗争的故事,剧本写成后,拍出12集电视剧《76号魔窟》,故事相同于后来汤唯主演的《色戒》。凌老师是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我也是,虽然不在一个支部,但又近了一层。所以,我和凌老师的来往更频繁,友情也更深了。
  凌老师最后的艺术形象,是在表现国民党抗日的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出演团长的团长(当然,在这部戏里,该团长不是反派,而是正派了)。而他本人解放前是第四野战军文工团演员,60岁时离休,享副局级待遇。在四大“反派”中,他的寿命最长,待遇最高,走得最晚,于2010年4月谢世,终年90,我到场沉痛追悼。友情难忘,我至今与他的夫人董爱琳保持着联系,几天前,我还请她到我家来过。
  多才多艺数程之
  因我在上影影视部工作了近3年,所以,又有机会相识程之先生。
  程之先生所饰反面人物更多,比如1949年电影《腐蚀》中的特务祁科长,1953年电影《鸡毛信》中的歪嘴伪警察,1961年电影《红日》中敌七十四师参谋长董耀宗,1981年电影《子夜》中的投机商何慎安等20余种。他技艺精湛,一丝不苟,让这些角色走出来,外形、神态无一相同,可以各领风骚,令人叹为观止。我拜访他时,常和他谈起这些角色,请教他塑造这些角色的经验,他总是与我平等交流,侃侃而谈。先生还取出一些资料给我看,上面有他采访现实人物的记录,有角色的小传,有他表演的体会。这些资料,他称之为“角色档案”。此外,先生不但能演,而且能导;他的配音艺术也相当高超;他在全国多家电视台包括中央台,受邀客串节目主持人。有一次当主持,他居中,配合他的是中央电视台的赵忠祥、宋世雄。他的这些作品,我几乎全欣赏过。他对京剧谭派不但喜爱,而且唱做俱佳;他的京胡拉得特好,丝毫不让高级琴师;他的书法艺术尤多造诣,正楷、隶书是真正的书法家作品;他的相声也说得好,我也曾多次欣赏。虽然四位都说相声,但他说得更多,也最具特色。所以说,他是天赋独具、人才难得。令人有“才如奔马笔如花”之感。在文艺界,像他这样多才多艺,而且达到精通的程度,算得是凤毛麟角了。他从艺的格言是“演戏要生活,生活不演戏”。他还是区人大代表,上海文史馆馆员,又是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他为人厚道、善良、诚恳,喜爱他的人太多太多。与朱镕基更是同好,因朱镕基也唱京剧,也拉京胡,二位相见,谈笑风生,亲密无间。
  那时,先生的小儿程前,从农村调武汉,从武汉调广东电视台,又调中央台正大综艺和王雪纯做主持,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鲁迅先生有言,“怜子如何不丈夫”,说起此事,先生也显出一种父亲的愉快,更在意小儿的进步。所以,先生对程前希望很大,并谆谆教诲。他还曾以工整的小楷,书赠程前《百字铭》一首,并热情向我出示,其铭曰:
  恰似那,春苗出土,荷尖初露。主持节目,潇洒自如。舆论赞,压得住。须自知,初出茅庐,经验不足,阅历有限,缺课待补;莫等闲,抓紧读。前辈云:人前出翠,人后熬苦;艺无止境,学无坦途。继前人,创新路。寄望你,干劲鼓足,多有建树;谦诚自励,众望莫负,勇攀高,展鹏图!
  我说:“您一定会使程前做得更好的。”他说:“我不是也在学习嘛,否则,‘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那不行。”我想,岂止程前,此铭于其他文艺青年,一样有教益。
  先生家住富民路,我到先生府上去过多次。有一次,我将一篇写他们父子俩的稿子请先生当场过目。5000多字,先生看了三十分钟。我有点紧张,估计必有大改,却见先生看完后,抬起头,微笑一下,连说:“甚好甚好!”我也轻松地笑了。就在这天,先生赠我全家福照片,并在照片背面,亲切题字,称我“吾友”。一旁,他善良、热情的夫人郭葆璟取出相机对我说:“你上次不是说要和他合影嘛。”我连忙说:“真不好意思,今天我穿皮夹克,太臃肿,有愧先生,下回吧。”孰料,竟成憾事!
  叹人生,有时候,机会真的是稍纵即逝,一去不复返的。那天,我问先生,这两天有何活动?先生说:“明晚市政协礼堂元宵晚会演出。”唉!无人可料,第三天,即1995年2月15日,《新民晚报》赫然登出惊人消息——14日,程之逝世!   真是令人目瞪口呆、叹息不已!
  原来,我13日拜见先生的第二天,也就是30个小时之后,即14日晚,先生在市政协元宵联欢晚会上,唱罢京剧《天霸拜山》选段《盗御马》,回到后台,先生抬手从衣架上取衣时,心肌梗塞,轰然扑地,玉山倾倒再难扶。
  哀哉!其实,先生可以做得更多、更好,然而,天不假年,他匆匆告别了艺术、妻儿、朋友,享年仅69岁。四位中,他走得最早,年纪也最小。人们无不叹惋。我在《劳动报》发表一篇名为《怀念程之》的文章追忆他。
  纪念先生逝世一周年时,在市政协开了追思会,出版了由汪道涵先生题书名的他的遗著《我这一辈子》,拙文《怀念程之》被收入其中。那天,张瑞芳、向梅、舒适等诸多影星、同事,还有不请自来的许多热情观众到场。郭葆璟、程前邀我合影,聊为补憾吧。后来,先生的遗体,安葬在“福寿园”,并有先生塑像一尊。
  演员也有“专业户”
  要说于飞先生,那我是先结识他的夫人方丽英老师——艺名嫩娘,角色是全市闻名的老舅妈,而后才结识她的先生于飞的。
  于飞的形象是宽额高鼻,白皮鬈发,身材高大,一个“假洋鬼子”。他性格随和,温文尔雅。就凭这长相,在如今,他可以演国际友人,演斯诺和白求恩。而那时,洋人的形象,多数是坏蛋。所以,他的尊容,只能演神甫、主教、外国特务、国际间谍这样的反派。然而,照此办理,他这样的演员,一是稀有,二是戏路逼着他就只能走反派这一条路。他在《斩断魔爪》《羊城暗哨》《蓝色档案》等作品中,担任了外国反派角色。但演外国反派也要演得像,而且要各有个性,不能千人一面。这个主教和那个主教,这个神甫和那个神甫不能雷同,这个特务和那个特务要分得开。事实是,这倒成就了他。于先生演反派洋人,不满足于得天独厚的外形,而是勤于思考,工于塑造,精益求精。他塑造的角色,形神兼备,各有个性,连连出彩。在土生土长的汉人中,有这样的长相,又是如此的表演艺术家,堪称一绝。最终也使他在表演艺术上,独树一帜,成为名噪一时的演外国人“专业户”,而且全国仅有。于先生对我说,为了演好角色,他查阅了一些真正的神甫、主教的资料档案,而后细心研究、深入分析,最终找出规律,摸出特点,为我所用。他的相声也说得好,而且,每每与他的形象、他演的角色连起来说,有意思的是,他和凌云、程之、陈述都合说过。一个时期以内,这四位的相声,在沪上名噪一时。他们还去外地演出,不过说句笑话,中国大得很,南方演演就足够了,一般而言北方他们是不去的,因为物有所用人有所长,相声祖宗,相声大王,都在那一块呢。
  1995年的一天,我在于先生府上,和他说起他的东床、儿童艺术剧院院长金安歌,他在上下集电影《西安事变》中,塑造了张学良的形象。这也是张学良在大陆的第一个银幕形象。于先生对金安歌的塑造表示认可。我说,我对这一角色也是印象深刻。其中一个情节,是下级来报:老蒋在后山被捉到了。紧张万分的张学良听罢,当即左手高举,仰面朝天,右手托住后脑勺,发出一声长叹,而后跌坐沙发。我向于先生复述了这细节。先生对我的复述表示惊讶和赞许。接着,我又从《诗经》说到他大名的两个出处,他笑着连连点头。虽说我有炫耀之嫌,但我让先生明白我是一个好学之人,而且也是为了一查究竟。这时,方丽英老师买菜回家,蚕豆、黄瓜、鱼、肉、蛋,满装一拖车。我迎着她笑道:“方老师,您买这么多呀?”她说:“忙煞,烦煞,要买就多买点,省得来回跑,吃力煞。”就她本人而言,无关年龄,说话,动作,还有她的笑容,真有那么一种娇嫩的样子,这就难怪她叫“嫩娘”了。我对二位说,我要为二位写一篇文章,我说了大意。于先生点头,方老师也说可以,她还当即给了我一张二位的合影。此后,我又说起方老师1952年的电影《三毛学生意》,她乐呵地笑道:“那时演的小英是个小姑娘,现在老太婆了,只能演演老舅妈了。”我说:“这个老舅妈也了不得,您是上海的唯一呀。”接着,她又说了些老舅妈这一角色的起源,还有和演员李九松先生如何的配合,又讲了几个最有趣的情节,逗得我们三人都哈哈大笑了。这时,他们的女儿于蓓芳进来,热情地向我打招呼。二位对我说:“蓓芳也爱好文学,你要多多帮助她。”我忙说:“不敢不敢。蓓芳的大作,我也经常拜读到的,很有特色,才女呀。你们一家,又是电影,又是相声,又是滑稽戏,又是文学,我要学的真是太多了。”
  于先生曾经是商人,所以,他更善于和人打交道,与其他三位比较,他的朋友更多,人际关系更好,还多了几分谦恭,而且为人厚道,乐于助人。所以,圈内圈外,左邻右舍,他又有“好人于飞”之美誉。
  惜乎,先生于1998年故去。
  两个“情报处长”
  前面已经说过,50年代,因凌云老师的介绍,我曾与陈述老师有过一面之缘。他1920年出生,原名陈启通。面容、体形有棱有角,相貌堂堂,性格豪爽,风度潇洒,浑身是戏。如果说凌云、程之儒雅,这位则多了几分耿直、刚强,他不同意别人意见时的口头语,是“胡说八道”。他热爱体育,爱游泳,尤爱骑自行车。当年,上海街头,常见他飞车而过的身影,骑的是一种跑车,上身前倾,如飞而过,夏日多为短裤、短袖衫,洒脱而健美,热烈而自信。他塑造了多个反派形象。但以一当十,最成功,影响最大的,就是《渡江侦察记》中的敌情报处长。与他同在这一剧中表演的,有孙道临、中叔皇、齐衡、康泰、李玲君。敌情报处长的戏份并不多,但相当关键,他阴险、凶恶、骄横、不可一世,甚至还有点震撼的气势。影片上映后,情报处长家喻户晓。你说陈述,别人就会接着说“情报处长”;或者,你说“情报处长”,别人就会接着说陈述。这简直就成了两条固定搭配。他塑造情报处长的特点,就是“绝无仅有”。
  其实,他演过两个情报处长。
  文革中,有两部老电影,江青下令重拍,一是《南征北战》,二就是《渡江侦察记》。重拍《渡江侦察记》,原来的导演汤晓丹先生只能当顾问,演员也有所更动,但情报处长无可替代,还得陈述来,因为他在群众中影响深刻,无可动摇。1992年6月20日上午,陈述老师约我到淮海中路他府上细说缘由。此时,他前任妻子陆维华逝世不久,再4年,才和李波结婚,“大媒人”是叶惠贤。   我那天拜访,提前到达,但见先生面前放着一只方凳,一手端着一杯麦乳精,一手抓着大饼油条猛吃。真的不像“情报处长”,倒是像一个要急忙上班的工人。
  彼时文艺战线强调“三突出”“高大全”,简言之,就是反面人物要向正面人物让戏。以电影语言表述时,反面人物距离镜头要远,形象要小,镜头压低向下俯拍,而且,反面人物不能那么张扬,那么放肆。编导演摄录美,个个如履薄冰,人人小心翼翼,提心吊胆,谁都离现行反革命仅一步之遥。拍几个镜头,就赶紧送北京审查,尤其是外景,摄制组就在现场苦等,通过了,才敢往下拍;不行,只好重来。送着送着,先说很好很好,后来又说不行不行。因为情报处长戏份太少,形象又小,距离又远,表演更拘谨,情报处长竟如此弱小,物极必反,无强劲对手,英雄的戏也出不来。否定之否定,多数戏又重新来过,就那么折腾着玩。
  陈述对这种违背艺术规律、脱离生活的审查、指示,极表不满,但也不愿当“现行反革命”。而且,因为有一个也叫陈述的反革命在逃,不知怎么的,就搞到了他的头上,他在“五七干校”被批判、审查了几个月,刚刚结束不久,惊弓之鸟,他不敢“乱说乱动”,只能在背后或与有同感者怨恨:“胡说八道!”
  实际是——如此的“大作”,虽然还是彩色片,但观众不买账,又因为先入为主,所以到头来人们记得的,还是那部黑白片,还是那个老“情报处长”。所以,这天,他满足而又感慨地对我说:“不管我能活多少年,有这样一个艺术形象留世,我也值了。”其实,他还擅长绘画、摄影,他的书法更是潇洒流畅,银钩铁画,极具柳公权之风骨,墨宝留传甚多,大多散落在群众手中。有一次,他到外地拍戏,当地很多人排队,求他墨宝。这天,我也求他为我写几个字,他慨然允诺,而且,纸笔就在桌上。但我忽然慌神了,因为,人家题字给你,你不给润笔,至少也得请他吃顿饭嘛,可我这天囊中羞涩,只得连说“下回下回。”谁知,亦如我没和程之合影一样,又错过机会。在四位中,唯他还时常表演朗诵,我欣赏过多次。而遗憾的是,先生2001年突患中风,经济拮据,一代名人,不知是何原因,直至2006年故世时,先生的退休工资,在上海当时退休员工中,也就是略高于平均数吧,远低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正高、正处。
  大约是1991年吧,上海电视台叶惠贤先生,召集这4位,搞了一个“上影四大反派”的节目,这一来,4位在观众的心中,也就更深入了。其实,这4位的家庭全和普通市民一样,除于飞先生家略好些,其余,家具普通,陈旧色褪。没有一家有客厅,没有一家有茶几,请你喝茶,杯子只能放在饭桌上,做客也只能坐在饭桌旁,一家人的衣着陈旧。尤可叹,陈述先生家要更寒酸些。几位艺术家,朴素得紧,清贫得很啊!
其他文献
写完《情义无价》,当年秦怡讲的几句话又在我耳畔震响:“在我们电影界,黄宗英是去过西花厅最多次的一个人。她见过周总理的次数比我们多得多。”既然是西花厅的座上客,黄宗英无疑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周恩来,自然也能观察到周恩来喜笑怒骂不为人知的一面。我决定登门拜访。  我和黄宗英是同事,都是上海市作家协会的专业作家。四十年前,我在北影创作电影文学剧本时,一谈起她,几乎众口一词,赞赏有加:“影坛才女,文苑美人”。
该文基于外部信息使用者的角度,采用理论阐述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企业财务分析体系.文章对现有体系的缺陷进行了论述,同时提出将经济增加值(EVA)引入企业财务分析体
干校遣归回京  印象中的俞平伯先生是个老小孩。上世纪70年代初期,有一次我姑姑请吃烤鸭,地点在西单附近,是一家有名的老字号,正吃着,姑姑低头说,隔壁桌上的老先生,好像是俞先生。我大伯母也在,看了一眼,点点头说当然是他。那时候还是文化大革命中,轰轰烈烈的暴风骤雨已过去,正处于相对平静。大家偷偷上馆子,朵颐大快,熟悉的人见面都不打招呼,因为吃喝毕竟有资产阶级的嫌疑。我当时半大不小,只知道这老头是毛主席
该文的目的就是要阐明如何在火力发电厂进行成本管理,以实施低成本运营战略.发电企业的性质和已经开始的电力体制改革,规定了发电企业成本管理的方向和原则,该文首先对此进行
肺气肿病目前最主要的患病人群就是老年人,因为肺气肿是一种慢性疾病,是呼吸系统方面的疾病,因为是呼吸系统方面的疾病,使得对周边环境要求很高,因为环境的变化情况,肺气肿患
期刊
“当时在人民大会堂,我手脚都不知怎么放了。挂着奖章,披着绶带,捧着沉甸甸的证书和奖杯,那份激动很难用语言表达。”蔡金萍笑着回忆起去年9月被授予“第四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时的情景。此时的我正坐在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蔡金萍的办公室里,窗外下着小雨,天很阴沉,但是蔡金萍一脸明媚,黑色羽绒服外一条艳黄色的围巾衬得她分外年轻。  “上海那么多戏种、曲种,那么多优秀的演艺工作者,最后大家
2016年初,一场题为“世界和平感化力——郑午昌、郑孝同、郑人刚精品书画联合国特展”的画展在位于美国纽约的联合国外交官展厅举行,联合国副秘书长南威哲在他的贺信中说,“三代美术家展现的是跨越整整一个世纪的杰作”,称“郑午昌是一位与齐白石、徐悲鸿一个级别的伟大艺术家”,认为郑午昌对中国美术史的书写所作出的贡献不可估量。谁都无法否认这份评价的分量。  展览结束后不久,在一次沙龙活动上,我见到了刚从纽约归
该文定量研究股指期货的基本理论,对中国股票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当前中国推出股指期货的可行性进行深入讨论.论文从整体上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运用金融工程与数理统计的方
最早知道小提琴家张乐,还是因为沈嘉禄老师的一篇文章,题目起得相当直截,“古董小提琴,张乐的情人”。文章是父亲拿给我看的,他是个非常业余的小提琴爱好者,然而对于当年那个以13岁
建筑行业属于高能耗行业,如何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实现绿色节能一直是行业内关注的重点问题.文章首先明确了绿色节能技术问题,然后进行了具体应用策略的分析,以期为建筑工程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