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播时代,当传统遇到“非传统”

来源 :记者观察·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xne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下,很多人第一时间关注热点新闻、突发事件都是从手机、电脑平台获取,方便快捷。这是传统定时定量的电视新闻节目做不到的地方。笔者在这里关注和讨论的是电视这一传统媒体,尤其是传统电视时政新闻在当下这种新的传播环境下,应该如何敞开大门,拥抱迎接新型媒体形态,让原有传统的样子添加一些新气象新元素。
   当时代的巨轮滚滚到来的时候,每种事物都会或多或少、或快或慢、或前或后遭遇到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较2020年 3月增长8540万。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其中,40岁以下网民超过50%,学生网民最多,占比为21.0%。我国网民的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6.2个小时,其中,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9.27亿,比2020年3月增长7633万,占网民整体的93.7%。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73亿,比2020年3月增长1亿,占网民整体的88.3%。和这组数字反映的现实一样,眼下,很多人第一时间关注热点新闻、突发事件都是从手机、电脑平台获取,方便快捷。这是传统定时定量的电视新闻节目做不到的地方。笔者在这里关注和讨论的是电视这一传统媒体,尤其是传统电视时政新闻在当下这种新的传播环境下,应该如何自处。是继续一成不变地按照原有方式方法做新闻,还是敞开大门,拥抱迎接新型媒体形态,让原有传统的样子添加一些新气象新元素。笔者观察,近年来,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到省市各级电视台,从大屏到小屏,其实大家的选择都是后者。
   当下,越来越多的主流媒体不断挺进融媒体产业的深水区,大量各类形式的融媒体新闻产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小视频+时政新闻”模式越来越受主流媒体的认可并积极进行相关尝试和突破。过去,我们看权威新闻,还是习惯从报纸、电视新闻联播上获取,受众是这样做,媒体人也是这样想这样做。所以几年前,电视新闻人还是用摄像机、话筒采访后,回到台里写稿配音,再用学过的传统编辑方式声画对位地编辑新闻,然后由主持人播出这样的流程和思路开展工作。不知不觉中,平时好像觉得只在生活中使用的“抖音”“vlog”等新兴词汇业态开始走进工作中。
   新媒体传播时代到来了。一开始很多传统电视新闻媒体做公众号,只是简单地把电视新闻中播出的画面声音新闻换成文字图片,然后放到公众号中,但是这样的新媒体效果并不是很好。随着新型传播方式的不断进步改变,很多新平台不断涌现,很多传统电视新闻工作者开始不仅要在电视媒体上做好新闻,传播好党和政府的声音,讲好当地故事,同时,随着新媒体业态的不断发展,传统电视新闻单位开始申请公众号、视频号等新型传播载体,一是拓宽传播路径,二是迎合时代发展变化方向,多争取青年一代人的关注,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接受信息的方式方法争取更多的受众。所以新闻工作者们也开始居安思危,为了不掉队不落伍,开始尝试制作电视小视频。这种类型的小视频,有的仅有画面、音乐和文字,也有的融合当下网络主播的形式,将人物出镜放到其中。根据题材不同,有的是采访者、有的是受访者、有的是普通工作人员,他们的出现增加了视频可视性和亲切感、现场感。
   在传统电视新闻中,一般出镜报道的主力是记者,有时候是节目主持人,但是受制于题材限制以及传统新闻制作的结构,很少会有记者出镜报道,而且即便要出镜,对记者本人的穿着打扮、语言结构内容都有较高要求。但是新媒体传播时代背景下,受众更欢迎人物的现场讲解,再在小视频中加入轻快的音乐、适合的其它背景声效、流行的卡通图案等,把产品包装得放松、娱乐,能消解受众不必要的紧张和距离感,这可能是更好、更有力的传播方式。新媒体的人物出镜要求更随意、更轻松活泼、更亲民,这对传统电视新闻工作者来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是新的机会。那就是通过这个途径去塑造品牌记者,和大众混个“脸熟”,获得受众的喜欢认可,从而加强传播效果。而且,相比傳统电视新闻播出时间是固定的,新媒体上无时无刻都可以传输播出新闻,只要有传播需求、有内容,就可以马上做出一个产品,然后传上公众号、视频号或者在微信朋友圈,大大提升了新闻时效性,有些突发重大事件中,新媒体更像一个直播平台,一线记者可以随着事件的进展在合适的时候制作一条条小新闻。
   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例,云南广播电视台派出记者,和云南省支援武汉咸宁的医疗队一起出发一起返回。按照传统新闻制作观念,就是要等到队伍正式开展工作后,有重大事件时,采访发回电视新闻。但是当时去的是位80后的年轻记者,她已经有了新媒体工作意识,所以在飞机落地湖北后,她迅速在机场内用自己的手机拍摄记录了一段视频,同时自己入镜讲述在机场所见所闻和感想。当时她是云南省唯一到湖北地区采访防疫抗疫的媒体人,所以她的采访内容可以说是独家新闻,分量不小。通过小视频,让牵挂这群人、这件事的受众,第一时间了解到了当地的状况,令人印象深刻。
   传统电视新闻习惯“镜头+解说”方式来呈现视频,不仅制作流程多、成本高,还导致分发缓慢。在新闻事件采访过程中,vlog制作者需要抓住场景适应、情感唤起、社交属性等特点,快速响应、百姓视角、精彩瞬间、暖新闻正能量等核心要素,利用竖视频具有贴近感、符合轻量化传播、沉浸式体验以及适合移动化阅读场景等优势,以“开头即高潮”的形式直接进入主题,抓住用户眼球,从人的主观视角讲述故事,与受众建立情感上的链接,以快闪式的叙事,更多地呈现画面、语句、细节等精彩瞬间。和传统电视新闻播出要求不同,小视频新闻里,镜头会有现场声、会有自然动作镜头,这些镜头和声音不用剪掉,以减少修饰摆拍感。另外,有的传统电视记者拿到线索、选题后,往往主题先行,有时为了达到效果,还要前期跑一趟,实地了解一番,想好脚本,定好方向再去拍。被拍摄的对象有的会照着记者的意图、方向提供内容,配合拍摄,场景环节人物都如同拍摄一场婚纱照一样,一般没有什么意外。而小视频制作者拍摄时,当然也需要研究拍摄内容和过程,但对于情节发展的稳定性没有特别大的预想和后期处理,拍摄顺着原始脉络发展,也许有突发事件、也许有意外惊喜,统统都呈现给用户看,这样更能有代入感,让视频内容带着用户看下去。说到底,传统时政新闻记者在制作小视频和vlog的时候,应该挑战自我,不要受制于传统采编思维的束缚。
   此外,要做新媒体,除了思想心态的准备,苦练“内功”外,有一个好用的工具,也是必不可少的。通常,一个内存够大、电量充足、照相功能较好的手机就是一个不错的工具,配上一个自拍杆,一个人就可以制作出一个简短的新闻小视频。手机拍摄不需要调整参数,很容易上手,而且现在也有很多的手机视频剪辑软件例如剪映,拍摄完直接就可以在手机上进行剪辑,很方便。手机拍摄时要注意调整手机分辨率,尽量拍摄高清的,另外就是注意横屏竖屏问题,如果是上传自媒体平台最好可以使用横屏画面,如果是上传短视频APP就用竖屏画面。同时要注意焦距的变化,如果一个焦距景别拍到底,视频画面看起来会比较枯燥。还有就是光线要充足。另一种当下用来拍摄的工具就是手持摄像机,也叫云台相机。这种摄像机首先是小巧,方便携带,还有平移轴电机+俯仰轴电机+横滚轴电机等多轴防抖功能,拍摄更加稳定。其次,可以实现多倍变焦。如果采访人物距离设备较远,还可以连接麦克风配合使用。但这个问题就是因为总体体型小,所以监控器也很小,如果用自拍杆距离较远的时候拍摄,使用者会看不清到底有没有把自己和需要拍摄的物体框进去。所以目前各类拍摄器材都有它的优缺点,需要视使用者使用的场合而定了。同时,由于制作思路和方式的改变,拍摄制作vlog也需要专业人员,能熟练使用拍摄编辑设备,同时具备图文美编能力,才能出精品。所以应该加强对电视新闻工作者拍摄小视频能力的培训,过去拍摄的工作主要由摄像记者完成,今后,文字记者也会加入到拍摄队伍中,培训必不可少。对于新闻记者来说,应该加强美术技法、视觉规律方面的自我提升,多读一些例如《美术编辑工作指南》《美术编辑学概论》的书籍,提升自己对视觉元素选择、整理、组织、加工、记录并优化传播的编辑过程。
   (作者单位:云南广播电视台)
其他文献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各式各样的新媒体模式应运而生。过去,媒体依靠报纸、杂志、收音机、广播、电视等宣传方式进行报道,但是现在媒体使用的是互联网技术,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新闻传播。其互联网传播方式是可以通过网址搜索,新闻交流平台等途径进行传播。新媒体背景下的政务新闻传播也很好地适应了人们的生活需求,还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   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优势及影响   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和信息时代
期刊
新闻客户端也称新闻APP,即Application(应用程序)。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手机新闻客户端逐渐成为获取资讯的主要途径。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用户规模达到6.93亿,市场潜力巨大。   目前传统媒体开发的媒体类手机新闻客户端存在着新闻同质化、盈利模式单一、功能性有待提升、下沉市场不足的问题。传统媒体“标配”的手机新闻客户端能否突破瓶颈,开
期刊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媒体行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新闻编辑作为信息内容的编辑者,应当积极做好角色转型,创新新闻信息的编辑工作,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本文在简要阐述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特征以及对新闻编辑新要求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角色转型策略。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行业的特征   在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的方式和载体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移动客户端成为了媒体传播的主要载体,很多新闻读者会选择订阅
总是在夏天想起古镇,同时想起老家的旧屋。从古镇迁出多年,老屋坍塌只剩下一面砖墙。   白永生说:“住房与我们的生命一样,当有人气的时候,它也活得健康,当人走屋空之后,它也很哀伤。”就像这一面迟迟不肯坍落的墙,还坚持着,屹立着,仿佛在期待曾经的主人回来。   结果只有望眼欲穿的落寞,自然坍塌的老屋不止一家,它们渐渐被夷为平地,又被建成幢幢高新的民居,有了大马路,有了路灯,有了城市的喧嚣新城出现了,古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发展速度的持续加快,各种类型的新闻节目也在持续创新当中。由于我国地大物博且人口众多,因此不同民族之间的风土人情、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等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从新媒体背景出发,有针对性地列举了新闻藏汉翻译中的文化流失现象,并结合自身经验给出了几点改进建议,供参考。   在国内,新闻藏汉翻译是促进藏汉两地文化稳定交流的重要渠道,因此务必要提高对其的重视度。尤其是在当前的新媒体背景下,
期刊
弘扬时代新风,宣传优秀文化。相较于长篇、专题类报道,近年来,6至8分钟的人物短片因其短小精悍、重点突出、性格丰富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采用。本文结合我台近年来所制作的一些优秀人物短片,对其制作技巧进行相关探讨。乐山地处川西南,既是一个国家级旅游城市,旅游资源丰富,蜚声中外,也有沐川川马边、峨边、金口河等乌蒙片区、小凉山区等贫困地区,存在资源分配不均、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生态,对公立医院文化宣传、危机传播等多维化的立体化形象塑造产生了重大影响。新媒体为公立医院提供了宣传思想的新渠道、医患交流的新空间以及舆论监督新途径,也产生“被网络”的舆情应对新课题。新媒体语境给公立医院的宣传思想工作带来了新机遇和时代挑战。   互联网+是指在创新2.0(信息时代、知识社会创新形态)的推动下由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也是由互联网形态演进、催生,并且在知识社
期刊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给社会经济、生活秩序、公众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损害。由于方便快捷的属性,疫情期间公众利用新媒体获取信息的频率明显提高,因新媒体而产生替代性创伤的情况也愈发常见。本文对新冠肺炎疫情情景下新媒体对公众替代性创伤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初步探究,以期为相关组织如何利用好新媒体应对突发重大突发事件下公众的心理问题提供参考。   文献综述   新媒体的形式及特征   新媒体是
期刊
自文化建设战略提出后,中国共产党便努力进行党内外文化建设。中国共产党在政治文化建设中严肃党风,联系群众,提升党性,重点培养高校青年的价值观,治理网络环境等,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中国共产党党内外的文化建设夯实了党群团结关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民心,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增强了我国的实力。
“社会责任理论”其实就是西方著名新闻理论专家对20世纪初期欧美国家处于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垄断主义竞争发展阶段的新闻社会风险责任理论思想发展做出的一个重要理论实践总结。突发事件是对传统媒体的一个考验,传统媒体在面对一些突发情况时对于整个社会与全体公众来说应当具备一定的媒体责任与社会义务,新闻媒介在多次突发事件中呈现出了比较优异的表现。   当前传统媒体对社会主义责任履行的现实困境   社会责任主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