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ying198706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课堂教学的细节也往往决定着教学效率与质量的高低。作为语文教学来说,我觉得注重细节常用的一种方式就是“咬文嚼字”,即对课文进行精读、品读、赏读。朱光潜先生曾说过: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当前有好多中小学生常写错别字,念错别字,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老师很少引导他们去“咬文嚼字”。所以,语文老师一定要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像品茶一样,怀着闲时的心境,超脱的心情品读文字,感悟文字的内在美。品读文字,好似品茶。一品不够,需要多品,细品,慢品,才能品出文字的内在味道。那么,怎样通过“咬文嚼字”,让学生进入多品的境界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切入点进行引导。
  一、别致的题目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文章的“眼睛”——课文标题,我们也可以看到文本的“心灵”,即作者的思路、文章的中心、主要内容等。教学中,可以引领学生抓住标题中的重点词语来体味作者拟题的别致。
  如《甜甜的泥土》,教师设问:泥土本来是又苦又涩的,题目中为什么说是“甜甜的”呢?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学们初步浏览之后明确: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老师继续设疑:请你以“奶糖”为线索,理清故事情节。学生再读课文,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
  又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板书课题之后问学生:题目里面哪些是重点词语?学生很容易找到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鲁迅童年生活过两个地方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这样课文结构就非常清晰了。
  很多作者在拟题时,都很精心,别致的标题往往可以概括主要内容,表现文章的主题,尤其是一些醒目的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题目中的重点词语入手,抓住关键,理清思路,顺利进行阅读教学。
  二、巧妙的词语
  入编教材的语文课文,多文质兼美,在文本中,有很多词语用得准确精妙,包含着深厚的情感,是作者在成文时经过反复推敲、字斟句酌之后定下来的。教学中,我们如果抓住这些词语引导学生进行仔细推敲,那些含义深刻、意蕴丰富的语言就会注入学生的心田,所学文章才能真正被学生理解、感悟和欣赏。
  《社戏》一课,语言生动简练,用词准确传神。例如“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一句中的“一哄”一词就运用得非常形象,这一词有形也有声,表现了“我”和小伙伴们欢喜的心情。
  再如《故乡》一课,我们回到家时,“接着飞出了八岁的侄儿”,一个“飞”字,写尽了侄儿的对于我们回故乡的欢快心情。
  又如《背影》一课,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是第五段,要指导学生重点研读。课堂上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写的好的词句,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可以在旁边批注自己的心得体会,比如可以想想作者用词的巧妙,可以想想作者的表达方法等。本段中像两个“黑”字;三个“布”字;“蹒跚”“肥胖”“两手”“两脚”等词;为什么“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而不是“轻轻的”或是“小心地”?父亲为什么“扑扑身上的泥士,感到很轻松似的”,“似的”二字去掉可不可以?
  语言文字的感悟,不是朝夕之事,非得厚积薄发不可。在阅读教学中,如此不间断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学生才能练就敏锐的眼力,从或长或短的课文里发现可以准确表情达意的词句,从而提升遣词造句能力。
  三、关键的语句
  文章不管长短,都有一句或几句与课文中心有关的语句,就是所谓的“文眼”,它是揭示文章主旨或是呈现作者浓情深意等关键语句。如果这些语句理解深透好了,学生就能正确把握课文的整体情感和思想。所以,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把文中的这类关键语句嚼透,弄清楚它的丰富内涵,这是一堂语文阅读课的关键。
  如《藤野先生》的文末句,作者这样写:“每当夜间疲倦,……,再继续写些……文字。”藤野先生对“我”倾注了无私的爱,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仅是对先生的思念、感激之情,还有更多的无法述说的情感蕴含其间。在那个深受日本狭隘民族观念影响深重的年代,藤野先生的关心、偏爱,在“我”的精神家园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所以几十年过去了,“我”时时受着鞭策,坚韧地斗争着,一直笔耕不辍。
  再如《我的叔叔于勒》,课文中写若瑟夫在心里默念:“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句话是这篇小说的亮点,要引导学生咀嚼。金钱关系没有腐蚀一切,孩子的表现令人眼前一亮:人性、人情还是可以期待的。虽然本课的主题是引导学生能够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是金钱至上的,人与人之间只是冷漠的金钱关系。但是从这句心理描写中,我们依然可以捕捉到微弱的温暖,给学生稚嫩的心灵涂上一丝光亮。
  四、精彩的细节
  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特别情节,作者对它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像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或是场面描写等都可以谓之细节描写。这些也是作者最用心的表达,采用最精彩的笔墨来展现的语句。在教学中,我们要睿智地抓住课文中的典型细节描写进行深究,才能深入作者的情感,看到最里面的内容。
  环境描写最值得学生玩味的当属《烈日和暴雨下》一文,课文写在“烈日”、“暴雨”这样恶劣的天气里,祥子痛苦悲惨地拉车生活,各种景物都成了悲剧的象征,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创造了浓郁的悲凉意境。
  再如《范进中举》,前面写“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后面胡屠户“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这些描写很夸张,同样是写胡屠户的动作,一个趾高气扬,一个低声下气,把封建科举制度下文人的迂腐、病态和畸形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五、独到的构思
  语文阅读教学要求教师不只是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更要注重学生的慧根。在这个理念下,我们老师必须具有高屋建瓴的本领,突破传统的教学瓶颈,应该匠心独运地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智慧。
  如《三颗枸杞豆》的教学,老师可以抓住一个数字“三”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行文之巧妙。正值三月,我遇到了三叔,三叔有三个失落的愿望,三叔留给我的三颗枸杞豆。透过小小的“三”字,我们可以感受作者的意蕴无穷,也能够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
  还有《故乡》一课,也可以用数字“三”来引领,“三个故乡”、“三代人”、“三种感情”、“三种生活”。
  又如《一面》一课,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外貌特征:“瘦”字。第一次远望:“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第二次的观察在近处:“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的叫人担心”;第三次为特写:“他的脸——瘦!”
  教师如此独到的设计,需要在深入解读文本,有效把握问题的策略,以及努力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基础之上,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肯定觉得耳目一新,那么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就有所保证了。
  喝茶,如若一饮而尽,感觉淡而无味。我们要是平心静气,淡然自在,慢慢品,轻轻饮,其中的甘苦便自知。阅读课文也是如此,要是粗略浏览,一目十行,可知大意,但是语言深处的美无法领略。唯有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耐人寻味的细节、内涵丰富的潜台词,甚至是微不足道的标点符号进行品读,方能咀嚼出语言美,品味出语文课堂中独具特色的“茶香味”。就如古人所言: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字会、意会、情会、理会、神会”的境界。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只有静下心来,研透教材,耐心地引领学生品味语言,静静读解,细细咀嚼,慢慢欣赏。其意、其情、其境及其表达方法才会有可能在学生的眼里、心里显现,才会有可能够被学生感悟和理解,进而才可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他文献
作为语文教师,应自觉将“怎么说”作为教学起点,凭借文本言语形式,推开“语言秘密”之窗,感受文字表达的魅力。下面,笔者以《我心归去》(下简称《我》)为例,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做法,就教于方家。  一、推敲重点词语  言语形式是由音节和文字组成的延伸于一定的时空的线性结构,文字是是言语形式的基础层次。无论是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还是王安石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都意在强调文人
日前读《中华读书报》,偶见2007年10月31日第18版“热读”栏目有一篇文章《钱文忠:再现玄奘的真实形象》,对“百家讲坛”《玄奘西游记》所成同名图书进行了评价。读后发现无论正文,还是简介,第一段都有问题,这就引发了我谈谈个人看法,并对若干问题就我所知提供情况的愿望,而引据所及,亦有“讲坛”本身和其他报刊。我想先从正文说起。    一、关于梵文错误    1.是“名称”,不是“匀称”  正文开始,
一、体验:立体感知,触及作品的灵魂  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着力让学生唤醒自身的抽象层面的触觉,让学生进入文本,立体感知,触及文本的内核,引起心灵的共鸣。  视觉与听觉是人类对外界信息摄入的最主要途径,也是最直观,最方便快捷的方式。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学生往往因为个体性格、兴趣、知识层面等差异,对作品的理解与感知都造成一定的障碍,不一定我们认为好的作品,他们便能感动、欣赏或者赞叹等。所以
一、作文有效教学校本教材开发与应用的实践环节  1.科学编写校本教材  为解决长期以来作文和阅读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整合新课标与老教材优势资源,构建适合中学生与中学一线老师的有效作文教材,我们与文心出版社合作推出校本课程,解决作文教材问题,编辑出版了我们自己的校本课程:《极品作文风暴·高考作文满分秘籍与名师预测》《极品作文风暴·高中新课标作文训练一本全》。  校本课程构建了三年的序列作文训练体系。
剧变的回忆    《南风窗》:您1954年到波兰留学,1958年到中国驻波兰使馆工作,后来在外交部一直主管波兰事务,1987年到1992年担任中国驻波兰大使,亲身经历了波兰1989年开始的政治社会制度大转变。在您看来,波兰政权易手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裴远颖:一言以蔽之,失人心者失天下。波兰的社会主义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从先天看,波兰的社会主义根基不强,远比不上俄国、德国。二战期间,统一工人党的前
一、课外视频课程资源的来源  当今社会,五彩缤纷,瞬息万变。网络就像海洋一样是个无限的资源世界,互联网上丰富多采、日新月异的网络视频,为语文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合理恰当地运用这些资源,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精心选择了以下网络视频栏目,下载相关视频作为语文课外学习课程资源:  1.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等。  
摘要:英语既是活的语言,也是枯燥无味的语言。那么,教师应如何激发和提高高三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呢?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高三英语教师应仔细地研究教学方法,深钻教材,针对高三学生的特点对症下药,以提高高三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  关键词:高三英语;注意力;学习兴趣;习惯;策略  紧张的高三学习已经开始,许多学生因为英语成绩不佳而忧心忡忡。其实,学生是不必过于担心的。笔者认为只要学生自己下定决心,采取适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学困生有增多的趋势。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班主任,每天面对的,是几十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每天接触的,是几十颗等待滋润的心灵。如何让这一双双眼睛充满智慧之光?怎样使这一颗颗心灵健康成长?这不仅需要班主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更需要班主任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和摸索,我有些许心的体会。  一、真情投入,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  班集体,是学生
一、“微点生活·亮点作文”是基于语用观的作文教学研究  “微点生活·亮点作文”是笔者对当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研究思路和实践策略的一种集中概括。其核心有三:一是让作文教学走一条生活化道路,即把作文素材的选取建立在对生活的点滴认识(“微点生活”)之上,向生活搜集素材,写出有真情实感,能独抒性灵,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的作文;二是让学生的写作过程变成写作技能的训练过程,即学生在写
一、课堂教学片段回放  古之文人雅士,每当登高望远,必有所感。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1300年前,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孤鸟盘旋。已经走到生命晚秋的杜甫登上高处,又想些什么呢?我们一起进入“品读,感受诗意之丰”这个环节。  1.前四句写登高所见,作者选了哪些景物?换成“天高猿啸哀,风急鸟飞回。无边落木下,不尽长江来”是否更简洁?  2.请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前四句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