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政治,完整的中国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risekar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普通人,我们跟“信息产业部”相隔千山万水。不过,当我们撕掉“自然人”这样一个物理化的含混标签、对自身无可更改“网友”身份恍然大悟时,文前那个“千山万水”之喻也便不复存在。理由简单:既是网友,得上网吧?既要上网,谁能说自己跟“信息产业部”毫无关联?还想无视?太天真了。
  当然,这不是说这本书是一部讨论“信息产业部”的书,而是想说,这部研究专著宏大阔大、至虚至幻,可它同时跟我们每个人密切相关。我们每天辗转于座机屏、平板屏、手机屏,我们沉溺于微博里的惊魂时闻、微信上的狗血八卦,可关于互联网这个混沌迷人的江湖,我们知之甚少。
  就像我们日常蜗居在五环以里四环以外那间逼仄两居室一窝一年,久而久之,我们便糊里糊涂把那里当成了北京——这当然只是打比方——北京怎么可能那么小、那么简单、那么纯粹?顺延此喻,是想表达,《技术赋权》就像“领路者”,它把我们带到离北京城最近的香山,它把我们带上山顶“鬼见愁顶”——在它的指引下,在山风肆无忌惮的呼啸里,我们第一次看见了一个身在其中多年却从未见识过的阔大的北京:既混沌,又优美,既妩媚诱惑,又光怪陆离……原来它才是真正的北京!
  郑永年先生有关互联网对国家和社会的政治影响的主题研究始于2008年,可他有关“技术赋权”的研究主题,对我这种普通读者仍是个相当陌生的概念。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派理论家开始强调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在政治进步、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前提”属性——说得更具体些,在面对时政的敏感度、参与度上,那些收听广播的家庭优于只能听大喇叭广播的家庭,同理,那些拥有家庭电话的家庭,比之那些仰仗鸿雁传书的家庭更热衷时政……如此种种,本书强调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民主观念得以普及、运行的必要保障,是矫正信息不对称与政治不平等、促进公民意识养成和公共事务参与的必要保证——这也正是“技术赋权”概念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距离中国首次联入互联网的1993年不过才20多年,但20多年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不同凡响。在中国一个近乎于全民皆网民的现实情境里,本书的诸多创见尤显重要——它不仅将互联网与社会的快速发展联系在一起,而且将社会科学中技术与政治相互促进、抵牾、互动、冲突等繁复关联无穷撕扯联系在一起——在它之前,近似的研究基本空白。
  书中,借由对21世纪最大科技进步的“互联网”与中国的俯瞰式关照、详尽剖析,本书成为作者“解释中国”系列主题研究中最重要的主题——在今天,回避“互联网”,回避政府权力和社会力量在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公共领域中的博弈对抗,回避互联网上此起彼伏、无限增量的PK、角力、混乱与清册、绝望与希冀,我们不仅无法还原一个完整政治,更无法洞悉一个完整的中国。
  (黄集伟/文)
  【一句话书评】
  如果你只有时间来阅读一本有关中国互联网的书,那么这本简明扼要且可读性极强的书将会是一个好的选择。
  ——麦康勉(马凯特大学中国问题专家)
  从渐进的政治自由化中发生变革是中国更为现实的政权变革方案,这种观察不仅没有过时,而且随着这些新事物的发展进一步得到验证和巩固,因此,这就是《技术赋权》一书的价值所在。
  ——邱道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如此飞速,社会变化如此之大,国际影响如此之强烈,震惊了全世界。这个不争的现象被国内外各界专家学者以及权威媒体纷纷称为世界史上发展的“奇迹”。其原因究竟在哪里?其谜底到底在哪里?无论是国内外的卓识远见之士,还是市井俗民大众,无不以迫切的渴望期待着具有“解渴”水平的且比较深入、全面、系统的答案。  《道路自信》一书出版正逢其时,它以其娓娓道来的口语化的表述方式,说出了很多关乎
期刊
受访人:洪美恩西悉尼大学教授,文化研究领域的世界著名学者  采访人:王毅西澳大学副教授,博士师从洪美恩教授  时间:2014年7月 10日  地点:澳大利亚西澳大学  王毅:您的《观看“达拉斯”》(Watching Dallas: Soap Opera and the Melodramatic Imagination)一书出版快 30 年了。  洪美恩:我知道,很长时间了 !  王毅:在您看来,澳
期刊
200年前,拿破仑说,中国是一头沉睡的雄狮,“苍蝇都敢落到它的脸上叫几声”“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  如今,“睡狮论”应验了,中国以其强大的综合国力和特有的亲和力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业已成为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中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或者叫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也随之成为中西思想界关注的焦点。  在中国人民沿着中国道路,深化改革,为实现中华复兴之梦高歌猛
期刊
《美丽中国的能源之战》,韩晓平著,石油工业出版社,2014年3月  【内容简介】  本书从新能源革命、全面深化改革与生态文明建设多个角度出发,呼吁改变“以煤为主”的既有能源结构,结合中国发展困境与世界最新经验,敏锐捕捉到当下能源与环境危机背后的发展机遇,为重塑3000年“美丽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开拓出一套优质方案。  【推荐理由】  针对当下能源发展的现实困境,作者对症下
期刊
在战争这个特殊的历史时空中,我们不知道自己将会面临什么。海飞在长篇小说《回家》中正是充分调动着一个作家独特的视角去对战争时代与人物做多元想象,作者以真实史料与小说创作的虚构开合相糅,以现实主义加浪漫主义相行穿梭的手法,把小说的故事搅拌得更大更深更离奇,在历史与现实(当下)浑然而成的认识中,加深了战争年代不被人们重视的细节。  不断地变换场景,不断地出现人物的新动作,海飞的叙事摘用着影视的某些摇景,
期刊
谁是PM2.5主要污染源,学界对此多有探讨却少有定论,作者以多年专业素养与最新研究成果做底,劈头第一章即为读者梳理出一则“PM2.5小史”,矛头直指国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资料翔实丰富,观点鲜明不避讳,并由此牵引出对于当下中国发展方式的深度探讨。  这是一本能源方面的专业书籍,也是一本社会发展的普及手册,具体内容涉及民众关注的雾霾问题、政府关切的资源开发与企业关心的市场效益等多个方面,视野明晰
期刊
提及数学,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复杂的运算、冰冷的公式、浩繁的数据。数学神秘、抽象,似乎天生就不够亲民。数学类书籍也很难像文学、史学、艺术类的书籍一样成为案头书,更不会被人置于书架醒目处,当作炫耀“学问”的资本。设想一个非专业人士闲来无事,随手取来一本《微积分》解闷,肯定会招致异样的眼光。  其实,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这一点毋庸置疑。小到添衣加餐饭,大到造飞船登月都离不开数学。“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
期刊
重读中国女性生命故事,曼素恩等著,台北:五南出版社,2011  重读中国女性生命故事,游鉴明、胡缨、季家珍主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Women’s poetry of late imperial China: Transforming the inner chambers, Xiaorong Li,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2  女性、战
期刊
据说海飞的出生地也叫丹桂房,它在小说里成为陈岭北心心念念都想回去的故乡。主人公的归家之路不断遭遇延搁,“丹桂房”这一带有香草气息的名字,与始终未能露面的寡嫂棉花一起,在离乡者焦灼而疲惫的心间一天天抽根发芽,终于洒下一片绿而瘦的荫凉。  征人思乡,是中国文学史中一个言说不尽的话题,数年征战苦,回乡只见雨雪霏霏。“家”与“国”的隐秘关联在《诗三百》中欲言又止,而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单纯的乡土之思必须
期刊
1994—1995年的辛普森杀妻案的庭审过程中,控方和辩方都诉诸概率来争取陪审团。控方称辛普森经常对前妻实施家暴,说明他有谋杀前妻的动机。辩方称:“殴打配偶的男性中,只有非常少的人最后真的会谋杀配偶,这个概率低于1/2500。”两方中,谁的说法更值得听取呢?史蒂夫·斯托加茨告诉我们,其实双方都在误导我们。首先,正确的问题应该是:在已知丈夫曾经殴打妻子,并且妻子确实死于谋杀的双重前提下,丈夫谋杀妻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