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央嘉措诗歌英译的译者主体性体现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lolp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仓央嘉措的诗歌已经拥有了大约十五个较为完整的英译版本。其中,中国藏区的著名翻译家斋林旺多关于仓央嘉措诗歌的英译极具特色。本文拟从译者的主体性来分析斋林旺多关于仓央嘉措诗歌英译版中的词语的选择、韵律的处理和意译手法的使用,体现出斋林·旺多通过其作为译者的主体性更好的再现了原作思想内容和风格特色。
  关键词:仓央嘉措;英译;译者主体性;斋林旺多
  传统的翻译研究侧重于以原文为中心,主要探讨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实现忠实与对等的问题。而作为翻译活动中译者属于当中最为活跃的部分却长期处于边缘地位。还被人们贬义地定义为“舌人”“仆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到来,许多文章涌出也开始谈文学翻译之主体意识。如《论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意识》,《“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等,纷纷掀起了国内外译者的主体性研究热潮,译者的翻译主体性终于在翻译研究领域的主体地位占据了一席之地。
  斋林·旺多,西藏江孜人,是藏区家喻户晓的藏族翻译家,藏、 英、汉三种语言都精通。幼年时期在当地的藏文学校学习藏文,少年时期在印度圣约瑟夫学院受西式教育洗礼7年。回国参加过革命工作当教员,担任过编辑,从事过旅游工作,并编写过英文导游教材。他的长篇小说《斋苏府秘闻》被被再版印刷三次,并翻译成汉语和英语,他将莎士比亚名著《哈姆雷特》翻译成了藏文,成为了第一个把莎士比亚戏剧文化传播到西藏的人,曾荣获“资深翻译家”的荣誉称号。2011年,旺多先生英译的仓央嘉措诗歌(Love-songs of Tsangyang Gyatso)问世。(南小民,白玛德吉, 2013:152)
  仓央嘉措是整个藏区众所周知的伟大诗人。他的“情歌”被广大任命群众传唱,尤其是藏区的男女老少都能将其诗歌脱口而出。除此之外,自于道泉的汉英译本问流传出来后,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便被翻译成多种外语广为流传。在全球化,经济迅速发展,交通越发便利的大环境下,西藏的旅游开发和文化挖掘不断地加深加广,因而又掀起了研究仓央嘉措诗歌的新高潮。2010年前有关仓央嘉措相关内容的研究都相当之少,而且这少数中的绝大部分学者都选择研究其汉译本,如王艳茹研究的是仓央嘉措诗作“道”歌与“情”歌之辩,试图从佛学层面对其诗作进行宗教道歌的粗浅考辨(王艳茹,2010:50)。也有人从空间理论阐释了仓央嘉措情歌文本,说第三空间布达拉宫,锤炼打磨了仓央嘉措动人的诗情(薛菲,2010:66)等。到近几年研究者们才将重心转移到了其译本上。甘资鸿说:“对仓诗汉译误读的分析与多义性的探寻不仅在于探析我们在跨语言诗歌解读与译介中容易出现的偏差,还在于从不同角度为我们研究其诗歌的各种可能性提供参照。”(甘资鸿,2015)其实仓诗歌的英译本数量相当之多,覆盖面也相当之广,而且也各具特色。但对其英译版的研究至今也只有寥寥数人。斋林·旺多作为译者,对于仓央嘉措诗歌的英译有着自己独特间接和处理方法,其英译版中各方面的选词,韵律处理和意译的手法使感情意象的传达都值得翻译研究者关注,本文拟对其译本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译者主体性在斋林·旺多音译仓央嘉措诗歌中的体现
  (一)选词的讲究
  斋林·旺多的译本与其他译本有着一个显著的不同点在于选词上,他运用了早期现在英语,也就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所使用的英语。
  Tho' 'tis me-the sinner Hunter, who
  Hath lassoed the charming Yintrok Lhamo;
  Yet 'tis he-the religious King Norsang, who
  Hath ta'en her away from me, O woe.
  在译诗中,他将it is通过省音符号处理为’tis,选择了hath,ta’en这类动词及连词Tho’。其他大部分诗歌中的人称代词也运用的是ye、thee、thy、thou等以及在为数不少的地方使用了感叹词O,如上译文就有“O woe”,都沿袭了文艺复兴时期古现代英语的气息。斋林·旺多先生采用早期现代英语翻译仓央嘉措诗歌出于的理由应是想要保留原作中典雅又古朴的韵味。正是因为作者在翻译此诗之前,钻研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正好可以很好的运用这类语言。在时间上进行对比,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生活的年代并没有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晚多少,因此旺多先生通过其译者的主体性选用这一类词语是充分到了其当时的受众,采用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英语翻译仓央嘉措诗歌更加有助于读者了解诗歌它本身所处的时代。
  (二)韻律的处理
  斋林·旺多曾经提到仓央嘉措的诗歌讲究韵律,诵读起来朗朗上口,翻译过来的诗歌也应当具备这一特点,也曾对照着原著,看到大部分的译本用的是过于松散自由化的形式。以其英译版诗歌中的第六首为例:
  ‘Cause of my greedy to her,
  Have I suffered sleepless nights;
  Yet love disheartens my however,
  As I can’t get her in daylights.
  藏文原著大部分都是六音节四句。与原著藏文一样,本首诗共四行。所以说旺多先生也保留了藏族诗歌的谐体结构。他在进行翻译的时候运用了学术翻译策略,讲究诗歌的韵律,尽力使此谓音素重复,注重尾韵。也采用两行转韵(AABB)和隔行交互押韵(ABAB)的韵法,充分保留了其藏诗风格。(索朗旺姆,2012:121)这首诗就采用了隔行交互押韵ABAB的押韵方式:“her”与“however”,“nights”与“daynights”,虽说这两个词并非为严格押韵,但整首诗歌也颇具节奏感,做到了忠实与艺术再创造的有机结合。旺多先生之所以能够将韵律处理得到位离不开他坚实的藏语基础,他能轻巧地辨析出原著的节奏,因而能更好地进行译文的输出,充分体现了他本身的主导性。   (三)意译的使用
  对于文学翻译,斋林·旺多推崇“要意译不要直译”的原则。尤其是诗歌,他一再反对逐字逐字的对译。他讲究其语境和按照原著的思路传达言外之意。故而在仓央嘉措诗歌的翻译中,他更偏向于用意译的手法。例:
  Oh you white crane,
  Please lend me your power to fly.
  I will not linger at far away places,
  But shall make a trip to Litang and come back.
  (于道泉译)
  此译本在韵律和已经上都和原著相差甚远,也并不明白当中的“white crane”,“白鹳”有着什么样的意味。从斋林·旺多的角度考虑,他肯定想把这首诗中原本具备的浪漫气息表达出来。就将其译为:
  Oh ye thewhite crane, my dear!
  Prithee lend me thy wingshere.
  I will not fly far and wide
  But’ll return toLitang all right.
  通过译入“my dear”旺多先生将原著的情感色彩传达了出来,把直译的“lend me your power to fly”译为“lend thy wings here”“借我你的力量来飞翔”不如“借我你的翅膀”,使译文显得和原文一样浪漫。“linger”虽说前面加的是否定“not,反而让人觉得迟迟不归,犹豫不决。“make a trip to Litang and comeback”显得离开的时间更久。比不上“But’ll return toLitang all right”中体现出来的迫切与渴望。所以说旺多先生的译本更生动的译出了原著中浓烈感情。由此看出,先生在忠实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艺术再创造,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他多运用意译的方式,使翻译具有艺术再创造的因素与他深厚的文学素养有着密切关系,因而对诗歌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结语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是否能将作品翻译到位与其翻译的主体性有着密切的联系。翻译是为传递原作中的文化,而译者则是传递的使者。译者须发挥其主体作用,把原作者的意识转化为译本读者能够接受的内容,将忠实与艺术再创造结合。斋林·旺多在处理仓央嘉措诗歌英译时,其人称上的拿捏,句法上的调整,韵律上的处理,及意象的传达等可谓是匠心独运。他充分考虑到了从原作者仓央嘉措当时所处的时代、拥有的意识形态、及他的写作目的和风格。对于原作,他理解到了其文字背后的潜在意义,不仅克服了与作者不属于同一时代背景而造成的误读或反差,而且把握到了原作的整體内容,将原文内涵和风格特色更为准确地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
  参考文献:
  [1]南小民,白玛德吉.斋林·旺多与许渊冲翻译思想比较分析[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2-156.
  [2]王艳茹.关于仓央嘉措诗作“道”歌与“情”歌之辨[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0-51.
  [3]薛菲.天地诗心——从空间理论阐释仓央嘉措情歌文本[J].北方作家, 2010:66-67.
  [4]甘资鸿.仓央嘉措诗歌的汉译误读及其多义性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5.
  [5]索朗旺姆.译者与译文:斋林·旺多、于道泉、G.W.Houston 与《仓央嘉措诗歌》[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20-121.
其他文献
摘要:《太阳来的十秒钟》和《消失的爱人》分别是当代英美作家拉塞尔·塞林·琼斯和吉莉安·弗琳的代表作品,都具有独特的写作视角和深度的社会现实关照。本文拟從伦理批判角度对这两部作品在“情”与“法”上的表现手法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揭示当下文学作品中“情”与“法”呈现的颠覆性表现及其背后深层次的伦理批判,旨在引起文学伦理的关注和思考。  关键词:“情”与“法”; 颠覆;文学伦理;伦理批判  文学伦理作
期刊
寒冬过后,山上的檵藜漆花刚含苞,母亲挺不下来,病了,她在一个黎明前逝世了。父亲尚未平反,我也被地方造反派冠之以“具有纵火劣迹”而在部队汽车训练队中被迫退伍。第二年父亲官复原职,我也考上了大专,毕业后被分配到离县城四五公里的嶂屏村当中学教师。嶂屏嶂屏,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很偏僻的地方:三面峰峦叠翠,一面朝向楠溪江。嶂屏中学共五六个教师,一百来个农村学生。学生全部通学,教师也全不住校都步行上下班。中饭时
期刊
摘要:《沉沦》和《芝加哥之死》分别为郁达夫与白先勇的短篇小说。它们都是留学生文学的重要作品,都聚焦于留学生的自我认同危机,同时呈现出相异的大环境特征和具体肌理。本文将从他者目光的冰冷、性与爱的无依、文化与价值的失根等方面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论述,试图探究这两部作品中“零余”与“零落”之深层内核。  关键词:自我认同;留学生文学;零余者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曾出现五四时期新青年留学热潮以及五六十年代台
期刊
摘要:废名的《桥》其言语晦涩耐读,渲染故事的手法新奇——使得读者始终与书中人物情境始终保持着某种距离,本文旨从语言营造出的意念世界中的具象,陌生化语言带来新奇的美学感知以及断片化语言结构三个方面入手,展现其“废名私人化语言”所带来的雾里看花般的“距离美学”。  关键词:具象;陌生化语言;隐喻;私人化语言;断片化结构  “人生的意义本来不在它的故事,在于渲染这故事的手法。”废名自言如此,读过《桥》之
期刊
摘要:新西兰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中,大多是对故事中人物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和意识活动的描写,很少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通过日常生活小细节的描写,使文章充满了各种意象、意念、幻觉和下意识,却引人入胜,让读者欲罢不能充满感概,在她的小说中,让人感受到散文的随意、诗歌的空灵、寓言的哲理。本文将对凯瑟林小说的这一独特的写作技巧进行分析,对其小说在淡化情节这一精湛的写作手法的运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
期刊
摘要:科幻作品的蓬勃发展预示着社会前进和创新的道路不断的反思和展望;当下拥挤的都市中社会阶层矛盾已经凸显,以此为背景科幻作家郝静芳在《北京折叠》中构建出空间折叠的“三元金字塔结构社会”将成为未来都市发展的典范或是噩梦。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对空间折叠环境中人物的伦理困惑、伦理意识和伦理选择进行阐释以揭示其伦理悲剧成因并挖掘作品的伦理内涵,从而深刻体现作品的伦理教诲意义。  关键词:《北京折叠》
期刊
水煮童年趣事    考试考砸  陈勇考试成绩出来了,两科各得了59分。他去找算命先生,问回家要遭打不。那个算命的算了算,说肯定不得遭打。结果陈勇回去,遭他老汉暴打一顿。后来陈勇带领我们去砸那个算命先生的摊子:你这个狗日的骗子!还说我不得遭打,结果回家去比哪次都要遭的凶!    论功行赏  过生日,老汉给我买了个传说中的奶油蛋糕,我邀请了很多朋友来,当然也带了很多礼物来。分蛋糕的时候。丁小东拿了最大
期刊
摘要:人生恰似一次航行,每一个人都在利用有限的生命完成从此岸到彼岸的过渡,活法犹如彼岸的灯塔,指引着每个人驶向各自的终点。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每个人的活法也是独一无二的。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选择了自己的活法,去无限拓展生命的深度与广度,去活出生命的精彩。  关键词:人生;活法;生命  莎士比亚曾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生活,同样的环境,不同的人往往
期刊
摘要:通过对中世纪格里高利圣咏进行概述,引出继叙咏《愤怒的日子》中“死亡”主题在西方音乐作品中的运用,阐释了格里高利圣咏对整个欧洲音乐所做的贡献,表现了格里高利圣咏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中世纪;格里高利圣咏;继叙咏《愤怒的日子》  一、格里高利圣咏概述  格里高利圣咏是使用于中世纪罗马教会礼拜仪式中的教会音乐。至今在西方音乐史上仍占据重要的地位,对欧洲音乐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在中世纪
期刊
摘要:唐代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时代,新的士人文化已经崛起旧的门阀文化尚未退出历史舞台,妓女,这个时代的特殊群体作为一面镜子映射着这个时代的文化碰撞,唐传奇这种唐代盛行的文学方式自然会对这种社会现象有充分的反映,唐传奇中爱情题材的作品占了超过半数,涉及书生与妓女相爱题材的篇目也十分众多。元稹的《莺莺传》是唐传奇妓女与书生相恋这一母题的一个高峰。  关键词:唐代;市妓;士人文化;門阀士家;唐传奇  唐传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