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要用“美”吸引学生,其宗旨是在教学中实施美育。美育是教育者通过各种美的手段,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生活和艺术的美的感受、理解、爱好和欣赏能力。它对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美育并不单纯是为了普及美学知识,而是为了培养和塑造和谐完整、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美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美化人,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递美的讯息。美育以特殊方式完成对人的塑造,不需要从外强加于人,而是象春风化雨般让人不知不觉而又自觉自愿地去感受、体会、领悟。语文教师把审美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通过美的形象的具体感染,让受教育者置身于美的氛围,接受美的熏陶。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美与崇高其实就存在于自然与人生中。”同样,“美与崇高”也存在于课文中,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见诸语言文字中。编入语文课本中的范文,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它们无不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这些文质兼美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美育材料,其中蕴含丰富的美学内容:不仅表现和讴歌了生活中的美,而且还凝聚着作者的审美理想。阅读这些文学作品就象徜徉在美的艺术世界。“社会无处不美,留心处处皆是美。”把美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借教材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正确的审美观点和一定的审美能力,陶冶灵性,激发他们创造美的能力。
如何使审美主体(学生)感知审美客体(作品)的自然美,从而逐渐深入地体会作品的内涵的社会美、艺术美、道德美、人生美,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在教学过程中,我是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去欣赏文学作品中的美的。
一、指导学生“朗读”,体味作品的语言美。
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体味作品的语言美,要从朗读开始。朗诵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如朱自清先生写的散文《春》一文中“春风图”的描写,写出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而这一特点,又是通过触觉、视觉、听觉表现出来的,这是一幅充满春天气息、充满春的活力的画面。朗读时对学生在停顿、速度、节奏、语调上加以指导,让读者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曲充满青春活力的春天交响乐,仿佛感觉到春风的和煦,闻到春风的芳香,看到一幅美丽的“春风图”。感受作家传神之笔的精妙。
指导学生朗读,更能表现作品的美感,如鲁彦《听潮》,通过对大海潮落、潮起、潮涨三个阶段不同潮声的朗读,体会作者对海的溺爱的感情,体会大海的雄壮美和伟大的力量。体味文中诗一般语言的音乐美和绘画美。
朗读使学生对文章语言妙处的感悟效果,是教师讲解所不能替代的。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借助语言领悟文章内涵,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理解文章中呈现出来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受力,提高鉴赏力。
二、指导学生“析文”, 感受作品的形象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而它又以形象教育读者,影响读者整个精神世界。当学生有了审美感受,获得审美愉悦后,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是对审美对象的鉴别和评价能力。
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内容之一,就是要力求借助艺术形象来唤起学生的美感, 去鉴赏美。讲析文学作品, 要使学生在对形象的艺术感受中得到审美的愉悦, 并同时获得道德、知识方面的教育。在分析课文时, 要从联想和想象入手,用心灵去感受作品的形象美。
对事物形象进行分析,在审美教育中尤其重要。如在教学《白杨礼赞》一课时,抓住关键词语让学生进行赏析,从色彩、感情去指导感知形象,使学生意识到“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是“树中的伟丈夫”,并由此产生对白杨树所象征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方抗日军民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崇高精神的敬仰。
《春》一文中“春花图”的描写,抓住“不让”、“赶趟儿”、“ 像火”、“像霞”、“像雪”,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想象那春花争芳吐艳的美景,再由“闭了眼”、“仿佛”、“满”展开联想,由春花联想到秋天硕果累累,使人看到希望,加上蜜蜂“闹”、蝴蝶“飞”,衬托花美、花香,“树上”、“花下”,一幅五彩缤纷的立体感很强的春花图充分展现出来。
作为一名教师若能启发学生探求体味作品中所蕴含的意趣、情趣,达到“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那么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就得到了美的享受。并把审美感受上升到审美意识,提高了审美能力。
三、指导学生“感悟”, 挖掘文学作品中的思想美。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文学作品无不包含着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通过对作品中人物、事物、内容的分析,使学生在对作品体验基础上,由情入理,产生审美效应,理清思想脉络,捕捉作者的思想轨迹,感受思想美。如王愿坚的小说《七根火柴》,通过对无名战士的外貌描写,表现出这位负了伤并遭受饥饿折磨的战士跟痛苦与死亡进行顽强斗争精神。接着通过卢进勇送他吃青稞面时的神情语言描写,通过无名战士的动作描写和数完火柴后的内心描写,既进一步写出了无名战士的伤势过重和生命的垂危,又体现了他对火柴的极度珍惜,从而刻画出一个对党无限忠诚的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红军战士的赞美之情,这样指导学生抓住语言的“感悟”,就使学生感知到小说刻画的红军战士的高大形象,理解到红军战士的精神美,受到红军战士长征精神的感染。
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以松骨峰战斗、战士马玉祥救朝鲜小孩、作者与一位战士的谈话三个典型事例,真实而生动的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的精神,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领悟到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体现了战士的伟大胸怀,表现了作家对志愿军战士的高度赞美和强烈的热爱之情。如《枣核》,指导学生把握枣核这一线索,理解作者写出了美籍华人朋友思乡爱国之情。
思想美还包括人们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情感,如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离情。如《离别的礼物》中小约翰与爷爷的深情,《背影》中真挚深厚的父子亲情,《小桔灯》中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使人仿佛看到新中国未来希望所在。通过对劳动人民品质的赞美,体现鲜明的时代精神,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启迪、美的熏陶。
美包含在文学作品中,若能在每个教学环节中调动各种因素,让学生在或喜或悲、或爱或恨、或哀或乐的审美体验中感知作品语言美、形象美、思想美,就能进入审美意境,陶冶情操。
随着语文教育的深入改革、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在潜移默化中,逐渐使自己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完善,促进了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的人才。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美育并不单纯是为了普及美学知识,而是为了培养和塑造和谐完整、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美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美化人,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递美的讯息。美育以特殊方式完成对人的塑造,不需要从外强加于人,而是象春风化雨般让人不知不觉而又自觉自愿地去感受、体会、领悟。语文教师把审美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通过美的形象的具体感染,让受教育者置身于美的氛围,接受美的熏陶。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美与崇高其实就存在于自然与人生中。”同样,“美与崇高”也存在于课文中,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见诸语言文字中。编入语文课本中的范文,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它们无不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这些文质兼美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美育材料,其中蕴含丰富的美学内容:不仅表现和讴歌了生活中的美,而且还凝聚着作者的审美理想。阅读这些文学作品就象徜徉在美的艺术世界。“社会无处不美,留心处处皆是美。”把美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借教材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正确的审美观点和一定的审美能力,陶冶灵性,激发他们创造美的能力。
如何使审美主体(学生)感知审美客体(作品)的自然美,从而逐渐深入地体会作品的内涵的社会美、艺术美、道德美、人生美,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在教学过程中,我是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去欣赏文学作品中的美的。
一、指导学生“朗读”,体味作品的语言美。
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体味作品的语言美,要从朗读开始。朗诵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如朱自清先生写的散文《春》一文中“春风图”的描写,写出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而这一特点,又是通过触觉、视觉、听觉表现出来的,这是一幅充满春天气息、充满春的活力的画面。朗读时对学生在停顿、速度、节奏、语调上加以指导,让读者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曲充满青春活力的春天交响乐,仿佛感觉到春风的和煦,闻到春风的芳香,看到一幅美丽的“春风图”。感受作家传神之笔的精妙。
指导学生朗读,更能表现作品的美感,如鲁彦《听潮》,通过对大海潮落、潮起、潮涨三个阶段不同潮声的朗读,体会作者对海的溺爱的感情,体会大海的雄壮美和伟大的力量。体味文中诗一般语言的音乐美和绘画美。
朗读使学生对文章语言妙处的感悟效果,是教师讲解所不能替代的。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借助语言领悟文章内涵,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理解文章中呈现出来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受力,提高鉴赏力。
二、指导学生“析文”, 感受作品的形象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而它又以形象教育读者,影响读者整个精神世界。当学生有了审美感受,获得审美愉悦后,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是对审美对象的鉴别和评价能力。
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内容之一,就是要力求借助艺术形象来唤起学生的美感, 去鉴赏美。讲析文学作品, 要使学生在对形象的艺术感受中得到审美的愉悦, 并同时获得道德、知识方面的教育。在分析课文时, 要从联想和想象入手,用心灵去感受作品的形象美。
对事物形象进行分析,在审美教育中尤其重要。如在教学《白杨礼赞》一课时,抓住关键词语让学生进行赏析,从色彩、感情去指导感知形象,使学生意识到“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是“树中的伟丈夫”,并由此产生对白杨树所象征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方抗日军民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崇高精神的敬仰。
《春》一文中“春花图”的描写,抓住“不让”、“赶趟儿”、“ 像火”、“像霞”、“像雪”,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想象那春花争芳吐艳的美景,再由“闭了眼”、“仿佛”、“满”展开联想,由春花联想到秋天硕果累累,使人看到希望,加上蜜蜂“闹”、蝴蝶“飞”,衬托花美、花香,“树上”、“花下”,一幅五彩缤纷的立体感很强的春花图充分展现出来。
作为一名教师若能启发学生探求体味作品中所蕴含的意趣、情趣,达到“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那么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就得到了美的享受。并把审美感受上升到审美意识,提高了审美能力。
三、指导学生“感悟”, 挖掘文学作品中的思想美。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文学作品无不包含着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通过对作品中人物、事物、内容的分析,使学生在对作品体验基础上,由情入理,产生审美效应,理清思想脉络,捕捉作者的思想轨迹,感受思想美。如王愿坚的小说《七根火柴》,通过对无名战士的外貌描写,表现出这位负了伤并遭受饥饿折磨的战士跟痛苦与死亡进行顽强斗争精神。接着通过卢进勇送他吃青稞面时的神情语言描写,通过无名战士的动作描写和数完火柴后的内心描写,既进一步写出了无名战士的伤势过重和生命的垂危,又体现了他对火柴的极度珍惜,从而刻画出一个对党无限忠诚的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红军战士的赞美之情,这样指导学生抓住语言的“感悟”,就使学生感知到小说刻画的红军战士的高大形象,理解到红军战士的精神美,受到红军战士长征精神的感染。
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以松骨峰战斗、战士马玉祥救朝鲜小孩、作者与一位战士的谈话三个典型事例,真实而生动的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的精神,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领悟到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体现了战士的伟大胸怀,表现了作家对志愿军战士的高度赞美和强烈的热爱之情。如《枣核》,指导学生把握枣核这一线索,理解作者写出了美籍华人朋友思乡爱国之情。
思想美还包括人们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情感,如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离情。如《离别的礼物》中小约翰与爷爷的深情,《背影》中真挚深厚的父子亲情,《小桔灯》中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使人仿佛看到新中国未来希望所在。通过对劳动人民品质的赞美,体现鲜明的时代精神,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启迪、美的熏陶。
美包含在文学作品中,若能在每个教学环节中调动各种因素,让学生在或喜或悲、或爱或恨、或哀或乐的审美体验中感知作品语言美、形象美、思想美,就能进入审美意境,陶冶情操。
随着语文教育的深入改革、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在潜移默化中,逐渐使自己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完善,促进了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