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对杨凌职业技术学院2002~2006年非计算机专业的NIT情况进行了追踪研究,分析了NIT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对改进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新的思路:改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的方式;应用计算机辅助教育的技术和成果,提高教学效率;建立校园网,扩展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NIT 计算机基础教学 教学导向
[作者简介]符晓蕊(1968- ),女,陕西周至人,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学。(陕西杨凌712100)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0-0121-0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量的急剧增加,计算机应用的日新月异,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社会衡量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教育部考试中心于1996年推出并主办了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National Appli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ertificate Test,简称NIT),它是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特点和学习者在应用领域中的实际需要,采用模块化结构,强调应用,强调技能,用指导评估的方式进行的一种能力考核。从此,NIT特别深受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欢迎。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应该思考如何有效地利用NIT来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使学生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推动计算机教学向培养全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发展,为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笔者对杨凌职业技术学院2002~2006年计算机NIT情况进行了追踪研究,通过抽样调查,对各个专业、文理科学生的各个分数段及通过率进行统计分析,并基于统计结果,分析了NIT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对改进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新的思路。
一、NIT情况分析
NIT培训采用三段式教学,即过程考核、作业设计、上机考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2/3以上的时间是学生上机实习,这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的教学宗旨。在目前诸多种类的考试中,NIT的培训过程更接近素质教育的要求。基于此,我校参加NIT的人数逐年递增。为了研究NIT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影响,我们对2002~2006年各学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其分析结果如表1。
1.NIT的通过率。从表1可以看出,用计算机NIT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考核工具,提高了计算机教学的质量,学生考试通过率逐年提高,其统计结果见图1。
2.各次考试成绩分数段的分布。我们对所选样本各次考试成绩的未通过率、通过率和优秀率做了统计,结果见图2。
从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每次考试学生的通过率较高,但优秀率较低,这说明了如下问题:第一,学生通过考试的难度并不大。我们通过对试题的分析发现,学生在上机操作考试中,只要完成汉字输入题、Windows操作题、文件操作题、对字处理Word应用和电子表格Excel应用题中再做简单的一、两个小题即可通过考试,学生即使通过了考试,也不一定具备实际应用计算机的技能。第二,用计算机NIT成绩作为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在教学中只要重点讲考试涉及的内容,并在上机时,让学生用大量时间做模拟试题,考试不涉及的内容少讲或不讲,最终学生参加NIT的通过率很高,但优秀率则很少,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并不见得有显著提高。

以上数据分析显示,NIT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有积极的一面,但也有不可避免的消极影响。NIT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导向,就像一把双刃剑,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作用。
二、NIT对计算机教学的正面导向
1.全面促进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在NIT的作用下,学院在制定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时,充分参考了NIT大纲。学院统一了教学大纲,统一了教材,改变了原来课程设置不同、教学自由度大、教学质量难以评测的弊端,这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计算机基础教学。
2.推动了学院对计算机教学硬件的投入。为改善教学条件,适应NIT内容的要求,学校加大了资金投入,如购置计算机、大屏幕投影仪等设备,建设校园网使计算机教学、训练等都能在网上进行。这些措施为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创造了良好的硬件环境。
3.促进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NIT的通过率可从一个侧面来检查学院的计算机教学质量,这无形中对教师也会产生压力,进而转化为教师的工作动力。尤其是NIT不仅考核理论知识,同时也考核实际操作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基本理论的同时,更要注重加强学生的实验上机操作能力,探索经验,以解决日后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疑难问题,同时还要大幅度调整原来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各个教学环节,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
4.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当前就业形势与就业条件而言,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要求就业者必须具备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已成为用人单位用人、学生择业不可缺少的证书之一。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及应用技术的积极性。
三、计算机NIT对计算机教学的负面导向
1.导致计算机教学应试化。由于把计算机NIT的通过率作为教师教学质量唯一的评价指标,为了提高考试通过率,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对考试的内容就多讲多练,不考的内容一带而过,甚至以模拟考试题作为教学内容,造成教学内容不完全,学生仅仅是学会了通过考试的方法,从而将计算机基础教学演变成应试教育,背离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初衷。
2.致使学生掌握知识不全面。在现代计算机技术应用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部分,在网络中搜索有用的信息,收发电子邮件等,已经成为信息社会中人们要掌握的基本技能。而NIT中,网络应用内容在理论部分所占比例很少,只有2%~5%的理论题,实际操作题则根本没有。
四、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进思路
1.改变教学观念。计算机基础是一门既有一定理论,又需要操作实践的课程,理论和实践并重,以应用能力提高为主,因此在教学中最适合使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合作式学习和任务式学习。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以适时的引导,着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在教学安排上拿出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的实践环节,让学生掌握自己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改革教学方式。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理论对于大学生并不困难,因此在理论教学上可以采取教师提出要点和问题,学生自学,在课堂上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讨论和交流的方式,可以提高理论教学的效率,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上机实践中,采用任务式和合作式教学方式,对每一个应用提出具体的任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上机实践时,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探索完成任务的方法和途径,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其中仅仅是起组织、指导和评价的作用,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出现问题和障碍是正常的,通过他们的努力和合作,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对学生而言,收益更大。
3.应用计算机辅助教育的技术和成果,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使用计算机辅助教育的技术和成果,引进具有演示、学生操作、评价反馈环节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平台,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地掌握学习的进度及学习的成效。在上机实践过程中学习,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设置能够满足不同程度的学生学习的任务,根据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反馈性评价,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计算机基础的理论知识,能够熟练地操作计算机,能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为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技术和专用软件打下良好的基础。
4.建立校园网,扩展课堂教学效果。2002年我们建立了校园网,为师生交流提供了互动平台,从而大大拓展了课堂教学效果。校园网为学生提供教学信息、考试信息、模拟练习和BBS论坛等。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搜索、电子邮件收发、网络学习等方式,扩展知识面,为学生通过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延伸。校园网的普遍使用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效果、开展分层次教学和减轻教师工作强度、提高教学质量带来极大的好处,为计算机基础教学开辟了新的广阔空间。
五、结束语
从对计算机NIT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正反两方面的影响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我们既要肯定计算机NIT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要看到计算机NIT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些负面作用,我们应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积极改革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加大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技能的训练力度。计算机基础教育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改革难度大,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继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促进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浩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阶段[J].计算机教育,2003(12).
[2]李秀.计算机文化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陈云霞.计算机基础课考试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4(5).
[4]李富芸.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思考与建议[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3).
[关键词]NIT 计算机基础教学 教学导向
[作者简介]符晓蕊(1968- ),女,陕西周至人,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学。(陕西杨凌712100)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0-0121-0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量的急剧增加,计算机应用的日新月异,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社会衡量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教育部考试中心于1996年推出并主办了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National Appli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ertificate Test,简称NIT),它是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特点和学习者在应用领域中的实际需要,采用模块化结构,强调应用,强调技能,用指导评估的方式进行的一种能力考核。从此,NIT特别深受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欢迎。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应该思考如何有效地利用NIT来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使学生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推动计算机教学向培养全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发展,为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笔者对杨凌职业技术学院2002~2006年计算机NIT情况进行了追踪研究,通过抽样调查,对各个专业、文理科学生的各个分数段及通过率进行统计分析,并基于统计结果,分析了NIT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对改进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新的思路。
一、NIT情况分析
NIT培训采用三段式教学,即过程考核、作业设计、上机考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2/3以上的时间是学生上机实习,这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的教学宗旨。在目前诸多种类的考试中,NIT的培训过程更接近素质教育的要求。基于此,我校参加NIT的人数逐年递增。为了研究NIT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影响,我们对2002~2006年各学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其分析结果如表1。
1.NIT的通过率。从表1可以看出,用计算机NIT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考核工具,提高了计算机教学的质量,学生考试通过率逐年提高,其统计结果见图1。
2.各次考试成绩分数段的分布。我们对所选样本各次考试成绩的未通过率、通过率和优秀率做了统计,结果见图2。
从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每次考试学生的通过率较高,但优秀率较低,这说明了如下问题:第一,学生通过考试的难度并不大。我们通过对试题的分析发现,学生在上机操作考试中,只要完成汉字输入题、Windows操作题、文件操作题、对字处理Word应用和电子表格Excel应用题中再做简单的一、两个小题即可通过考试,学生即使通过了考试,也不一定具备实际应用计算机的技能。第二,用计算机NIT成绩作为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在教学中只要重点讲考试涉及的内容,并在上机时,让学生用大量时间做模拟试题,考试不涉及的内容少讲或不讲,最终学生参加NIT的通过率很高,但优秀率则很少,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并不见得有显著提高。

以上数据分析显示,NIT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有积极的一面,但也有不可避免的消极影响。NIT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导向,就像一把双刃剑,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作用。
二、NIT对计算机教学的正面导向
1.全面促进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在NIT的作用下,学院在制定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时,充分参考了NIT大纲。学院统一了教学大纲,统一了教材,改变了原来课程设置不同、教学自由度大、教学质量难以评测的弊端,这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计算机基础教学。
2.推动了学院对计算机教学硬件的投入。为改善教学条件,适应NIT内容的要求,学校加大了资金投入,如购置计算机、大屏幕投影仪等设备,建设校园网使计算机教学、训练等都能在网上进行。这些措施为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创造了良好的硬件环境。
3.促进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NIT的通过率可从一个侧面来检查学院的计算机教学质量,这无形中对教师也会产生压力,进而转化为教师的工作动力。尤其是NIT不仅考核理论知识,同时也考核实际操作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基本理论的同时,更要注重加强学生的实验上机操作能力,探索经验,以解决日后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疑难问题,同时还要大幅度调整原来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各个教学环节,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
4.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当前就业形势与就业条件而言,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要求就业者必须具备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已成为用人单位用人、学生择业不可缺少的证书之一。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及应用技术的积极性。
三、计算机NIT对计算机教学的负面导向
1.导致计算机教学应试化。由于把计算机NIT的通过率作为教师教学质量唯一的评价指标,为了提高考试通过率,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对考试的内容就多讲多练,不考的内容一带而过,甚至以模拟考试题作为教学内容,造成教学内容不完全,学生仅仅是学会了通过考试的方法,从而将计算机基础教学演变成应试教育,背离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初衷。
2.致使学生掌握知识不全面。在现代计算机技术应用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部分,在网络中搜索有用的信息,收发电子邮件等,已经成为信息社会中人们要掌握的基本技能。而NIT中,网络应用内容在理论部分所占比例很少,只有2%~5%的理论题,实际操作题则根本没有。
四、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进思路
1.改变教学观念。计算机基础是一门既有一定理论,又需要操作实践的课程,理论和实践并重,以应用能力提高为主,因此在教学中最适合使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合作式学习和任务式学习。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以适时的引导,着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在教学安排上拿出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的实践环节,让学生掌握自己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改革教学方式。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理论对于大学生并不困难,因此在理论教学上可以采取教师提出要点和问题,学生自学,在课堂上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讨论和交流的方式,可以提高理论教学的效率,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上机实践中,采用任务式和合作式教学方式,对每一个应用提出具体的任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上机实践时,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探索完成任务的方法和途径,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其中仅仅是起组织、指导和评价的作用,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出现问题和障碍是正常的,通过他们的努力和合作,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对学生而言,收益更大。
3.应用计算机辅助教育的技术和成果,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使用计算机辅助教育的技术和成果,引进具有演示、学生操作、评价反馈环节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平台,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地掌握学习的进度及学习的成效。在上机实践过程中学习,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设置能够满足不同程度的学生学习的任务,根据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反馈性评价,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计算机基础的理论知识,能够熟练地操作计算机,能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为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技术和专用软件打下良好的基础。
4.建立校园网,扩展课堂教学效果。2002年我们建立了校园网,为师生交流提供了互动平台,从而大大拓展了课堂教学效果。校园网为学生提供教学信息、考试信息、模拟练习和BBS论坛等。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搜索、电子邮件收发、网络学习等方式,扩展知识面,为学生通过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延伸。校园网的普遍使用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效果、开展分层次教学和减轻教师工作强度、提高教学质量带来极大的好处,为计算机基础教学开辟了新的广阔空间。
五、结束语
从对计算机NIT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正反两方面的影响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我们既要肯定计算机NIT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要看到计算机NIT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些负面作用,我们应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积极改革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加大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技能的训练力度。计算机基础教育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改革难度大,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继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促进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浩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阶段[J].计算机教育,2003(12).
[2]李秀.计算机文化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陈云霞.计算机基础课考试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4(5).
[4]李富芸.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思考与建议[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