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文性”是西方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强调文本间关系的文学理论的核心概念,通常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文本之间发生的“交互”关系。我校互文性教学课题研究已经三年,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互文性,拓展学生阅读的空间,让学生在阅读的天空自由飞翔,关键是要开发适合儿童阅读的互文文本。
为仔细研究互文文本的开发,笔者近日常埋头书山,遨游网海,慢慢思,慢慢写,收获颇丰,现就相近文本的开发举例如下:
一、主题性文本
主题也叫“主题思想”,是文艺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心思想。它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是文艺家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评价和理想的表现。“主题性文本”指主题思想相同的文本,这类互文文本最为广泛,容易开发。
引用主题相同的文章。单元内的课文、阅读链接和与单元对应的选读课文均为互文,不同年龄段主题相同单元内的课文互为互文,不同单元主题相同的文章,互为互文。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和《只有一个地球》呼吁人们要保护环境。《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和《童年的发现》告诉人们要大胆质疑、善于思考、勇于探索。
引用古今优美诗句升华主题。中国有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诗词歌赋浩如烟海,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很多课文的学习自然而然就会想起优美的诗文。如:学习《草船借箭》时,《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会立刻浮现在脑海。现代诗歌自由、活泼,更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深受学生喜爱。
引用名言警句升华主题。这是学生很容易从各类资料书上收集到的互文文本,有的是与单元主题有关的名人名言,如“自尊自爱,作为一种力求完美的动力,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渊源。”有的是主人翁自己的经典名言,如伽利略名言:“科学不可能是一个人的事业。”有的名言衬在单元导读下面,如四年级下册18页就有很多为人处世方面的名人名言。”有的名言包含在文章之中,如华罗庚名言:“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二、结构性互文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写作顺序,有的按事情发展顺序写,有的按时间、空间顺序写,有的按“总—分—总”的顺序写,有的按游览顺序写等等,凡结构相同的文章均为互文。如《母鸡》和《秦兵马俑》都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写的,《我的战友邱少云》和《黄继光》都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山雨》和《雷雨》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颐和园》和《七月的天山》都是采用移步换景法,按照游览的顺序来记叙。
三、修辞性互文
在小学阶段,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对偶,凡修辞手法相同的句子互为互文。这类互文教材里很容易找到,老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找。如排比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或直插云天,或横拦绿水。旁逸斜出,崛起巍巍“斜山”;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亭亭玉立,则好似“窈窕淑女”。比喻句:“雨来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
四、语言性互文
中国语言丰富多彩,生动有趣,诙谐幽默。《杨氏之子》这则文言文就是抓住姓氏“杨”和“孔”开玩笑的妙文,体现了语言表达的无限魅力。上课之前,我们先进行两个小游戏,看谁的回答最机智。第一:富人看见萧伯纳说:“看见你就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在挨饿。”萧伯纳说:“……”(“看见你就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人挨饿的原因。”)第二:女儿问妈妈:“你的头发怎么白了?”妈妈说:“都是你给气的。”女儿说:“……”(“难怪姥姥的头发全白了!”)言下之意是:“姥姥的头发全白了,原来是你给气的呀。”有了这两个小游戏,学生很容易体会到杨氏之子回答的巧妙。
五、意象性互文
“柳”在古代是离愁别恨的隐喻,是离别的象征,是寄寓离别之情的信物。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春草”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个意象,用来表达送别、相思的主题。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王维的《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流水”是诗人经常借用的一种意象。因“流水”剪不断,永不停歇的特点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流水”常用来喻愁。“流水”成为文人墨客笔端常见、心中常思的事物,成为最具民族文化心理的文学意象。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唯见长江天际流”,苏轼的“门前流水尚能西。”
六、题材性互文
同一题材的文章互为互文,这类互文在小学教材中非常常见。如《跑进我家来的松鼠》和《松鼠》都是写松鼠,《牧场之国》和《草原》都是写草原,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王冕的《墨梅》、王安石的《梅》都是写梅的诗文。《三只白鹅》和《白鹅》《白公鹅》都是写白鹅的文章。《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别董大》都是写送别的诗。
七、文体性互文
指同一文体的文本互为互文,在小学教材中,有几种特殊的体裁必须引入互文,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都是信,要强调信的格式;《文言文两则》《杨氏之子》和《伯牙绝弦》是文言文,且整套教材仅此三篇,必须补充其它文言文;《打电话》是相声,《半截蜡烛》是剧本,它们在教材中绝无仅有,必须补充其它文本;一些综合性学习如研究报告、字谜、笑话、有趣的谐音、建议书、同学录、毕业赠言等,必须补充文本。
八、创编性文本
指师生自己创编的与主题相关的文本,范围特别广泛。如根据古诗《舟过安仁》改写的短文,为《大瀑布的葬礼》补充菲格雷特总统的发言,为《自然之道》写结尾,把《凡卡》课文中信的内容按格式写下来,续写《穷人》,仿写《山中访友》,《生命生命》小练笔,老师写给学生的下水文,学生每个单元紧扣主题的优秀习作,师生创编的剧本、快板、三句半、童谣……
以上便是我在互文文本开发中相近文本引用方面的探究。实践证明,通过互文教学,实现了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不仅使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在课内外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乃至于整个学科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为仔细研究互文文本的开发,笔者近日常埋头书山,遨游网海,慢慢思,慢慢写,收获颇丰,现就相近文本的开发举例如下:
一、主题性文本
主题也叫“主题思想”,是文艺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心思想。它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是文艺家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评价和理想的表现。“主题性文本”指主题思想相同的文本,这类互文文本最为广泛,容易开发。
引用主题相同的文章。单元内的课文、阅读链接和与单元对应的选读课文均为互文,不同年龄段主题相同单元内的课文互为互文,不同单元主题相同的文章,互为互文。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和《只有一个地球》呼吁人们要保护环境。《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和《童年的发现》告诉人们要大胆质疑、善于思考、勇于探索。
引用古今优美诗句升华主题。中国有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诗词歌赋浩如烟海,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很多课文的学习自然而然就会想起优美的诗文。如:学习《草船借箭》时,《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会立刻浮现在脑海。现代诗歌自由、活泼,更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深受学生喜爱。
引用名言警句升华主题。这是学生很容易从各类资料书上收集到的互文文本,有的是与单元主题有关的名人名言,如“自尊自爱,作为一种力求完美的动力,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渊源。”有的是主人翁自己的经典名言,如伽利略名言:“科学不可能是一个人的事业。”有的名言衬在单元导读下面,如四年级下册18页就有很多为人处世方面的名人名言。”有的名言包含在文章之中,如华罗庚名言:“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二、结构性互文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写作顺序,有的按事情发展顺序写,有的按时间、空间顺序写,有的按“总—分—总”的顺序写,有的按游览顺序写等等,凡结构相同的文章均为互文。如《母鸡》和《秦兵马俑》都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写的,《我的战友邱少云》和《黄继光》都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山雨》和《雷雨》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颐和园》和《七月的天山》都是采用移步换景法,按照游览的顺序来记叙。
三、修辞性互文
在小学阶段,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对偶,凡修辞手法相同的句子互为互文。这类互文教材里很容易找到,老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找。如排比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或直插云天,或横拦绿水。旁逸斜出,崛起巍巍“斜山”;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亭亭玉立,则好似“窈窕淑女”。比喻句:“雨来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
四、语言性互文
中国语言丰富多彩,生动有趣,诙谐幽默。《杨氏之子》这则文言文就是抓住姓氏“杨”和“孔”开玩笑的妙文,体现了语言表达的无限魅力。上课之前,我们先进行两个小游戏,看谁的回答最机智。第一:富人看见萧伯纳说:“看见你就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在挨饿。”萧伯纳说:“……”(“看见你就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人挨饿的原因。”)第二:女儿问妈妈:“你的头发怎么白了?”妈妈说:“都是你给气的。”女儿说:“……”(“难怪姥姥的头发全白了!”)言下之意是:“姥姥的头发全白了,原来是你给气的呀。”有了这两个小游戏,学生很容易体会到杨氏之子回答的巧妙。
五、意象性互文
“柳”在古代是离愁别恨的隐喻,是离别的象征,是寄寓离别之情的信物。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春草”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个意象,用来表达送别、相思的主题。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王维的《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流水”是诗人经常借用的一种意象。因“流水”剪不断,永不停歇的特点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流水”常用来喻愁。“流水”成为文人墨客笔端常见、心中常思的事物,成为最具民族文化心理的文学意象。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唯见长江天际流”,苏轼的“门前流水尚能西。”
六、题材性互文
同一题材的文章互为互文,这类互文在小学教材中非常常见。如《跑进我家来的松鼠》和《松鼠》都是写松鼠,《牧场之国》和《草原》都是写草原,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王冕的《墨梅》、王安石的《梅》都是写梅的诗文。《三只白鹅》和《白鹅》《白公鹅》都是写白鹅的文章。《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别董大》都是写送别的诗。
七、文体性互文
指同一文体的文本互为互文,在小学教材中,有几种特殊的体裁必须引入互文,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都是信,要强调信的格式;《文言文两则》《杨氏之子》和《伯牙绝弦》是文言文,且整套教材仅此三篇,必须补充其它文言文;《打电话》是相声,《半截蜡烛》是剧本,它们在教材中绝无仅有,必须补充其它文本;一些综合性学习如研究报告、字谜、笑话、有趣的谐音、建议书、同学录、毕业赠言等,必须补充文本。
八、创编性文本
指师生自己创编的与主题相关的文本,范围特别广泛。如根据古诗《舟过安仁》改写的短文,为《大瀑布的葬礼》补充菲格雷特总统的发言,为《自然之道》写结尾,把《凡卡》课文中信的内容按格式写下来,续写《穷人》,仿写《山中访友》,《生命生命》小练笔,老师写给学生的下水文,学生每个单元紧扣主题的优秀习作,师生创编的剧本、快板、三句半、童谣……
以上便是我在互文文本开发中相近文本引用方面的探究。实践证明,通过互文教学,实现了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不仅使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在课内外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乃至于整个学科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