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难尽的“假洋鬼子”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ring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连续两年的“日色曚昽”,已于08年底收官。“假洋鬼子时代”从另一个独特角度揭示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互动。】
  
  李兆忠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副研究员
  
  一提起“假洋鬼子”,人们就会联想起《阿Q正传》里那个手持文明棍、两腿笔直、装腔作势的钱大少爷。此“雅号”具体产生于何时已难考证,估计是清末废除科举、海外留学风骤兴之后,其直接的对应者是留学生、买办、西崽之类。自从鲁迅借阿Q的嘴骂出这四个字,这个称呼就不胫而走,成为某一类中国人不光彩的共名。
  仔细分析起来,这个称呼包含了极其复杂的内涵。首先,它毫无疑问是根深蒂固的“华尊夷卑”、“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文化心理的产物。在这一点上,各阶层的中国人表现出高度的一致,在众多民众眼里,他们是里通外国的汉奸;在傲慢自闭的统治者眼里,这是吃里扒外、唯利是图的一族,既利用又防范,随时可以杀掉;而在迂腐保守的士人举子看来,他们是数典忘祖的士林败类。
  从中国人对“假洋鬼子”的过度反应中,不难感受到一股咄咄逼人的压迫性力量,当然,这种力量不是来自“假洋鬼子”本身,而是来自其背后的靠山——真洋鬼子,这是经过无数次实力的较量,惨败付出代价之后得来的教训,已不容置疑。于是,在对“假洋鬼子”的咬牙切齿的仇恨中,不能不生出对真洋鬼子的恐惧与敬畏,而在对真洋鬼子的恐惧与敬畏中,又顺理成章地生出对“假洋鬼子”的蔑视,当然已经是另一种性质的蔑视——谁让你是假冒的?再牛,也是个赝品!
  略有巧合的是,那批具有西方知识背景、学贯中西、主张“全盘西化”的中国知识精英同样也是从这个角度对“假洋鬼子”重拳出击的。在《阿Q正传》里,鲁迅对钱大少爷的揭露入木三分,钱大少爷在东洋速成过半年,满嘴革命的名词,俨然是个新党,可骨子里却是极其腐朽反动,是个投机革命的江湖骗子。鲁迅借阿Q的嘴骂他“假洋鬼子”,也代表了自己的意思。然而极具讽刺意味的是,现实生活中,鲁迅自己却被愚昧的民众当成“假洋鬼子”,当众起哄谩骂,逼得他只好挥棍子驱散。
  “假洋鬼子”的内涵后来又发生了一次重要的变化,其背景,是真洋鬼子的世界裂成两半,国际无产阶级与国际资产阶级展开殊死的搏斗,前者掌握了道德的制高点与历史进步的钥匙。在这个过程中,“假洋鬼子”从中西合污的文化泡沫,升级为封资合流的反动分子。因为根据毛泽东的阶级分析法,“假洋鬼子”属于买办资产阶级,是资产阶级中最反动、最顽固不化的一族,是革命的首要对象。
  “假洋鬼子”作为一个负面的精神符号淡出历史,是最近30年的事情,这不能不归功于东西冷战的终结和中国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令人记忆犹新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场被称作“世界大串连”的出国留学狂潮,那时还有一本讲述一位中国女知青在新大陆闯荡发迹的经历,名叫《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的自传在中国大陆风靡一时,发行量达天文数字,作者成为中国年轻一代的偶像,魅力至今未消。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氛围中,“假洋鬼子”的内涵悄然发生变化,由一种极具攻击力的蔑视性的称呼,变成一种无伤大雅的调侃。
  “假洋鬼子”想像在历史上的嬗变,真实地反映了近代以降中国人的文化处境与历史命运。回顾这个过程,令人感到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犹如大江东去,纵然千回百折,终将流向大海,沛然莫之能御。“假洋鬼子”不再成为人人喊打的对象,不再成为一个特别困扰人的问题,意味着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事实上的胜利。
  今天,细细吟味这四个字,越发感到它的穿透力,令人豁然开朗,又若有所失。设若有人问:今天的中国人更像西洋人,还是更像一百年前的老祖宗?回答恐怕只能是前者。确实,经过一百多年继续不断的西化(无论是欧化还是俄化还是美化),中国人从衣食住行到文化思想,都越来越向西洋靠近,越来越像西洋人。然而,这决不意味中国人真的变成了西洋人,他们依然用筷子吃饭,依然用汉语会话,他们的思维方式,他们的情感心理,与传统的中国文化仍然保持着深刻的联系,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人永远都是中国人,永远不可能变成真洋鬼子。然而,如果追问:今天中国人的文化自性,也就是文化精神上的同一性是什么?恐怕谁也说不清楚,它不中不西,亦中亦西,是一种非驴非马的东西;而且,它处于分裂的状态,因不同的文化配方而彼此不同,由此生出形形色色的貌合神离的中国人。这样的文化会有长久的生命力吗?
其他文献
旧式外交的绝望终结    一位晚清外交大臣之死  1902年2月20日,俄国圣彼得堡。清朝驻俄公使馆里,一位面容憔悴、饱经沧桑的老人合上了双眼,问心无愧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他就是清朝驻俄公使杨儒。  两年前的1900年,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年。这年,八国联军长驱直入北京,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同年,早就觊觎中国东三省的沙皇俄国,趁机派十几万大军抢占东北,并诱使盛京将军增祺签订条约,
中国海洋,在2011年又度过了一个不平静之年。从北到南,海洋形势愈加复杂多变。  黄海局势相对平静。中国与朝鲜在稳步推进海上共同开发;中国与韩国就通过谈判协商解决海域划界问题达成共识。但在平静的背后,整个黄海地区连同朝鲜半岛的战略格局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美日韩三国利用2010年发生的“天安”号事件、延坪岛炮击事件,以所谓“朝鲜威胁”为冠冕堂皇的理由,在黄海和朝鲜半岛周边海域频繁举行大规模的联合军演
提起冷战,人们很容易首先想到那些外交事件、战争危机以及冷战中的“热战”。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外交迎研究通常都是在“国际”层面上看待冷战,视之为敌对双方在战略和政策上的斗法争胜,主要内容是领导人和宵员对对方的政策行为做出反应的、往还互动的决策活动。但是,冷战的政策和战略本身不只是面向外部事态,还有其面向“国内”的方面和层面。冷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参与国的国内制度和结构,同时其进程和后果也受到国内
美国舆论一度将“中国制造”有意刻画为低值、廉价甚至是“假冒伪劣”的代名词;“美国制造”则是金字招牌,是“高精尖”的代名词,是“梦幻”的再现。然而,金融危机充分显示,美国不仅能制造世界顶级的“大规模核子杀伤武器”,也能制造“大规模金融杀伤武器”。透视美国金融危机,再联系国际石油、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危机,不难做出结论,美国是道地的国际金融动荡的制造者,“美国制造”的神话正在破灭。    “美国制造”制
如何解读国际体系中民族国家所面临的安全威胁是国际关系学科自成立以来的主要使命。传统的现实主义等理论学派对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的界定、对“国家理性”的假设,以及对“国家利益”概念的提炼,一度构建了高度简约、解释力很强的国际政治科学。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等问题摆在国家议题的中心位置,金融危机、恐怖主义、环境污染、能源短缺、国际互联网信息安全等非军事性
日色曚昽    李兆忠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副研究员    凌叔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女作家,由于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其“日本通”的一面几为遮蔽。中国现代史上精通日本的人,如周作人、戴季陶、郭沫若、郁达夫等,几乎都是男性。在这种背景下,凌叔华不能不显得很“另类”,然而,作为一名女性知识精英,她笔下的日本景观却有一种男性日本通们无法企及的神韵。  凌叔华对日本温婉而犀利的眼光在短篇小说《异国
2月初,达赖又到欧洲“旅行”了四天,去了意大利的罗马和威尼斯,德国的巴登一巴登,带着一系列的奖项:罗马荣誉市民奖、威尼斯荣誉市民奖以及“德国媒体,奖”。聚光灯下的达赖喇嘛。一如既往地身披猩红色长袍,双手合十,脸上微笑温和、轻松、亲和力十足,非常讨人喜欢。难怪在德国著名媒体和民调机构所做的民调中,达赖的影响力和地位始终名列前茅。甚至连当今教皇都自叹弗如。须知有70%的德国人都是天主教徒,当今教皇本笃
豆角乾坤    大人物在东南亚系列    翟 崑zhaikun@yahoo.com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东南亚  及大洋洲研究室主任    让我们从辜鸿铭说起:  “文化怪杰”辜鸿铭是1857年出生在马来西亚的华人,家境相当好他母亲西洋人,因而辜鸿铭有一双蓝眼睛他青年时代在英国拿了博士学位,精通西学,继承了英国浪漫主义精神,1880年返回老家槟榔屿,被派往新加坡海峡殖民地政府任职1883年,他
国民党近年来频走背字,连老天都出来捣乱,不久前一场“八八水灾”把“行政院长”刘兆玄赶下了台。正当绿营信心满满要在即将打响的五都选战中再接再厉时,一场台风却将最有胜算的绿营悍将高雄市长陈菊呛得喘不过气来。    天灾还是“人祸”?    凡亚比台风造成高雄市大面积淹水,灾民损失惨重。  照理说受灾最重的应该是地势低洼的出海口地区,但高雄的重灾区反而是爱河中上游地区,“淹上不淹下,淹高不淹低”的怪现象
1月18日,周五的清晨,英国首相布朗踏着今年北京的第一场雪走下舷梯。尽管伦敦机场的一场事故延误了他的起飞时间,但对于中国,他的这次访问并未迟到。  作为中国奥运年到访的首位欧盟国家领导人,一贯行事低调的布朗,此次中国之行却异常高调地推销了一把英国。在这位曾长时间担任财政大臣的首相眼里,对华关系正成为英国的“繁荣之源”。  2008年1月12日,英冠赛场。中国球员郑智独进两球,为查尔顿队赢得了近六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