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家中小学人本化德育动向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人本化的道德教育,已经成为欧美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理念和实践行动。什么是道德教育的人本化呢?德育的人本化,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他们的天性、尊严和价值,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引导、激励学生实现健康的自我。总体来说,欧美国家的道德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贯穿在学校教学的方方面面。老师是学生成长的“助手”,而不是向学生下达命令的“领导”。比方说,小学生做错事情的时候,有些老师会说“你必须这样,你一定不能那样”,而大多数的欧美老师会说“我可以为你提供什么帮助呢?”很显然,前者扮演着“消防员”的角色,后者则以学生为主体,更注重引导学生梳理自己的矛盾体系。
  作为人本主义德育理念的拓展和延伸,“无灌输的道德教育”提倡道德自主,反对道德灌输。欧美国家均反对道德灌输,要求发挥儿童的主体能动性,对道德进行自我领悟和接纳,继而心甘情愿地进行道德实践,成为道德的主人。正如杜威所认为的,道德灌输把儿童当作一台机器,无视儿童的兴趣、需求和个性等自然禀赋,所以不能有效激发儿童的道德动机,反而导致儿童缺乏道德批判的精神。杜威“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和“做中学”的教育方法,深受欧美国家德育工作者的喜爱。
  欧美国家倡导“无导向德育”,即用自我发现构建道德价值的一种学习方式,教育工作者回避直接的道德说教和“苦口婆心”,保持客观中立、“价值无涉”的态度,让儿童在现实生活中进行道德权衡、道德体验和道德判断,从中真正领悟“责任”“宽爱”“自尊”“自律”“合作”“勤劳”等核心价值的意义。比方说,在对待基本的规范上,欧美教师更注重采取实际行动,而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让学生在教训中获得成长。例如,一个在美国学习的中国学生认为,“中国老师什么都要管,美国老师管的很少,但是一旦迟交作业,中国老师会说‘下不为例’,美国老师说‘这次作业零分’”。
  诚然,反对道德注入和盲目灌输,并不意味着采取形式主义、放任主义及“无道德的道德”等极端的方式,主知主义依然是贯穿欧美学校德育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如英国等国家直接开设宗教课和道德课,对学生进行直接的道德教育,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同时,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生活,欧美大多数国家引进了认知理论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发现,并开发了一系列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问题中心法”“辩论法”“小组讨论法”“故事法”“心理咨询”等。
  然而,德育并不仅仅发生在课堂上,道德是高度情境化的体验,因而需要寓德育于生活之中,正如萨德勒所说:“学校之外的事情甚至比学校内部的事情更重要。”欧美国家非常重视隐性德育的价值,组织学生参加多样的社会化活动,从小事、实事着手,通过微小看本质,透过水滴看尘世。例如,德国出台法律,规定学生根据年龄阶段选择从事家务劳动的类型,有扫地、整理花园、擦洗汽车等。假期期间,学生要到养老院、残疾人福利院等机构从事志愿者活动1-2周。这些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劳动观念和行为习惯等,突显了德育中义工观念的教育本质。
  此外,将德育途径扩展到网络空间,将互联网作为学校德育的交流工具与信息平台,也是当前欧美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早在20世纪初,杜威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学校即社会”的口号,他认为德育实践不应偏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现实,主张将德育范围延伸到家庭和社区,让整个社会舞台成为学生道德教育的素材。杜威的德育思想紧扣时代脉搏,有效整合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德育力量,因而备受欧美国家的欢迎。构建和完善立体化的学校德育网络,是欧美学校德育广泛实践并将杜威德育理论逐渐变为现实的体现。
  为了充分利用互联网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欧美许多学校建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网、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网、中小学思政教学网等,以信息发布、搜索、浏览和采集等形式,实现德育资源的实时共享。同时,为了进行网络思政教育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德育工作者采用了BBS论坛、网络视频、网页在线交流等网络形式,实现了课堂德育教学、网络德育教学及网络德育沙龙的有机结合。然而,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有利必有弊,网络的负面效应会侵蚀和毒害学生的思想,尤其是对那些尚不能完全辨析道德价值的中小学生。因此,欧美学校也在不断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制定学校网络文明公约和网络道德行为准则,继而预防、杜绝这一负面效应的影响,以达到紧密衔接现实世界和虚拟网络的德育工作。
  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借鉴欧美德育的成功经验,以发展和完善我国之德育。首先,我们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落实学生的德育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道德体系。毕竟道德是由人所制定、设计的,其目的是增进人类的福祉,最终指向的德育主旨是“成人”。因此,纯粹的工具主义的教育方式是不可取的,我国德育工作者应给予学生恰切的自由、民主以及道德自主的权利,培养学生的道德创新精神,避免盲目的道德灌输和道德注入。
  其次,我们要实施多样化的德育课程教学方法,重视隐性德育实践的力量,组织学生参与多样化的社会活动。学生的道德既非内在固有本善的展开,亦非现有道德规则的“抄写”,而是学生主体跟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就此而言,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德育途径中体验各种道德冲突,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斷力,促进学生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动。
  最后,我们要集合家庭、学校、社会的道德合力,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构建和完善立体的、健康的学校德育网络。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少年儿童得以社会化的场所,也是进行德育活动的主要机构,利用互联网将此三者加以综合组织,达到社会道德资源的合理整合,将有益于学生的德性完善和个性成熟。
  【孔令帅,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赵 庭
其他文献
中国德育:徐书记您好!我们了解到临川区正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实施"基础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工程"。为什么要实施这一工程?徐红梅:临川素有"才子之乡"的美誉,临川教育是临川一张靓丽
研究表明,校长在提高学校学生表现、促进学校长效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领导力型校长更是如此。目前,美国伊利诺伊州率先启动校长
当谈及学校德育的问題时,人们常提到“5 2=0”。那么,“5 2”真的等于“0”吗?如果不等于“0”,原因何在?如果等于“0”,又意味着什么?如何破解这一问题?  “5 2=0”作为一个命题,其成立的前提假设是:一是社会德育与学校德育是完全割裂、二元对立的,两者的教育力量是对等的,而且学校发挥的是正向功能,社会的影响是负向的。二是学校德育相对于社会、家庭而言,并未发挥主导作用。三是学生的道德判断、
<正>中国德育:张局长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近年来,在"奠基未来"区域特色教育理念的引领下,"三结合"教育逐渐被打造为天津市和平区的育人名片。新时代,"三结合"教育
几年前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比较中美两国家长在孩子吃饭一事上的不同态度和做法,觉得颇有意思。后来又发现有人讨论“吃饭教育学”。作为一个在美国工作生活二十余年的华裔教育工作者和一个五岁孩子的父亲,我对这些讨论深有感触。  中美两国作为东西文化的两大代表在食文化上确实存在巨大差异。中国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父母对孩子吃饭的重视无以复加。中国多数家长都尽其所能保证自己的孩子吃饱吃好。中国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大
临川是明代大戏曲家汤显祖的故里,是名副其实的戏都。抚州采茶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抚州人的骄傲,传承采茶戏是每一个临川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推进戏曲进校园工作的
天津市和平区昆明路小学坐落在天津五大道风景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积淀。步入新时代,学校站在更高的起点,精心实施“五个一”工程,有效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共育,培养有理想、有见识、有胸怀、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学生成就出彩人生创造最大的可能。  创建一座校园党史馆,  培植理想信念  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育要培养时代新人,必须要培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
本研究在国外批判性思维测评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我国中小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结构和测评问题,以及批判性思维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以期对我国中小学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测评和培养有所助益。研究表明,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包括寻求真理、思想开放、分析能力、系統化能力、推理的自信性、认知成熟度六个维度,能显著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寻求真理、思想开放、推理的自信性更多表现为学生的一种个性倾向,在更深层次上可能与人格有关
近年来,校园欺凌恶性事件频发,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为此,教育部专门发布相关指导文件,各级各类学校也大力改进学校治理,全力防范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但是,校园欺凌现象并不是简单的学校治理或者学校德育不力的原因,还可能有着教育法律理念方面的原因。  校园欺凌事件,本身只是学校德育问题中的冰山一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校园欺凌事件中的施暴者,不可能一下子就从一个正常的学生突然转变成暴力行为的实施者。青少年
中国某知名电讯企业跟美国商家做生意,采取欺骗手段违反合同,招来美国巨额罚款,甚至被威胁断掉其芯片供应。国内舆论多从民族主义出发,同情这家电讯企业,或从国家科技实力角度,反思我国科学创新不足的后果。很少有舆论直面问题的核心:这家企业违反了诚实这个普世美德。很少人认识到,诚实既是个人美德,也是办事的根本方法。  诚实作为美德和方法,在当前中国教育中,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在各级学校中,作業抄袭成风,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