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广华:打造公益职业经理人阶层

来源 :中国慈善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_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公益的出路在哪里?我认为关键是培养人才。打造一个专业的公益职业经理人阶层
  胡广华: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秘书长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2013年3月,你开始担任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的秘书长。此前,你是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的秘书、联想和神州数码的高级职业经理人。来到基金会后发现有哪些问题?
  胡广华:没有目标管理,没有机构管理,没有机构文化,做得好的没有奖励,做得不好的没有处罚。我来了以后,发现我们基金会就是这样子。每个员工的工资都不高,补贴多,跟机关一样,电话补贴、交通补贴、书报补贴、午餐补贴,加起来都一样,补贴有近两千块钱,工资有两千块钱,三四千块钱,差距不大。多一年的工龄工资,100块钱,基金会的会龄工资又是100块钱,一年200块钱,每年逐步增加,不管干得好还是不好。来到基金会刚开始是项目官员,再过一两年就是项目主管,再过一两年就是项目副主任、项目主任,这跟能力强不强没关系。这种肯定不行。
  我来了以后要改变这种思想和意识。一个是管理人员的工资结构待遇考核,还有就是服务。要培养服务意识,要有企业化管理,以及商业化思维,还有就是企业家精神。什么是企业家精神,诚信,负责任,要说到做到,要做好服务,要有责任感。这一两年的时间,我做了一些业绩考核、目标管理、服务意识和机构文化的培养。我们一直在进,我们要阳光,要透明,要有诚信,要有品牌意识,员工要做得尊严、体面、快乐。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在官办、半官办的基金会,此类问题可能尤其明显。
  胡广华:很多基金会是官办的,或者是半官办的,就是有官方背景。其人员组成通常都是一些机关里退下来的人员当领导,这些人的思维都是机关思维或者事业单位思维。在制定基金会发展方向的时候,是没有战略的,拿到钱能做一点就做一点,就是脚踩着西瓜皮。比如说一个煤炭基金会,他们原来在煤炭部还在的时候,搞了一次晚会,煤炭企业摊派逼捐,逼出一个多亿,每年慢慢花,花了十几年花完了。煤炭部没了,没法像过去那样部里开一个文件就能捐款。他们自己的专业能力、筹款能力、做项目能力很差。还有就是领导人和员工之间,根本就是吃大锅饭。就是徐永光所说的,日子不好过,但是好混。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从商业机构的职业经理人转身到慈善机构的职业经理人,你曾经的哪些经验在用到基金会的转型中?
  胡广华:我们基金会要完成三个转型。
  第一个转型,要从传统的机关型、事业单位型,目标不明确,没有战略的基金会,转成一个具有企业家精神、具有企业化管理、具有市场或商业思维的有竞争力的基金会。2012年的募款总量是2800万元,2013年我接手以后是4200万元,2014年是6000多万元,呈40%的增长,2015年可能是一个亿。现在基金会的规模比较小,我们要完成这个转型,扩大规模,在公益即将要大发展的时候,练好内功,迎接公益的春天。
  第二个转型,从所谓项目型基金会向资助型基金会转型。在中国的公益界,很多基金会不是做基金会事情,是在做NGO的事情,做项目。很多NGO却在做基金会的事情,要去募款,分工不明确,都在募款,都在做项目,都没做好。
  第三个转型,要向移动互联网转型。这个工作我们在做了,腾讯,微博,支付宝等等,这一块的募款在2014年已经占到募款总量的30%40%了。我们自己也会来做自己的众筹平台,跟门户网站结合。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两种职业经理人有哪些异同点?
  胡广华:方向大致一致,都要有明确的愿景使命,就是目标,机构的目标,团队的目标,一定要清楚,想做什么。手段也是有异曲同工的,比方说进行低成本的、高效率的运作,品牌的诚信管理。有好的品牌,回头客,酒香不怕巷子深,口碑相传,公益更是这样子。还有文化、团队建设。最终像考评、评估,企业优先会考虑利润指标;在公益行业,考核指标是社会效益、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在公益里,关于物质这一块是没有的,基本上是零。我在联想拿100万元年薪,到这边来只拿10万、20万,这是不对的,做秘书长也值100万元。现在要养成行业习惯。当有一天我们公益领域的职业经理人,能跟商业领域里边拿一样、甚至更高的待遇的时候,那这个行业就真的能发展起来。不光是秘书长,每一个成员都是。当然,不是说先有鸡后有蛋,不是先给工资涨起来,首先我们这些人员的专业化、能力要达到这个标准。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培养公益领域的职业经理人,现在的问题还是人才?
  胡广华:公益行业要想健康发展,一定要走向市场化,有行业建设的意识。所谓行业建设的意识就是让它有竞争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行业。首先要有人才,要吸引住他们。不能把公益当成一个只有热情就能够从事的行业,光有热情还不够,因为热情会消失。要有专业人才,要体现价值。现在的情况就是吸引不来优秀的人,因为行业的待遇不好,行业的规则,行业的氛围都不好,最后社会对它的评价也不好。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你之前在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读国际慈善管理(EMP)课程,你的收获是什么?怎么看此类教育对人才的培养?
  胡广华:EMP我非常感兴趣,我也很支持。如果这件事情做得好,就是功德无量的事情,因为公益需要培养。我在里面深受益处,我认识了那么多公益界的朋友,秘书长,还有一些人。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我们看美国,他们的公益职业经理人和商业、政府的领导都是可对调的。
  胡广华:对,他们就是平等的流动。更有前途的话,职业经理人是在商业和公益之间有正常的流动。公益机构、大学、机关、企业,其实这些领域的人才都是可以正常流动的。中国现在很难。为什么说在中国公益圈里边,就是徐永光、王振耀他们几个人呢?因为他们几个人基本都是从政府出来,有一些思想。现在有一些商业领域的职业经理人进入公益领域做职业经理人,他们有一个前提,完成了“原始积累”,是衣食无忧再去做公益。如果真的没有这一块,假定我没有在联想待过一二十年,没有一些积蓄,我也不敢踏踏实实来这里做。这是非常实在的事情。
  公益行业里现在还没有真正的流动,我们需要有一个平台,让公益秘书长合理流动,待的时间久了,可能没有激情了,或者资源多了,正常的流动,互相取长补短。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所以如果能有更多像你这样的职业经理人进入公益领域,推动力可能就不一样。你看呢?
  胡广华:对。最初是一些官员做公益的时候,这是传统机关事业型领导的基金会。后来艺人、媒体人做公益,他们有影响力,一呼百应,这也是好的事情。怎样可持续、怎样务实?需要增强。当商业界的精英,或者叫职业经理人,有经过大公司系统训练、有职业素养的从业人员,担任基金会秘书长或者高层,再对基金会做公司化、市场化、职业化的培训改变,能让公益行业真正上一个新的台阶。
  这有很长的路要走,不光是培养秘书长,还有行业之间的流动,就是行业外面好的流进来,我们也可以把好的流出去,让大家看到希望。我们带着新鲜的血液一起改变它,或者一起推动它,这个行业因为起点低、比较晚,我们只要把商业的东西,不是照搬,拿一点点过来,它就会有很大的改变,这一点在我的机构显现得很明显。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是否会出现一批公益职业经理人,对公益行业发展有哪些影响?
  胡广华:公益行业发展,需要有一批职业经理人,或一批职业从业人员。中国公益问题多多,有政策方面的原因,有观念方面的原因,有社会方面的原因,但我认为中国公益的瓶颈在人才。缺少行业领军人物,缺少一大批以公益为职业的行业从业者。
  中国公益的出路在哪里?我认为关键是培养人才。打造一个专业的公益职业经理人阶层。我们要打造专业的、职业的公益职业经理人。
其他文献
红包“益”起来
期刊
企业公益发展指数
期刊
王奶奶住在一个大房子里。房中有十个隔间,床铺和帘子都是粉红色,精致洁净。王奶奶说,这座大房子是她的父亲买给她的。她说自己只有三十几岁,她管同屋的几个年纪相仿的老人叫爷爷奶奶,认为这些人都是住在她的家里。  王奶奶患了阿尔茨海默病,这是一种老年健忘症。  每天,总会有些年轻人来王奶奶家“串门”,嘘寒问暖。他们能让王奶奶坐下来安静地谈谈心。  王艳蕊,北京市石景山区乐龄老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简称乐龄中
期刊
林风属马,自称“喜思考,厌多言”。马是擅长奔跑的动物,钟情山野,林风亦然。做了十年资产管理,他总喜欢往户外跑。  “自驾,冷的时候,往最冷的地方去,热的时候,往最热的地方走。”林风告诉《中国慈善家》。  29岁那年,林风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核心地带无人区。30岁,他去了南极长城站。经历了“火与冰”的洗礼后,2010年他打算航行加勒比海。但是,钱花了,却没能成行。  那一年,玉树与林风宿命般地连到
期刊
1941年,南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约有4000名被日军俘虏的盟军士兵被送往日据下的台湾。日军相继在全台设立了15个战俘营,盛产铜矿和金矿的金瓜石战俘营,是其中第一家。  在金瓜石,士兵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在超过40度高温的矿坑挖掘矿石,许多人此后再也没有走出布满死亡气息的黑色坑道。  日本战败后,这段历史浮出水面。近两年来,战俘营的幸存者们再次回到金瓜石,追思往昔。台湾当局对这段历史高度重视,在金
期刊
廖晓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新的、整体的视角和出路,那就是,用东方智慧创建敬天惜物、互惠共生的生态社会模式  躺在床上,紧紧裹着被子,寒意还是从四面八方透进来。  2015年1月24日,记者一路追随廖晓义到山东曲阜。当晚,和她一起住在孔子文化园国学中心书院宿舍。  睡得朦朦胧胧之际,似乎有微光晃过眼前。朝对面看去,廖晓义坐靠在床头,放在双腿上的笔记本电脑亮着,与周围的昏暗一起勾勒出她
期刊
出发之前,49岁的窦一欣绝对想不到,以告别为目的的旅程,居然成为新的开始。他倾力投入的自闭症公益事业不但没有画上句号,而且还吸引了一位奥运冠军的关注和参与。  这位奥运冠军是前国家女排队长、现就职于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的冯坤。这趟旅程被称为“孤独的行走”,由窦一欣带着自闭症青年画家陈萌,从黑龙江漠河一路南下徒步走到了海南三亚,历时五个月。  这一旅程将三个来自不同背景的人紧紧联系到了一起。
期刊
做事要把心搁进去,拿着事当事,拿着人当人。哪怕做脏活累活,你也要想办法使自己愉悦起来。向工作倾注的爱,是生命充实有奔头最重要的保证  我喜欢的第一功课是受的智慧,喜欢的第二功课就是以心交心的智慧了。老娘大字不认识一个,把所有人都高看一眼,所以总喜欢把自己的难题给人说,总爱听别人剖析事理。总是站在低洼处,所有人的智慧也都会向她那里流。不知不觉,老娘的智慧就渐渐丰盈起来。“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期刊
Q:你在《流星蝴蝶剑》片场跳水救人,在《滴血翡翠》片场火中救演员,在飞机上还为晕倒的老人做急救。愿意去救人,这本身是否也有家庭熏陶、学校教育等方面的影响?  A:有的,教育、家庭、信仰都有。信仰层面占了很大部分。现在很多人缺乏信仰。  Q:你的信仰是什么?  A:我觉得信仰不一定是宗教的,有时候更多是一种价值观的信仰。我相信这件事情是对的,是好事,这也是一种信仰。相信公平、正义。  Q:你曾将奶奶
期刊
石门坎教育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陈浩武心有余悸地说,如果当时车轮稍微偏一点,一定连人带车跌落看不见底的悬崖,摔得粉身碎骨。  他是为了进入中国最偏僻、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贵州石门坎考察,但车队因浓雾而迷失在深山里。山路夹在高耸直立的峭壁与深渊之间,没有护栏,“稍微偏一点,就掉下去了,几百米啊,根本看不到底。”  还有一次,前往石门坎时遇到山体滑坡,差点车毁人亡。“那个石头有房子那么高,就那么倒下来了。”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