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早期思想和活动的几个问题

来源 :历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lx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近代史学界在孙中山的研究中对孙中山早期思想和活动仍存在着很大分歧。这些分歧有些同史实的考订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由于理论和方法上的歧异所致。兹不揣冒昧,就孙中山上书李鸿章、创立兴中会及广州起义三个问题,谈些个人的看法,以求正于同行师友。
其他文献
杨武泉同志《西汉晚期至萧齐海南岛不在大陆王朝版图之外》一文的取证与论断,鄙见认为都难以成立。此处对杨文提出的质难,一一作出答复。一、《北堂书钞》卷七三引谢承《后汉书》载:交阯刺史周敞涉海遇风,船欲颠覆,别驾陈茂有异术,仗剑呵骂水神,风济得息一则,夹有"敞欲到朱崖儋耳"一句,杨文据以作为东汉顺帝时海南岛上有交阯刺史辖境之证;并认为这条记载"正契合合
国际迁移(international migration),是相对于国内迁移(internal migration)的一个概念,人口学中指通过国界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的人口移居行为。这种移居行为由于距离有远近,时间有长短,动因有多种而难以分类,以致于国际迁移者或国际移民(international migrants)的识别问题迄今仍是国际迁移统计的一大难题。考虑到宏观分析的历史性和整体性,这里仅考察永久性国际移民。
80年代初,戊戌变法重要史料《杰士上书汇录》的发现,引起史学界重新探讨戊戌维新派政治纲领的兴趣,其中宋德华同志的《戊戌维新派政治纲领的再探讨》是颇有影响的一篇。文章的基本观点是:维新派未曾提出过"兴民权,设议院,立宪法"的政治纲领,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六书》以前提出的所谓"设议院"的主张,并不具有明确的资产阶级政治性质,只有《第六书》中请开制度局的建议,才具有"明确的资产阶级政治性质"。这种看法值得商榷。
近几十年国内外家庭史研究的发展和有关资料、论著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进一步研究家庭史的条件。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对偶婚从夫居形态在原始社会后期(相当于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分期的野蛮时代中级和高级阶段),在世界各民族广泛存在过,是由对偶婚从妻居向一夫一妻制发展过程一个必经的基本阶段。摩尔根在《古代社会》
司马迁《史记》一书中鲧禹父子的出台,是与拯救人类的"治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治水失败,被"殛"于羽山。一个治水成功,"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成为历史上夏王朝的奠基者。"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司马
一《朱子语类》卷一三五:"尝欲写出萧何、韩信初见高祖时一段,邓禹初见光武时一段,武侯初见先主时一段,将这数段语及王朴《平边策》编为一卷",云云。案朱熹对弟子所说诸人的各段文字,分别指萧何、韩信在汉中时请刘邦收巴蜀、出
《史记·五帝本纪》:"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这段话记载着中华民族关系史上第一件大事。但是蚩尤是何人,属何族?为什么与黄帝打起来?蚩尤战败被杀,在古代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本文拟对这些问题作一些探讨,请方家指教。
一在封建社会时期,宗族制和宗法制是两个不同概念。宗法制指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父系家长制为内核、以大宗小宗为准则、按尊卑长幼关系制定的封建伦理体制。自宗子之制废,以孝悌及尊祖敬宗为核心的尊卑长幼伦理体制始终在持续,它贯
辛亥革命从酝酿到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前后历经十几年,在国内外发生了巨大的震动和影响。作为政治革命,它受到当时及后世的高度重视和称赞。但是,它在文化上的贡献如何,说法却很不一样,总的倾向是评价不高。有的研究者认为,近代80年的文化历程,经历了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维新思潮和新文化运动三个
所谓萍浏醴会党起义檄文,包括《中华国民军南军革命先锋队都督檄文》和《新中华大帝国南部起义恢复军布告天下檄文》两种。这两种檄文,自从被冯自由作为该次起义的文献收入其《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以后,六十年来始终是有关史家信之不疑用之不厌的材料。然而,两篇檄文中都存在着重大疑点,如果要将它们作为1906年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