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贫困”陷阱的自我强化与减贫的内生动力——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实证分析

来源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jin2003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健康与贫困存在累积循环的因果关系,落入健康贫困陷阱的群体减贫内生动力不足,挑战着政府惯常的扶贫思路和计划。文章使用CFPS数据,测算我国居民的健康梯度,从心理和行为双重视角检验了健康与贫困间的自我强化效应和内生脱贫动力机制。文章发现,健康不平等和经济收入不平等是导致健康与贫困低水平循环的直接原因;情绪消极、健康素养低、医疗保健行为不科学以及公共卫生水平差等,是强化健康与贫困间循环的间接原因;当条件成熟时,自我强化要素可转换为内生动力要素,有效实现脱贫。政府应当基于健康贫困群体独特的心理与行为偏好,制定针对性脱贫计划,如加大健康宣传与教育力度,重视贫困地区综合环境整治,将高质量的基层医疗服务资源、健康公共设施向贫困地区倾斜,鼓励私立医院健康有序发展。
其他文献
谭献《复堂日记》在流传过程中存在两种形态,一种是经谭献亲手编定刊行的八卷刻本,一种则是被刻本长期遮蔽的原始稿本,二者在性质上分别归属于子部和史部。在由史部跨越到子部的过程中,谭献对原始稿本做了一系列的文本重塑工作,如对原始材料的剪裁、对现实语境的消除、对条目内容的重组等,以使文本内容达到客观化、序列化的效果。与此同时,谭献还对所选条目做了大量事后的润饰,小到个别词句的替换,大到整段内容的删削。稿本日记中对于先贤、时人的尖刻批评,在刻本日记中完全被抹除,某些激烈轻率的语句一变而为中立、平和。《复堂日记》也因
晚清陈衍与王闿运分别代表同光体和湖湘派,两人之间有过激烈的诗学论争,在诗人主体的“才”“学”问题上有着不同的见解。同时,陈衍、王闿运隐约地将中国古典诗歌分为“古之诗”与“今之诗”这两种不同的范式,各自推重其理想范式。这些理论歧异体现出陈衍主张文学经世“外援”,而王闿运主张文学经世“内求”。造成此差异的深层次原因是陈衍、王闿运的经学思想倾向。陈衍受乾嘉考据学影响较深而包容西学;王闿运则在某种程度上疏离于乾嘉考据派,而推重公羊学的“自治”观点。
作为金融业和金融监管高度发达的国家之一,澳大利亚对金融科技积极布局,大力发展监管科技。文章基于监管科技的理论架构,探讨了澳大利亚的金融科技监管架构、监管科技的发展和实践,描绘出澳大利亚监管科技的发展图景。文章认为,澳大利亚监管科技的监管框架明晰,三角互通发力;行业指引详尽,重视信息反馈;并且积极探索创新,寻求双边合作,这些经验对我国监管科技的发展有启示。
2019年9月28-29日,由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近现代史料学分会主办、河南科技学院承办的“文献与阐释: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近现代史料学分会第四届学术年会”在河南新乡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南开大学、河南大学、郑州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郑州师范学院等国内三十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和媒体的七十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提交论文七十六篇。大会开幕式由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近现代史料学分会秘书长胡博副研究员主持,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近现代史料学分会会长关爱和教授、河南科技学院副校长何松林教授、河南科技学院文法学院院长
清末出现在南方诗坛的“门存唱和”,持续时间长,参与人数多,波及地域广,湖湘诗派和桐城诗派的诗人都卷入其中,但活动主导权一直把持在看似势单力薄的同光宋诗派领袖陈三立手中,这是地域性相对较弱的同光宋诗派对地域性相对较强的湖湘诗派与桐城诗派进行分化、吸纳的结果。“门存唱和”是陈三立成为宋诗派乃至整个晚清诗坛核心人物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也是同光宋诗派主导诗坛的必要一环。更重要之处在于,它还是清末民国时期诗学地域性逐渐消解的关键节点,既体现了消解的影响,又推动了消解的进行。
文章采用断点回归方法,以医疗消费比率是否达到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阈值为处理变量,检验健康冲击对收入的影响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因病致贫作用路径,评估健康冲击对不同层级人群收入水平的差异化影响,以及医疗保险的脱贫效应。研究发现:当个人上年受到的健康冲击达到灾难性卫生支出这一标准时,个人本年收入水平存在显著向下跳跃,处理效应平均为-12.08%;个人发生灾难性卫生支出通过影响健康水平进一步降低收入水平,这一中介效应约占总效应的28.74%;相比于中高收入人群,低收入人群在发生灾难性卫生支出时,个人收入水平更容易
2019年12月1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文艺思想通史·原始社会卷》工作组、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神话中国”工作坊系列之“夏的神话历史”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美国汉学家艾兰(Sarah Allan)(美国达特默思学院)首先做主题演讲《神话的本质和中国早期文献的理解问题》,介绍了如何将结构主义方法应用于早期中国的文献研究中,从而探讨中国古人的历史思维方式,以及先秦文献作为史料的有效性问题。研讨会由王秀臣(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持。在特邀对谈专场,叶舒宪(上海交通大学)阐述了“四重证据法
2019年11月22-24日,由中山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文系联合主办的“第六届中国文体学学术研讨会”在珠海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岭南大学、日本鹿儿岛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近六十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五十三篇。与会学者围绕以下论题展开研讨:第一,文体学理论研究。李立信(香港珠海学院)认为,《文心雕龙》从《明诗》到《书记》二十篇,并非文体论,而是当时文、笔说的具体呈现。刘湘兰(中山大学)考察了古代文体分类思想及其与“经”“文”之关系。杜桂
《民报》《甲寅》前后相继,双峰并起,是清末民初具有代表性、影响极大的政论刊物,与时代思潮的兴衰涨落几乎同步。从梁启超的新文体,到章太炎、刘师培倡言革命而又不失文学美感的政论文,胡汉民、汪精卫等人趋于理性的辩论文章,再到章士钊融传统文言与西洋文法于一炉的逻辑文,以《民报》《甲寅》为代表的政论报章中留下了有识之士于国家动荡之时,发危言以策当局,在论战交锋、砥砺思索中不断探索的足迹。时局的催发与报刊的助力,使政论文体的书写形态与情感内核发生改变,政论这一文体逐渐趋新祛旧,趋于成熟,至于变革的临界点。
文章讨论了平台经济治理过程中私人监管和规制的分工。文章把平台经济的治理过程分为事前的准入阶段、事中的过程监控阶段以及事后的维权和惩治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文章比较了私人监管和规制的手段特征和治理效果,提出二者需要进行分工,才能提升治理效果。具体而言,在事前监管中,应该鼓励平台建立准入资质,政府应当放宽资质监管的要求,使平台可以依靠市场化的手段对平台用户进行监管。在事中监管中,平台应该承担主要责任,通过声誉管理和大数据智能监管,减少由政府进行的以抽查为主的规制。在事后监管中,针对危害不严重的行为,应该利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