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请从狂欢中冷静下来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cy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一个展览并不难,但是做一个有意思的展览很难。作为“五行和声当代雕塑展”的主办方,《雕塑》杂志社的出发点,是期望营造一个深入探讨问题的平台或氛围。从展览的构思、执行、展出、研讨到总结,对于操办者而言,也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
  我们反复向自己提问:通过展览究竟要探讨什么问题?试图让人们思索什么?
  首先,这是与材料有关的讨论。但关于材料的话题是一个老话题,并不新鲜。为什么今天还要重提?这对现实有什么意义?事实上,从中国雕塑年鉴中收录的艺术作品中,从历年的“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中,从其余琳琅满目的展览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今天艺术家们的创作材料已然是极大丰富。中国的艺术家们迅速地从西方现当代艺术史中捕捉到一个信息——任何事物包括现成品、身体、思想,都可以作为创作的材料。他们并不害怕尝试新的材料,相反,他们更急于寻找新的材料来创造新的视觉体验。但对于一件雕塑作品而言,仅仅有材料就够了么?我们对于材料的追求是否走向了误区?材料是否成为一种眼球刺激和噱头?是否使我们忽略了形式、空间等其余雕塑语言要素的发展?有多少作品看似光辉实则空洞?又有多少作品真正能做到材料、形式、空间、内容等等的内在统一?带着这些问题,再来研究“五行和声当代雕塑展”,我们或许可以进入到深层的思考中。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尊重材料,让材料自己说话?
  20世纪初,罗丹开启了西方现代雕塑的一个传统——艺术家应在工作室中亲自动手完成作品。材料本身的特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尊重材料,意味着艺术家要亲自去感受材料、实践材料,甚至把自己当作材料,体味作品和材料之间的对话。如布朗库西所说:当你雕琢一块石头时,你会发现你手中的这块石头的精神及其他属性,你将跟着对这块材料的思考而展开你的艺术构思。再言之,这便是发现这种材料与众不同的特性或这部分材料的独特之处。若想去考量一件作品是否做到了尊重材料,或许我们可以这么提问:这个作品非得用这个材料不可么?材料在作品中是否具有可替代性?或者是否有其余材料可以让这件作品更有力量?
  刘冰的作品《缝补——记忆》,灵感来源于偶然在旧货市场发现的缝纫机头。这个东西激起了他童年时代关于母亲的回忆——小时候,都是母亲用缝纫机给几兄妹做衣服,缝纫机在那时是一件奢侈品,是那个年代的一个象征物。刘冰用熔焊的技术处理现成的缝纫机头,令它看起来饱经沧桑,仿佛岁月在它的躯干上流淌。可以说,他对材料的使用是成功的,作品的形式与作者期望表达的内容是切合的。若是换成其余材质,这种沧桑感和流淌感恐怕很难像现在那样充分地表现出来。不过在熔焊技术的处理和各部分的比例关系等方面,作者应该还有提升的余地。
  我们再来看看赵磊的石雕《流》。这位艺术家“玩”石头已经多年,他对石头应该说有比较深入的探索。在他之前的作品中,他将月影婆娑的感觉用石头表达出来。在这件作品中,他将坚硬的石头雕琢得如同柔软的纤维,也如同一束束水流,它们之间既统一又穿插错落。可以发现,他的兴趣点在于探索石雕语言的可能性,同时赋予石头一种中国式的诗意。从这一点讲,这件作品有很好的可取之处,但也有一个视觉平面化的问题。雕塑毕竟是空间的艺术,怎样才能使得作品整体的形式就传达出“流”的意境呢?或许这是作者还需要进一步推敲的地方。
  第二个问题:艺术家主导材料,还是被材料主导?
  我们在第一个问题中提到:要尊重材料。不少时候,有些人会走向一个误区。举个例子,这几年用纸做作品的艺术家很多,他们做的东西很让人惊叹——哇,纸做的这么像真的!但想想,一朵纸做的花和一朵塑料花有什么区别呢?除了视觉刺激和技巧炫耀之外,这里还有什么让人继续品味的东西么?如果没有,那么艺术家们就要警惕了,你们是否被材料绑架了?一件艺术作品的核心价值所在,难道不是在于艺术家能通过材料、形式语言等要素来传达他的话语、思想、情感么?在你的作品中,“你”在哪里呢?
  为了找到“自己”,艺术家既需要理解材料,也需要自我发现,同时还需要找到一个好的表达方式。这就好比说话,我们要表达自己的思想,首先要掌握语言,其次要明白自己想说什么,然后呢,便是要考虑如何遣词造句,如何最有效地说出话语,让听者理解。我们必须要尊重语言本身的规律,但这语言最终还是为了自我表达服务的。
  我们来看看展览中马文甲的作品《储》。作者巧妙地利用了木头本身的纹理雕刻出一个足以以假乱真的纸箱。当观众看到一个纸箱子摆在展台上,必然会产生疑惑,想走近,打开纸箱看看里面有什么东西。当他们真的这么去做时,却突然发现原来这是木头做的!他们不得不赞叹作者的匠心独运。但是,如果作者仅仅停留在这一步,观众在赞叹完如此像真的纸箱子之后,也不会对此作多少深思了。妙就妙在,这个箱子上还嵌上了两只眼睛,仿佛有生命体正从箱子里往外看,吸引人去探究内在的空间,又好像一种对外部世界的警惕、犹疑、渴望或害怕。我们可以看到,箱子这种形式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把材质的特性和作者对于人生、社会的思考结合在了一起,作品因而具有了更加丰富且深入的意念空间,吸引观众去想象、去解读。
  艺术家主导材料的另一种体现,我们可以从雕塑家王小蕙的作品中看到。无论运用什么材料、什么形式、什么题材,她的作品一贯流露出温柔、典雅的女性气质。一位美国教授BillyLee先生这么评价她——给她任何材料,她都能让材料说她自己。她的个性特质与作品是结合在一起的。她的态度和对美的感受把她引向了形式。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要进行组合?
  不少艺术家喜欢用几种材料组合或几个形体组合的方式来创作作品。当回答为什么要把几种材料或几个形体组合在一起的问题时,作者往往会这么说,我希望A和B之间产生一种视觉的对比。那么,为什么要进行对比呢?他们可能会回答,因为A是轻盈的、柔软的,天然的,B是沉重的、坚硬的、人工的,或者,A是圆的,B是方的,这样对比就有一种效果。好吧,那我把一个圆的面包和一块方的大理石放在一起,告诉观众,这就是我的作品。请问,你们觉得这件作品怎么样?
  很多时候,人很容易陷入到主观的境地。我们主观地以为自己已经说得够清楚了,或者,我们认为自己已经足够深刻了,但事实并不一定是这样。所以当观众说自己看不懂这个作品的时候,并不一定就是观众欣赏水平的问题,也有可能是作品本身的问题。所以,艺术家不能仅仅凭着自己主观的喜好做作品,而忽视了这么处理或那么处理的必要依据。正因如此,当选择不同材料进行组合时,艺术家需要特别慎重的考虑: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材料?形式和材料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不同部分的形式之间又有什么内在联系?它们之间如何组合才能够最有效的表达“我”想要说的话?
  比如,胡名杰的作品《书写的俄另一种方式》,他的创作方式是先将木材用碳烤,再利用自然形成的肌理效果,对形体和肌理进行有选择的保留和加工,最后对形体进行组合。是什么样的视觉逻辑将这几部分组合在一起呢?是中国书法中用墨书写的那种感觉,那种轻重缓急、焦浓淡涩、横竖撇捺。他并没有想要具体地去摆成某个字,但观者却能感受到这种意境。每个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也让人感觉比较舒服。
  赵勇的作品《故乡的云》由三个部分组成:花岗岩的基座、万年青的云状平台和白色大理石的小人。虽然各是独立的部分,但它们从材质到形式,都结合得比较好。梯形的基座暗示了向上延伸的趋势,将视觉引向上端,不规则的云状平台既暗示了“高于现实世界的世界”,又与几何形的基座及小人形成视觉上的对比,再加上材料色彩的对比,强烈地突出了横卧的小人。小人既规整又有看似随意实则精心的肌理变化,与规整的基座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是超越的。白色象征纯洁、象征云朵,也象征了作者所想要表现的自在而干净的彼岸世界。
  展览中还有一些有意思的作品,值得我们深入分析探讨。这里仅选择若干,来说明我的思考。其实,做一个有意思的展览与做一件有意思的作品,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如果一件作品不足以引起人们的思考和讨论,那么这个作品必然是件失败的作品,展览亦然。况且,现在艺术家们并不缺少展览,缺少的是真诚的展览。我们希望,“五行和声当代雕塑展”能开启更多真诚的探讨和思考。
其他文献
鸟儿会纵火  澳大利亚树林里着火了,树林里喷射着红色的火焰,冒着滚滚浓烟。咦?有几只鸟儿在树林边盘旋,时而低飞,叼起冒着火星的树枝,时而高飞,飞到火势没有蔓延到的地方,将树枝丢下,过了一会儿,又一处起火了。这些鸟儿在做什么?  如果你遇到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他会告诉你,这是鸟儿在纵火。  鸟儿也会纵火?听起来很稀奇,但对澳大利亚的居民来说早已见怪不怪了。澳大利亚野外常常发生火灾,除了人为或闪电引起
内容摘要:在吸收我国汉族传统砖雕艺术的基础上,临夏砖雕艺术更新演化出各种雕刻技法、画幅结构、题材内容,成为独立的一个工艺美术门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区域文化个性特征。临夏八坊清真北寺“龙凤呈祥”砖雕影壁和回族政要马步青的住宅东公馆“江山图”砖雕影壁分别代表了河州地区明清宗教建筑和民国民居砖雕装饰的精品制作。  关键词:临夏砖雕;清真北寺;东公馆  临夏古称河州,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西南部,
对于企业而言,我们应该有可持续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  ——卫恩科  世人都道商人“重利轻义”,而不知“义利之辨”,在商业文化中另有一番千秋。  商业文化是伴随着商品交换活动产生的文化现象。19世纪来西方著名学者马克斯·韦伯提出:经济现象和伦理文化是同一因果链的两个侧面,经济现象背后是文化力。如此而言,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影响的儒家文化,同样也有力地塑造着中国传统商业文化。
编者按:设计的实用性使其不得不紧贴时代需求,因而它的教育模式更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特色,那么设计教育的新变化对于雕塑教育的发展有何促进和借鉴呢?本刊记者梦佳特采访中央美术学院两位专家,以求解答。  记:中央美术学院在2002年同时成立了设计学院和城市设计学院,这是出于什么样的战略考虑呢?  诸:中央美院在2000年的时候迁入新校,其归口管理单位由文化部转为教育部,面临着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当时很重要的
洪淳模的作品,乍看不掩饰自己的裸露。  粗犷的线条和原始状态的堆砌,作品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结构上的缺憾和含蓄的表现勾勒出一种自我独行的人生风景。  韩国的经济是在1988年奥运会后腾飞崛起的,在短短的十八年之间,韩国奇迹给东方精神注入了新鲜内涵。  之前,韩国是一个贫瘠落后的发展中国家。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在发展建设中,因资金短缺,政府采用了“走出去,引进来”的政策,把大量的青壮年派
2015年5月,恰逢中国工业设计奠基人、著名艺术教育家、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郑可先生诞辰110周年。为了缅怀这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师,追溯其精湛的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理念以及高尚的人格与精神风范,2015年5月23日,“纪念郑可先生诞辰110周年大会暨《郑可》作品集首发仪式”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本次活动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装饰》杂志、《雕塑》杂志、《上海工艺美术》杂志担任学术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10月15日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当下中国文艺发展的方向作了明确的定位,是文艺界的走向乃至中国艺术发展的历史明灯。当下中国是一个多元开放社会,文学艺术正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在中国美术创作领域,中国艺术创作的多样性是过去无法想象的事情。艺术家们的观念性,艺术作品表达的方式和手段得到充分的释放,艺术展示的平台和渠道其丰富是前所未有,这都是国家构建
内容摘要:野口勇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里程碑式的雕塑艺术家。他以独特的视角,将东西方美学精髓融合、延伸到艺术的各个应用领域上,将雕塑、环艺、家具和舞美等艺术表现形式合为一体。在其创作生涯中,他最喜爱也是最得心应手的是被他尊称为“天然物料”的玄武岩,野口勇对玄武岩独特的材质表现,及其所蕴涵的意境喜爱有加。他毕生致力于运用新技术与新理念,在空间艺术造型研究方面进行发展和创新,使其作品体现天趣、造就神奇。
工艺美术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莆田市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莆田市工艺美术协会理事;莆田狼臻雕塑文化研究院院长。  1980年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东峤镇,1995年从事木雕工作,2004年毕业于广州岭南美术学院雕塑系,2005年创办“狼臻雕塑文化工作室”,2007年成立“莆田市狼臻雕塑文化研究院”。多年来致力于雕塑理论和实践研究,专研木雕、创
1968年出生于长春市。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委员;大连市文联代表;大连美术家协会理事。  2004~2007年 毕业于莫斯科苏里科夫国立美术学院雕塑系。  1986~1990年 在吉林美院雕塑系学习。  1991~1999年 创建华仪雕塑工作室。  2000~2010年 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从事雕塑和现代材料构成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