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在中国

来源 :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bo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有很多企业在学稻盛和夫,也有很多人想当中国的稻盛和夫。有些专家担心,学稻盛的潮流泥沙俱下,甚至有可能违背稻盛的初衷。如何看待中国的稻盛热?企业究竟应该如何学习稻盛?弄清这些问题,对中国企业的发展是有意义的。
  所以,在中国学习稻盛和夫,从源和流的关系来看,有必要弄清稻盛自己的思想源自何处,流向何方?同时还要了解中国企业的稻盛热缘何发起,这种热潮同稻盛本人的思想关系多大?关于稻盛自己的思想,已经有很多学者阐发,本文不再饶舌。而关于中国稻盛热的兴起和走向,有必要略加辨析。
  稻盛为何如此之“热”
  千万不要认为这种宗派之争和观点辩驳只有消极性。如果从宏观角度看,正是宗派相争中你消我长,互相融合,思想得以发展,歧见得以消弭。禅宗在发展中,不仅有佛教内部的宗派分化,还有同中国传统儒学、道教、民间信仰和风俗的不断渗透和互相影响,并由此流变。中国的儒学对禅宗就有巨大的影响,忠孝仁义,禅宗无不接纳,从而形成其对社会的巨大亲和力;而禅宗的直指心性修习方法,也对儒学产生了直接影响,宋代理学的兴起,就得益于禅宗。可以说,禅宗内部的宗派和学派分化过程中的渗透融合,推动着禅宗的进化;禅宗外部的释道儒之争和互相辩驳,推动着中国古代智慧的发展。
  以1994年稻盛在中共中央党校的讲演《致新时代的中国领导人》为例,在这篇不长的讲演中,他引用了宋代苏洵的语录,引用了明代吕坤的《呻吟语》,引用了《易经》和《尚书》中的格言,引用了孔子,引用了孙中山,借这些人的语言来说明京瓷公司的经营哲学,说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显然,他的思想来源是多方面的。如果读稻盛的书稍多一点,就可以看出,他提到最多而且最为推崇的人,就是维新三杰之一的西乡隆盛。而西乡隆盛尚武崇儒,勇猛进取,同佛教徒的形象并不吻合,更多地展示出“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武士精神和牺牲精神。如果从维新事业的成就看,西乡并不占据首位;如果从所遭受的磨难、人品的高尚、意志的坚定来看,西乡则堪称楷模。稻盛特别赞许西乡隆盛,他所创办的京瓷也以西乡的座右铭“敬天爱人”为社训,正说明了稻盛的志向和追求。
  所以,在中国学习稻盛和夫,从源和流的关系来看,有必要弄清稻盛自己的思想源自何处,流向何方?同时还要了解中国企业的稻盛热缘何发起,这种热潮同稻盛本人的思想关系多大?关于稻盛自己的思想,已经有很多学者阐发,本文不再饶舌。而关于中国稻盛热的兴起和走向,有必要略加辨析。
  向稻盛学什么?
  当然,管理思想的探究,不能简单地比附,而要力求把握实质。本笃会、西多会、稻盛,他们的成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宗教信仰的热忱,以及同这种信仰相伴随的苦修。看看稻盛所受过的磨炼,所经历的坎坷,再看看他在工作中那种近乎自虐的做法,那种对完美无缺的追求,就能明白他为什么成功了。我们常人哪怕十分坚韧,也难以做到完美,往往会接受现实的缺憾。因为我们的理性会不断警告自己,世界上没有完美。而稻盛的行为,在很多正常人看来是“不可理喻”的,在一些聪明人看来是“犯傻”的,在心口不一的人看来简直是“疯魔”的。所以,如果没有稻盛式的信仰和追求,那最好不要模仿他。否则,难免东施效颦。即便有稻盛式的信仰和追求,如果你是理性至上者,那也学不了他。稻盛的成功是一种信仰至上的成功,与强调理性的管理案例不一样。但是,正因为稻盛的特殊性,所以,他对管理学具有特殊意义。从管理学诞生以来,基本上是理性至上的,这也难怪,没有理性就没有科学。然而,
  管理学对理性的强调,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理性之外的东西。尽管随着社会学和心理学向管理学的渗透,人们也开始关注非理性,但顶多是把非理性因素作为理性的陪衬。而稻盛明确了一点:经营不是不要理性,但理性从属于信仰。在马克斯 ? 韦伯那里,是新教信仰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理性精神;而在稻盛和夫这里,是经营理性从属于人的信仰。稻盛的这种信仰,不仅来自于佛教,而且来自于生活。这就是他反复强调的“作为人,何谓正确”的追问。这种来自生活的信仰,正如中国那些乡间不识字的老人所说的“头顶三尺有神明”是一个道理。所以,稻盛要告诉人们的,是在至高无上的理性之上,还有更加至高无上的良心。由于稻盛的入世,所以,他的观点,与中国王阳明的心学更为接近。对管理思想的研究,稻盛提供了一个探讨科学与宗教在管理中的关系问题的绝好范例。
  学稻盛的4个误区
  在管理实践层面,稻盛能给人们提供新的思考。他所创造的阿米巴管理,本质上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词:自治、分权、参与(合作)。但这三个词用来形容阿米巴都有局限。阿米巴具有自组织的某些特色,但又不完全是自组织,如果单一强调自治,就会走向个人主义。而阿米巴的自治不是个人自治,其自治单元到阿米巴就不能再分割,而且其自治必须与公司整体高度耦合。稻盛的阿米巴经营,同威廉 ? 大内所说的氏族式社会组织相像。然而,氏族这一词汇有可能引起中国人的误解,因为日本的氏族同中国的氏族是不一样的(日本直到近代之前,只有贵族和武士有姓氏,普通民众没有姓氏,仅此一点,就可以反映出日本氏族与中国的不同)。阿米巴同欧美分权经营的事业部制也有差别,各事业部以产品和地区为经营边界,要保证完整的生产流程,并未把市场机制引入生产流程内部,而且并不保证员工的参与。至于更加古老和更加广泛的承包制,同阿米巴差别更大。所以,阿米巴经营具有自己的独特性。管理实践中可以领会和参照阿米巴经营的精神,如果仅仅是形式上的模仿,不过是给已经用滥的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换一个名词而已。稻盛和夫的会计原则和经营方法,也值得管理实践者深思,没有任何会计基础,反而能够抓住管理会计的本质;用常识管理,但又不囿于常识;有执著的追求,又能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这些是稻盛和夫之长。作为企业家,需要考虑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具有稻盛的坚韧、善良、悟性,如果有稻盛那样坚强的意志和追求,如果有稻盛的使命感和责任心,那么,不论是不是采用稻盛的具体方法,都可能取得成功。而如果这些都不具备,那么,即便把稻盛的方法都照搬过来,只会产生橘枳之变。
  稻盛和夫告诉你,别人只能给你启示,路要自己走。尤其对那些试图在各种管理学说中找到捷径的人来说,所有捷径,走到头就会发现那是弯路,存有机心,是失败的先兆。
其他文献
尼采:“人是一条污水河,你要成为汪洋大海才不至于自污。”我们是“汪洋大海”吗?  自污,在生存论心理学上,属于自卑导致的人格分裂。比如,一个女人说自己“我好笨啊!”其实,她是希望自己不笨。这时,您千万别顺着她说“是啊,你好笨”。莱恩《分裂的自我》分析,这是假面具人格扮演。蒂里希《存在的勇气》诊断,这是“坠入低于生存的存在形式”的自污。  自污,在大众心理学上,属于光晕效应的从众。劣币驱逐良币,法不
期刊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稻盛先生拯救日航的一篇文章,深受感动。接着,又读了他的著作《人为什么活着》和《企业为什么而生存》。我觉得,稻盛对我最大的触动,就是看到一个老人已经80岁了,却还在证明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  从松风工业、京瓷、KDDI,再到日航。稻盛用一生的实践,让我们看到了哲学的力量和经营哲学的力量。以及,作为一个企业家,所能够达到的高度。  守住“员工第一”  稻盛的思想,引起了
期刊
6月2日,稻盛和夫抵达重庆,和媒体进行了短暂的交流。6月3日,在重庆大剧院,面对1700多名中日企业家,稻盛和夫以《领导者的资质》为主题,进行了演讲。在回答问题和发言的过程中,“利他”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  在《活法》一书中,稻盛和夫开宗明义地指出“利他本来就是经商的原点”,他表示:“求利之心是人开展事业和各种活动的原动力。因此,大家都想赚钱,这种‘欲望’无可厚非。但这种欲望不可停留在单纯利己的
期刊
西汉昭帝时的盐铁会议,是关于古代管制经济和放任经济的大争论。根据《盐铁论》的记载,两种思想截然对立:一派主张国进民退,打击奸商,治国要务实求利,扩大政府职能,对外弘扬国威;另一派主张民进国退,利权归民,治国要道义领先,缩小政府职能,对外以德服人。盐铁会议的争论焦点在治国之本,是国家以人民为本,还是人民以国家为本。在这种争论中,理论思辨需要接受实践验证,政策之争夹杂着学派之争,价值理性面对着工具理性
期刊
回想玮兰走到现在的这些年,我和我的团队一直在思考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如何一直保持企业的高效运转?第二个问题是,企业的终极目标到底是什么?在之前的摸索中,玮兰逐渐明确为了倡导关爱文化,打造幸福企的发展思路。而在2011年接触、引进并深入学习了稻盛塾长的经营理念及人生哲学之后,我们发现,玮兰的发展思路在稻盛塾长这里找到了清晰的理论基础和学习的样本,我们顿悟并坚定了追随稻盛塾长的决心和信念。在此之后
期刊
第一次接触稻盛哲学,是在2009年。当时,一个偶然的机会,读了《活法》,“劳动获得的喜悦是特别的喜悦,玩耍和趣味根本无法替代。……工作本身就是最好的修行,每天认真工作就能塑造高尚的人格,就能获得幸福的人生。”这段话让我豁然开朗。回想起自1986年21岁开始工作以来,包括28岁开始创业,我都因未想明白人生的意义,总是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精神空虚。直到2004年,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创立伊诚地产之后,
期刊
稻盛和夫出生于1932年。上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开始高速增长,那时,他的公司不过是一个街道小厂。如今,亲手缔造两家世界500强的稻盛在中国已是家喻户晓。同时代的盛田昭夫、本田宗一郎先后辞世,但稻盛和夫却以耄耋之年,拯救了濒临破产的日航,这就是“稻盛现象”。作为日本经营之神的他,当然有足够的理由引起中国企业界的关注。  作为一个教书匠,我已经养成了冷眼观察社会热点的习惯。所有热潮的背后,都有值得我
期刊
《墨子》一书,相传为七十一篇,今本五十三篇。清代编辑《四库全书》时,因为墨家的衰落,“传述者稀,遗编无几,不便于立类”,在总目中不再给墨家单独编目,而是将其与名家、纵横家等合入杂家。不过,《四库提要》把墨学的衰落,归因于儒学对墨学的批判。“墨家者流,史罕著录,盖以孟子所辟,无人肯居其名”,显然属于想当然之论。清朝毕沅首开校注《墨子》之端,孙诒让的校雠最为精良。  同先秦诸子其他各家相比,《墨子》一
期刊
在先秦诸子中,墨子是一个很特殊的人物。在百家争鸣中,墨家也是一个很特殊的学派。墨子的特殊,首先是他身份的特殊,在先秦的学人中,他是一个有名的能工巧匠,其木工手艺在公输般(即鲁班)之上。在诸子文人群里,他是唯一的匠人,后世因此说他代表手工业者。其次是他行事的特殊,他的楷模不是“郁郁乎文哉”的周公,而是把小腿上的毛都磨光了的大禹。别人追求功名富贵,墨子则甘于吃苦,不畏艰险,似乎刻意找罪受。要说中国古代
期刊
稻盛哲学的渊源是阳明学  《圣经》上说,“已有之事,后必有之;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我们所说的稻盛哲学,从本质上并没有任何新的东西,因为稻盛和夫的修为无非是阳明学的实践。王阳明并没有在孔孟之外再独立门户,从这一点来说,阳明学并不是一门新鲜而独立的学问,而是启发我们通过良知抵达孔孟思想的一种渠道。那么,孔孟思想中有什么新东西吗?孔子述而不作,并无刻意的创新。人对于宇宙、世界本质的是非之心,是我们的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