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m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教育领域不可避免的要研究教育信息化的问题,尤其是在计算机教学中更需要深入的进行研究。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已经具备较好的硬件支撑和软件支持,我们作为计算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注重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和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坚持学习和研究,根据学生的层次和每节课的知识点,对信息化课堂的建构进行合理编排。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选择合适的信息化教学方法,着重于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
  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在新时代迅速发展,教育教学也随之进行改革和创新。信息技术逐渐走入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应用。计算机基础这门学科的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在别的学科教师还在使用传统黑板式教学时,计算机由于课程需要已经实现了学生人手一台电脑;在别的学科教师还在努力学习多媒体课件制作时,由于计算机教师的专业性,课件的制作我们已经得心应手。正因为如此。我们往往忽略了信息化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只是信息化教学的一个表面特征,在更深层面上,信息化教学是指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和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的环境分析
  1.硬件环境支持
  现阶段大部分学校为加强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养,都配置了专门的计算机教学机房,同时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还安装了电子黑板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这就为计算机基础课程信息化课堂的建构,提供了硬件支撑。
  2.软件环境支持
  大部分学校的计算机机房配备了专门购买的相应教学软件,例如:红蜘蛛教学、极域电子教室等等,以教师用机为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服务终端来远程控制学生电脑,可随时监控学生实时操作,在教师演示过程中也可将操作过程广播展示在学生用机上,通过良好的师生互动,可以营造出较好的学习氛围。
  在与教师的交流方面,除了课堂上的面对面沟通与交流,在课下,随着通讯软件的快速发展与更新,可通过QQ、微信等方式与教师实现即时沟通。
  同时,在信息化教学的大力普及和推广下,衍生出一系列手机教学软件,例如学习通、云课堂等等,利用这些平台,仅通过手机,教师就可以与学生随时随地共享教育资源。
  二、信息化教学在计算机基础课堂上的应用
  现在信息化教学课堂的设计通常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
  1.课前准备工作
  在信息化課堂的建构中,教师在备课阶段,第一要透彻的认识和分析教学大纲,将本次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目标等确定好,并进行合理的编排。第二要进行详细的学情分析。通过这两点的确定,才可以有效的选择这次课要采用的信息化教学方法,根据教学中不同的知识点及教学对象的层次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对于中职类学生,学习能力较弱,如何顺利完成课前预习准备呢?这就需要教师把课程内容的知识点细化,在课前预习中只提供最简单的知识点学习。教师把本次课最简单的知识点提取出来,以微课或者课件的形式在课前传递给学生。另外由于计算机基础是实践操作性很强的一门课,所以除了理论的传递还需要在课前预习中加入实际的操作任务。教师要合理设置课前的知识点难度,保证大部分学生都可以顺利完成,如果班级实在有基础很差的学生,建议最好分组协作完成。
  2.课堂上教学环节的设计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堂学习中,要根据学生的状态以及实际教学情况,合理的调整教学环节。教师通过课堂讲解及演示将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操作等内容呈现给学生后,则建立了完成任务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式学习。课堂设计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计算机基础与个人能力水平的差异,综合应用独立制作、小组合作以及小组竞争等教学形式。
  最后,教师还要提出评价标准,设计评价标准和评价量表,点评学生的设计作品,对各小组的表现也要进行公平、客观的评价,对表现出色的小组提出表扬甚至奖励,对发挥不好的小组或学生个人进行鼓励以及进一步的分层次教学。
  3.课后评价与反思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进行课后反思时,第一反思是否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计算机基础课程属于逻辑性、操作性强的学科,所以能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在课后反思中首先要考虑到这一方面。第二,反思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否对教学效果的改善起到实际的作用,能否有效地运用信息化教学平台等,最终使学生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下,提升计算机操作的综合能力。
  三、结束语
  信息化教学在课堂上的应用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信息化教学大力发展过程中,作为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应坚持学习,结合学校的实际教学环境及学生的具体状况,学习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研究不同的信息化教学方式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实践,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孙小斐.浅谈信息化教学[J].科技信息,2011(20):501-503.
  [2]曹培杰.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的学习体验调查[J].中国电化教育,2015(9).
  [3]宁显厚.信息化教学模式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8(4):139-140.
  [4]潘淑展.信息化在计算机类教育模式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10):216.
  注:本文系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2017年度课题《质量提升工程背景下中职教师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主持人:江新华 编号:AH2017109)、2019年度淮南市教育科研课题《基于1+X证书制度下中职学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主持人:江新华 盛国超 编号:JK19050)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对高中生英语阅读理解的主要障碍进行分析,其中较为常见的阅读理解障碍体现在词汇、句法、语意以及文体方面。同时,针对上述几种文体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以期提升英语教学水平。  ◆关键词:高中生;英语;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是高中英语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高考英语中占有较大分值。因此,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有助于英语成绩的快速提升。同时,根据相关的调查结果,高中生英语学习中存在阅读理解障碍的现
◆摘 要:不可置否,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模式中存在弊端。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模式采用分块教学模式,这样的模块化教学不利于学生提高语文成绩和语言表达能力。事实上,语文学科更注重的是在掌握大量知识储备的前提下对语言应用融会贯通。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该注重发现不同模块间的联系,发展语文阅读与写作互动性的教学探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探究性教学  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多进
◆摘 要:本文以高中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实践为探讨主题,指出当前高中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必要性,提出开展思维训练、倡导多元化视角文本解读、激发学生阅读思辨兴趣以及开展自主合作式学习模式等有效措施,以期提升高中文言文教学效果,提倡学生对文言文采取创新式解读,优化学生的思辨能力。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思辨性阅读;阅读教学  文言文教學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所在。文言文蕴含
◆摘 要:国内教育改革进程的进步与发展,传统的高中数学模式也开始向着素质化方向发展,对于数学文化在数学课堂中的渗透也越来越重视。文中简要论述了在高中数学课堂渗透数学文化的意义,并针对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渗透数学文化给出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文化;渗透方法  1在高中数学课堂渗透数学文化的意义  由于我国长期入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许多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的时候只是习慣性地
由食用穿山甲引起的讨论是一个重要的公共伦理事件,在这起“穿山甲事件”中反映出了我国广大网友及民众的生态意识逐渐增强的趋势,但也给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从事者敲响了警钟.
◆摘 要: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更新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交互式电子白板,既具有黑板功能,也具有软件资源的独特优势,教师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通过在线模拟与实验,能够突出化学实验的具体操作细节,激活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高中化学;学习兴趣;新课程标准  国家持续实施全面改革工程。作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逐渐步入正轨,随着GDP快速上涨,国家的城市面貌也更是万象更新.在旧城改造,新城规划的双管齐下,各种摩天大厦、商业楼盘、居民小高层拔地而起.市区内各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全球贸易的不断发展,传统外贸企业纷纷转变运作理念和经营方式,跨境电商行业逐渐兴起,成为外贸发展新的增长点。而跨境电商人才的缺口给跨境电商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基于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一些教学改革思路。  ◆关键词:跨境电商;培养;教学改革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革新和政府的支持,跨境电商发展迅猛。跨境电商周期短,能够利用网络手段直接寻找、开发
本文主要阐述了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的内涵,并进一步探索构建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本文提出通过网络舆情的危害影响和发生概率两个维度,构建网络舆情预警象限;
◆摘 要:化工课程本身是职业高中的化工相关专业从基础课程过渡到工程实际的重要课程,对于专业教学实效性的研究也成为了当前阶段的研究重点。我们的教育目标应该定位于学生的能力发展,一方面掌握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学会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合理地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职业高中;化工专业;教学实效性  当前化工类型的化学教材在以往的中职化学基础上增加了有部分的高等化学知识,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