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三个难点问题解析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sarur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毛泽东思想没有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问题和近代中国社会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问题以及过渡时期与新民主主义的关系问题,这三个问题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中的难点问题,研究和解答这三个难点问题,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广大学生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11-0096-03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新教材在坚持科学性、规范性的基础上,充实和丰富了十八大以来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内容全面,时代性强的特点,其涵盖的众多观点,大多数都为广大师生所接受并形成共识。但也有部分问题,教师和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些困难。为此,我们特针对其中的三个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对广大师生的研究和学习有所助益。
  一 毛泽东思想没有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与毛泽东思想有别的另外一种相对独立的体系。毛泽东思想既包括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正确思想,也包括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为什么没有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就成为一个不可绕过的重大理论问题。
  早在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毛泽东在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中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思想成果,如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关系、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等等。这些思想成果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挥过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从1957年下半年以后,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发生了严重失误,毛泽东提出的一些正确思想没有得到贯彻落实。这就使他在这种探索中产生的那些积极的思想成果,或者失去效力,或者扭曲变形,或者仅停留在口头宣示层面而根本没有实施,从而也就使毛泽东从1956年开始的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没有升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毛泽东所开始的,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并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
  有论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当把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毛泽东从1956年开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包括在内,甚至认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端和初始形态”。这种观点是不妥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起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逻辑起点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提出和解决。我们不能把开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混为一谈。
  通过对比分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国情以及各自所面对的实践与主题,可以更好地理解毛泽东思想虽然包括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但没有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原因。
  就时代背景看,毛泽东思想是战争与革命时代的产物,是那个时代的理论创新成果,解决了战争与革命时代中国的革命问题;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产物。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以及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分别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以及实现什么样的民族复兴、怎样实现民族复兴这几个问题,它们都是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产物。
  就面对的国情看,毛泽东思想形成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1956年开始,但毛泽东没有认识清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有准确把握这个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和基本特征。真正认识到这个初级阶段,在这个国情背景上实现飞跃的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就面对的实践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以及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实践基础具有共同性。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争取民族独立和建立新中国的伟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了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正确总结我国建设经验和研判国际形势,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面对的主题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以及十八大以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理论主题具有共同性。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主题是中国特色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而邓小平的十二大开幕词以及以后历次党的代表大会报告的共同关键词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毛泽东虽然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但在总体上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达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规律性的认识,未能实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质的飞跃,所以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没有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如薄一波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于毛,成于邓”,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索开始于毛泽东,而主要创立者始于邓小平。   二 近代中国社会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问题
  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列强的侵略,中国的主权一步步沦丧,开始丧失了独立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被殖民地化了。但由于中国人民的抗争,中国仍然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还有一定的主权。同时,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门户,把中国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了。但在中国农村中,封建的生产关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依然占着明显优势。这样,中国社会既没有完全沦为殖民地,也不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而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了。但九一八事变之后的东北和其它地区有所不同,已经在日本的侵略之下丧失了主权和独立,政治、经济完全由日本支配和统治,变成了典型的殖民地社会。
  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关东军自行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突袭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此后,日本关东军随即在几天内便侵占安东(今丹东)、海城等20多座城市及其周围的广大地区。1932年1月,锦州及辽西地区沦陷。2月,哈尔滨沦陷。至此,在短短四个多月内,整个东北百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被日本长期所占领,3000万中国同胞在日寇的铁蹄下惨遭蹂躏。是年3月,在日本的扶持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在长春建立。“九一八”事变爆发给我国带来沉重的灾难,中国东北地区在日本的侵略之下丧失了主权和独立,政治、经济完全由日本支配和统治,伪满洲国实际上也已经成为日本的附属国。从社会形态上看,日本侵占的东北地区社会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变成了典型的殖民地社会。
  1937年8月,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明确地指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发生变化。”从毛泽东的论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真正规定事物性质的,是“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在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这一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帝国主义。这是因为:“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在一方面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了一个半封建的社会;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们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九一八”事变后,由于日本迅速占领了我国东北全境,中华民族处于“版图变色,国族垂亡”之生死关头,中日民族矛盾成为特别尖锐的主要矛盾,其它帝国主义国家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国内阶级矛盾和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下降到次要和从属的地位。由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日本所规定,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
  任何事物都由于矛盾构成的,在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中有主要矛盾,也有基本矛盾。基本矛盾有几对,而主要矛盾是几对当中的主要一对。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讲道:“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运用这一方法来研究社会性质问题,我们不难发现,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经历了一个形成到深化的过程。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九一八”事变为开端,中国社会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之所以使用了“殖民地”的概念,是因为日本侵华期间占去了大片中国的领土,这些日占区实际上已经成为殖民地性质的社会。
  三 过渡时期与新民主主义的关系问题
  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逐渐发展而转入社会主义社会阶段的时期,这是毛泽东针对建国后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发展具有独创性的理论观点。但过渡时期理与新民主主义有着根本的不同,并不是新民主主义逻辑发展的结果,有人认为毛泽东所说的过渡时期是新民主主义的必然发展或应有之义,这是对过渡时期实质的误解。
  新民主主义阶段重视资本主义的地位和作用,允许私人资本主义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广泛发展。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中强调:“我们这样肯定要广泛地发展资本主义,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对于这个问题,在我们党内有些人相当长的时间里搞不清楚,存在一种民粹派的思想。”解放战争后期,毛泽东对资本主义已开始比较多地强调“节制”和“限制”,他提出:我们现在的方针是节制资本主义,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但种“限制”是把资本主义经济限定在“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的范围内的。“就我们的整个经济政策说来,是限制私人资本的,只是有益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才不在限制之列。”与之相区别,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实质上要解决所有制问题,消灭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1953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强调:“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惟一的经济基础”,“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改造直至消灭”。不久,中共中央公布了由毛泽东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1955年10月,毛泽东又提出:“使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在六亿人口的中国绝种,这是一个很好的事,很有意义的好事。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使资本主义绝种,要使它在地球上绝种,变成历史的东西。”
  新民主主义坚持在实现了工业化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1944年8月31日,毛泽东在致秦邦宪的信中说:“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是工厂(社会生产,公营的与私营的)与合作社会(变工队在内),不是分散的个体经济。分散的个体经济——家庭农业与家庭手工业是封建社会的基础,不是民主社会(旧民主、新民主、社会主义,一概在内)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民粹主义的地方。简单言之,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是机器,不是手工。”在毛泽东看来,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是封建独裁专制的基础,它不能自发产生出资本主义,更不能自发产生出社会主义。1949年3月13日,任弼时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也指出:“单有军事上、政治上的条件,没有经济上的条件,没有工业的发展,要想转向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的。”“当然,我们有苏联的帮助,转入社会主义时,工业的比重可以不必达到百分之四十几,但大致来说,总不能少于30%。”与毛泽东、任弼时的上述主张相反,过渡时期的一项根本任务就是同农民小商品生产进行不调和的斗争。因为“农民经济仍然是小商品生产。这是一个非常广阔和极其深厚的资本主义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资本主义得以保留和重新复活起来,同共产主义进行着极其残酷的斗争。”这也就是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的做出的著名论断:“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正是有鉴于历史经验,列宁指出:“无产阶级专政是必要的,不进行长期的、顽强的、拼命的、殊死的战争,不进行需要坚持不懈、纪律严明、坚定不移、百折不挠和意志统一的战争,便不能战胜资产阶级。”
  以上各方面表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所主张的新民主主义与列宁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提出的过渡时期理论有很大不同,也与我国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不尽一致,因此,用“过渡时期是新民主主义的应有之义”来表述这方面的变化是不正确的。正如毛泽东在1956年1月22日接见南斯拉夫新闻工作者代表团时曾谈到的:过渡时期这一套政策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原则上我们没有增加新的原则,我们没有增加什么新的东西。我们只不过在实施这些原则的形式上、细节上,有一些新的东西,有些经验。这些经验,对一些比较落后的国家有些帮助。既然“过渡时期这一套政策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我们没有增加新的原则”,那么,在毛泽东看来,过渡时期就不应该是新民主主义的应有之义了。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毛泽东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编.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1949-1957)上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
  [5]任弼时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6]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顾龙生.毛泽东经济思想引论[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2.
其他文献
[摘 要]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同时,教师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培育者,为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型教育职能。通过揭示核心素养的提出,分析核心素养的内涵,梳理出核心素养对教师职能的要求,探讨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职能转型的路径。  [关键词] 核心素养;教师职
地市报纸、电台除采用本单位记者的稿件外,大量地需要采用通讯员的稿件。现在有的地方的通讯员发往新闻单位的稿件仍然加盖公章,以证明所报道内容的“真实可信”。但是,就本
  本研究以水稻(Oryzasativa)品种扬稻5号、扬稻6号、湘早籼33、盐粳235,小麦(TriticumaestivumL)品种烟2801、扬麦5号和扬麦9号,玉米(Zeamaize)品种鲜糯3号、郑单958、扬甜1
[摘 要] 初始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是针对大学一年级新生的英语教学。这一阶段十分关键,它决定着一个学生能否在今后大学四年及未来的英语学习道路上坚持不懈地将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提升作为自己不断的追求目标。因此,在每一位新生英语教师的面前摆着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课题:如何正确地引导新生顺利地过渡到大学英语的学习中来。本文针对刚入学的新生无法适应大学英语教学的种种原因,提出了解决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 初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与组成部分,有必要开展师范生教学反思训练。该训练旨在使师范生了解教学反思的基本内容、类型、主要方法以及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体
本文研究了菜用大豆与油用大豆鲜籽粒的质地与风味。质地研究主要采用显微技术和物性仪测定分析了7个菜用大豆和7个油用大豆品种,发现两种类型大豆鲜籽粒组织结构明显不同:种皮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potential pathogenicity of Mycoplasma penetrans, an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M. penetrans lipid-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s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important regulative elements region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on the activation of transcription exerted by the
[摘 要] 在高校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其实施过程不仅包括课堂讲授,还应包括实践教学的内容。近年来,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成效显著,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强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本文从理论教学统领、立足学生实际、教师动态关注这三方面来探索实践教学实施的具体途径,以期达到使学生更加“入脑入心”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