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职能的转型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同时,教师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培育者,为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型教育职能。通过揭示核心素养的提出,分析核心素养的内涵,梳理出核心素养对教师职能的要求,探讨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职能转型的路径。
  [关键词] 核心素养;教师职能 ;职能转型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11-0071-03
  一 核心素养的内涵
  (一)国外关于核心素养的论述
  1997年12月,OECD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确定了关于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和九项素养。其中三个维度是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互动于异质部落中;能自律自主地行动。九项素养是互动地使用语言、符号和文本;互动地使用知识和信息;互动地使用技术;了解所处的外部环境,预料自己的行动后果,能在复杂的大环境中确定自己的具体行动;形成并执行个人计划或生活规划;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能保护及维护权利、利益,也知道自己的局限与不足;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团队合作;管理与解决冲突。此外,关于核心素养的论述,美国确立了“21 世纪技能”,如图1所示。其主要思想是:为使教室环境更加贴近真实环境,在一定的经验基础上,美国的学校需要整合3 个“R”(即核心课程)和4 个“C”,即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交流合作(communication, collaboration);创造与创新(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21 世纪技能”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关于学生学习结果方面的,具体包括核心科目和21世纪主题、学习和创新技能、生活和职业技能以及信息、媒介与技术技能。另一部分是支持体系。具体包括学习环境、专业发展、课程与教学以及标准和评价。[1]
  2010年3月,新加坡颁布了“21世纪素养”结构图(见图2)。 提出了在21世纪全球化背景下学生应具有的核心价值观和四项技能:[2]
  (二) 中国关于核心素养的论述
  2013年5月,中国开始参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随后,教育部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共分为个人能力、个人人文素养、个人与社会素养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身心健康、学会学习等9大素养,细化为珍爱生命、健全人格等25个点,见表1。
  综合全球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可以发现,各国都强调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创新、信息技能以及社会责任等能力的培养。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还强调学生民主素养,综合素质的培养。由此给出核心素养的内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导向,结合本国国情,能够适应学生终身发展的学生的自主创新、合作学习、批判思维、社会责任等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 核心素养对教师职能的要求
  (一) 丰富教师职能的内涵
  关于教师职能的表述,众说纷纭。古人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与解惑。而在杜威看来,教师应该是学生“从做中学”的发起者和组织者;是学生思维的启发者和训练者。”[3]此外,有报告表明:教师的责任很少传递知识,而越倾向于促进思考,他将更倾向于是参谋、分享建议者以及指导发现问题所在而不给出答案者。[4]由此可见,关于教师职能的内涵的解读有一个共性,即教师具有启发学生思维的职能。所以,结合前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教师职能是指教师具有的传递学生知识,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实践,培育学生良好道德的职能。而核心素养不仅强调学生个人知识的学习,还强调学生合作学习,社会责任等品格和技能的提升,不仅强调教师传递学生知识,培育道德,还强调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研究能力的提升,以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素养。这大大丰富了教师职能的内涵。
  (二) 推进教师职能的转型
  教师是核心素养培育的主体。要实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除了新课程改革,关键在于如何让教师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接受核心素养的理念。因此,核心素养的培育与教师是密切相关的,教师是影响核心素养培育成败的关键。核心素养提出的一些新理念并不是教师所熟悉的,这些理念对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学实践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其做出回应。这种回应,首当其冲体现在对教师职能的重新定位和理解。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从国家宏观方面深入系统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同时这也引发了国人深入的思考:深入思考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立德树人是什么样的。深入思考我们今天所培养出来的人需要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深入思考今天所倡导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基于什么依据制定的。林崇德提出了关于核心素养的三原则: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在林崇德看来,核心素养指标的制定,首先要以学生为导向;其次要体现时代精神;最后要以中华文化为根源。[5]
  在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中,教师的职能表现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合作意识,最终促进学生终身全面发展。未来的教师将同时具备教学能力、理论修养以及研究能力。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的职能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学生探索科学精神的鼓励者,是学生道德发展的引领者。“随着教学目标由知识传授转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并重,在现代教学理念指引下,大学教学方法的功能也应由重视知识传授转向重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6]
  進入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产业化的出现,使得教育功利化现象越来越明显。教师岗位成为了教授知识,获取金钱的工具。正如马克思·韦伯把理性分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在他看来,科学是工具理性的基础,而科学强调的是事实和逻辑,只能保证手段的正确和高效。“工具理性所考虑的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7]所谓“价值理性”,在根本上是人的生命理性”,“是人自身发展的主体尺度,它涵概生存意义覆盖下的道德价值、理想价值、情感价值等,具有明确的目的合理性与终极关怀性。”[8]在当下,教师是教学的机器。教学的职能是教师的主要职能。教师慢慢地成为了教书匠。回顾课程培养目标的发展,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的提出,正恰恰揭示了学生培养的道路:从“四有公民”到“五爱教育”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揭示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路径要求:从教书育人到教师专业发展再到立德树人。当下,高等教育的教书与育人不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郭军洋等人认为教书育人应该是一个整体。但是在某些高校却是被分开的。究其原因,来自这些高校不正确的育人理念。认为育人并不是教师的职责,是其他部门的事。这就导致了教师上课只教授知识,不育人。这也就背离了教师的根本职责。[9]   因此,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反思教育,教师职能要随之做出相应的转型。
  三 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职能转型的路径探索
  核心素养视域下要推进教师职能转型,可以从国家,学校以及教师自身三个层面进行探索。
  (一)国家层面
  国家组织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制定,旨在顺应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通过教育改革与创新,探索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教师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者,是课程的运用者和执行者。那么,国家作为课程体系的建设者和制定者,课程和考试的改革者,如何落实核心素养,使之能够更加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能够更加迎合教师的需要呢?姜宇,辛涛等人认为首先要将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标准当中,从而改进课程实施,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学习核心素养理念与精神。然后指导学生考试评价,进一步贯穿到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去。[10]由此可见,国家一方面可以将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标准当中,重新来分析课程标准,从而制定新的课程标准框架。另一方面,国家也可以将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相比较,从而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基于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基于核心素养来指导考试评价,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依据学业质量标准进行考试评价,进行考试内容改革,促进知识中心向素养中心的跨越。那么如何将核心素养从理论落实到实践中去,如何加快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培训,进而发挥核心素养的育人作用,是中国教育面临的艰巨任务和重大挑战。因此,以核心素养为根本导向实现课程改革与学习评价体系创新,促进教师职能转型显得格外重要,为此,国家可以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标准当中;建立公正合理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深入研究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的关系,从根本上改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基于核心素养完善教材编写结构和教材体系;基于核心素养改善教师教学方式;此外,国家还可以加大核心素养的宣传度,加大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培训,促进教师理解核心素养。
  (二)学校层面
  学校是普及教育、造就人才的乐园 ,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地方,也是组织校本课程开发与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阵地。教师是具备教育教学能力、承担教书育人的专业人员。学校的发展主要依靠教师。学校是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学校的发展决定教师的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在客观上就要求教师职能的转型。而要推进教师职能转型,学校要积极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加大校本课程开发和课程体系建设,根据教师教育发展的需要及时提供相应的教育资源的支持,课程体系建设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以推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条件,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师职业能力培训,加大对教师的专业考核。同时结合学校环境分析,进行校本培训开发。提高教师福利,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提供各种条件,从而充分发挥地方学校的师资优势。实现各学校特色发展。此外,学校不妨可以加快调整现有的教师考核,制定新的教师评价体系,实施弹性竞争机制,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定期组织教师到其他学校进行实地参观学习,加大教师间的沟通和合作,促进教师知识经验的增加。此外,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对于推进教师价值取向的变革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文化确实有积极和消极,正如组织文化有进步文化和停滞文化一样。消极的学校文化阻碍学校的发展,带来教师专业上的倦怠,学生发展的不利。反之,积极的学校文化推进学校发展,带来教师专业的进步和学生的快乐成长。”[11]
  (三)教师层面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是承担教书育人的专业人员,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培育者。加快教师职能的转型,从根本上是教师价值取向的转型。而教师价值取向的变革的根本就在于教师价值观念的改变。正如尼采所说:“价值是人创造的;现实世界与人的关系,只是价值关系;一切文明的生活态度都依赖于此文明所具有的价值;一切价值都因时间、地点的不同而不同。”[12]
  《中国大百科全书》指出:“人们在价值评估、选择、决策及创造过程中的一定倾向性。”[13]由此可见,价值取向反映了主体的一种价值倾向性,体现主体价值信念和标准,从某种程度上表现为一种价值选择,而这种价值选择因人而异。其体现出来的主体特征也因人而异。
  在《价值学大词典》中,价值取向指主体在价值选择和决策过程中的一定倾向性。[14]因此,这里的价值取向则是主体的一种价值诉求,表现为这个主体所相信的而且影响主体行为的价值标准。价值取向从根本上取决于主体的客观存在,因此主体的价值取向也就有其肯定性和一致性。由此可见,教师的价值观念,具有一致性,短时期内很难彻底转变。
  所以说,要加快教师职能的转型,就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价值取向,而要转变教师价值取向,首当其冲就是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作为教师,要抛弃落后成就的教学观念。对于教师而言,这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期。当下,很多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表现出抵制或负面情绪。其内在原因是由于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伴随核心素养的提出,新的教育改革也迫在眉睫,正如北京师范大学石中英教授所说:“对新知识和创造性人才的争夺己经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热点。培养学生创造性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改革成为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共同主题。”[15]因此,教师需要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更新教学观念,积极消化吸收新课程理念,增进对新课程的理解,逐渐地适应新课程改革,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创造性素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http://www.p21.or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
  view&id=254& Itemid=119.
  [2]褚宏启,张咏梅,田一.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中小学管理,2015(9).
  [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第 1 版.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林崇德.學生发展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应该培养怎样的人[J].中国教育学刊,2016(6).
  [6]李小鲁.反思与回归: 大学根本任务的厘定[J].中国高等教育,2009(6).
  [7]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8]胡建.启蒙的价值目标与人类解放[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9]郭军洋,杨青.高校教师育人功能缺失的原因剖析及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3(5).
  [10]姜宇,辛涛,刘霞.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6(6).
  [11]张释元.教师价值取向:学校教育变革之“基”[D].西南大学,2013.
  [12]转引自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8).
  [13]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第11卷[Z]: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14]李德顺.价值学大词典[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15]石中英.知识増长方式的转变与教育变革[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4).
其他文献
[摘 要] 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关系到中国目前“一带一路”倡议下外语人才培养质量。我国现有的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呈现多元化趋势,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高等外语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个人等多个层面对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应对策略来完善和拓宽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关键词] “一带一路”;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5
本试验在江苏太湖地区研究了不同氮素供应方式对中筋小麦扬麦11号和弱筋小麦宁麦9号两种类型专用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1) 施氮量和氮肥运筹对扬麦11号和宁麦9号产量的影响基本一致。施氮量与产量均呈二次曲线关系,施氮量为15kg/666.7m~2,产量最高。扬麦11号氮肥基追比为7:3-6:4时产量较高,宁麦9号在氮肥基追比为6:4-5:5产量较高。多元回归分析得产量(Y)依穗
[摘 要] 近年来,缺乏工程实践能力成为应用型大学生培养质量问题的关注点,而缺乏工程实践能力的青年教师队伍成为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不管从应用型学科的特点,还是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以及对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应用型学科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都是非常必要的。然而青年教师来源构成较为单一、青年教师实践动力不足以及在职青年教师实践途径缺乏等原因使得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较为缺乏。本文在借鉴国外应用型
本研究以北疆棉田独特的气候条件和栽培模式为基础,探讨了地膜覆盖度、灌溉方式对棉田的全生育期蒸散总量、各生育阶段蒸散总量和阶段平均日蒸散量的影响,分析了水分胁迫对滴灌棉田蒸散量的影响作用,叶面积指数与生长度日的关系及气象因子当地棉田蒸散量的影响。在作物系数的模拟过程中,引入了覆盖系数这一概念,运用温度和地膜覆盖度进行作物系数间接模拟,减小了获得蒸散模型输入参数的难度。最终实现了通过自模拟的作物系数和
[摘 要]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厘清了技工类院校拓展训练课程设置的要素应该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体系、课程实施设以及课程评价等核心要素,在此基础上对每一个要素进行深入探讨,为技工院校拓展训练课程的开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技工院校;拓展训练;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11-0078-02  
陆平煌著《记者的修养与写作》一书,已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由福建省新华书店发行,每本定价一元八角。全书分四章:新闻记者的基本修养;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新闻写作的基本
[摘 要] 大学卓越教师的标准很多,简言之,大多数学生对他们的教学感到非常满意,从中受到激励而继续学习,并具有持久的影响力,应是大学教师的典范。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瞿秋白,经历了卓越教师瞿秋白(导学与同游)、系主任瞿秋白(学科与协同)、学务长瞿秋白(教室与街头)、大学校长瞿秋白(人民教育家)四个阶段,已成为大学教师发展的四层境界。虽然目前大学教师的教书和生活状态不容乐观,但是,理想与情怀、教育
本试验旨在探讨辽宁省部分主栽品种和一些参加区域试验的品系等的穗部性状与品质、产量的关系,并对不同产量水平的穗部性状和不同穗型的品种特性作了详细的比较,总结了针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