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本纪》教学设计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snsd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设问导入,引出新课
  《高祖本纪》中的《大风歌》写出了汉代开国君主的踌躇满志与心忧天下,项羽的《垓下歌》则写尽了盖世英雄的扼腕悲慨。(请一生读《大风歌》和《垓下歌》)
  刘邦从一介平民成为一代帝王;项羽,楚将世家出身,成为西楚霸王,最终垓下悲歌,乌江自刎。项羽没有成为一代帝王,但仍然成了悲剧英雄,这是为何?一起学习《项羽本纪》,看太史公如何评说,你又有何感想?
  二、研习文本,问题探究
  (一)“太史公论赞”
  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1.请一生先读后译。
  2.项羽认为“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太史公认为他错在“天亡我”,还是错在“用兵之罪也”,还是都错了?
  (二)战神形象(巨鹿之战、东城快战)
  1.巨鹿之战
  (1)巨鹿之战概况:项羽最得意之战,项羽几万兵力对抗章邯四十万兵力,以少胜多,基本消灭秦军主力,秦朝名存实亡。
  (2)齐读第三自然段,看看项羽用兵如何,文本是怎么表现的。
  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多用短句,使用一连串的动词,节奏紧凑,写出了楚军的势如破竹,也体现了项羽的运筹帷幄、指挥若定。“无不”“莫敢”等词以诸侯军之畏惧凸显项羽的将帅神威。
  (3)小结巨鹿之战:主要是侧面刻画项羽。可谓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2.东城快战
  (1)请一生读东城快战节选内容。
  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2)解读“快”之义:痛快
  此战如何痛快?“必三胜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辟易数里”。
  资料链接:“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史记·淮阴侯列传》)
  (3)小结东城快战:正面刻画项羽,驰骋沙场,所向披靡。
  3.司马迁笔下项羽简直就是一个战神形象,可见否定的不是“用兵之罪也”。
  (三)败亡之因
  1.再看“太史公论赞”中“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五年”指项羽从自号“西楚霸王”到败亡。项羽用武力来征服治理天下是错误的,所以不是“天亡我”。
  2.再看巨鹿之战、东城快战。
  (1)抓关键句
  ①(诸侯将)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惧怕)
  ②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乃有二十八骑。(四面楚歌,军心已乱)
  ③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为何骗?失民心)
  (2)资料链接
  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项羽本纪》)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项羽本纪》)
  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高祖本纪》)
  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高祖本纪》)
  3.小结:武力征服失去了人心。《谏太宗十思疏》言:“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当然,结尾“太史公论赞”总结的失败原因还有很多,课后可读《项羽本纪》全文并思考。由此可见,项羽的悲剧是由自身造成的。但他仍不失为一个沙场上的英雄,除了最后一战,一生七十余战,从未有败绩。
  (四)悲剧英雄(霸王别姬、乌江拒渡)
  除了用兵,有没有其他方面显现出项羽是一个悲剧英雄?一起来赏析霸王别姬和乌江拒渡片段,品味项羽的一哭和一笑。
  1.霸王别姬(一哭)
  (1)请一生朗读。
  (2)这是《史记》中项王唯一一次流泪。“悲”不言而喻:四面楚歌是悲,夜饮浇愁是悲,诀别美人宝马是悲。
  (3)项羽的英雄本色是如何显现的?
  ①末路仍有豪气。
  ②美人衬托英雄,爱情传奇渲染英雄传奇,更何况是坚贞爱情。
  资料链接:“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虞姬《和项王歌》)
  ③“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能否去掉?
  如果左右不泣,是孤家寡人之哭。“莫能仰视”是因为不忍心,霸王是左右之人心中的英雄。 这个细节尤其出彩,以此渲染,才是盖世英雄之哭。
  (4)与刘邦哭义帝对比:汉王聞之,袒而大哭。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发使者告诸侯曰:“……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 《高祖本纪》)
  一个是假情意,一个是真性情,对比中可见项王的英雄柔情。
  2.乌江拒渡(一笑)
  (1)乌江岸边,项羽为何却是“笑曰”?自嘲失败的悲凉无奈之笑,蔑视死亡之笑……
  (2)“籍独不愧于心乎?”“独”释为“难道”,语气强烈,可见项羽内心的愧疚之深。
  (3)乌江拒渡,选择死亡,可见项羽之自尊,有英雄血性。
  (4)资料链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5)学生预习感想:我更敬佩的,是项羽对于死亡的态度。人们都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然而我看到的项羽是蔑视死亡,藐视苟且偷生的。我不认为他会“卷土重来”,我认为他永远也不会渡过那“遥遥”乌江——他是一个极度自尊自负的人。他无畏死亡,所以有破釜沉舟的胆量,断后路,定军心,誓不回头,勇往直前。(贾佳琪)
  3.小结:霸王别姬和乌江拒渡,一哭和一笑,展现的是项羽的人格魅力。
  历来喜欢项羽的不乏其人。资料链接:显然,刘邦是代表着“历史方向”的,项羽则“不合时宜”。事实上,此后,像项羽这样傻,这样天真、任性的英雄越来越少,阴险毒辣的阴谋家和迂腐愚忠的书呆子则越来越多。从这个意义上讲,项羽说他的失败是“天之亡我”,也对。(易中天)
  三、小结全文,升华文本
  1.这堂课,我们看到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有褒有贬。当然,我们侧重于欣赏项羽的将帅神威与人格魅力。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这就是史家的实录精神。
  2.从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阐述写作《项羽本纪》的原因中也可见其实录精神。
  秦失其道,豪桀并扰;项梁业之,子羽接之;杀庆救赵,诸侯立之;诛婴背怀,天下非之。作项羽本纪第七。(《太史公自序》)
  3.总之,司马迁笔下,人物刻画立体传神,历史评述客观全面。因此,《史记》人物,千载如生!
  四、随堂作业,拓展练习
  1.随笔作业(读—思—写)
  阅读《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全文,写一篇随笔:《由项羽、刘邦成败说开去》。
  2.学生预习后写作的感想片段示例,启发思考。
  项羽以匹夫之勇暂得一隅之王,而刘邦则以智者之勇得了天下。(金佳晨)
  他这么骄傲,怎么能死在别人的剑下,他倒下的时候 ,风一定很大。(王雪纯)
  霸王,若你多一分圆滑,减一分锐气,也许就能改写历史,但我爱的就是这样一个重情重义的你。(施懿晗)
  小人与君子,自有天命。得志也好,失意也罢,都是历史的选择。后人为项羽扼腕,但若他当了皇帝,凭他的一身戾气也会如后世李存勖一样成为半截英雄。倒不如带着傲骨在灿烂中死去,总比当亡国之君要强。岁月有一双洞悉一切的眼,看炊烟远了硝烟,任凭世人发言千万,不置一语。(宋绮瑄)
  (作者单位:南京市第九中学)
其他文献
统编语文教材九下第五单元安排的是以戏剧为中心的“活动·探究”。不少学校不但将本单元的剧本排练演出,更有将已学过的课文加以改编,变成剧本,再由学生演出。这样既有趣味,也能在编排组织的同时,让学生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  如果想把课文改成剧本,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就是“冲突”。常规的对《范进中举》的课文分析及剧本改编,都将重点放在范进中举前后各色人物对范进的态度变化上,这就是所谓的“前后不一致”。本文着
期刊
“察其终始”或“综其终始”是司马迁重要的史学观点和思想方法,简单说来,“察其终始”就是要分清因果联系,把握发展脉络,体察微言大义,从而探究規律。治史,面对纷繁的历史事件,须“察其终始”,语文学习也应如此。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离不开“察其终始”。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能力,是考量思维品质的基本要素。能对“终始”做“辨识、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出规律,认识则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做出了这样的定性:“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定性突出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对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理解却存在着一些偏差。有人认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技能,语文课应该“集中于语言表达的形式展开教学”。这种观点是十分片面的。语言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形式与内容你中有我,
期刊
中国现代文学大家中,沈从文无疑是独特的一位,他以自己独特的心思、情感、视角,为现代小说世界带来独特的模样和魅力:营造了充满健康、人性美的“乡村世界”——“湘西世界”;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诗化小说”,让小说显出独有的美的感染力。他的代表作《边城》成为讴歌人性美的典范,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生动具体地体现了沈从文文学创作的情感特点、主题特点和
期刊
参加这次活动,我受到很大的震撼。不管是现场课堂教学展示,还是老师们对教学案例的介绍,给我的感觉是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这次活动对于未来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走向,以及将会取得的成就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个成就不仅指语文教学,也包括将来教材的编写、语文考试制度内容方式的改革。  平心而论,对“学习任务群”我没有多少发言权。在到会之前,我关于“学习任务群”的所有认知,大部分源于“课标”文本,以及陆志平老
期刊
2019年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试卷命题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考试说明》,稳中求新求变,题型设置合理,梯度清晰,多元开放,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科学的区分度,对教学有稳健明晰的导向作用。本文将在对试卷分析的基础上,对笔者所在的赣榆区(下称本区)的备考给出建议。  一、试卷的特点  (一)根植课内,关照全体学生  与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相比,2019年“积累运用
期刊
近年来,关于语文课堂的讨论和实践一直没有停止过,这些讨论和实践基本上都是围绕两个核心——“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让课堂更高效”展开。诚然,这些实践确实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新鲜活力,但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这些问题归结起来恰恰反映在这两个核心上:提高课堂效率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常常错位失衡,尤其是为了课堂效率而忽视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养成。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素养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课堂的效率也不仅
期刊
陈彦的这部小说《主角》,恰如其名,拉拉杂杂写了一代秦腔名伶忆秦娥1976年跟着她舅胡三元—— 一个著名的秦腔鼓师,从秦岭深处的九岩沟一路走到西京省城及至美国的百老汇,从一个农家牧羊女、烧火丫头,蜕变成秦腔名伶这四十年间的故事(也即意味着忆秦娥的故事很大程度上是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历程同步的)。由易招弟,到易青娥,再到忆秦娥,名字的变化不仅标志着故事主人公身处地理位置的更换,也标志着个体地位、身份的变更
期刊
自高中语文新课标实施及新教材启用以来,学习任务群作为语文学习新态,是这一年来的语文教学热点。鼓吹和批评两种现象都颇具规模或声响。  鼓吹,是因为新课标、新教材明确学习任务群为合理的语文学习新形态。  批评,是因为在实施和推进学习任务群的过程中有些不成熟、走偏,甚至低幼化的现象,于是引来不少批评,以流传甚广的一则微信公众号文章《新教材正大力推行“任务群”,我为什么会感到揪心……》(以下简称《揪心》)
期刊
“多元互动”就是在一堂课中,调动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素养,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形成“生生互动”“生文互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就《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这篇课文而言,课文所在单元是教材提出“议论性文章”这个概念后的新单元,单元里包含的四篇课文虽然不是标准的议论文,但是每篇文章中作者观点都表达得清晰明确。学生阅读时很容易就能抓住作者的观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元互动”的模式上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