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多元互动型语文课堂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peiz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元互动”就是在一堂课中,调动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素养,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形成“生生互动”“生文互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就《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这篇课文而言,课文所在单元是教材提出“议论性文章”这个概念后的新单元,单元里包含的四篇课文虽然不是标准的议论文,但是每篇文章中作者观点都表达得清晰明确。学生阅读时很容易就能抓住作者的观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元互动”的模式上课,帮助学生从“理解”到“运用”,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文本。
  基于此,我在设计《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这篇课文时,抛开了旧时上课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将教学流程设计为“展信初读—盛赞圆明园—怒讽英法—大爱无疆”四大板块。在这四个板块里实践“多元互动”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有一些心得体会。
  一、学生与文本资料互动
  “生文互动”是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探索新知识的一种方式,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产生阅读感受,进而结合资料,探究文本的主题。
  学生课前探究的主题精彩纷呈:英法联军侵华事件;圆明园的艺术价值;雨果的生平经历及创作本文的背景;什么是铺陈;什么是反语……
  设计本课的导入时,我引导学生读题后直接解题,借此帮助学生利用课前与文本资料互动获得的知识,多角度思考问题,多元地参与学习,以获得更广阔的知识。学生自主探究出:这是一封法国大作家雨果写给法国将军巴特勒上尉的信,并且提出信的格式包含称呼、问候语、正文、祝愿语、署名、日期六部分;第二次鸦片战争事件;火烧圆明园事件;额尔金带队摧毁巴特农神庙事件;雨果是法国大作家等内容……学生们读题说得越多,对解读课文就越有信心,这样的课堂导入有力激发了学生独立探究的欲望。
  二、人际互动助力文本解读
  课堂上人际互动有两种:“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同学之间加强交流,互相补充知识的过程,其形式也是多样的:小组合作、讨论、辩论……
  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课堂上,学生在“展信初读”环节里,通过解题都能读出“法国作家雨果在信中表达了自己对英法联军丑陋行为的批判和讽刺”。这也是这堂课的一个核心:一个法国作家为什么会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为我们发声抗议?围绕这个问题,我鼓励学生们展开独立思考,并且在书上圈点批注写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才开启了班级讨论,这样深入展开的“生生互动”就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丰富了课堂内容。
  学生们在深入的讨论交流后,将文本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雨果笔下的圆明园有大理石和青铜瓷器,有各种宫殿,有神像异兽装饰,有无数花园水池喷泉,是个世界奇迹,而这个奇迹被无耻的英法联军摧毁了;第二,雨果恨透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丑陋行为……
  师生互动重在引导,启发思考。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课堂中,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上展开了一系列追问: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世界奇迹?请学生再读课文,并以并列复句或者因果复句表达。学生通过品读雨果在文中对圆明园的描绘,都对雨果的描绘表示极高的认可。教师借势引导学生将自己用复句描绘的圆明园和雨果笔下的圆明园对比,进而让学生发现雨果的描绘更加细致,而这样极力渲染的描叙叫铺陈。由此,学生对“铺陈”及“复句”的理解更加深刻,易于学后运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同样在“怒讽英法”板块里,课堂环节也是由“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构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忆复习《藤野先生》中“标致极了”这一反语的使用,复习了“反语”的概念,并在本文的阅读中加强理解。课堂进行到这里,学生似乎解决了开篇的疑惑:法国作家雨果认为圆明园的美是个世界奇迹,而这个奇迹被无耻的英法联军毁了,所以他怒讽英法联军,站在中国人乃至人类的立场发声抗议。
  仅仅如此,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深入准确。教师继续追问:雨果为中国人发声,是不爱国吗?学生再一次回到文本中,开启头脑风暴,锻炼逻辑思维能力。依然是“生生互动”,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分小组讨论,最后学生展开辩论:雨果批判的究竟是什么?
  激烈的辩论里学生从文本中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语句,最终明白了雨果的批判并不是针对全部英法人民。“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这样一个转折复句,雨果已经清楚地指明了矛头所指。
  这样的“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激励学生自主探究,最终生成“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是代表人类的良知,是非分明,爱憎分明,表现出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结论,完成了“大爱无疆”这个教学环节。
  课后作業设计,与开篇解题中信的格式相呼应,要求学生读了雨果先生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后,给雨果先生写一封信,谈一谈自己的感想,学习作者如何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就落实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同时也引导学生展开与课外资料的互动。学生阅读不同的资料会产生更多不一样的想法,思考也会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单位:南京河西外国语学校)
其他文献
语文课不仅是进行情感交流、内容分析,还要能系统地建构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力,获得语文素养。当学生知识缺漏、思维能力有所欠缺需要提升的时候,教师不应支离破碎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针对学生的缺失进行相应的“前置性补偿”。  一、于学生知识缺漏处“补偿”  在日常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常会出现识记知识缺漏的现象。例如字词积累少,字词能认读却不会书写,或者强记字音字形却很快遗忘。探其本源是学生只
期刊
统编语文教材九下第五单元安排的是以戏剧为中心的“活动·探究”。不少学校不但将本单元的剧本排练演出,更有将已学过的课文加以改编,变成剧本,再由学生演出。这样既有趣味,也能在编排组织的同时,让学生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  如果想把课文改成剧本,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就是“冲突”。常规的对《范进中举》的课文分析及剧本改编,都将重点放在范进中举前后各色人物对范进的态度变化上,这就是所谓的“前后不一致”。本文着
期刊
“察其终始”或“综其终始”是司马迁重要的史学观点和思想方法,简单说来,“察其终始”就是要分清因果联系,把握发展脉络,体察微言大义,从而探究規律。治史,面对纷繁的历史事件,须“察其终始”,语文学习也应如此。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离不开“察其终始”。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能力,是考量思维品质的基本要素。能对“终始”做“辨识、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出规律,认识则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做出了这样的定性:“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定性突出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对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理解却存在着一些偏差。有人认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技能,语文课应该“集中于语言表达的形式展开教学”。这种观点是十分片面的。语言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形式与内容你中有我,
期刊
中国现代文学大家中,沈从文无疑是独特的一位,他以自己独特的心思、情感、视角,为现代小说世界带来独特的模样和魅力:营造了充满健康、人性美的“乡村世界”——“湘西世界”;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诗化小说”,让小说显出独有的美的感染力。他的代表作《边城》成为讴歌人性美的典范,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生动具体地体现了沈从文文学创作的情感特点、主题特点和
期刊
参加这次活动,我受到很大的震撼。不管是现场课堂教学展示,还是老师们对教学案例的介绍,给我的感觉是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这次活动对于未来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走向,以及将会取得的成就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个成就不仅指语文教学,也包括将来教材的编写、语文考试制度内容方式的改革。  平心而论,对“学习任务群”我没有多少发言权。在到会之前,我关于“学习任务群”的所有认知,大部分源于“课标”文本,以及陆志平老
期刊
2019年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试卷命题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考试说明》,稳中求新求变,题型设置合理,梯度清晰,多元开放,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科学的区分度,对教学有稳健明晰的导向作用。本文将在对试卷分析的基础上,对笔者所在的赣榆区(下称本区)的备考给出建议。  一、试卷的特点  (一)根植课内,关照全体学生  与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相比,2019年“积累运用
期刊
近年来,关于语文课堂的讨论和实践一直没有停止过,这些讨论和实践基本上都是围绕两个核心——“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让课堂更高效”展开。诚然,这些实践确实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新鲜活力,但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这些问题归结起来恰恰反映在这两个核心上:提高课堂效率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常常错位失衡,尤其是为了课堂效率而忽视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养成。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素养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课堂的效率也不仅
期刊
陈彦的这部小说《主角》,恰如其名,拉拉杂杂写了一代秦腔名伶忆秦娥1976年跟着她舅胡三元—— 一个著名的秦腔鼓师,从秦岭深处的九岩沟一路走到西京省城及至美国的百老汇,从一个农家牧羊女、烧火丫头,蜕变成秦腔名伶这四十年间的故事(也即意味着忆秦娥的故事很大程度上是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历程同步的)。由易招弟,到易青娥,再到忆秦娥,名字的变化不仅标志着故事主人公身处地理位置的更换,也标志着个体地位、身份的变更
期刊
自高中语文新课标实施及新教材启用以来,学习任务群作为语文学习新态,是这一年来的语文教学热点。鼓吹和批评两种现象都颇具规模或声响。  鼓吹,是因为新课标、新教材明确学习任务群为合理的语文学习新形态。  批评,是因为在实施和推进学习任务群的过程中有些不成熟、走偏,甚至低幼化的现象,于是引来不少批评,以流传甚广的一则微信公众号文章《新教材正大力推行“任务群”,我为什么会感到揪心……》(以下简称《揪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