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创作特点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dd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现代文学大家中,沈从文无疑是独特的一位,他以自己独特的心思、情感、视角,为现代小说世界带来独特的模样和魅力:营造了充满健康、人性美的“乡村世界”——“湘西世界”;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诗化小说”,让小说显出独有的美的感染力。他的代表作《边城》成为讴歌人性美的典范,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生动具体地体现了沈从文文学创作的情感特点、主题特点和文体特点。
  一、特殊的审美情趣
  沈从文创作的思想情感特点是:追求美好人生、善良品格,形成对乡村和人性独特的审美情趣。
  沈从文生于荒僻而风光如画、富有传奇色彩的湘西凤凰县。少年时期开始,他一方面目睹社会的残酷和周围生活的愚昧,过早地熟悉了社会这本大书。另一方面,家乡的自然风物深深吸引着他,他与童年的玩伴流连忘返于家乡的山水之间。生活在这样一种特殊的环境中,有着这样的特殊经历,沈从文形成了追求美好人性、善良德性的品格。
  这种品格又自然形成他对乡村和人性的独特的审美情趣。沈从文曾说:“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也不在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诡诈。他对一切事照例十分认真,似乎太认真了,这认真处某一时就不免成为‘傻头傻脑’。这乡下人又因为从小飘江湖,各处奔跑,挨饿,受寒,身体发育受了障碍,另外却发育了想象,而且储蓄了一点点人生经验。”[1]正因为这样的认识与反思,他对故乡的农民、兵士、终生漂泊的水手船工、吊脚楼的下等娼妓,以及童养媳、小店伙等等,都一律怀有同情和关注。这对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于是,“乡村世界”便成为他作品中的主要“世界”,“人性美”便成为他作品中的主旋律。
  二、讴歌极致的人性美
  沈从文创作的主题特点是:以小说的形式来讴歌家乡与极致的人性美,营造出健康、优美的“湘西世界”。
  《边城》描写的故事发生在边城“茶峒”,故事讲述了撑渡船的老人与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以及当地掌水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与翠翠的曲折爱情。虽然,天保与傩送一个身亡,一个出走,祖父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死去,爱情故事最终以悲剧告终。但是,小说所表现的自然、民风和人性美,如同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一首讴歌人性的赞美诗,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是沈从文“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具体体现。
  “湘西世界”的人皆真、皆善、皆美,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保持着宁静和谐的生活與纯朴勤俭的古老民风。女主角翠翠,是一个天真善良、温柔可爱的女孩,是沈从文先生用全力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翠翠的美,美在自然、灵动、健康、浑然天成。傩送的外形和品质也很美,他对爱情专一忠贞,重视兄弟之间的情谊,在得知哥哥天保出事后,傩送虽然依旧深爱着翠翠,但他还是背负着自责和愧疚离开了家乡,而不是乘虚而入,体现了傩送的重义和淳朴。祖父的职业是摆渡人,他虽年近古稀,却精神饱满,忠于职守,向来往客商展示着湘西边城的古道热肠。边城人民同样如此。祖父一到河街上,“一定有许多铺子上商人送他粽子与其他东西,作为对这个忠于职守的划船人一点敬意”。总之,这里看不到邪恶、奸诈和贪欲;这里有贫富区分和社会地位高低的差别,但人们都互相亲善着、扶持着;这里也有矛盾,但那绝不是善与恶的冲突;小说结局是悲剧性的,但也绝非是奸邪之徒所致。
  三、抒情的“诗化小说”
  沈从文创作的文体特点是: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诗化小说”,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形成充满诗意美、散文美而又灵动、自由的小说。
  沈从文的小说,尤其是《边城》,有着显著的文化历史指向、深厚的文化意蕴以及独特的乡土人情风俗。这种小说,不重情节与人物,强调叙述主体的感觉、情绪在创作中的表达,因此被称为文化小说、诗化小说或抒情小说。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是用梦与真创造的,这里有淳厚的人情美、人性美,显现了向善、正直、朴素、信仰简单而坚定的民族性格。一是借“梦境”或是“幻想”,通过对人物的心理刻画,来凸显人物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例如翠翠在听到那晚月色下的歌声后就将其当作自己一场美丽而无瑕的梦,梦中的细节却能够具体地展现出情节的真实性,留给了读者一种虚幻美。二是为人物配上诗意的环境,将茶峒的自然景物和生活风习错综有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如“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就是为渡船的出现和翠翠的出场营造一种诗的意境和特有的乡村情味。三是小说表达灵动、自由,语言朴实,有真意,去伪饰,具个性,追求纯和真。小说叙事不重情节,不固守小说“章法”,借助一个个“故事性”模糊的生活情景来展开;语言表达上,在生机勃勃的湘西口语基础上,吸取了书面语、文言语的特长,长句曲折而富韧性,短句活泛有灵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显出乡村人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总之,作为讴歌乡村世界人性美的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沈从文的创作观念和实践,为现代文学开拓了新的世界;《边城》绘就的如诗如画、如梦如烟、田园牧歌式的美丽的“湘西世界”,又为文学世界提供了典范,对其后的抒情体小说、散文化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沈从文.从文自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20.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栏目编辑:杜春阳)
其他文献
《金蔷薇》和《边城》是中学阶段的指定阅读书目。笔者先请学生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读完《金蔷薇》,深入学习了有关文学创作的诸多准则和要素,比如:细节描写、写作积累、作家的使命感、素材整合、环境描写、想象力等。作者康·巴乌斯托夫斯基分章阐述得十分生动准确。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我们不妨来鉴赏接下来需要阅读的《边城》。  对于高一的学生而言,如何去获得超越故事情节的那种若隐若现的美,确是极其困难的事情。其路径有
期刊
教学过程师:《论语》中曾子曰:“以文会友。”我们今天则是以美食会友,以美味传情,以真情成就美文。(师板书:寻味记)  师:下面就跟随我一起开启寻味之旅吧。我们先走进一家牛肉锅贴店,看到有顾客写了这么一段文字贴在墙上(屏显):  过了一两分钟,一锅香喷喷的锅贴出锅啦,我迫不及待地去拿了一两,金黄酥脆,简直就是人间美味;又过了一分钟,我的牛肉汤也好了,里面满满全是牛肉,像是牛肉不要钱一样,我一口接着一
期刊
小说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传达着作者的社会理想和美学理想。其中,人物、情节、环境是广为人知的“小说三要素”。因此,研究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环境是有效阅读小说的必经之路。  笔者以为,研究这三要素,读懂小说,比照式阅读是值得推广的方法之一。  何为比照式阅读?就是在阅读中有意识地寻找书中人、事、物及故事发展过程中的反差点或矛盾处,并将它们置
期刊
一、教师语言  于漪老师说:“教师要把课上得有感染力、说服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须下苦功学习语言,锤炼教学用语,讲究语言艺术。”也就是说,教师只有在教学语言上下功夫,才能吸引、感染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1.言之有趣  (1)借用流行语。“文明互鉴”“硬核” 等流行语悄无声息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那么我们的教学语言能否更“接地气”呢?电视电影、综合节目、报纸杂志、街边小摊小贩的吆喝……都可
期刊
鲁四老爷是个封建遗老,思想顽固不化,他对“新党”的痛骂及其书房布置透露出来的陈腐气息,无不昭示着一个封建遗老对封建旧制度的留恋和其日渐没落的遗憾。让人感到奇怪的是,违背“从一而终”的封建教条并最终夫死子丧的祥林嫂重来鲁镇,已经成为众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灾星,鲁四老爷却不顾众人的厌弃将其收留下来,这与他竭力维护封建礼教的态度似乎有点矛盾。  一、鲁四老爷为何收留祥林嫂  祥林嫂最大的悲剧在于,她想为前夫
期刊
关于话轮分析,经常出现在口语中,比如对电视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之间对话的分析。本文试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契诃夫的经典短篇小说《变色龙》一文中的话轮转换,借以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对话。  一、话轮和话轮转换  话轮的概念最早是由萨克斯(Sacks)提出来的。这一概念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机会,即对话过程中的某个时刻成为说话者的机会;另一个是指说话者所说的话。话轮是会话的最小结构单位,一个话轮可以由单个的词语、短
期刊
语文课不仅是进行情感交流、内容分析,还要能系统地建构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力,获得语文素养。当学生知识缺漏、思维能力有所欠缺需要提升的时候,教师不应支离破碎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针对学生的缺失进行相应的“前置性补偿”。  一、于学生知识缺漏处“补偿”  在日常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常会出现识记知识缺漏的现象。例如字词积累少,字词能认读却不会书写,或者强记字音字形却很快遗忘。探其本源是学生只
期刊
统编语文教材九下第五单元安排的是以戏剧为中心的“活动·探究”。不少学校不但将本单元的剧本排练演出,更有将已学过的课文加以改编,变成剧本,再由学生演出。这样既有趣味,也能在编排组织的同时,让学生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  如果想把课文改成剧本,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就是“冲突”。常规的对《范进中举》的课文分析及剧本改编,都将重点放在范进中举前后各色人物对范进的态度变化上,这就是所谓的“前后不一致”。本文着
期刊
“察其终始”或“综其终始”是司马迁重要的史学观点和思想方法,简单说来,“察其终始”就是要分清因果联系,把握发展脉络,体察微言大义,从而探究規律。治史,面对纷繁的历史事件,须“察其终始”,语文学习也应如此。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离不开“察其终始”。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能力,是考量思维品质的基本要素。能对“终始”做“辨识、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出规律,认识则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做出了这样的定性:“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定性突出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对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理解却存在着一些偏差。有人认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技能,语文课应该“集中于语言表达的形式展开教学”。这种观点是十分片面的。语言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形式与内容你中有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