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有恒姿,而思无定检

来源 :教育传媒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A10938154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从主持人、“朗读者”、活动空间、节目模式等四个方面的“思无定检”对《朗读者》进行解读,提出了妥善处理好“情”与“理”之间的关系、妥善处理好朗读“客体”(文章)的“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妥善处理好“一次传播有力”与“多次传播不足”之间的关系等建议。
  【关键词】思无定检;朗读者;解读
  一、引言
  南北朝时南朝著名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指出:“物有恒姿,而思无定检……古来辞人,异代接武,莫不参伍以相变,因革以为功,物色尽而情有余者,晓会通也。”这段话中的“物有恒姿,而思无定检”的意思是说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客观事物的表达和描摹却可以随机应变。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2017年推出的重点节目,由央视综合频道和综艺频道联合播出。节目播出后迅速成为了文化热点事件,不但引发了新媒体的海量传播,还成功渗透到百姓生活中,通过设在各地的“朗读亭”在社会上带动了一股朗读热乃至文化热。有关方面对此非常重视,联合召开研讨会,中宣部、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央电视台、中国作协等单位有关负责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代表及知名专家学者和节目主创人员参加会议,有关领导、专家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朗读者》的成功进行了解读。今天,本人想另辟蹊径,从“思无定检”的角度考量一下《朗读者》。
  二、主持人的“思无定检”
  董卿进入广大观众的视野,引发观众广泛关注是以大型综艺节目,特别是央视春节晚会主持人身份出现的。2005年,颇具“黑马”气质的董卿首次亮相央视春晚,随即被观众所熟知。此后,连续十几年主持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百度百科”是这样介绍她的,“从此之后,董卿就成为地位稳固,实力不可撼动的综艺主持人,是倪萍退出、周涛淡出后成功的继任者,她主持的几档综艺节目尤其是大型晚会都是影响力很大的节目,是目前出镜率最高的综艺女主持人”。从2016年2月由她主持的央视科教频道原创文化益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开始,董卿开始从一个相对娱乐的综艺主持人向相对严谨的主持人转型,但是这种转型给人的印象并不十分深刻,直到主持《朗读者》,这个时候的董卿,通过自己的主持彰显了另一面,就是“理性”的一面。这一点,《朗读者》嘉宾、著名作家毕飞宇有很深刻的印象,他认为,《朗读者》之所以成功,很重要的一点是“主持人尽可能理性地把嘉宾人生最有价值的、最有戏剧性的部分梳理出来,通过一段文字、一段朗诵充分表达出来”①。这样的董卿与主持春晚的董卿是不一样的。是一种角色转换方面的“思无定检”,属于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谈到的“体素储洁,乘月返真”。
  三、“朗读者”的“思无定检”
  截止到前不久,《朗讀者》主舞台一共出现过68位嘉宾,其中,包含了科学家、外交家、作家、曲艺家,当然也有普通人,这些人没有一个是职业的“朗读者”,如果以职业的“朗读者”标准来加以衡量,可以说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普通话说得都不标准,但为什么他们却能够受到观众的认可乃至欢迎呢?我想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在央视这个舞台所扮演的都不是他们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这在传统戏曲中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反串”,男性的梅兰芳作为一个旦行演员,演出女性角色是正常,但他却曾在《辕门射戟》一剧中扮演生角的吕布,这就是“反串”。人们为什么喜欢看别人“反串”,原因我想有许多,其中很重要一点可能是满足每个人心目中的好奇感,特别是那些公众人物,老百姓特别想看看他们的另一面。
  四、活动空间的“思无定检”
  电视节目需要特定的空间也就是演播室进行录制,从理论上说,电视节目的演播室可以有以下两种:1.同一时间、同一空间的单一演播室;2.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不同演播室,前者较為普遍,后者主要用于大型综艺晚会或大型新闻现场直播等。表面上看,《朗读者》似乎也是采取的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不同演播室,但是,仔细想来,人们却不难发现,这档节目的演播室又与那些用于大型综艺晚会或大型新闻现场直播等的演播室有很大的不同,这个不同我认为,主要体现在采访“朗读者”专用的那间演播室,尽管有人写文章对于这间演播室提出质疑②,但是,笔者还是坚持认为,这种设计至少体现了主创团队对于节目活动空间的“思无定检”的探索与尝试。
  五、节目模式的“思无定检”
  长期以来,的确是很久了!中国本土的电视节目模式严重依赖进口,大家耳熟能详的《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引进的是韩国模式,《中国好声音》《中国达人秀》等则依赖的是欧美模式,这些节目在中国的走红使得模式节目成为中国电视行业的“现象级”节目。
  在丰富了中国本土电视荧屏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有专家指出:“我们不反对‘洋为中用’,但必须注重本土化的改造与创新。继承与借鉴、融合与创新,才是我国电视获得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③而《朗读者》的出现则为中国本土电视节目的模式创新,或者叫“思无定检”提供了可能,而且已经变成了现实。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胡智峰认为:“《朗读者》也让央视找到了一个创新的路子,不依靠国外的模式、用自主研发的模式取得了成功。”④据了解,《朗读者》节目模式已经开始走向海外。法国赫夫·休伯特电视制作公司在今年4月专门发邮件,询问《朗读者》是否有出售节目模式的意向,并在邮件中大赞《朗读者》,他们表示想购买《朗读者》节目模式,在法国以及比利时、瑞士等法语区播出!⑤
  六、人生若只如初见:《朗读者》任重而道远
  《朗读者》究竟能够走多远?这是一个现在说出来有点讨人嫌,但却不得不说的问题和话题。这些年来,中国大陆不是没有所谓的“现象级”节目,也有不少以“创新”期许或自我标榜的节目,但是套用苏东坡《赤壁赋》中的一段话:“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仅就目前所见到的《朗读者》而言,至少还有以下一些问题有待于解决:一是如何妥善处理好“情”与“理”之间的关系,有网友表示,《朗读者》太过煽情,无论是主持人还是嘉宾,甚至现场音乐有的时候都有“过度煽情”之嫌;二是如何妥善处理好朗读“客体”(文章)的“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目前看,几乎没有一个“朗读者”完整地朗读一篇文章,这会不会偏离“唤醒全民阅读”的本意?三是如何妥善处理好“一次传播有力”与“多次传播不足”之间的关系,目前看,《朗读者》不是没有进行“多次传播”,但是,这些传播往往是简单的跨屏传播,对于跨屏之后的“话题”传播却稍显无力。
  类似的问题其实还有很多,写到这里,不由想起了清代著名诗人纳兰性德的那句有名的诗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但愿笔者不是杞人之忧!
  注释:
  ①《〈朗读者〉传统文化创新传播 国家舞台价值引领》,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ent/2017-05/24/content_40879105_13.htm,2017年5月24日。
  ②③④如八卦先生在《〈朗读者〉虽然豆瓣评分9.2,但其实存在三点不足》一文中认为,“再就是两个演播室安排不合理,董卿在不同的场景里走来走去显得很突兀,而且如果后期剪辑不到位的话,观众看起来也很费劲,这样来回交换场景实在是多此一举。”
  ⑤《法国制作公司欲购买〈朗读者〉模式》,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7/0504/c14677-29254119.html,2017年5月4日。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本文对早期《人民日报》(1946-1948)进行了解读,探索作为传播平台的《人民日报》,在解放战争时期,在区域治理中产生的巨大的信息集散和舆论引导作用。新闻传播的文教功能是早期《人民日报》的重要特征,其呈现方式是一个对解放区人民进行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媒体教育过程,这种媒体教育旨在培养基层百姓的自主性,赋予其建构自身文化身份的权力。作为“群众导师”的新闻传播工作者,协同搭建了一个日常
期刊
【内容摘要】“天蚕土豆”的网络小说为何能持续吸引相关读者,其故事为读者人群提供了怎样的意义?本文对天蚕土豆的玄幻小说进行了内容分析,探究了网络小说的内容生产与读者人群现实生活之间的相关性。  【关键词】天蚕土豆;网络小说;读者;日常生活  天蚕土豆是粉丝号召力最强的网络文学男频作家之一,其粉丝活跃度很高,作者本人即使在个人微信公众号发布一些作品更新之类的消息,阅读量也能瞬间达到“10万+”。他凭借
期刊
【内容摘要】新媒体在思政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提高新媒体时代思政学习平台的传播能力和学习效率成为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试以体验理论分析“学习强国” App的传播创新模式及其产生的学习效果,并探讨其成功对其他思政学习平台的启示。  【关键词】思政学习;体验理论;审美;社会资本;流动性  新媒体时代,如何提高新媒体时代思政学习平台的传播创新能力,形成全社会的学习辐射效应,同时提高学习效率,成为值得研
期刊
上海教育电视台成立于1994年,秉持“立足教育,面向社会”的办台理念,时至今日,已发展成为上海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平台,上海市民接受终身教育的重要载体,上海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舆论高地,上海电视荧屏的独特窗口。  栉风沐雨,踏歌而行。作为一家具有24年历史的教育传媒,上海教育电视台每天播出20小时电视节目,以清新高雅的荧屏形象成为上海独特的文化教育风景。  2015年,《教视新闻》扩版增容,围绕“快
期刊
我原来在地方广电系统工作,先是在电台,后来在电视台,其间又求学于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专业,本以为会就此在新闻媒体工作一辈子。但到了不惑之年,我又一次进了校门,来到浙江传媒学院(以下简称“浙传”)当老师。  2003年,浙传决定筹建实验电视台。当时我正被浙江省广电局宣管处借调帮忙,参与视听评议工作,接到通知,学校党委决定由我担任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实验电视台台长,开始筹建实验电视台。20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湖南卫视真人秀节目本土化创新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湖南卫视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创新策略,对我国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创新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真人秀;模式节目;本土化;创新  引言  对于真人秀这种节目形态,我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清华大学尹鸿教授认为,“电视真人秀,作为动态的具有目的性的线形叙事模型,是对自愿参与者在规定情境中,为了预先给定的目的,按照特定的规则所进行的竞争行为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深、沪城市宣传片的对比研究,认为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需要综合应用营销学、大众传播学,以及网络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突出“文化自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用多种叙事形式取代单一的纪录片叙事形式,以受众看得懂、愿意看的方式传播好“城市故事”,才能拍出新时代具有时代共性、又具有城市个性的城市宣传片。  【关键词】 城市形象;城市宣传片;同质化  一、引言  “文明”(civ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以纪录片《中国新年》传播话语为例,将其放置在对外传播的国际语境中,以话语表达方式为切入点,分析并总结传统文化传播在题材价值与叙事表达方面的实践策略与有效路径,探讨传统文化传播在对外传播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传统文化;纪录片;叙事技巧;对外传播  伴随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任何国家的话语表达都转为依赖他者共建得到实现。正如吉登斯所言“透过全球化的视角,我们看到自己的问题会影响到别人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结合电视媒介传播特点和叙事学理论,从新闻故事化的叙事特征分析入手,探究重大教育事件电视直播的叙事原则和策略。  【关键词】《直通高考》;叙事学;新闻故事  电视直播报道是把新闻现场正在发生的事实和记者在现场的报道、采访等转化为受众可收视的音视频信号的报道方式,通常包括现场报道、演播室访谈、各类新闻及专题片等形式。精确描述和精彩呈现叙事,是电视直播报道的努力方向。  2017年6月以
期刊
【内容摘要】“偶像养成”是指演藝公司选拔一些新人,进行艺术专业培训并经过逐步包装后推向市场。在整个过程中,艺人的粉丝群体一直陪伴和支持。这类艺人的官方微博的话语模式和互动关系,都体现出与传统艺人微博不一样的特点。随着艺人逐渐从业余水平进化为偶像明星,一种体验“身体时间”的家族式粉丝文化和拟态环境被媒介塑造出来,艺人与粉丝通过急剧变化的身体媒介形象进行沟通。  【关键词】偶像养成;艺人;身体图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