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电视直播报道节目的叙事学分析

来源 :教育传媒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ossskyfree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结合电视媒介传播特点和叙事学理论,从新闻故事化的叙事特征分析入手,探究重大教育事件电视直播的叙事原则和策略。
  【关键词】《直通高考》;叙事学;新闻故事
  电视直播报道是把新闻现场正在发生的事实和记者在现场的报道、采访等转化为受众可收视的音视频信号的报道方式,通常包括现场报道、演播室访谈、各类新闻及专题片等形式。精确描述和精彩呈现叙事,是电视直播报道的努力方向。
  2017年6月以来,中国教育电视台推出大型直播报道《直通高考》,在宏观的社会历史脉络中,叙述恢复高考40年、改革开放40年高考制度的改革发展,开创了重大教育事件报道的新模式。
  一、教育电视直播节目的叙事特征
  1969年,法国人托多罗夫在《〈十日谈〉语法》中首次提出叙事学理论。叙事学着重对叙事文本进行结构性、理论性的技术分析。罗兰·巴特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中指出:“叙事承载物可以是口头或书面的有声语言、是固定的或活动的画面、是手势,以及所有这些材料的有机混合。”①对高考进行故事化叙述的《直通高考》直播节目,具有显著的叙事特征。
  (一)故事化特征
  以讲故事的方式展现新闻事件,已成为新闻界的惯用手法。美国电视新闻杂志《60分钟》创始人唐·休伊特坦言,《60分钟》长盛不衰的奥秘是“讲给观众一个不知道的故事”。对于新闻故事化,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凸显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电视新闻故事化就是运用电视语言以纪实的、故事化的手法采制新闻,其本质是新闻信息的传播。
  在两次《直通高考》直播中,故事化叙事手法被广泛运用。比如,江西籍贫困女生以奋斗者的姿态刻苦学习、欣然迎接國家选拔——高考,希望通过教育改变贫困生活。再比如,记者在教育部国家教育考试考务指挥中心通过大屏幕观看全国各地标准化考点,重点叙述山西晋中为一名盲人考生设立特殊考场的情况。通过一系列故事化叙述,使广大受众对高考制度的改革发展产生认同感。
  (二)建构性特征
  电视直播中的故事化叙事,从策划阶段的题材选择到后期的视频剪辑,故事画面表达、同期声选用、情节处理到最后的包装,都具有明显的“建构”因素。因此,建构性是其重要特征。记者、主持人等叙述者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受众好奇心。从心理学角度看,设置悬念可以满足人们的窥视本能。
  在2018年《直通高考》直播中,一名主持人介绍说,从2016年起800名优秀教师组团对口支援西藏。两年过去了,不少老师带的学生迎来了今年的高考。另一名主持人接着介绍,2017年我们报道了西藏山南第二高级中学援藏教师王鹏林的故事。一年过去了,王老师和同事们的工作生活又有怎样的变化?前几天,记者再次来到西藏……叙述中,叙述者在画面剪辑时借用电影蒙太奇,在叙事策略上多次采用延宕策略等建构叙事时空。在导语里,叙述者设置悬念吸引受众,但在新闻开场后却插入记者与援藏教师寒暄的场景,延宕新闻事件的发展,不断刺激并增加受众的期待。
  (三)多样化特征
  在直播叙事中,主持人、记者等这些叙述者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叙事。比如,2018年《直通高考》播发了题为“高考1977:成就我的最美‘大学梦’”专题。两名主持人介绍说,1977年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这项重大决策不仅为国家建设奠定了基础,也改变了无数知识青年的命运。记者在运用文字符号叙述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主任崔丽英的高考故事,播音员将文字符号转化声音符号,非线编辑将文字符号转化为图形符号,然后在字幕员、导播、音视频以及虚拟技术操作员等众多人员配合下,通过不同符号的结合共同完成了叙事。
  二、教育电视直播节目的叙事角度
  在两次《直通高考》直播中,叙述者将零聚焦全知性视角、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中的回顾性视角和多重人物有限视角巧妙切换②,呈现了高考制度的改革发展历程,同时增强了节目的真实感和历史感。
  (一)零聚焦全知性视角
  在全知性叙述中,叙述者无所不知,对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均了如指掌,但叙述却不是根据时间或空间变化安排的,而是一步一步地进行论证……全知叙述者不时发表居高临下的评论,以权威的口吻建立了道德标准。③作为全知叙述者,其聚焦从一个人物跳跃到另一个人物、从一个场景跳跃到另一个场景,绝对自由地在任意时空提供任何信息,对事件进行全面把握和描述。比如,2017年《直通高考》直播中叙述:今天上海、浙江两地考生迎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后的首次高考,而北京、湖南、海南、江西、山东、天津等六省市将从今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启动高考综合改革,其余省份高考改革启动集中在2017年至2019年。今年浙江、上海两地高考科目采用“3+3”模式,除语、数、英三个主要科目之外,其他三门选考科目,上海采取“六选三”模式,即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个科目中选择三科作为考试科目,浙江则采取“七选三”模式。
  对于规模宏大、场景纷繁和所涉人数众多的作品,全知性叙述具有特别的表现力。不同视角不仅是感知问题,而且能体现叙述者的情感、立场和认知程度等。比如说,两次《直通高考》直播中,叙述者都从多个角度来观察、叙述这场世界上规模最大、关注人数最多、录取人数最多的选拔考试。在2017年《直通高考》直播中,“1977年,被人称为没有冬天的一年”使受众真切感受到恢复高考时的氛围。在此基础上,选用了当时的广播新闻:“凡是符合招生条件的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均可自愿报名。”然后,梳理了1977年恢复高考40年以来高考成功者群体及其家庭命运的变化。叙述者从始至终没有表明态度,但其态度不言自明。   (二)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中的回顾性视角
  在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中,作为第一人称的叙述者从自己的角度叙述过去经历的事件,能产生独特的修辞效果。比如说,在2017年《直通高考》直播中,多位1977年高考经历者回忆听到恢复高考消息时按捺不住的兴奋、收到录取通知书时的喜悦之情,多名人士从当下角度深情追忆1977年参加高考时的情形。广西 1977年高考考生蓝玉叙述说,40年前,我从下乡插队的知青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怀着对知识的渴求,努力学习,毕业后到基层工作。1991年,我开始从事考试命题和招生录取工作,见证与享受到了恢复高考的成果。
  多位1977年高考经历者以第一人称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反映恢复高考这一重大事件。尽管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在文本中所占篇幅有限,却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使直播节目更加真实生动。
  (三)多重人物有限视角
  随着叙述的推进,不断变换聚焦者从不同角度观察和叙述同一事件。在2017年《直通高考》直播中,原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所长许孔时回忆参加1977年8月邓小平主持召开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时的情景:小平同志穿着草绿色军便服、布鞋,走路很有劲,蹭蹭蹭的,一进来就跟每个人握手……武汉大学查全性教授提意见说:“招生是保证大学教育质量的第一关……当前新生的质量没有保证,部分原因是中小学教育质量不高,而主要矛盾还是招生制度。如果改进招生制度,每年从600多万高中毕业生和大量的知识青年、青年工人、农民中招收20多万合格的大学生是完全可能的。现行招生制度的弊端首先是埋没人才,一些热爱科学、热爱文化、有前途的青年选不上来,一些不想读书、文化程度又不高的人反而占据了招生名额。”查全性的发言引起强烈共鸣,邓小平当即拍板:当年起恢复高考。随后,多个1977年高考经历者叙述个人成长成才、实现理想的经历。之后,节目从全知叙述视角观察并叙述1977年恢复高考事件。
  全知叙述并非贯穿始终,因為尽管处于故事外的叙述者的眼光往往较为冷静、客观、可靠,但不再相信叙事权威的现代受众都难以接受这种上帝般居高临下的议论。④为摆脱这种局限,节目用第三人称人物有限视角取代全知叙述者视角。北京大学1978级学生张力回忆当年复习迎接高考的情景:集中复习的时间是晚上9点到12点,我把数理化公式全都抄下来,糊的满墙都是,只要一躺下就可以看到,用这种办法来强化记忆。接着,节目采用全知视角:1977年12月,570万名考生走进期盼已久的考场……1978年夏天又进行了第二次高考,两次考试共有1180万名考生……欣喜过后,是一代人求知欲的集中爆发,图书馆、阅览室成为大学里最红火的场所,面对十年不遇的高水平学生,老师们也迸发出无尽的热情。随着多种视角的交替推进,恢复高考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
  三、教育电视直播节目的叙事策略
  (一)有机完整性原则
  亚里士多德把情节界定为对“事件的安排”,这种安排是对故事结构本身的建构。怎样安排事件,组织情节?亚里士多德认为,有机完整性原则是第一要义:所谓“完整”,指事之有头,有身,有尾。所谓有“头”,指事之不必然上承他事,但自然引起他事发生者;所谓“尾”,恰与此相反,指事情之按照必然律或常规自然上承某事者,但无他事继其后;所谓“身”,指事之承前启后者。所以结构完美的布局不能随便起讫,而必须遵照此处所说的方式。⑤亚里土多德用生物学概念“头”“身”“尾”强调情节结构必须完整,所有事件序列在起因、发展和结局过程中必须有因果关系和有机联系。⑥
  在2018年《直通高考》直播中,改革开放40年来高考制度的改革发展是故事线之一。有专家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高考制度改革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至1984年为制度恢复期,高考制度一边恢复发展,一边开始初步改革。第二阶段是1985年至1998年为改革调整期,国家开始全面探索高考改革路径,改革或调整传统高考制度中的诸多要素。第三阶段是1999年至2013年为扩招发展期,以扩招为特征和中心点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启幕。第四阶段是2014年至今为试点深化期,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开始试水。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制定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高考改革由此进入新阶段。⑦但是,直播文本忽略了改革开放40年来高考制度改革发展的四个阶段。
  (二)叙事逻辑原则
  文本不仅应该有完整的叙事结构,而且须遵循叙事逻辑。叙事学家托多罗夫认为,叙事的结构是“平衡的状态被打破,破坏力量一直在叙事中起着作用,直到问题解决,获得一种新的平衡”⑧。华尔特·非希尔则提出,衡量一种叙事结构是否合理和高效的标准是连续性和真实性。⑨在两次直播特别是在2017年《直通高考》直播中,恢复高考之前高校招生办法的种种弊端,是恢复高考的逻辑起点。同样,这也应该作为叙述时间的起点。
  此外,两次《直通高考》直播的时间跨度都是40年。巴尔扎克指出,叙述者对话语时间进行调整是个常规做法:叙述者回顾过去,概述某段时间的主要内容使得故事实际时间被压缩,将故事人物几十年的历史在20钟内展现给受众。费尔丁在《汤姆·琼斯》中对叙述者话语作了更为详细的阐述:小说不应该像马车一样不停地往前奔跑……在接下来的叙述中,我们将采用一种不同的方法,如果故事中有值得叙述的东西,我们将不遗余力地向读者仔细讲述;但是,如果故事中好几年都没有什么值得讲述的事件,我们就应该跳过去,而不必担心这样做会出现什么不连贯。费尔丁以马车为类比,明确了对故事时间进行重新安排的必要性。“如果故事中好几年都没有什么值得讲述的事件,我们就应该跳过去”一句十分生动地阐述了重新安排时间的合理性。
  但是,对于长达40年故事时间的两次直播,核心事件、催化事件不仅值得讲述,而且还应该是文本“大厦”的“顶梁柱”和“承重墙”。方毅华指出,尽管核心事件与催化事件起的作用有所不同,但都是不可或缺的成分。失去了核心事件,文本的故事线就会中断,也不符合叙事逻辑。具体说,1999年是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转折点。从1999年开始,试点并推行“3+X”科目设置方案。因此,在《直通高考》直播中,类似众多的核心事件必须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   (三)依据功能设置选择嘉宾原则
  “功能是叙事文结构分析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故事中最小的叙事单位。‘功能’一词是最早由俄国民俗学家普洛普从人类学引入童话研究的,他将功能作为童话结构分析的核心概念。”“巴尔特的论述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结构主义叙事学‘功能性’人物的基本立场,首先,‘功能性’人物观都聚焦于人物行动,重视行动对故事结构的意义。”因此,人物功能取决于其行动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在演播室访谈环节,嘉宾是讲述故事的主体力量,嘉宾选择是否得当直接关乎访谈的成败。因此,嘉宾是访谈环节极为重要的功能性人物。
  两次《直通高考》直播都涉及40年高考的发展历史,所以,考试研究专家是演播室访谈嘉宾的首选。由其系统梳理、分析我国高考制度改革发展情况是节目的重要内容,可以增强节目的权威性。其他研究领域的专家可作为助手型人物,协助考试研究专家完成演播室叙事。
  四、结语
  从叙事学角度分析中国教育电视台《直通高考》直播节目,发现其在运用现代叙事艺术和建构叙事时空上均有独到之处。但是,由于节目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叙事逻辑、核心事件确定等方面尚有提升空间。媒体从业者应该用更加严谨、客观的态度,提升节目品质和公信力。
  注释:
  ①转引自张寅德编选:《叙述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页。
  ②③⑥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5页,第107~108页,第36页,第53页。
  ④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5页。
  ⑤〔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罗念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页。
  ⑦刘海峰、刘亮:《高考40年 制度变革显初心》,《中国教育报》2018年6月14日。
  ⑧欧阳照:《电视新闻的叙事学研究》,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5页。
  ⑨参见〔美〕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陈德民、叶晓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6页。
  Henry Fielding, Tom Jones , Hertfordshire: Wordsworth, 1999, pp.39-40.
  方毅华:《新闻叙事导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4年版,第164页。
  胡亞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0页。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本文以2018年十大网络热词作为研究样本,分析了融媒体语言使用的基本特点,以及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融媒体语言;网络热词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一政策性指导文件的出台,直接推动了新一轮的媒体融合,催生了一批以新型互联网为纽带、跨媒体形态、跨语言符号的“融媒体平台”。当网络传
期刊
【内容摘要】《直通高招》是中国教育电视台连续三年不断打造的一档大型直播独家品牌节目,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2019年该节目在融媒体建设格局下进行了一次以“TV+”为引领的新型全媒体传播格局构建的有益尝试。本文旨在通过对该节目的分析,从主流专业媒体“守正”与“创新”两个维度,深入探讨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專业化电视媒体如何通过保持专业定力和运用全媒体思维进行传播力、影响力的提升,进行业态升级与逆势突围。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对早期《人民日报》(1946-1948)进行了解读,探索作为传播平台的《人民日报》,在解放战争时期,在区域治理中产生的巨大的信息集散和舆论引导作用。新闻传播的文教功能是早期《人民日报》的重要特征,其呈现方式是一个对解放区人民进行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媒体教育过程,这种媒体教育旨在培养基层百姓的自主性,赋予其建构自身文化身份的权力。作为“群众导师”的新闻传播工作者,协同搭建了一个日常
期刊
【内容摘要】“天蚕土豆”的网络小说为何能持续吸引相关读者,其故事为读者人群提供了怎样的意义?本文对天蚕土豆的玄幻小说进行了内容分析,探究了网络小说的内容生产与读者人群现实生活之间的相关性。  【关键词】天蚕土豆;网络小说;读者;日常生活  天蚕土豆是粉丝号召力最强的网络文学男频作家之一,其粉丝活跃度很高,作者本人即使在个人微信公众号发布一些作品更新之类的消息,阅读量也能瞬间达到“10万+”。他凭借
期刊
【内容摘要】新媒体在思政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提高新媒体时代思政学习平台的传播能力和学习效率成为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试以体验理论分析“学习强国” App的传播创新模式及其产生的学习效果,并探讨其成功对其他思政学习平台的启示。  【关键词】思政学习;体验理论;审美;社会资本;流动性  新媒体时代,如何提高新媒体时代思政学习平台的传播创新能力,形成全社会的学习辐射效应,同时提高学习效率,成为值得研
期刊
上海教育电视台成立于1994年,秉持“立足教育,面向社会”的办台理念,时至今日,已发展成为上海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平台,上海市民接受终身教育的重要载体,上海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舆论高地,上海电视荧屏的独特窗口。  栉风沐雨,踏歌而行。作为一家具有24年历史的教育传媒,上海教育电视台每天播出20小时电视节目,以清新高雅的荧屏形象成为上海独特的文化教育风景。  2015年,《教视新闻》扩版增容,围绕“快
期刊
我原来在地方广电系统工作,先是在电台,后来在电视台,其间又求学于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专业,本以为会就此在新闻媒体工作一辈子。但到了不惑之年,我又一次进了校门,来到浙江传媒学院(以下简称“浙传”)当老师。  2003年,浙传决定筹建实验电视台。当时我正被浙江省广电局宣管处借调帮忙,参与视听评议工作,接到通知,学校党委决定由我担任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实验电视台台长,开始筹建实验电视台。20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湖南卫视真人秀节目本土化创新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湖南卫视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创新策略,对我国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创新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真人秀;模式节目;本土化;创新  引言  对于真人秀这种节目形态,我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清华大学尹鸿教授认为,“电视真人秀,作为动态的具有目的性的线形叙事模型,是对自愿参与者在规定情境中,为了预先给定的目的,按照特定的规则所进行的竞争行为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深、沪城市宣传片的对比研究,认为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需要综合应用营销学、大众传播学,以及网络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突出“文化自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用多种叙事形式取代单一的纪录片叙事形式,以受众看得懂、愿意看的方式传播好“城市故事”,才能拍出新时代具有时代共性、又具有城市个性的城市宣传片。  【关键词】 城市形象;城市宣传片;同质化  一、引言  “文明”(civ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以纪录片《中国新年》传播话语为例,将其放置在对外传播的国际语境中,以话语表达方式为切入点,分析并总结传统文化传播在题材价值与叙事表达方面的实践策略与有效路径,探讨传统文化传播在对外传播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传统文化;纪录片;叙事技巧;对外传播  伴随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任何国家的话语表达都转为依赖他者共建得到实现。正如吉登斯所言“透过全球化的视角,我们看到自己的问题会影响到别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