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口与耕地、粮食、生态问题的思考

来源 :人口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gzz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一 众所周知,如何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保护耕地,发展粮食生产,保持生态平衡,已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为了分析这个问题的现状,探索解决的途径和方法,本文联系黔东南实际,作一些尝试性探讨。
其他文献
<正> 本文所谓“农村妇女婚迁”,是指农村妇女因婚姻关系迁移外省外地落户而形成的人口流动。新中国成立后,为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和管理农村、市郊、城市之间的人口,实行了一整套控制人口流动的户籍管理制度。但农村人口之间因通婚而迁移,政策还是允许的。因此,婚迁现象历来有之。如灾区农村妇女为躲避自然灾害离乡婚配等。近几年,外省农村妇女来浙婚配的人数越来越多,据不完全调查统计,仅1985年以来,
<正> 我国的人口控制取得了巨大成就,正确认识计划生育背景下我国人口结构的演变规律,客观地对计划生育成果进行阶段性评估是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试图以控制婚育群生育力分析法,采用1982年1‰生育力抽样样调查的资料,以阶段实施的婚育政策为背景进行婚育群分组,探索在不同政策制约下育群生育变量的演变规律。本文分析资料系1964至1981年期间的生育数据,将育群划分为15至18岁早育组;19至23岁适龄育组;24至30晚育组;31岁以上高龄育组。据此对
<正> 贵刊1990年第3期,刊登了沈良春同志的《浅谈人口计划的性质》一文。文章认为,人口计划属指导性计划,理由是人口计划是靠调节和引导来实现的。与此相反,笔者认为,人口计划是必须严格执行的指令性计划。 1.人口计划的地位。其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生产的目的是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在编制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在计划期间人口的发展状况。其二,人口计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一个重要组
<正> 今年是我党建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走过了70年的光辉历程,在占世界人口近1/4的土地上,建立了社会主义的中国,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计划生育是党的事业,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受到世界各国的称赞。但是,党的计划生育工作任重而道远,作为人口科学工作者,深入学习宣传党的计划生育理论和政策,为计划生育实践服务,应以实际行动迎接建党70周年。
<正> 近年来人们都在谈论我国人口第三次出生高峰的到来。然而,文章中、文件中、宣传材料中、以至人口学的教学中,到处充斥着“生育高峰”的说法。看起来只是一字之差,实际上涉及对我们面临的现在和未来一段时期人口形势的正确认识与应持的正确态度。因此,有必要加以探讨和明确。什么是出生高峰?什么是生育高峰?二者是一回事还是两回事?其
<正> 一、导言 婴儿死亡率是人口的总体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不同的婴儿死亡率常标志着不同的总体生活条件,这一点在发展中国家尤为明显。所以生活质量指数总把婴儿死亡率列为它的重要变量之一。本文将采用近期公布的数据来描述中国县市婴儿死亡率的变化,并检验影响其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卫生因素。
<正> 一、问题的提出 市镇人口的统计口径一直是近年来学术界不断探讨和争论的热点之一。大多数学者认为,不能以是否吃商品粮作为市镇人口的划分标准,而应该以人口所居住的地域范围作为划分市镇人口的口径。1982年以来,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的我国市镇总人口比重在急剧上升。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我国市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20.6%,而到1989年同样口径的
<正>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城市的计划生育政策近十年来一直是很稳定的,大多数农村的计划生育政策也日趋完善。目前我国正处于人口第三次出生高峰期,是控制人口的关键时刻,又是国家拟定“八·五”计划与“九·五”规划之机,未来10年的计划生育工作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正> 人口和耕地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两个重要因素,两者都始终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在发展中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我国人口数量从50年代就开始持续增长,而耕地面积却在逐渐下降。人口与耕地发展的这种反向变化,以人口与耕地资源的发展速度做成的曲线表示,则呈明显的“剪刀差”状,我们称为人口与耕地资源的“剪刀差”模式。这里的“剪刀差”概念是指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人口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耕地数量的发展越来越慢,以致绝对数量迅速减少的现象。所以,它有别于政治经济学中剪刀差的概念。这种“剪刀差”模式及其产生的生态
<正> 人口老化问题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思维观念等在内的多层次的社会问题。人口老化的社会效应可分为微观和宏观两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