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的计划生育理论和政策 以实际行动迎接建党70周年

来源 :人口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nyizh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今年是我党建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走过了70年的光辉历程,在占世界人口近1/4的土地上,建立了社会主义的中国,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计划生育是党的事业,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受到世界各国的称赞。但是,党的计划生育工作任重而道远,作为人口科学工作者,深入学习宣传党的计划生育理论和政策,为计划生育实践服务,应以实际行动迎接建党70周年。
其他文献
<正> 一、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停滞反思 新中国成立后,依靠巨额资金,推进了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到70年代末,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人均收入达到了较高的水平。1978年我国工业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9.4%,工业净产值在工农业净产值中的比重达到56.9%。1976年我国制造业增值占商品生产增值的比重已高达51.6%,进入了“半工业化国家”的行列。国际经验表明,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动,劳动力会源源不断地由农业转向制造业及相关部门,社会就业结构会发
<正> 理论的思索和现实的感受,都深刻地昭示人口与经济发展具有强相关关系。因此,研究西部区域的经济发展,必须深入分析西部的人口因素,考察这一区域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力资源等对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由于目前的人口状况和特点是历史发展的积累,又是走向未来的基础,且人口发展具有其独特的规律和相对的独立性,所以,在研究人口与西部区域经济的发展关系时,还必须从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
<正> 关于人口统计不实的问题,一些领导机关,包括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常常指责、埋怨基层,总认为一些基层组织,甚至包括县市一级计划生育部门在内,有意虚报数字,蒙骗上级。笔者认为,一味指责基层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在个别党风不正、社会风气不正的情况下,人口统计上出现一些虚假现象,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既有指导思想上的问题,也有工作方法上的问题;既有基层的责
<正> 我国妇女生育率正处在从高向低的转变过程中,现在我们常用总和生育率降低的实际水平来确定这种转变的过程。我国妇女1980至1987年TFR平均为2.47,较70年代平均值4.01下降1.54。全国有8个省市低于目前我国妇女更替生育水平(2.16),有8个省区高于3.0,其余均在2.16—3.0之间,与按各省市区经济发展及计划生育成效划分的三类地区相吻合。
<正> 中国节育思想古已有之,可谓源远流长,然而汇成为一种社会性的节育运动,则自本世纪20年代始。本文就此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近代中国的节育运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时期:1922—1930年为发端和宣传时期;1930年以后由宣传走向实践。 (一)发端及宣传时期。近代中国节育运动始于美国节育运动发起者山额夫人来华。在此之前虽已有严复等人将马尔萨斯的
<正> 1986年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开始明显回升,其原因有二:一是育龄妇女数量不断增加,婚育人群持续扩大,形成生育高峰;二是大量的计划外生育,使妇女生育水平提价。育龄妇女的数量,是过去人口发展的结果,是无法改变的现实。而计划外的生育,却是由人们生育意愿所决定的,是出生人口增长的主观因素或可变因素,必须严加控制,使其按计划发展。
<正> 四川石油管理局川中矿区,是个综合性的勘探生产单位。下属15个中层单位、90个基层单位分布在省内外的7个地、市的30个县境内。全矿现有职工8971人,职工家属6641人,已婚育龄妇女2461人,家属在农村和外单位的单边男职工1989人,未婚青年2251人。 1981年以来,这个矿区针对点多、面广、战线长、职工流动性大等特点,层层加强管理,逐级狠抓落实,连续9年无计划外生育,连续6年节育率、独生子女领证率都
<正> 本文所谓“农村妇女婚迁”,是指农村妇女因婚姻关系迁移外省外地落户而形成的人口流动。新中国成立后,为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和管理农村、市郊、城市之间的人口,实行了一整套控制人口流动的户籍管理制度。但农村人口之间因通婚而迁移,政策还是允许的。因此,婚迁现象历来有之。如灾区农村妇女为躲避自然灾害离乡婚配等。近几年,外省农村妇女来浙婚配的人数越来越多,据不完全调查统计,仅1985年以来,
<正> 我国的人口控制取得了巨大成就,正确认识计划生育背景下我国人口结构的演变规律,客观地对计划生育成果进行阶段性评估是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试图以控制婚育群生育力分析法,采用1982年1‰生育力抽样样调查的资料,以阶段实施的婚育政策为背景进行婚育群分组,探索在不同政策制约下育群生育变量的演变规律。本文分析资料系1964至1981年期间的生育数据,将育群划分为15至18岁早育组;19至23岁适龄育组;24至30晚育组;31岁以上高龄育组。据此对
<正> 贵刊1990年第3期,刊登了沈良春同志的《浅谈人口计划的性质》一文。文章认为,人口计划属指导性计划,理由是人口计划是靠调节和引导来实现的。与此相反,笔者认为,人口计划是必须严格执行的指令性计划。 1.人口计划的地位。其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生产的目的是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在编制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在计划期间人口的发展状况。其二,人口计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一个重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