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3.0层次的上海课程改革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hua08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变革课程管理体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给学校一定的课程权力。乘着这股课改东风,国内中小学校的校本课程雨后春笋般冒出。但是,很多所谓的校本课程缺乏顶层设计,课程理念、课程愿景和目标模糊不清,课程资源开发无严密的逻辑体系,随意性大,导致“大杂烩”“碎片化”,课程管理和评价更是松散粗放。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杨四耕教授认为,学校课程变革有三个层次:[1]1.0层次,学校会开发一门一门的校本课程,并不断增减,这是“点状”课程开发水平;2.0层次,学校会围绕某一特定的办学特色或项目特色,开发特色课程群,这是“线性”课程的设计与特色打造水平;3.0层次:学校课程发展呈现鸟巢状,以多维联动的课程体系为标志,将课程、教学、评价、管理、师生发展融为一体,这是“巢状”课程发展与文化创生水平。迈向3.0层次的上海课程变革,使相关学校把握住了当前中小学课程建设的问题,理清了学校课程深度变革的思路,寻找到了课程构建、实施、管理、评价的关键路径和方法。
  一、课程目标哲学化
  课程建设语境下的“哲学”并不抽象和玄妙。学校课程哲学包括学校的课程理念、课程愿景和目标,凸显了学校自身的价值追求,是校本课程顶层设计的基础。学校要构建个性化的课程模式,首先要确定自己的课程哲学。比如,学校的课程价值观是什么?学校的文化背景是什么?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什么?愿景、目标如何?厘清这些要素并高屋建瓴地架构,课程才有灵魂和深度。
  上海市嘉定区实验小学秉承“让每一个孩子在这里自由呼吸,让每一位教师在这里诗意栖居”核心办学理念,并将其概括为“享受教育”的学校教育哲学。“享受教育”,坚持“儿童立场”,倡导让每一个儿童都能充分享受在学校的教育生活,自由表达、自主探究、自信成长。期待每一个孩童,仿佛大自然中的昆虫一般,用灵敏的触角去感知世界,享受快乐。该校的课程理念是:把快乐的触角伸向每一个神奇的角落。其中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小触角课程的起点——每一个儿童都应该拥有丰富的触角;二是小触角课程的落点——每一个触角都有着独特的意义;三是小触角课程的路径——每一种探索都是快乐的享受。
  上海第六十中学创办于1933年,是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其“成才教育”思想的提出与发展已历时三十年。在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学校基于“成才教育”哲学,以“造就多元人才,和谐全面发展”展开新追求,构建3.0版的“全景式课程”。[2]据该校现任校长王晓虹介绍,“全景式课程”是全面、完整的综合型课程,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学习图景,具有五个特征:全人聚焦,就是要聚焦所有的学生,聚焦每一个学生个体;全程关注,就是以三年的高中教育奠定一生的发展基础;全员参与,就是凝聚学校、家庭、社会力量,共同发挥教育功能;全息设计,就是创设由“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三个维度构成的全息设计的课程;全能培育,就是培育学生面对未来社会需要具备的四种关键能力,即学习力、实践力、领导力和创新力。
  二、课程结构图谱化
  上海很多学校都在努力建构丰富的“课程图谱”。横向上,重构学校课程分类,以便学生分门别类地把握完整的世界格局;纵向上,将课程按照年级分为不同层级,努力形成一个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课程阶梯。让学校课程纵横交错,结构图谱化,能够真正“落地”,是上海学校迈向3.0课程变革的关键手法之一。
  如,嘉定區实验小学“小触角课程”内容架构,包含以下六大学习领域:语言、情绪、运动、数字、创意、思维,形成如下图谱(见图1)。
  第六十中学依据“全景式课程”的理念,以“学科拓展类(1 X:1指基础型课程,X指学科拓展延伸课程)”“专题教育类”“兴趣发展类”“实践体验类”四大板块,统整学校现有的学科课程和其他教育内容,形成学校“四叶草”课程结构图谱。“四叶草”结构的四个板块之间相互平衡,优势互补,形成整体,致力于培养学生面对未来社会的学习力、实践力、领导力、创新力这四种关键能力。
  三、课程内容统整化
  上海学校课程统整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射线式整合,即以学科知识为圆点,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而进行多维拓展与延伸;二是聚焦式整合,即以特定资源为主题,根据学习者的兴趣或经验,以加强学生与社会生活的多学科关联与整合。从表现形式来看,既有“学科内统整”,又有“学科间统整”;既有“跨学科统整”,又有“学科与活动统整”以及“校内与校外统整”等。
  嘉定区马陆镇是上海市葡萄之镇。马陆小学位于嘉定区马陆镇核心位置,近些年来,学校整合马陆葡萄文化,提出“每一个孩子都是精灵”的办学愿景,以“亲近自然、纵情书香、涵养气质”的办学追求,构建马陆小学的“小精灵之旅”课程。[3] 该课程取景校园、家庭、社区、社会等,整合多方资源,以马陆小学吉祥物“陆陆”的成长过程为主线,故事性地展现“陆陆”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的成长片段,象征马小学子五年的成长。学校将“小精灵”校本课程统整进基础型、探究型、拓展型课程之中,形成三大板块、五个系列、六大内容的“小精灵之旅”课程。三大板块(Sky、Earth、Sea),根据学生参与面分成个性化的“Sky”飞行之旅,普及化的“Earth”徒步之旅,体验化的“Sea”游学之旅。五个系列又名“五色风马”,根据课程活动主题分成五个部分:以体验经典,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红色风马;以学习艺术,涵养高雅气质为主题的紫色风马;以科技探究,发展创新思维为主题的蓝色风马;以体育拓展,激发生命活力为主题的橙色风马;以了解生态,研究环保实验为主题的绿色风马。六大内容,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将课程分成六大主题内容:童之言,即语言与文学,包括绘本阅读、诗词鉴赏、名著阅读、风雅朗诵等;思之慧,即逻辑与思维,包括数学思维、理财课程、游戏课程、空间几何等;雅之艺,即艺术与审美,包括半亩书画、精灵戏剧、骏马合唱、棋类课程等;动之魅,即健康与运动,包括运动健身类课程、动手类课程、装饰类课程等;研之趣,即科技与探索,包括葡萄探究、环境研究、生物科技、设计实践等;德之馨,即社会与道德,包括习礼雅舍、精灵家政、幸福课程、德育特色课程等。   以上三大板块、五个系列、六大内容,较好地体现了“学科内外统整”,“学科与活动统整”以及“校内与校外统整”,从而实现了全方位整合。
  四、课程实施立体化
  3.0课程的实施方式灵活多样,几乎包囊了学科教学及非学科活动的所有方式。总的看来,亲近自然,走进社会,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扩充和丰富学生的经验和见识,是3.0课程的表征之一。学生能参与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旅行、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活动,能通过模拟职场、军训、学工、学农体认职业角色,能进行创客、编程设计、陶艺创作等,能开展党团队专题教育活动,能参观社会各种专题场馆……
  在上海市第六十中学的2017年冬令营活动中,[4]参与“1 X”课程群板块学习的学生,开展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视觉、纳米材料与核磁共振、徽州文化专题探究等三门课程,提升自我的理工思维、创新实践与人文领悟能力。参与专题教育类板块学习的学生,开展了生涯体验活动,旨在通过专业课学习、拓展活动、实地参观、亲身实践等形式,培养主动进行生涯规划的意识与能力,树立理想,激发前进的动力。学生聆听了金融、经济、管理及数学四个领域的课程讲座,体验红黑商战活动,参观了上海财经大学、中银大厦以及东区水质净化厂等场所。专业的课程学习帮助学生近距离接触到了理想的专业,对大学专业有了更直观的认识;红黑商战不仅使学生领悟到“双赢意识”,更能学会主动发展自己的能力,在合作中加强主动沟通意识;财经大学的实地参观让学生对金融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也亲身体会到了一名财经专业大学生的校园生活;而中银大厦以及东区水质净化厂的参观学习则让学生感受到了真实的职场环境,了解了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责与使命,体会到了任何岗位所需要的能力都不是单一而是综合的。
  参与兴趣特长类板块学习的学生,开展了“走近新媒体”小记者训练营活动。参与实践体验类板块学习的学生,有的在社区图书馆体验图书管理员工作,为每一册书刊安家落户;有的走进社区医院担任导医,为每一个病人提供自助挂号服务;有的在美术馆、四行仓库等地担任解说员,为每一位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解场馆的故事……这些立体化的实践活动,为学生的成才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图景,助推学生成为人格健全、基础厚实、创新进取,具有多元特质的现代公民。
  五、课程管理科学化
  科學化的课程管理是中小学校本课程“落地”的有力保障。除了有序的常规管理工作,如教师开课管理、学生选课管理、教务管理等,上海某些学校的3.0课程管理还在以下方面做出了示范。
  一是主题仪式化。学校统筹规划,让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开发与课程对应的,具有时尚、艺术、娱乐等元素的主题节日,浓郁课程文化氛围,给学生的校园生活留下美好的回忆。如上海市七宝中学,设有体育节、科技节、狂欢节、感恩节、爱生节、读书节、班主任节、艺术节等。二是空间学习化。迈向3.0的课程善于发现空间的“意义结构”,研究不同课程教学活动对空间的功能诉求,从物理设施、学习资源、技术环境、情感支撑和文化营造等维度上,对空间功能进行整体再构和巧妙运营,将课程理念转变为看得见的空间课程,让空间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要。上海市宜川中学、嘉定二中的各种特色学习场馆,堪称典范。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政府的重视和调控,上海市、区和社区的很多场所开放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各功能场馆积极主动地与学校配合,成为课程深度推进的生命空间。三是管理研究化。把学校的课程申报为课题,以课题研究形式推进课程的开发、实施、管理、评价。如第六十中学利用课题开展了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科知识及其拓展的实践研究,开展了基于学校各类资源整合开发利用的实践研究,开展了基于学生综合发展的支持研究,开展了基于教师素质提升的支持研究……用研究盘活了全局。
  六、课程评价多元化
  评价本身即是学校课程变革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评价,有利于总结学校课程建设经验;通过评价,有利于改进学校课程建设问题;通过评价,有利于提升学校课程建设品质。
  例如,嘉定区马陆小学的“小精灵之旅”课程,注重素养整合,改进评价:1. 学生的学科评价三色并进。该校对学生开展多维度的科学评价,精心设计了《小精灵成长之旅评价手册》,关注学生各学科的学习情况。各学科每个单元或者模块都有与学习内容相结合的评价表。根据评价表中的内容与评价标准,学校以“紫优、绿胜和橙进”三色“小精灵特色徽章”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等第制评价。2. 推行《小精灵PASSPORT》。学校运用“旅站式”课程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技能进行站点“签证颁章”评价。这样的评价指向于引导学生学有所成,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安排学程,自主学好一项或几项技能。3. 注重综合评价。除了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评价外,更注重学生的综合评价。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和学生培养目标,学校建立了“小精灵”争章体系,设定“灵气章”“灵秀章”“灵巧章”“灵通章”四个特色奖章,通过“小精灵币”对学生开展综合评价。
  美国著名的课程学者威廉F.派纳(William F.Pinar)曾指出:“课程是一种特别复杂的对话,它不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个过程。课程已成为一个动词、一种行动、一种社会实践、一种个人意义及一个公众希望。”的确,在追求个性化教育的时代,有品质的课程将吸引学生积极地投身行动,有品质的课程将成为让学生幸福的学习过程,有品质的课程对学生个人的成长意义重大,无疑寄托着“公众希望”。建设并实施有品质的课程,将成为一所学校的重要旨归和前途所在。
  参考文献:
  [1]杨四耕,杨文斌. 突破大杂烩:有逻辑的学校课程变革[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1).
  [2]王晓虹,赵翀. 关于“全景式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 现代教学. 2017(z3):54-55.
  [3]顾剑. 变革:提升学校教育品质的“DNA”[J]. 现代教学.2017(21):4-6.
  [4]上海市第六十中学. 丰富学习体验,引领生涯规划——上海市第六十中学2017年冬令营活动[EB/OL]. (2018-03-13) [2018-08-08].
  http://edu.eastday.com/node2/jyp d/n5/20180313/u1ai12352.html
  (作者单位:广州市天河区龙口西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其他文献
以往的教学评价只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以一个终结性评价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而《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
估值不明是中国技术交易市场上存在的一个典型问题。尽管发达国家也存在技术估值难的问题,但由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体制十分完备;可以充分利用“市场发现价格”的优势,来弥补技
淮安,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乡,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淮扬菜之乡。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五”以来,淮安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淮安已经成为江苏乃
第一次知道“于漪”这个名字,是上世纪90年代读高中的时候。从高一开始,我订了一份《语文报》,一订就订了三年。那三年,我深受《语文报》的影响,对语文的兴趣非常浓厚。每期
VC恋上了餐饮“人可以不谈恋爱,人可以不娱乐,人可以不看书,但人绝对不可以不吃饭!”这是沪上一家小餐馆门口的广告语,它直白地说出了一个道理:在拥有逾13亿人口的中国,最基本
机场的吞吐量数据对于机场及其周边商户采取决策具有重大意义。上海浦东机场是我国颇具代表性的机场之一,因此本文选取上海浦东机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上海市出租车的行驶情
经过一学期忙碌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终于迎来了期待已久的寒假,2018年的春天悄然而至。一位毕业多年的学生发来祝福短信,让我的思绪瞬时回到十多年前。(一)从教感悟时光飞逝,回
随着免疫学的日益发展,国内外利用免疫萤光技术测定抗核抗体已广泛应用,本文就我们近几年来开展此项试验对137例ANA测定进行分析。一、材料和方法:(一)萤光抗体:免抗人IgG萤
迫使我们强制性紧急刹车,在出口拉动型经济无法走下去的时候,逼着我们要启动内需,通过刺激内需,使中国今后的经济发展彻底改变以往过分依赖外贸增长的状况,形成内需与外贸两
一那次旅行注定难以忘怀,以致于在某些冥想的时刻,那些烟熏色的面孔还会放大在我眼前,格外清晰,针一样刺痛我的神经。几年前,7月底的苏州刚刚出梅不久,天气燥热得让整个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