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新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对中学数学课程进行了新的设计,作到了与时俱进,教者很快就可以发现其中的很多新的要求,对当前教育教学的指导比较明确,尤其迫切期待教师角色的转变,从高高在上的所谓知识拥有者变成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有力促进者,而非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
首先,为了更合理的做好促进者,教师必须指导学生确定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同以往大纲要求的教学目标强调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相比,《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将教学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个方面加以阐述.其中对知识与技能目标不仅沿用了以往大纲中的“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目标动词,同时也着重关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与数学学习过程性的词语,比较科学具体的要求了在对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目标处理方式,更加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力求很好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与此相对应,作为知识促进者的角色,传统意义的数学教学通常只关注知识本身,即教学时教师重点考虑的是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很少考虑让学生如何去学,因此我们在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较详细分析本节的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依据当前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和环节.既认知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并为实现这些目标作周密的教学设计:在教师指导下,理性概括,形成概念;利用新概念对一些实际问题进行较深入分析,培养思维深刻性与创新性;归纳小结,反思提高等.从课堂上学生的反馈可以看出上述几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为确保达到教学目标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其次,作为促进者的角色,科学设计最佳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并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与此相对应,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对于新授概念,以往教学大纲,定义数学为“研究空间形式与秩序的一门学科.”一般采取概念同化方式进行教学,《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不提“科学”,而说“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把握和定量刻画,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一提法不仅生动活泼,指明了学习方式和数学价值,降低了数学“门槛”,体现了学习数学的必要性.一般采取概念同化方式进行教学,即先给出定义,然后用肯定与否定例证加以证明,通过练习加以巩固,最后,用所学的一些概念解决一些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很少考虑学生的兴趣,而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生活中的一些实例,通过加工,使它成为创设的教学情境,创设情境是促进者角色的显著特点,因为它融入了个人的经验,体现了教师的创造性,因此,它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体现.创设情境的材料,应具备:(1)所选材料贴近学生的生活;(2)包含所讲概念的本质与规律;(3)能引发认知冲突;(4)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奥苏贝尔称这样的材料为先行组织者,并强调先行组织者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要想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这是关键一步.
再次,教师要明确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自己仅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引导、合作和参与者,和学生一起去分享发现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传统意义的教学扼杀学生的自我发现的乐趣,教师成为有“生杀大权”的仲裁者.因此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扮演着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尽最大可能创造比较平等和宽松的开放性、外向型课堂,尽心尽力为学生搭建合作探究的平台,而多媒体的使用更是增加了数学活动的信息量.
当然,与教师是促进者角色的要求相比,我们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得更好一点:(1)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前,虽对学生的学习困难有一定的分析,但对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认识水平及心理的思维特点分析较少,这样容易使教学目标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2)教学设计中若继续对创设情境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和说明会更符合学生当时的心理,因为学生急于知道问题的结果,若能用所学的知识合理地解释提出的问题,并提出建议,那么,学生不但能够学会如何地看待数学问题,而且会得到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3)在引导学生小结知识的同时,应该与学生共同回顾获得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源认知能力.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的性质和教学结果的质量.教师即促进者是新课程下教师的主要角色,每一位教师应该主动认识并积极调整思维和教学方式,与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要求积极对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去体验发现过程中的乐趣,教师要强化自身素养,形成比较完善的知识积累,不断实践和反思,力求尽最大努力迅速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
首先,为了更合理的做好促进者,教师必须指导学生确定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同以往大纲要求的教学目标强调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相比,《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将教学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个方面加以阐述.其中对知识与技能目标不仅沿用了以往大纲中的“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目标动词,同时也着重关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与数学学习过程性的词语,比较科学具体的要求了在对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目标处理方式,更加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力求很好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与此相对应,作为知识促进者的角色,传统意义的数学教学通常只关注知识本身,即教学时教师重点考虑的是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很少考虑让学生如何去学,因此我们在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较详细分析本节的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依据当前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和环节.既认知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并为实现这些目标作周密的教学设计:在教师指导下,理性概括,形成概念;利用新概念对一些实际问题进行较深入分析,培养思维深刻性与创新性;归纳小结,反思提高等.从课堂上学生的反馈可以看出上述几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为确保达到教学目标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其次,作为促进者的角色,科学设计最佳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并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与此相对应,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对于新授概念,以往教学大纲,定义数学为“研究空间形式与秩序的一门学科.”一般采取概念同化方式进行教学,《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不提“科学”,而说“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把握和定量刻画,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一提法不仅生动活泼,指明了学习方式和数学价值,降低了数学“门槛”,体现了学习数学的必要性.一般采取概念同化方式进行教学,即先给出定义,然后用肯定与否定例证加以证明,通过练习加以巩固,最后,用所学的一些概念解决一些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很少考虑学生的兴趣,而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生活中的一些实例,通过加工,使它成为创设的教学情境,创设情境是促进者角色的显著特点,因为它融入了个人的经验,体现了教师的创造性,因此,它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体现.创设情境的材料,应具备:(1)所选材料贴近学生的生活;(2)包含所讲概念的本质与规律;(3)能引发认知冲突;(4)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奥苏贝尔称这样的材料为先行组织者,并强调先行组织者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要想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这是关键一步.
再次,教师要明确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自己仅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引导、合作和参与者,和学生一起去分享发现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传统意义的教学扼杀学生的自我发现的乐趣,教师成为有“生杀大权”的仲裁者.因此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扮演着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尽最大可能创造比较平等和宽松的开放性、外向型课堂,尽心尽力为学生搭建合作探究的平台,而多媒体的使用更是增加了数学活动的信息量.
当然,与教师是促进者角色的要求相比,我们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得更好一点:(1)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前,虽对学生的学习困难有一定的分析,但对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认识水平及心理的思维特点分析较少,这样容易使教学目标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2)教学设计中若继续对创设情境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和说明会更符合学生当时的心理,因为学生急于知道问题的结果,若能用所学的知识合理地解释提出的问题,并提出建议,那么,学生不但能够学会如何地看待数学问题,而且会得到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3)在引导学生小结知识的同时,应该与学生共同回顾获得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源认知能力.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的性质和教学结果的质量.教师即促进者是新课程下教师的主要角色,每一位教师应该主动认识并积极调整思维和教学方式,与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要求积极对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去体验发现过程中的乐趣,教师要强化自身素养,形成比较完善的知识积累,不断实践和反思,力求尽最大努力迅速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