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南方重型堡垒(下)

来源 :航空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kjn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殊任务
  大型飞机可以作为很好的跳伞平台,“林肯”当然也是如此,陆航军士长奥拉西奥·德拉克鲁兹曾在1954年末试图冲击世界开伞高度纪录,可惜高度不够没能得到认可。更著名的是1960年4月12日民间跳伞家阿里汉德罗·巴尔苏阿尼(Alejandro Valsuani)从B-020上跳伞的经历,当时飞机爬升至8150米后由于积冰严重,发动机出现停转,飞机开始掉高度,破纪录是不可能了。当时机舱外温度仅有零下37℃,巴尔苏阿尼第一次试跳没能成功,他被强风吹回了机舱,第二次总算成功跳出,但伞具出现了破损,顶着70米/秒的下降速度,他瑟缩成了一团,直到看清脚下的城市,才感觉回到了人间。
  虽然高空能力受到一定限制,但“林肯”飞机在寒区执行任务并没有太大困难,随着南极特混集群正式成立,1951年12月7日,B-030号被派往南极大陆,B-021和-025加上下文说到的“林肯”人南十字号、C-47的T-20和1架AT-11一同执行企鹅行动,为这片新大陆的开拓者运送物资。和其他南极飞机一样,这些“林肯”尾部和翼尖涂成橘红色,机头上绘有企鹅标记。B-030在加列戈斯河附近发生过事故,幸好没有造成致命伤亡,后来南极开发不断走向正轨,一些飞机需要在天空阴云密布,风速达到200千米/时以上的恶劣条件下定期完成12小时的飞行任务,有时甚至是夜航。
  部分飞机比如后来的B-024和B-028在可收缩翻斗式雷达罩内装上了艾克ASV 19B搜索雷达,其中B-028在1958年的南极行动中部署于埃斯佩兰萨(和C-54和T-45以及民航的DC-6飞机一起),搜寻在南极失踪的陆军巡逻队员。除了雷达手段,在光学探测方面也做了一番探索,1953年B-022就曾在京郊的埃斯特万埃切维里亚搞了一次航拍,机头前门下方装了一个垂直相机。1956年10月17日,B-016号开始进行萨尔塔全省照相侦查,到了1957年所有能飞的兰开斯特都投入了阿根廷国土军事测绘行动,基地设在雷孔基斯塔,机头下方前门被垂直相机所取代。
  当一国装备水平不断攀升之后,各种挑战和问题也接踵而至,比如说从1958年之后,出现在阿根廷近海的国外潜艇数量似乎也渐渐多了起来。其实在50年代英国方面曾提出要为阿空军改造12架“林肯”用于海上警戒和反潜,包括拆除炮塔,增加艾克ASV Mk 19B雷达,各类深弹、寻的浮标等等,机组也将增至9人(包括雷达手和观察员各两人)。当时考虑先送1架“林肯”前往英国进行测试,其余的将有阿本国工厂改造,不过考虑再三阿根廷方面没有同意,因为美制P-2海王星的合同已经敲定了。不过一部分“林肯”(-010、-017、-020、-029)确实在1957年为强化海上警戒能力进行过一些专门的改造,用H2S Mk III雷达取代MK II,对原有的多普勒导航、轰炸雷达瞄准具和其他通信与导航器材进行了升级,这些飞机机翼和尾部外侧有橘色涂装,和其他“林肯”存在明显不同。
  德雷克海峡的“二全音符”搜索行动(Busqueda Cuadrada)之后一年又在普拉塔海搞了一次特里东-1演习,一个月后则是老虎演习,给首都民众展示空军的技术实力。为此还专门成立了航空特技队,轮番展示防空射击、空地炮击、火箭弹发射、空战格斗拦截、昼夜轰炸和搜索救援等复杂项目。“林肯”四机编队从雷诺兹郊区起飞,针对河面上50米X50米大小目标分别用50、110、225和500千克四个级别的炸弹进行轰炸,爆炸声响彻全城,最后阶段甚至飞机还飞往桑博龙邦湾投放炸弹。特里东行动后来在1960年又搞过一次,另外还有所谓的海岸(Costanera)行动,实际上和老虎演习性质相似。
  最接近临战状态的是1960年1月海军P-20“穆拉图雷”号和P-21“金”号巡逻船在新湾(Golfo Nuevo)训练期间,当时两艘艇截获了一个不明声呐信号,经初步确认应为外籍不明潜艇,于是海军和空军出动大批舰艇和飞机展开地毯式反潜搜索。“林肯”飞机参与该次行动始于2月10日,首先派去的是B-029,之后是B-020,在据说潜艇修理破损部位和进行充电的海岸边投放多枚深弹。这期间海军的海王星和F4U以及PBY等飞机都加入进来,究竟哪架飞机或者多少架飞机击中了目标也无法说清,总之水面上有了一些“漂浮物痕迹”,而且明显有不止一艘潜艇。折腾了许久潜艇都没有上浮,深弹看来投得不准也不够猛烈,潜艇虽然受损但没有失去行动力,在阿方飞机的围观之下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这之后当然不明潜艇仍时有出现,要想查明国籍是不可能的,美国倒是在公开场合对阿方的行动表示支持,后来还发起了所谓的优尼塔斯(UNITAS)计划,训练南美国家海空军应付不明潜艇的能力。
  打水漂与打准头
  雖然由于缺乏完善的机载武器后勤配套,阿根廷方面却依然对尽可能发挥这些“王牌飞机”的最大优势而绞尽脑汁,比如说1953年发起的奥斯卡行动就是其中之一。所谓的奥斯卡计划就是模仿二战期间皇家空军617中队的兰开斯特采用炸弹弹跳方式炸毁大型设施,南美国家不少都有大型水坝,如果阿根廷能够证明自己拥有对某个潜在对手采取这种致命打击的能力,绝对会产生极大的威慑效应。空军抽调了6架“林肯”由涅塔尔特准将负责指挥练习,轰炸瞄准具改成V型,当大坝末端和V的向外两点重合的时候,就是投弹的最佳时机。首次试投在1953年3月23日进行,地点选在科尔多瓦的圣洛克大坝,飞机从坦提镇附近起飞,首先拉高到大约1200英尺(约366米)高度,之后以175节(324.1千米/时)的速度急速下降到30英尺(约9米)几乎贴地的高度来模拟投弹,起初很顺利,但飞机脱离之后,领头的飞机发现了大坝附近电线横在前方,而且四周山势复杂,紧急避让之后编队很快变得七零八落。   尽管之后又进行了几次练习,但都没能取得太大进展,关键是轰炸大坝所用的炸弹必须是特别研制的,这显然超出了阿根廷的能力,而且挂架也没法解决,因此后来干脆取消该项计划。不过特种武器当时还是在搞:二战末期大批德国工程技术人员流亡南美,其中不少选择了在阿根廷发展,飞机和机载武器项目这时候也纷纷在阿根廷落地开花(虽然大部分都只停留在绘图板阶段),比如说在IAe 24飞机上测试过的AM-1“牛虻”空空导弹,另外还有用兰开斯特作为平台的索维尼亚项目,后者实际上也是南美国家最早研发的空地制导武器。这个项目开始于1950年,由武器制造总局下设的特种武器分部负责研发,核心成员维尔纳·冯·鲍恩马赫和恩里茨兄弟都是原先德国亨舍尔飞机公司的工程师,因此他们推出的第一代空地制导武器PT-1(PT是西语导弹的缩写)也就自然以亨舍尔的Hs.293为母本。
  严格来说它属于滑翔炸弹,抛出后下方的火箭发动机立即点火助推,燃油耗尽后油箱被抛弃,开始进入无线电导引滑翔阶段,这一过程中轰炸手通过小型控制杆对飞行炸弹保持控制。为了便于观察,尾翼上带有曳光装置,战斗部总重200千克,威力不可小觑,从当时的技术条件看,PT-1的射程范围在5~17千米之间,发射高度为3000~24000英尺(即915~7315米),飞行速度780~950千米/时,在当时算是非常先进的装备。气动测试在军用飞机厂风洞进行,还动用了流星发动机挂载腹部吊舱,最早作为搭载平台的是C-47飞机T-51号,时间是在1952年,结束之后又返回了第1运输机团,同时兰开斯特B-036也进行了改造,用于检验发射架和导弹控制系统,最早的搭载任务由第1航空旅完成,飞行员是费德里科·穆棱博格(德国裔),后来则由阿根廷人蒂帕尔多接替。
  兰开斯特正式接替C-47是在1953年4月22日,挂架装在弹舱门下方(后者不能打开),后来墨龙的第7航空旅也加入进来。不过在1953年10月20日飞越普拉塔河时,左侧外部发动机失灵,飞行员企图在位于京郊基尔梅斯的一条河上紧急迫降,由于河面很宽,当时风浪也大,机翼碰到了水面,飞机很快失控栽入水中,鲍恩马赫与恩里茨兄弟中的一个以及另一位机械师很快丧生,飞行员和阿尔弗雷德·列贝维茨被海岸警卫队救捞上来。这之后设计队伍重新改组,由门德尔兄弟接替鲍恩马赫,又对B-037号兰开斯特进行升级,同时还用B-038来进行投放过程拍照观察,阿尔图罗·马萨驾驶的流星F.4(I-087)作为伴飞。
  此时的PT-1已经改名叫PAT-1了,燃油箱更大,射程增至30千米,本质上和PT-1没什么不同,总共发射了4次,首次是1954年末在索勒尔将军靶场,当时发射的并非实弹,战斗部用混凝土模拟,投放高度在4572米,飞机进入俯冲,导弹从挂架上脱离,尽管装有制导系统,可是很快就像脱缰野马一般疯跑起来,从很低的高度掠过拉卡迪巴镇,重重地砸中了铁轨,砰然巨响把十里八村的老百姓吓得不轻!
  军队哗变期间,政府军在1955年9月17日控制了负责维修保养的里奥四世车间,并决定用这种秘密武器来对付科尔多瓦的帕哈斯·布兰卡斯机场,没成想政变部队捷足先登,派出“林肯”轰炸机发动突袭,摧毁了B-037,因此后来又改造了B-043号上进行发射测试,时间集中在1956年10月。首次发射是在10月5日,由甘多尔菲上尉从埃尔帕洛马空军基地驾驶起飞,前去轰炸停靠在庞特因迪奥附近的普拉塔河上作为靶舰的“卢汉·圣玛利亚”号登陆舰,可惜也没有成功,导弹直接脱靶,最后的2次试射状况如何资料不详,估计也没能取得理想效果。这样算来整个项目投入的兰开斯特一共是4架,损失了2架,B-038后来重新成为运输机编号改为TC-038,一直用到了1965年11月,它是阿根廷最后一架能飞的兰开斯特。B-043后来返回航空旅,充当拖靶飞机,拖绳的机械装置通过空气穿入机身上方的进气道得以冷却。
  新大陆的奋斗
  和兰开斯特一样,“林肯”也有自身的运输机版本:“林肯人”,第二批运抵阿根廷的“林肯”中B-003就经过了相关改造,取消炮塔并以整流罩填平,弹舱被用作燃油箱空间,内部燃油总量达到了17413升,总体上和皇家空军的“白羊座-II”飞机达到了同样标准。阿根廷将这架特别改造的飞机取名为“南十字星”,并给予民机编号LV-ZEI,但实际上是由军方操作使用的,内部的客舱带有暖气系统,主要用于极寒天气的特种侦察和支援,座椅数量可以灵活调整。该机在1951年3月13日歸航空秘书处调配,当时的阿根廷对于开发南极雄心勃勃,改造而成的“林肯人”是当时该国航程最大的飞机,能够满足直接飞越南极的需要,不过由于没有配备滑橇,它并不能像C-47那样直接在雪地起降。
  南极特别任务组(GATA)成立之初总共拥有3架飞机,“南十字星”是主力飞机,另外还有“林肯”B-030和C-47的T-20号,由古斯塔沃·玛拉姆维奥准将负责指挥协调。第一次执行任务是在1951年的12月19日,早晨9点LV-ZEI和B-030从里奥加列戈斯双双满油起飞,向位于玛加丽塔湾的圣马丁将军基地投送补给品,这既是一次对飞机和机组人员的测试,也反映了阿军方的迫切需求:当时海军的“圣马丁”号破冰船无法冲破厚厚的冰区抵达基地。起初穿越德雷克海峡时还有护卫舰陪伴,但之后的旅程就只有飞机了,而且B-030在穿越之后就返回了里奥加列戈斯,只剩下“南十字星”一颗孤星。   当时飞机上除了机长乔治·那贝罗中尉,还有8名机组人员以及南极特别任务组的指挥官,第一次穿越陌生的南极大陆让每个人都紧张兴奋。经过6小时的飞行他们终于在皑皑雪山的尽头看到了玛格丽塔湾,不过等到高度降到3000英尺(915米)时却失望地发现,跑道状况实在太糟糕了,没有滑橇难以着陆,果断拒绝了地面塔台的降落要求,通过侧门投送了补给品后继续向南。这次旅程的终点也就是南纬70°,阿根廷飞机当时飞到的南极最远端,之后满载着喜悦和疲惫,在晚上10∶23分返抵里奥加列戈斯,用时12小时22分。
  这之后该机又多次前往南极,包括1953年1月11日的迷岛和2月份的南设德兰群岛之旅(后一次搭载空军司令),还有3月26日又一次为圣马丁基地投送给养。逐步积累的经验使得该机能够参与国外陌生环境的人道主义救援,比如土耳其巴里克赛尔城地震救灾中就可见到阿根廷飞机的身影,这次“托盘行动”派出的是LV-ZEI和T-45号(DC-4)飞机,经停多个南美和欧洲城市,用了整整一周才抵达震区现场。这趟飞行之后该机曾返回英国修理,之后直至1955年1月4日才重新投入使用,搭载鲁戈比·纳西士官冲击世界跳伞高度纪录,可是飞机在升至28500英尺(约8687米)高度时一台發动机出现故障,只能返航降落,到了两天后,才冲上了42000英尺(约12802米),在圣胡斯托和墨龙地区上空完成了跳伞。
  该机在1955年11月下旬又遭遇了严重事故,只能依靠拆卸另一架退役的“林肯”部件来维持运转,休整了两年多的时间,后来在1958年1月15日调拨给航空旅(先是第1旅,后来又转回第5旅)。这年8月该机正式用于境外军邮服务,飞智利圣地亚哥和玻利维亚拉帕斯航线(机群中还包括两架兰开斯特),后来甚至还扩展到了秘鲁首都,但该机和第5航空旅仍保持隶属关系。1960年8月15日的一次严重事故造成多人受伤,飞机毁坏大半,但最终居然成功修复,可惜不到一年在萨尔塔省某机场又出现了更严重的问题,这回算是彻底葬送了它的飞行生涯。
  接替LV-ZEI的是B-022号飞机,改造工作始于1960年,载油有所增加,机枪和航炮自然都需拆除,然后用整流罩填平转塔,实际上连座舱都被抹平了一半,仅剩下前端和两侧的窗口,机身上半部分为白色,下半段浅蓝。到了1962年2月12日又开始进行更为彻底的改造,把H2S雷达都给卸了,机头部分增加了更为先进的航电设备,飞行员头顶的天文观察窗也被封死,但有意思的是实际上这架飞机仍具有轰炸能力。完成涂装之后到了1962年末该机被分配到了南极洲小组,并在11月2日护送1架隶属于美国联邦航空局的 C-47(TA-33号)前往南极(南风行动),后者成功抵达了马亭索基地(Matienzo),还想继续飞往南极点,结果在埃尔斯沃斯不慎失火烧毁。
  后来B-022在1965年9月20日又执行过一次南风行动,这一次同行的包括南极第一航空集群的C-54(TC-48号)、C-47(TA-05)、“信天翁”(BS-03)、两架“水獭”。这次的目标还是要让C-47成功抵达南极点,上次虽然失败,但总算积累了经验,不过很快又出现了问题,需要靠“林肯”飞机运送一批零备件前往贝尔格拉诺基地。到了10月22日“林肯”总算可以起飞,但出航仅仅两小时却不得不因能见度过低而折返回来,等了整整5天,又在10月28日凌晨4∶15带着7名机组成员踏上了极点之旅。20分钟后飞机飞越了麦哲伦海峡,到了6∶02分抵达了德雷克海峡,3个半小时后来到了南极大陆的梅尔吉奥岛上空,此时舱内温度降到了零下17℃(9000英尺,即2743米高度)。
  因为能见度太差,从马亭索赶往贝尔格拉诺的海獭飞机只能返航,但是完成了护送地面考察队任务的TA-05此时倒是可以来迎接B-022了。在经历过一番艰苦折腾之后TA-05终于飞抵了南纬78°40′和西经57°,于是返回头来与B-022会合,途中还遭遇了1号发动机振颤的问题,但总算两机在威德尔海上空胜利会师,并一同前往贝尔格拉诺基地,B-022号投下了零备件后向北返回,并最终在晚间11∶24回到南美大陆,但过了半个多小时,“林肯”的发动机又一次发生停转故障,不过好在有惊无险,顺利地于10月29日凌晨0∶52降落在了里奥加列戈斯,当时仅有两台发动机工作正常,已经整整在天上转悠了20小时37分了,同时也创造了该机服役生涯中6720千米的单次航程纪录。
  靠着“林肯”送来的零备件,TA-05和海獭顺利抵达南极点,于11月3日降落在阿蒙森·斯科特机场(零下55℃),之后又飞往麦克默多基地完成穿越,然后返回阿根廷。到了1966年来了两架更先进的HC-47(TA-06和-07),而新服役的A-4B飞机自己就有空中受油管(和F-86F不同),这就意味着B-022的重要性不复存在,该机在1967年11月3日退出现役,之后便被抛售拆毁。转折点发生在1961年5月11日B-011在查汉的一次致命事故,机组无一幸存,这之后退役速度明显加快,飞机开始和北美T-28飞机混编,参与1962年2月安第斯山南部的灭火行动,通过投掷灭火弹隔绝氧气的做法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老兵背影远去
  不过天意注定这些身手不凡的老家伙还有最后一次辉煌:当时海军部分军官又起来闹事,政府方面在1963年4月3日派出了大批战斗机和两架“林肯”轰炸机对庞特因迪奥海航基地发动空中打击。飞机从墨龙和埃尔帕洛马两路进发,穿过首都上空直扑目标,一口气将4架格鲁门“黑豹”、1架DC-3和1架DC-4和一些地面设施完全摧毁,这一过程中“林肯”曾充当空中引导飞机遭到“黑豹”拦截,幸好及时摆脱。在1964年10月30日B-029火灾报废之后,“林肯”只剩下12架,第5航空旅的“林肯”实际上也仅存3架,其他在里奥4号工厂还有TC-038,以及被改成兰开斯特的T-102号。
  尽管数量不多,而且技术早已老旧,但依然有潜力可挖,尤其当时和智利关系紧张,双方1965年在拉瓜那荒漠爆发了小规模冲突,阿军方派出两架兰开斯特在热点地区执行侦察行动,拍下了很多宝贵的资料图。其实在50年代的时候,阿根廷与智利关系尚可,阿方还曾在1953年9月派出4架轰炸机和12架“流星”参加智利独立纪念日。除了保持战斗警戒,一些兰开斯特还用来在东北洪水灾区投放食品,并被用作兵员运输和跳伞平台(可带20人),而在演习中该机还能被临时改造成空中指挥机。
  真正的兰开斯特告别飞行实际上是以一次悲惨的坠机事故画上句号的,发生在1965年12月5日的里奥加列戈斯基地,过了半年多,终于在1966年7月7日作出了退役所有兰开斯特并将其全部拆毁的决定。实际上也就意味着大型四发轰炸机就此告别阿根廷空军序列,作战功能后来被同样来自英国的堪培拉飞机取代,而同时从美国采购的A-4B“天鹰”也进入第5旅服役,这些轻灵小巧的“袖珍轰炸机”不断改进,并在马岛冲突中创造了一段不朽的传奇,直至20世纪末才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到了1966年8月1日轮到了“林肯”,B-004和B-016相继出场挥别长空,之后B-004号被送入首都的国家航空馆(目前搬到了“墨龙”),而B-016号成了“标本”给第5航空旅当“门童”。
其他文献
多年来,军事理论家们一直在设想使用蜂群战术推动机动作战方式的演变,未来学家也在设想用半自动化的无人机组合团队来实施蜂群战术。这些设想来源于对巢穴聚居类生物,如蜜蜂或蚂蚁,利用非层次性通信形成协同作战能力打败强大入侵者所显现出的优势。其他蜂群战术研究者引用了古代亚洲草原上骑马弓箭手们通过松散的,短暂式组合方式对机动性较差的敌人实施攻击所产生的致命效果。无论灵感来源于何处,这些设想者都没有超越对无人机
【摘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从确立单元目标入手,设计与之相匹配的评价工具,用评价工具贯穿教学活动,做到教学评一致。表现性评价是一种基于“大任务”设计的过程性评价,强调学习标准明确,学习任务完整,评价嵌入教学,表现性任务的设计是它的核心和基点。  【关键词】单元主题;表现性任务;表现性评价  一、单元主题是灵魂,引领课堂  Joan
从苦难求学路到重获新生  1912年9月6日,昝凌出生于天津一个小商人家庭,原名昝宝生。父亲原本是个厨师,因生活所迫,也在街上做过叫卖的商贩,后来靠卖风镜赚了些钱,用积攒下来的辛苦钱开了一间从事洋铁匠生意的门面店,积蓄发展,买下了一些房产,逐渐滚动经营成为一个小康之家。昝凌的母亲是父亲的二房,是个淳朴善良的家庭妇女,不识字,也从不过问政治,但对孩子的前途很上心。昝凌12岁那年,父亲因病过世,大母亲
有人质疑,为什么提到飞行器时,人们第一反应很少会是直升机。这其实并不奇怪,因为人们通常并不会乘坐直升机出行。但也的确有一些特殊的人群,由于某些经历,一提起飞行器,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直升机。比如,成千上万曾在自然灾害中得到直升机救援的人,他们一说到飞行器自然马上想到的就是直升机和他们的获救经历。自直升机发明以来,很多灾难性事件,如印尼海啸、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巴基斯坦的地震等自然灾害,救援直升机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8月29日,由原中国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中央飞机制造厂员工的后人发起,北京航空联谊会主办,北京YMCA白雪美术研究会、香港和信艺术出版社协办的抗战胜利纪念展览,《抗战燃烧的岁月——垒允·驼峰1937—1945》文献图片书画展在北京798艺术中心开幕。  开幕式当天的活动盛况空前。亲临现场的各界人士包括:原中航老员工李继白先生、江赴胜
武直10,绰号“霹雳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新一代专业武装直升机,也是亚洲第一种自研专业武装直升机。武直10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航空兵的航空突击与反装甲能力。  武直10两侧短翼可挂载反坦克导弹以及空对空导弹,并配备一座旋转机炮塔。采用串列双座设计,在设计上符合西方专业武装直升机的主要特征。座舱罩顶部后方、主旋翼整流罩之前,设有一个突出的割缆刀,万一飞行时遇到电缆线,便能将之割断,避免
王牌飞行员  吉奥拉·罗姆的祖上是波兰人,他的父母一代受“拓荒者”运动(Halutz)影响,20世纪20年代从华沙移居到巴勒斯坦地区。罗姆1945年出生于特拉维夫,少年时读的是寄宿制军校,同班同学中人才辈出,包括后来成为国防军总参谋长的阿姆农·利普金-沙哈克中将(Amnon Lipkin-Shahak)、现任以色列驻华大使马腾(Matan Vilnai)等人。  1962年,17岁的罗姆加入以色列
在世界航空工业领域,美国向来领跑,苏/俄紧随其后。而同处一极的欧洲诸雄因诸多原因则长期不能与上述两强抗衡。这点在战斗机研制领域也是如此。不过,凭借联合之势,倒也精品频出,例如“狂风”“台风”战斗机。向来特立独行的法国长期对自由独立的坚持,也建立起了世界级的完善的航空工业体系。早期凭借“幻影”系列战斗机奠定了“高卢雄机”的世界地位,而后的“幻影”2000战机也能在世界刮起三角翼传奇,世纪之交的“阵风
宣传工作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革命战争年代搞好宣传教育能够起到振奋士气、凝聚军心、团结力量、提升战斗力的重要作用。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就此拉开了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针对当时复杂严峻的形势,迅速采取一系列宣传措施,广泛进行抗战宣传,凝聚起全面抗战的意志与力量。  一、加强对友军的统战宣传,团结凝
“飞豹”是歼轰7战机的绰号,是由中国西安飞机工业集团与603研究所合作设计制造的一款战斗轰炸机,主要设计用于进行战役纵深攻击以及海上和地面目标攻击,可进行超音速飞行。飞豹最初的设计目的,是用于海上反舰。目前该机主要也装备于中国的海军航空兵。  飛豹于1973年开始研发,至1988年首次试飞,在1998年珠海航展上首次公开,其改良型歼轰7A则在2004年公布。  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中,阿根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