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既是教学大纲的要求,又适应创新课堂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灵活地选择运用。通过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指引和诱导,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进而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一、营造和谐课堂气氛,拓展创新思维空间。自由宽松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消除学生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被动心理,为他们打开思路,激活潜能,自主创新奠定基础。研究表明:“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保护青少年创新天赋的两个重要条件。在课堂中教师应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启发者、倾听者、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自主学习与活动的需要,尊重学生对事物所特有的感受与体验,努力创建平等合作、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新发现,教师要多表扬、鼓励,为学生营造敢想、敢问、敢说的教学氛围。对学生倾注满腔的爱,学生才能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地学习,拓展创新思维空间。只有这样让孩子们言论自由,让课堂成为“百家争鸣”的场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使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场所。
二、创设问题情境,产生共鸣。利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进行教学活动,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的知识和真切的体验。如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一文时,我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陶罐和铁罐角色去朗读课文,使他们在朗读中深刻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忍让,以此让他们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创造的快乐。教师要善于创造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讨论,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见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在教《长城》这课时,我就和学生一起找了几幅雄伟壮观的长城风光图,先让学生通过视觉欣赏长城的高大坚固: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全长13000多里,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学挂图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情境,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如诗如画的情景中,领悟文章的主旨,从而使他们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
三、激励质疑,培养自主探索精神。《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主发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多思、善问,破除常规思维的心理障碍,避免思维定势影响,让学生从不同方向甚至相反方向对传统观点进行大胆怀疑,进而推陈出新。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立足实际,悉心梳理、筛选,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再引导学生带着新问题反复辨析论证,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有一个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提出诸葛亮是“骗”来的箭,为什么课题中却说是“借”呢?此刻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哄堂大笑?当我问及大家原因时,学生们却哑口无言。细想起来这位学生的提问是很有价值的,老师应表扬他勇于质疑的精神,并鼓励学生分析课文探究原因,结果发现正因有“借”才有“还”,暗示曹军造箭射自己,体会到了诸葛亮的聪明才干,此时大家对于原先提出问题的学生赞叹不已,那位学生也正因为有老师的支持和学生的赞赏而对自己更有信心,从此大胆质疑。
四、采取发散教学,培养思维的多向性。采用发散教学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我平时上课指导学生从课题质疑,抓关键词句质疑,每学完一课,启发学生: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想?让每个学生都学会质疑,敢于质疑。如我教《“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我板书课题后,指导学生质疑课题,有些学生提出:“这课题为什么加了双引号?”“这两句是谁说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时,我启发学生听课文录音,自己寻找答案,有问题可以分小组讨论。学生听完课文录音后,又提出:“父亲和母亲的爱为什么截然不同?如果父亲和母亲都说‘精彩极了’或‘糟糕透了’,结果会怎样?”学生通过问、议、说,从而理解了课文内容,且懂得了生活中既要父亲严厉的爱,又要母亲的慈爱,这样才能使我们健康地成长的道理。
创新思维的最大特点是求异性,因此训练学生思维,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求异,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学中引导学生以变异的观点灵活运用知识,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能从不同角度去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打破盲目顺从迷恋书本,被动地听讲,被动地回答问题的局面,使他们养成探求真知的习惯。
五、课堂内外延伸,提供创新空间。学生在课堂上和课文中所学到的知识是十分有限,课本以外的生活,是我们学习的广阔天地,它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博大的知识领域里,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只有重视课内外结合,才能为学生的认知活动、语言活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源泉。语文课外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也只有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他们才能进入充分的自由创造的境界。在自己组织的活动中,他们感到一种摆脱功利的自由愉悦,满足了自由表达的欲望和自我实现的喜悦。教师可以当参谋,出注意,只要不是原则问题,都不要去直接介入。让学生在大语文的世界里自由翱翔,真正体味语文的无限趣味。
六、指导学法,提高“会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和会学,重要的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因此,必须重视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教给不同的学习方法,并设计出相应的操作程序,把有关学法变成学习过程中可供学生集体操作的实际步骤,让学生一步步按程序学习,进而掌握有关的学习方法。如让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可以设计以下三个操作程序:①找出课文的中心句并理解句意。②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了什么?课文中哪些词句跟中心句关系密切?③这些语句是怎样表现中心的?这样操作便于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由点到面的辐射性教学方式,也便于从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3新寒《创新教育文荟》,中国三峡出版社,2002年4月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一、营造和谐课堂气氛,拓展创新思维空间。自由宽松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消除学生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被动心理,为他们打开思路,激活潜能,自主创新奠定基础。研究表明:“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保护青少年创新天赋的两个重要条件。在课堂中教师应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启发者、倾听者、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自主学习与活动的需要,尊重学生对事物所特有的感受与体验,努力创建平等合作、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新发现,教师要多表扬、鼓励,为学生营造敢想、敢问、敢说的教学氛围。对学生倾注满腔的爱,学生才能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地学习,拓展创新思维空间。只有这样让孩子们言论自由,让课堂成为“百家争鸣”的场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使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场所。
二、创设问题情境,产生共鸣。利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进行教学活动,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的知识和真切的体验。如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一文时,我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陶罐和铁罐角色去朗读课文,使他们在朗读中深刻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忍让,以此让他们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创造的快乐。教师要善于创造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讨论,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见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在教《长城》这课时,我就和学生一起找了几幅雄伟壮观的长城风光图,先让学生通过视觉欣赏长城的高大坚固: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全长13000多里,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学挂图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情境,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如诗如画的情景中,领悟文章的主旨,从而使他们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
三、激励质疑,培养自主探索精神。《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主发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多思、善问,破除常规思维的心理障碍,避免思维定势影响,让学生从不同方向甚至相反方向对传统观点进行大胆怀疑,进而推陈出新。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立足实际,悉心梳理、筛选,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再引导学生带着新问题反复辨析论证,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有一个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提出诸葛亮是“骗”来的箭,为什么课题中却说是“借”呢?此刻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哄堂大笑?当我问及大家原因时,学生们却哑口无言。细想起来这位学生的提问是很有价值的,老师应表扬他勇于质疑的精神,并鼓励学生分析课文探究原因,结果发现正因有“借”才有“还”,暗示曹军造箭射自己,体会到了诸葛亮的聪明才干,此时大家对于原先提出问题的学生赞叹不已,那位学生也正因为有老师的支持和学生的赞赏而对自己更有信心,从此大胆质疑。
四、采取发散教学,培养思维的多向性。采用发散教学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我平时上课指导学生从课题质疑,抓关键词句质疑,每学完一课,启发学生: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想?让每个学生都学会质疑,敢于质疑。如我教《“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我板书课题后,指导学生质疑课题,有些学生提出:“这课题为什么加了双引号?”“这两句是谁说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时,我启发学生听课文录音,自己寻找答案,有问题可以分小组讨论。学生听完课文录音后,又提出:“父亲和母亲的爱为什么截然不同?如果父亲和母亲都说‘精彩极了’或‘糟糕透了’,结果会怎样?”学生通过问、议、说,从而理解了课文内容,且懂得了生活中既要父亲严厉的爱,又要母亲的慈爱,这样才能使我们健康地成长的道理。
创新思维的最大特点是求异性,因此训练学生思维,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求异,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学中引导学生以变异的观点灵活运用知识,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能从不同角度去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打破盲目顺从迷恋书本,被动地听讲,被动地回答问题的局面,使他们养成探求真知的习惯。
五、课堂内外延伸,提供创新空间。学生在课堂上和课文中所学到的知识是十分有限,课本以外的生活,是我们学习的广阔天地,它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博大的知识领域里,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只有重视课内外结合,才能为学生的认知活动、语言活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源泉。语文课外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也只有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他们才能进入充分的自由创造的境界。在自己组织的活动中,他们感到一种摆脱功利的自由愉悦,满足了自由表达的欲望和自我实现的喜悦。教师可以当参谋,出注意,只要不是原则问题,都不要去直接介入。让学生在大语文的世界里自由翱翔,真正体味语文的无限趣味。
六、指导学法,提高“会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和会学,重要的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因此,必须重视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教给不同的学习方法,并设计出相应的操作程序,把有关学法变成学习过程中可供学生集体操作的实际步骤,让学生一步步按程序学习,进而掌握有关的学习方法。如让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可以设计以下三个操作程序:①找出课文的中心句并理解句意。②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了什么?课文中哪些词句跟中心句关系密切?③这些语句是怎样表现中心的?这样操作便于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由点到面的辐射性教学方式,也便于从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3新寒《创新教育文荟》,中国三峡出版社,2002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