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教育的弊端已日益凸显,进行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乡村教师为适应课改潮流,应努力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转变教育观念,要大胆尝试,变更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转变观念;高效课堂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我们习惯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作笔记”,教法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压抑,学生课业负担繁重。学习对于多数学生只是压力、负担,学生对课本、书籍很难有浓厚的兴趣和情感。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并且,“时间+汗水”硬拼来的成绩往往又非常脆弱——高分低能!最近全球21国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倒数第五。显然,传统教学已步入误区!
近年来,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新课程改革浪潮。我们虽然身处乡村,但同样是祖国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与时俱进,不能老持怀疑、观望、排斥的态度。但究竟应该如何来适应课改呢?我也曾有过很多的迷惘和疑问。根据近年来的点滴体会,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努力转变观念
如今是知识经济大爆炸的时代,社会变更日新月异。你不学习就会落后,不及时更新理念就面临被淘汰。课改不是简单的换工具,最根本的要求是更新理念。这是大前提。学习新理论的最便捷的方式是通过互联网游览各类教育网站,学习新的教育思想与理论、关心课改的文件精神与文献资料、优秀的教育教研论文、优秀课件与教学视频。在网站还可直接与专家、大师对话交流。我们也应到书店买几本关于新课改的好书,静下心来认真阅读、写写读后感、交流心得体会。当然,我们更应该反复钻研“新课程标准”,真正领悟其要求、精髓。用新课程标准来对照自己的课堂教学,反思自己以往教学的不足,对现行课堂进行会诊,准确了解教情、学情。其次,我们应该走出校门、走出封闭,多去课改名校现场观摩学习,亲身感受课改氛围,学习和借鉴他人的先进经验和先进理论。
通过学习,我们就会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就会清楚新课程理念的科学性与时代性,发自内心地认同新的教育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角;教师不只研究教材,更应该研究学生、学法;“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炬”;培养学生能力是重点;教育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有了新的理念做指导,我们就会激情澎湃、跃跃欲试,就会对新课程改革充满期待、满怀热忱,就会自觉地投身新课程改革,成为课改的忠实追随者。
二、坚定信心,大胆尝试,变更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进行角色的转换和教学模式、方式的大变更。
(一)、转换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主人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换角色。教师不再是课堂的绝对主宰,教师应让位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新课堂教学不再只是关注“教”,更多的是关注“学”,是“以学定教”、“以学论教”。要求教师尽量少讲、精讲。要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尽量让学生自觉地去动脑、动口、动手,自然而然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要将“讲”堂变成“学”堂,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究学习的舞台,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组建学习小组,打造学习共同体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堂教学的常态形式。将以往学生“排排坐”的形式变为了面对面的“圆桌会议式”。组建小组一般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基本原则。通常是全班分为6个小组,每组8-10人,成员搭配应根据男女生比例、学习基础与能力的差异、性格与特长的不同来搭配。“组间同质”就是组与组之间实力基本均衡,便于公平竞争。“组内异质”就是组内成员间有差异,便于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各组设立小组长,实行“小组长负责制”。课堂学习时,先在组内由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开展自主学习、探讨交流、展示学习成果,再在班内进行分组大展示,组与组之间相互竞争、点评质疑。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全体学生“动”起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课堂因互动而精彩,使整个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与生机,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享受学习的快乐和成长的幸福。
(三)、大胆放手,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学生只有得到教师的充分尊重与信任、发自内心的关爱与激励,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才能真正觉醒和得以发挥。所以,我们一定要敢于对学生放手,“放手就是爱”,学生能力来自开放的课堂,来自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在新课堂,教师是激励学生参与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引导、点拨、升华,成为学生学习的推手。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主人。所以,我们在课堂要尽量鼓励、肯定和赞美学生。对学生的进步要及时表扬、放大,对学生的失误要耐心引导、淡化,时刻向学生传递信心、智慧、温馨与赞赏,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有“家”的感觉。让学生真正敢想、敢说、敢做,充分自由地发挥潜力、张扬个性。
(四)、形成科学的特色课堂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要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又“活”而不乱,让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展示又“学有所成”,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品质,就必须打造特色的高效课堂模式、设计科学的教学流程。模式是把复杂的教学规律简单化的一种途径。科学的教学模式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时有章可循、课堂教学过程的有序实施、确保教学目标的完美达成,也便于教师对课堂张弛有度、掌控自如。目前,许多课改名校形成了自己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如湖南株洲景弘中学的“一三六”模式、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与“10+35”模式、山东昌乐二中的“271课堂”模式。这些模式的共同特点是:“自主、开放、高效”;都遵循“学前反馈-导入目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提升-达标检测”的教学环节。这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的品牌,为我们进行新课程改革开启了新思路,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当然,我们不能机械模仿,一定要联系自己学校实际、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融汇贯通,摸索出最适合自己学科、自己学生的最佳教学模式和方法。
表面看,新课程教学似乎淡化、弱化了教师的智能,其实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我们要有更新的理念、更高的思想境界和师德修养、更高的专业理论水平、更科学的教学方法、更灵活敏捷的应变能力和对更强的课堂掌控能力。
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有待我们继续去探索、思考、总结,有待我们去不断推进、深化、完善。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转变观念;高效课堂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我们习惯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作笔记”,教法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压抑,学生课业负担繁重。学习对于多数学生只是压力、负担,学生对课本、书籍很难有浓厚的兴趣和情感。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并且,“时间+汗水”硬拼来的成绩往往又非常脆弱——高分低能!最近全球21国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倒数第五。显然,传统教学已步入误区!
近年来,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新课程改革浪潮。我们虽然身处乡村,但同样是祖国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与时俱进,不能老持怀疑、观望、排斥的态度。但究竟应该如何来适应课改呢?我也曾有过很多的迷惘和疑问。根据近年来的点滴体会,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努力转变观念
如今是知识经济大爆炸的时代,社会变更日新月异。你不学习就会落后,不及时更新理念就面临被淘汰。课改不是简单的换工具,最根本的要求是更新理念。这是大前提。学习新理论的最便捷的方式是通过互联网游览各类教育网站,学习新的教育思想与理论、关心课改的文件精神与文献资料、优秀的教育教研论文、优秀课件与教学视频。在网站还可直接与专家、大师对话交流。我们也应到书店买几本关于新课改的好书,静下心来认真阅读、写写读后感、交流心得体会。当然,我们更应该反复钻研“新课程标准”,真正领悟其要求、精髓。用新课程标准来对照自己的课堂教学,反思自己以往教学的不足,对现行课堂进行会诊,准确了解教情、学情。其次,我们应该走出校门、走出封闭,多去课改名校现场观摩学习,亲身感受课改氛围,学习和借鉴他人的先进经验和先进理论。
通过学习,我们就会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就会清楚新课程理念的科学性与时代性,发自内心地认同新的教育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角;教师不只研究教材,更应该研究学生、学法;“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炬”;培养学生能力是重点;教育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有了新的理念做指导,我们就会激情澎湃、跃跃欲试,就会对新课程改革充满期待、满怀热忱,就会自觉地投身新课程改革,成为课改的忠实追随者。
二、坚定信心,大胆尝试,变更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进行角色的转换和教学模式、方式的大变更。
(一)、转换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主人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换角色。教师不再是课堂的绝对主宰,教师应让位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新课堂教学不再只是关注“教”,更多的是关注“学”,是“以学定教”、“以学论教”。要求教师尽量少讲、精讲。要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尽量让学生自觉地去动脑、动口、动手,自然而然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要将“讲”堂变成“学”堂,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究学习的舞台,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组建学习小组,打造学习共同体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堂教学的常态形式。将以往学生“排排坐”的形式变为了面对面的“圆桌会议式”。组建小组一般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基本原则。通常是全班分为6个小组,每组8-10人,成员搭配应根据男女生比例、学习基础与能力的差异、性格与特长的不同来搭配。“组间同质”就是组与组之间实力基本均衡,便于公平竞争。“组内异质”就是组内成员间有差异,便于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各组设立小组长,实行“小组长负责制”。课堂学习时,先在组内由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开展自主学习、探讨交流、展示学习成果,再在班内进行分组大展示,组与组之间相互竞争、点评质疑。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全体学生“动”起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课堂因互动而精彩,使整个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与生机,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享受学习的快乐和成长的幸福。
(三)、大胆放手,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学生只有得到教师的充分尊重与信任、发自内心的关爱与激励,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才能真正觉醒和得以发挥。所以,我们一定要敢于对学生放手,“放手就是爱”,学生能力来自开放的课堂,来自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在新课堂,教师是激励学生参与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引导、点拨、升华,成为学生学习的推手。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主人。所以,我们在课堂要尽量鼓励、肯定和赞美学生。对学生的进步要及时表扬、放大,对学生的失误要耐心引导、淡化,时刻向学生传递信心、智慧、温馨与赞赏,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有“家”的感觉。让学生真正敢想、敢说、敢做,充分自由地发挥潜力、张扬个性。
(四)、形成科学的特色课堂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要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又“活”而不乱,让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展示又“学有所成”,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品质,就必须打造特色的高效课堂模式、设计科学的教学流程。模式是把复杂的教学规律简单化的一种途径。科学的教学模式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时有章可循、课堂教学过程的有序实施、确保教学目标的完美达成,也便于教师对课堂张弛有度、掌控自如。目前,许多课改名校形成了自己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如湖南株洲景弘中学的“一三六”模式、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与“10+35”模式、山东昌乐二中的“271课堂”模式。这些模式的共同特点是:“自主、开放、高效”;都遵循“学前反馈-导入目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提升-达标检测”的教学环节。这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的品牌,为我们进行新课程改革开启了新思路,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当然,我们不能机械模仿,一定要联系自己学校实际、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融汇贯通,摸索出最适合自己学科、自己学生的最佳教学模式和方法。
表面看,新课程教学似乎淡化、弱化了教师的智能,其实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我们要有更新的理念、更高的思想境界和师德修养、更高的专业理论水平、更科学的教学方法、更灵活敏捷的应变能力和对更强的课堂掌控能力。
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有待我们继续去探索、思考、总结,有待我们去不断推进、深化、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