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的教育观念认为,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的教育,也就是思维活动的教育。怎样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当代小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是现在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现代数学教学中,除了要让同学们掌握基本要点、基础技能,还要注重培养同学们的思维能力。文章通过对学生性格的了解,提出了一些对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以便在教学实践中有所借鉴。
关键词:数学教学;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第一章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课堂教学是小学生培养思维的主阵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变得尤为重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学习效率,就需要教师注意教学手法的提高。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多媒体的应用更为普遍,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利用多媒体的手段辅助教学,将教师的讲解与三维的动画、立体的图像结合起来,更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同时,这对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对于学生将本来“静止”的概念转变为“运动”的图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是主要占有主导作用,教师要敢于思考、善于求变,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给学生设立一个轻松的愉快的活跃的课堂环境,让学生的潜能能够充分的开发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下时间里,要更加深入透彻的研究教材课本,尊重并且鼓励学生积极提出不同的问题,鼓励他们的探索、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看待问题,发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学生从固化的思维模式中跳脱出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另外,教育工作者也要鼓励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尊重学生在学习中拥有自己独到的不同的见解,不要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去看待学生的创造潜能,是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阵地。
第二章提供探索性场景,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是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们负担。”由此可见,对学生数学思维积极性的激发,就成为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小学生的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呢?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在教学行动中发挥其主导作用,分析学生的心理因素,有意思的创设探索性的场景,把数学学习内容转换成一系列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在新的学习内容与原有的学习内容之间制造冲突,让学生不由自主的想要获取新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举个例子来说,在教授学生“圆柱体体积”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教育者可以用圆柱形的铁桶盛满水,采用现实场景的教育方法,让学生求出桶中水的体积。这样学生必然会摸不着头脑,这个时候就是学生激活思维的时候,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把桶中的水倒入长方体的水箱中,测量出水箱的长、宽、高,利用长方体水箱的体积来计算”;也有可能学生会提出“把桶浸入装了水的长方体容器中,计算升高的水的体积也就等于桶中水的体积”。这时教育者就可以进一步提问“如果是要求出圆柱体的大型蓄水池,这样的方法可行吗?”在这样的情形下,学生就会想到,必须找出一个通用的方法或公式,这样就开发了学生的思维习惯,使学生想要积极的参与到数学思维活动中来。
第三章利用口算,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第一,笔算训练。由于我国现代教育的偏应试教育手段,检验学生能力的标准仍然是考试成绩单,那么在答题方面,笔算训练就显得十分实用。利用笔算训练,这与小学数学的计算方法基本一致,不运用任何实体计算,这种方法是启发学生智力和思维的一种快速手段。
第二,算理拼接。在思维训练中,不仅要让孩子学会算法,还要让孩子懂得算理。使孩子在拼接中理解算理,不仅局限于数的计算,让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数学任务。
第三,速度的练习。口算要有时间限制,不能无限制的直到算出结果为止,是否达到标准要用时间来说话,也就是说会算数还不够,还要在算准的基础上提高速度,培养孩子敏捷的思维能力。
口算的基本训练,能够有效的提高解题思维的迅速和敏捷性。在口算训练时应该注意两点:首先,不能动笔,口算就是要脱离演算草稿,没有可参考的写下来的信息,这样更能有效的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第二,就是在计算是一定要有速度上的限制,让学生在训练时有一种紧迫感。这样有效的训练之后,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拥有一个敏捷的大脑。
第四章设计好针对性强的练习题
思维能力同计算公式、解题方法一样,都需要一定的练习。而思维与解题过程更是密不可分,在解题的练习过程中,思维能力也同样会得到有效的提高。一般来讲,课后习题中都设计了一定的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这些习题不一定都能够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因此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一定的协调和补充。
第一,要有针对性,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习题。举个例子来说,想要了解学生对概念性的知识是否理解,可以提出一些判断或选择题来进行练习:“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这个题目就可以针对学生是否掌握了“奇数”和“质数”的概念进行训练。
第二,可以提供多种练习形式。通过不同的练习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教学内容,也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兴趣。
第三,提供一些答案不确定的练习。设计一些有不同解法或者不同答案的习题,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思维的灵活度。但是也要注意,在设计此类习题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思路和不同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以便找到合适的更加简便的解题方法。
第四,习题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经历一定的思考才能解出正确的答案,启发学生发散思维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但是要注意,题目不能超过教学大纲的难度,以防出现相悖的效果。
结论
总之,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采取多样的形式和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善于结合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和能力的平台,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何晓东.要重视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青海教育出版社,2010.08
[2]任樟辉.数学思维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9
[3]刘云章.赵雄辉。数学解题思维策略—波利亚著作选讲.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
[4]杨光伟.姜建国.美国学科能力标准对数学探究学习的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5
[5]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北京教育出版社,2011
[6]何小亚.数学学与教的心理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数学教学;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第一章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课堂教学是小学生培养思维的主阵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变得尤为重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学习效率,就需要教师注意教学手法的提高。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多媒体的应用更为普遍,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利用多媒体的手段辅助教学,将教师的讲解与三维的动画、立体的图像结合起来,更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同时,这对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对于学生将本来“静止”的概念转变为“运动”的图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是主要占有主导作用,教师要敢于思考、善于求变,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给学生设立一个轻松的愉快的活跃的课堂环境,让学生的潜能能够充分的开发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下时间里,要更加深入透彻的研究教材课本,尊重并且鼓励学生积极提出不同的问题,鼓励他们的探索、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看待问题,发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学生从固化的思维模式中跳脱出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另外,教育工作者也要鼓励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尊重学生在学习中拥有自己独到的不同的见解,不要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去看待学生的创造潜能,是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阵地。
第二章提供探索性场景,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是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们负担。”由此可见,对学生数学思维积极性的激发,就成为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小学生的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呢?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在教学行动中发挥其主导作用,分析学生的心理因素,有意思的创设探索性的场景,把数学学习内容转换成一系列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在新的学习内容与原有的学习内容之间制造冲突,让学生不由自主的想要获取新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举个例子来说,在教授学生“圆柱体体积”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教育者可以用圆柱形的铁桶盛满水,采用现实场景的教育方法,让学生求出桶中水的体积。这样学生必然会摸不着头脑,这个时候就是学生激活思维的时候,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把桶中的水倒入长方体的水箱中,测量出水箱的长、宽、高,利用长方体水箱的体积来计算”;也有可能学生会提出“把桶浸入装了水的长方体容器中,计算升高的水的体积也就等于桶中水的体积”。这时教育者就可以进一步提问“如果是要求出圆柱体的大型蓄水池,这样的方法可行吗?”在这样的情形下,学生就会想到,必须找出一个通用的方法或公式,这样就开发了学生的思维习惯,使学生想要积极的参与到数学思维活动中来。
第三章利用口算,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第一,笔算训练。由于我国现代教育的偏应试教育手段,检验学生能力的标准仍然是考试成绩单,那么在答题方面,笔算训练就显得十分实用。利用笔算训练,这与小学数学的计算方法基本一致,不运用任何实体计算,这种方法是启发学生智力和思维的一种快速手段。
第二,算理拼接。在思维训练中,不仅要让孩子学会算法,还要让孩子懂得算理。使孩子在拼接中理解算理,不仅局限于数的计算,让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数学任务。
第三,速度的练习。口算要有时间限制,不能无限制的直到算出结果为止,是否达到标准要用时间来说话,也就是说会算数还不够,还要在算准的基础上提高速度,培养孩子敏捷的思维能力。
口算的基本训练,能够有效的提高解题思维的迅速和敏捷性。在口算训练时应该注意两点:首先,不能动笔,口算就是要脱离演算草稿,没有可参考的写下来的信息,这样更能有效的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第二,就是在计算是一定要有速度上的限制,让学生在训练时有一种紧迫感。这样有效的训练之后,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拥有一个敏捷的大脑。
第四章设计好针对性强的练习题
思维能力同计算公式、解题方法一样,都需要一定的练习。而思维与解题过程更是密不可分,在解题的练习过程中,思维能力也同样会得到有效的提高。一般来讲,课后习题中都设计了一定的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这些习题不一定都能够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因此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一定的协调和补充。
第一,要有针对性,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习题。举个例子来说,想要了解学生对概念性的知识是否理解,可以提出一些判断或选择题来进行练习:“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这个题目就可以针对学生是否掌握了“奇数”和“质数”的概念进行训练。
第二,可以提供多种练习形式。通过不同的练习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教学内容,也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兴趣。
第三,提供一些答案不确定的练习。设计一些有不同解法或者不同答案的习题,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思维的灵活度。但是也要注意,在设计此类习题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思路和不同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以便找到合适的更加简便的解题方法。
第四,习题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经历一定的思考才能解出正确的答案,启发学生发散思维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但是要注意,题目不能超过教学大纲的难度,以防出现相悖的效果。
结论
总之,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采取多样的形式和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善于结合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和能力的平台,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何晓东.要重视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青海教育出版社,2010.08
[2]任樟辉.数学思维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9
[3]刘云章.赵雄辉。数学解题思维策略—波利亚著作选讲.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
[4]杨光伟.姜建国.美国学科能力标准对数学探究学习的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5
[5]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北京教育出版社,2011
[6]何小亚.数学学与教的心理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