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行创新教育就是要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为创造性教学。这样的教学以教学生“学会学习”为途径,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目的。不少教师认真研究教材,精心备课,设计了一道道的预习提纲和提问学生的问题,按照三步式、六步式等各种步骤的教学方法拟定一套套的模式。这些在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学习知识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教育;能力培养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学习,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呢?下面我就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我认为要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如各种体裁文章的“阅读方法”、“快速阅读法”、“精读法”、“工具书的使用法”,大部分课文只需要作一些阅读提示,根据教学目标重点提出要求,大胆地让学生去主动学习、思考,让学生在学习、思考中去解决。否则,你老是一个一个问题的提出,一层一层的课文分析,学生一个一个问题的回答,一步一步跟着你的思维走,他们怎么能自己掌握学习方法,怎么能主动地学习?
二、要变“教师问学生答”的简单模式为学生提出问题为主,多种形式回答解决问题的方式
在教学中一些重点难点和问题仍可由老师精心设计成问题提出,让学生在学习中以讨论形式回答;而更多采用的是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再由其它学生个别回答,或分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或由老师回答。教师要尽量鼓励学生发言,让每个学生都提出问题,发表看法,使课堂形成师生平等交流的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在教学上应该成为学生尊敬的长者、合作的伙伴、学习讨论的对手、交心的挚友。这样,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就能转为主动的局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就能较充分地发挥。不仅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学习习惯,还会帮助学生自主地发现语文学习中的一些规律,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潜能。
三、必须加强朗读教学,通过朗读教学实现课堂教学高效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是多么重要。而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之一。朗读不但是提高普通话水平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而且在朗读过程中能启发形象思维,通过文字形、音、义的结合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都大有益处;朗读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美感,提高审美能力。许多文章只有反复朗读,才能充分感受到蕴含其中的韵美、节奏美、意境美。朗读的这些作用其他的教学手段是不能代替的。
朗读作为一种艺术的有声语言,我们究竟该怎么读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呢?我们经常看到课堂上老师一声令下,学生们便摇头晃脑地大声读,难道他们读书真能读到灵魂里吗?我想,如果缺少了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的话,即便是慷慨激昂,又能读出什么真情,悟出什么意义呢?还有的教师为了图懒省事,干脆就一遍一遍地放录音,可学生们机械地一遍一遍地读,结果遇到别的文本时却不能灵活理解地朗读。因此,我们不但要狠抓朗读教学,还要不断创新朗读方式。通过朗读这条联系读者和作者的纽带,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以便更快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从而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与能力
对确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问题,减轻学生学习负担都作了积极有益的改革和探索,现代教学法——目标异步教学法已被教育界赞同和认可。其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主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判断、分析、推理、操作等方面的技能,它是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作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预习的好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它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只有这方面做好了,才能充分发挥课堂45分钟的效益。再者,预习能够使学生“如鱼得水”之势轻松地获得该堂课知识。因此,教师在与学生上第一节课时就应该让学生明确预习的重要性,以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预习语文(或者其它学科),并不等同于看小说,它的内容没有小说那么吸引人,作为教师就必须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然而许多学生认为预习就是把课文简单地去看一遍,知道它的大概内容就可以了,其实这是没有什么效果的。
五、要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当前在教学领域一提教改、创新教育,普遍就是说教学方法要如何改,如何激发创新思维,如何教会学生创造。至于教改、创新教育与教师本身的素质关系如何,目前的教师素质状态又如何,便很少涉及。学生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这是毫无疑问的。那当前语文教师的素质状况如何?说实在话,思想素质暂避开不谈,就从知识与能力方面来说,目前的状况是令人担忧的。社会有些人认为“数理化”是硬件,语文是“软件”。教数理化不能凑合,教语文可以凑合,这实在是极端错误的看法。客观地说,语文教师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知识,还要粗通哲学、历史、逻辑、天文、地理、艺术等方面的知识;要有较强的教学技能,如表达能力、书写和作文的能力、教学的组织、研究能力,且因语文学科较难教,收效慢,这些能力更显得十分重要。一些教师一讲作文,只是说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充实一套理论,而自己一篇象样的文章都写不出来,这样的教师又如何能指导学生写出好的文章来?……所有这些,都说明语文教学改革、语文创新教育必须有高素质的语文教师。新课程改革的条件下,教师的角色要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把重教师教转变为重学生学、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努力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如果没有良好的教学素养,就不可能适应当前的教学模式,也教不出好的学生。当前一些教师以“半桶水”的知识与能力水平,去实施创新教育,搞好教改是完全不可能的。
语文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涉及的问题、范围是很广的,本文只针对与课堂教改有关的几个问题谈点看法,供同行参考。至于教材应如何改革、补充;如何开展第二课堂,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课堂教学中又如何抓语言训练、写作训练……等许多问题,因限于篇幅均未论述,敬请同行见谅。参考文献
[1]程凤艳.对初中语文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第26期
[2]潘东平.语文创新教育的理性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2001-08-20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教育;能力培养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学习,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呢?下面我就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我认为要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如各种体裁文章的“阅读方法”、“快速阅读法”、“精读法”、“工具书的使用法”,大部分课文只需要作一些阅读提示,根据教学目标重点提出要求,大胆地让学生去主动学习、思考,让学生在学习、思考中去解决。否则,你老是一个一个问题的提出,一层一层的课文分析,学生一个一个问题的回答,一步一步跟着你的思维走,他们怎么能自己掌握学习方法,怎么能主动地学习?
二、要变“教师问学生答”的简单模式为学生提出问题为主,多种形式回答解决问题的方式
在教学中一些重点难点和问题仍可由老师精心设计成问题提出,让学生在学习中以讨论形式回答;而更多采用的是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再由其它学生个别回答,或分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或由老师回答。教师要尽量鼓励学生发言,让每个学生都提出问题,发表看法,使课堂形成师生平等交流的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在教学上应该成为学生尊敬的长者、合作的伙伴、学习讨论的对手、交心的挚友。这样,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就能转为主动的局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就能较充分地发挥。不仅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学习习惯,还会帮助学生自主地发现语文学习中的一些规律,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潜能。
三、必须加强朗读教学,通过朗读教学实现课堂教学高效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是多么重要。而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之一。朗读不但是提高普通话水平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而且在朗读过程中能启发形象思维,通过文字形、音、义的结合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都大有益处;朗读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美感,提高审美能力。许多文章只有反复朗读,才能充分感受到蕴含其中的韵美、节奏美、意境美。朗读的这些作用其他的教学手段是不能代替的。
朗读作为一种艺术的有声语言,我们究竟该怎么读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呢?我们经常看到课堂上老师一声令下,学生们便摇头晃脑地大声读,难道他们读书真能读到灵魂里吗?我想,如果缺少了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的话,即便是慷慨激昂,又能读出什么真情,悟出什么意义呢?还有的教师为了图懒省事,干脆就一遍一遍地放录音,可学生们机械地一遍一遍地读,结果遇到别的文本时却不能灵活理解地朗读。因此,我们不但要狠抓朗读教学,还要不断创新朗读方式。通过朗读这条联系读者和作者的纽带,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以便更快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从而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与能力
对确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问题,减轻学生学习负担都作了积极有益的改革和探索,现代教学法——目标异步教学法已被教育界赞同和认可。其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主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判断、分析、推理、操作等方面的技能,它是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作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预习的好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它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只有这方面做好了,才能充分发挥课堂45分钟的效益。再者,预习能够使学生“如鱼得水”之势轻松地获得该堂课知识。因此,教师在与学生上第一节课时就应该让学生明确预习的重要性,以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预习语文(或者其它学科),并不等同于看小说,它的内容没有小说那么吸引人,作为教师就必须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然而许多学生认为预习就是把课文简单地去看一遍,知道它的大概内容就可以了,其实这是没有什么效果的。
五、要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当前在教学领域一提教改、创新教育,普遍就是说教学方法要如何改,如何激发创新思维,如何教会学生创造。至于教改、创新教育与教师本身的素质关系如何,目前的教师素质状态又如何,便很少涉及。学生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这是毫无疑问的。那当前语文教师的素质状况如何?说实在话,思想素质暂避开不谈,就从知识与能力方面来说,目前的状况是令人担忧的。社会有些人认为“数理化”是硬件,语文是“软件”。教数理化不能凑合,教语文可以凑合,这实在是极端错误的看法。客观地说,语文教师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知识,还要粗通哲学、历史、逻辑、天文、地理、艺术等方面的知识;要有较强的教学技能,如表达能力、书写和作文的能力、教学的组织、研究能力,且因语文学科较难教,收效慢,这些能力更显得十分重要。一些教师一讲作文,只是说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充实一套理论,而自己一篇象样的文章都写不出来,这样的教师又如何能指导学生写出好的文章来?……所有这些,都说明语文教学改革、语文创新教育必须有高素质的语文教师。新课程改革的条件下,教师的角色要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把重教师教转变为重学生学、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努力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如果没有良好的教学素养,就不可能适应当前的教学模式,也教不出好的学生。当前一些教师以“半桶水”的知识与能力水平,去实施创新教育,搞好教改是完全不可能的。
语文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涉及的问题、范围是很广的,本文只针对与课堂教改有关的几个问题谈点看法,供同行参考。至于教材应如何改革、补充;如何开展第二课堂,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课堂教学中又如何抓语言训练、写作训练……等许多问题,因限于篇幅均未论述,敬请同行见谅。参考文献
[1]程凤艳.对初中语文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第26期
[2]潘东平.语文创新教育的理性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2001-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