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古诗教学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_haib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古诗教学是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中存在一定的难度。本文拟通过对现行小学古诗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到一些有效的解决办法,促进高效教学。
  关键词:小学古诗教学教学现状改进建议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代诗歌就像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光芒四射、灿若晨星。它是祖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我们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古诗作品语言精练、思维跳跃、文字古奥,又加上诗人们创作时的用事用典,以及一些古代名物被逐渐淘汰出历史而不为现代人所知,向小学生传授古诗存在一定难度。
  一、探讨教师古诗教学的现状
  1、重视对作者性格、经历及诗歌写作背景的挖掘,但又太深太透
  我们必须承认,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正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要鉴赏诗歌,对其情感脉络有个准确的判断,必须把握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文本的创作背景。正因为如此,介绍作者经历及诗歌写作背景这个环节无论是在传统教学中,还是在现代教学中都被强调。
  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过细的介绍作者经历与时代背景,一、会让学生脱离文本。使其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他自己感兴趣的历史知识上去,而失去了探索诗歌本身的兴趣。二、会增加部分学生感知的难度。毕竟小学生的历史文化积淀太浅,难以跟上老师的思维。有时老师讲的太过投入,学生却是一片茫然。
  2、重视对字、词、句的解读,强调诗歌的背诵,但没有大力提倡其在习作中的运用
  在小学古诗教学中,仍然存在结合课下注释,先解释一句中的重点词,接着解释每一句诗歌的意思,之后将全部诗句串联起来,最终让学生复述诗意,用自己的话将古诗词翻译成白话文的教学方法。这样做的优点在于,基础夯的扎实,学生对字词的理解比较到位,但缺点也不言而喻——诗歌的美感被破坏殆尽。
  另外,大多数老师都会要求学生背诵本课诗词。但背诵的目的不太明确,好像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没有有意识的指导学生于写作中运用古诗句。有数据表明,即使作为高年级学生,在说话或写作时,能经常运用古诗词的仅占22%,2%的学生根本不会用,2%的学生认为用不着[1]。学生的不重视,说明教师平时在古诗词运用的指导上是缺乏的。
  3、多媒体教学的积极运用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限制
  多媒体集声、光、色、电于一体,以其形象生动,全方位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等,使其耳目一新,因而备受学生的欢迎。同时化静为动,补充了教师单凭语言描述太过苍白无力的不足,使课堂效率大大提高,让许多教师大舒了一口气,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多媒体。
  但笔者认为多媒体教学存在以下两个弊端:一、削弱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依赖于直观感受,而不再通过反复朗读来品味语言、感受情境,多媒体将其语言学习的途径切断了。二、破坏了学生的想象力。任何一个文学作品都是存在多义性的,每个人因其学识、经历、性格存在差异,对同一篇文学作品会产生不同的解读。这就是为什么“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多媒体的运用阻断了学生的想象、思考,代之以他们全盘接受某一个固定的PPT课件。
  二、对改变教学现状提出一点建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埃德加·富尔先生曾预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中国古语也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的方法,并尽力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反复运用是非常必要的。
  1、重视并指导古诗的诵读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教师在范读时,应力求有一定的感染力。通过读,传达作品的精髓。让学生通过听,能够把握诗歌的情感脉络。
  2、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点染音乐,引发想象
  中国古代的诗歌本就可以配乐演唱,最典型的一个事例就是唐朝典故——旗亭画壁。教师可精选与诗歌情境相契合的音乐,播放后感染学生。与此同时,声情并茂的古诗朗诵配以格调一致的乐曲,也能很好地再现诗歌意境。
  (2)深抠诗眼,挖掘想象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中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绿”字的反复修改,本就是一段文坛佳话。作者曾试用过“过”、“入”、“到”、“满”等字,都不甚满意。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品味“绿”的好处,它既表现了春到江南这件事,又通过“绿”这种生机勃勃的颜色,暗示了江南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景象。可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江南是如何的万物复苏,如何的生机盎然。
  (3)艺术再现,促进想象
  以绘画促想象: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一首诗描绘的情境作画,画图一定要凸显诗歌的主要内涵。以故事促想象:方式有多种,可以改写诗歌将其编成故事,可以通过想象续写诗歌或重塑人物形象。
  3、强调教师对诗歌基本常识的积累
  (1)物象与意象:
  物象:指客观存在的事物。比如:花、柳、月、山、石、树等等。它们的存在本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不带有任何情感。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往往因其自身的喜好、性格特点选择特定的物象入诗。正因为如此,终其一生,其诗歌物象的选择具有规律性。如:贾岛的诗歌中就多用秋、云、雪、雨、松、鹤等清冷、枯索的物象正与其性格相符。[2]
  意象:是中国独创的一个审美范畴,是诗人用具体物象,融合自己的感受,表达自身情感、审美情趣的语言艺术载体,可以说是诗人的意中之象。具有浓烈的主观情感,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基本单位。[3]
  意象经过多年的沉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表达某些固定的含义,且具有普遍性。例如:柳与离别、月与思乡、梅傲霜雪,桑间濮上喻郑声尤炽,香草美人似明君贤臣。意象的普遍性可以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自主理解其他诗歌,教师在指导古诗前对某些意象的内涵有所积累是非常必要的。
  (2)积累诗歌的题材类别及其表达的情感:
   同题材诗歌表达的情感往往具有一致性,教师在讲授时可举一些浅显的诗歌为例,引导学生积累。小学生大致可先掌握以下几类诗歌:
  1、山水田园诗
  2、咏物、咏史诗
  3、赠别诗、忆亲诗
  4、边塞诗
   山水田园诗常有“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说,此类优秀的诗歌往往情融于景,景感诸情。正所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咏物诗托物言志、咏史诗借古讽今,边塞诗多见爱国豪情,赠别、忆亲诗则念念不忘、难舍难分……
  总而言之,小学生古诗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古诗的能力。笔者认为关键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引导他们掌握一些带有规律性、普遍性的学习方法。然后因地制宜创设情境,指导学生予以反复运用。最终达成学生能自主阅读、自主品味、自主运用古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翁银涛. 小学生古诗词学习现状调查报告(二)[Z].
  http://blog.163.com/wengyt0413@126/blog/static/854680752011815111146653. 2011-09-15
  【2】张文利. 贾岛诗选择物象的特点 [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1(2):139
  【3】李文. 论李商隐诗歌意象的悲剧色彩及其成因 [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6(12):129
其他文献
目的:糖尿病肺损害(diabetic lung damage)已经被证实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糖尿病引起的氧化应激是导致糖尿病并发症发生
思想政治课是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在提高学生道德品质,为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独特的作用。“爱是教育的润滑剂”爱是沟通教师与学生的桥梁。我注重运用“人本”原则,以丰富、真挚的情感去感化学生。要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就必须重视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发挥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的魅力;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将以往脱离实际的说教,转变为知识、能力、觉悟相统一的素质教育;就必须根据学生的认识规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水源性高碘地区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 HT)患者甲状腺球蛋白(TG)、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抗甲状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各种生物体的结构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观察清楚,生物学的理论也是人们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所以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历史等原因,我国的生物实验教学起步较晚,以致重知识、轻实验,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高分低能”现象至今仍相当严重。随着教育的改革,在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注重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摘要:互动是当前课程改革中的常用语词。“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是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定位,也是教师课堂教学新的价值取向。心理学认为:教学是师生传意互动的过程。不同的传意互动方式,其效果不同。单向传意,效果最差;双向传意,效果较好;多向传意,效果最佳。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互动教学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的传意互动,核心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互动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是:最大限度地
目的:角膜内皮细胞对于维持角膜的相对脱水状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角膜水肿明显,本研究主要探讨急性高眼压(acute ocular hypertension,AOH)对大鼠角膜
摘要: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要让幼儿从生活中通过使用语言来学习语言。为此,教师应积极提供能激发和支持幼儿有意义的语言使用的生活情景,引导幼儿在生活中乐意与人交谈,重视幼儿交际能力培养。  关键词:幼儿语言学习重要性  学前期是儿童创造力产生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幼儿的语言学习主要是在与他人交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完成的,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中主动构建的。要使幼儿对语言的运用具
近年,我省初中语文教学领域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改革热点——活动课。在一些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正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活动课正异军突起。占据一席之地,并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得到学生的欢迎。  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1、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个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