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古诗教学是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中存在一定的难度。本文拟通过对现行小学古诗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到一些有效的解决办法,促进高效教学。
关键词:小学古诗教学教学现状改进建议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代诗歌就像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光芒四射、灿若晨星。它是祖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我们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古诗作品语言精练、思维跳跃、文字古奥,又加上诗人们创作时的用事用典,以及一些古代名物被逐渐淘汰出历史而不为现代人所知,向小学生传授古诗存在一定难度。
一、探讨教师古诗教学的现状
1、重视对作者性格、经历及诗歌写作背景的挖掘,但又太深太透
我们必须承认,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正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要鉴赏诗歌,对其情感脉络有个准确的判断,必须把握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文本的创作背景。正因为如此,介绍作者经历及诗歌写作背景这个环节无论是在传统教学中,还是在现代教学中都被强调。
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过细的介绍作者经历与时代背景,一、会让学生脱离文本。使其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他自己感兴趣的历史知识上去,而失去了探索诗歌本身的兴趣。二、会增加部分学生感知的难度。毕竟小学生的历史文化积淀太浅,难以跟上老师的思维。有时老师讲的太过投入,学生却是一片茫然。
2、重视对字、词、句的解读,强调诗歌的背诵,但没有大力提倡其在习作中的运用
在小学古诗教学中,仍然存在结合课下注释,先解释一句中的重点词,接着解释每一句诗歌的意思,之后将全部诗句串联起来,最终让学生复述诗意,用自己的话将古诗词翻译成白话文的教学方法。这样做的优点在于,基础夯的扎实,学生对字词的理解比较到位,但缺点也不言而喻——诗歌的美感被破坏殆尽。
另外,大多数老师都会要求学生背诵本课诗词。但背诵的目的不太明确,好像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没有有意识的指导学生于写作中运用古诗句。有数据表明,即使作为高年级学生,在说话或写作时,能经常运用古诗词的仅占22%,2%的学生根本不会用,2%的学生认为用不着[1]。学生的不重视,说明教师平时在古诗词运用的指导上是缺乏的。
3、多媒体教学的积极运用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限制
多媒体集声、光、色、电于一体,以其形象生动,全方位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等,使其耳目一新,因而备受学生的欢迎。同时化静为动,补充了教师单凭语言描述太过苍白无力的不足,使课堂效率大大提高,让许多教师大舒了一口气,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多媒体。
但笔者认为多媒体教学存在以下两个弊端:一、削弱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依赖于直观感受,而不再通过反复朗读来品味语言、感受情境,多媒体将其语言学习的途径切断了。二、破坏了学生的想象力。任何一个文学作品都是存在多义性的,每个人因其学识、经历、性格存在差异,对同一篇文学作品会产生不同的解读。这就是为什么“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多媒体的运用阻断了学生的想象、思考,代之以他们全盘接受某一个固定的PPT课件。
二、对改变教学现状提出一点建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埃德加·富尔先生曾预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中国古语也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的方法,并尽力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反复运用是非常必要的。
1、重视并指导古诗的诵读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教师在范读时,应力求有一定的感染力。通过读,传达作品的精髓。让学生通过听,能够把握诗歌的情感脉络。
2、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点染音乐,引发想象
中国古代的诗歌本就可以配乐演唱,最典型的一个事例就是唐朝典故——旗亭画壁。教师可精选与诗歌情境相契合的音乐,播放后感染学生。与此同时,声情并茂的古诗朗诵配以格调一致的乐曲,也能很好地再现诗歌意境。
(2)深抠诗眼,挖掘想象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中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绿”字的反复修改,本就是一段文坛佳话。作者曾试用过“过”、“入”、“到”、“满”等字,都不甚满意。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品味“绿”的好处,它既表现了春到江南这件事,又通过“绿”这种生机勃勃的颜色,暗示了江南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景象。可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江南是如何的万物复苏,如何的生机盎然。
(3)艺术再现,促进想象
以绘画促想象: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一首诗描绘的情境作画,画图一定要凸显诗歌的主要内涵。以故事促想象:方式有多种,可以改写诗歌将其编成故事,可以通过想象续写诗歌或重塑人物形象。
3、强调教师对诗歌基本常识的积累
(1)物象与意象:
物象:指客观存在的事物。比如:花、柳、月、山、石、树等等。它们的存在本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不带有任何情感。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往往因其自身的喜好、性格特点选择特定的物象入诗。正因为如此,终其一生,其诗歌物象的选择具有规律性。如:贾岛的诗歌中就多用秋、云、雪、雨、松、鹤等清冷、枯索的物象正与其性格相符。[2]
意象:是中国独创的一个审美范畴,是诗人用具体物象,融合自己的感受,表达自身情感、审美情趣的语言艺术载体,可以说是诗人的意中之象。具有浓烈的主观情感,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基本单位。[3]
意象经过多年的沉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表达某些固定的含义,且具有普遍性。例如:柳与离别、月与思乡、梅傲霜雪,桑间濮上喻郑声尤炽,香草美人似明君贤臣。意象的普遍性可以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自主理解其他诗歌,教师在指导古诗前对某些意象的内涵有所积累是非常必要的。
(2)积累诗歌的题材类别及其表达的情感:
同题材诗歌表达的情感往往具有一致性,教师在讲授时可举一些浅显的诗歌为例,引导学生积累。小学生大致可先掌握以下几类诗歌:
1、山水田园诗
2、咏物、咏史诗
3、赠别诗、忆亲诗
4、边塞诗
山水田园诗常有“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说,此类优秀的诗歌往往情融于景,景感诸情。正所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咏物诗托物言志、咏史诗借古讽今,边塞诗多见爱国豪情,赠别、忆亲诗则念念不忘、难舍难分……
总而言之,小学生古诗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古诗的能力。笔者认为关键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引导他们掌握一些带有规律性、普遍性的学习方法。然后因地制宜创设情境,指导学生予以反复运用。最终达成学生能自主阅读、自主品味、自主运用古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翁银涛. 小学生古诗词学习现状调查报告(二)[Z].
http://blog.163.com/wengyt0413@126/blog/static/854680752011815111146653. 2011-09-15
【2】张文利. 贾岛诗选择物象的特点 [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1(2):139
【3】李文. 论李商隐诗歌意象的悲剧色彩及其成因 [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6(12):129
关键词:小学古诗教学教学现状改进建议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代诗歌就像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光芒四射、灿若晨星。它是祖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我们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古诗作品语言精练、思维跳跃、文字古奥,又加上诗人们创作时的用事用典,以及一些古代名物被逐渐淘汰出历史而不为现代人所知,向小学生传授古诗存在一定难度。
一、探讨教师古诗教学的现状
1、重视对作者性格、经历及诗歌写作背景的挖掘,但又太深太透
我们必须承认,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正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要鉴赏诗歌,对其情感脉络有个准确的判断,必须把握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文本的创作背景。正因为如此,介绍作者经历及诗歌写作背景这个环节无论是在传统教学中,还是在现代教学中都被强调。
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过细的介绍作者经历与时代背景,一、会让学生脱离文本。使其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他自己感兴趣的历史知识上去,而失去了探索诗歌本身的兴趣。二、会增加部分学生感知的难度。毕竟小学生的历史文化积淀太浅,难以跟上老师的思维。有时老师讲的太过投入,学生却是一片茫然。
2、重视对字、词、句的解读,强调诗歌的背诵,但没有大力提倡其在习作中的运用
在小学古诗教学中,仍然存在结合课下注释,先解释一句中的重点词,接着解释每一句诗歌的意思,之后将全部诗句串联起来,最终让学生复述诗意,用自己的话将古诗词翻译成白话文的教学方法。这样做的优点在于,基础夯的扎实,学生对字词的理解比较到位,但缺点也不言而喻——诗歌的美感被破坏殆尽。
另外,大多数老师都会要求学生背诵本课诗词。但背诵的目的不太明确,好像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没有有意识的指导学生于写作中运用古诗句。有数据表明,即使作为高年级学生,在说话或写作时,能经常运用古诗词的仅占22%,2%的学生根本不会用,2%的学生认为用不着[1]。学生的不重视,说明教师平时在古诗词运用的指导上是缺乏的。
3、多媒体教学的积极运用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限制
多媒体集声、光、色、电于一体,以其形象生动,全方位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等,使其耳目一新,因而备受学生的欢迎。同时化静为动,补充了教师单凭语言描述太过苍白无力的不足,使课堂效率大大提高,让许多教师大舒了一口气,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多媒体。
但笔者认为多媒体教学存在以下两个弊端:一、削弱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依赖于直观感受,而不再通过反复朗读来品味语言、感受情境,多媒体将其语言学习的途径切断了。二、破坏了学生的想象力。任何一个文学作品都是存在多义性的,每个人因其学识、经历、性格存在差异,对同一篇文学作品会产生不同的解读。这就是为什么“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多媒体的运用阻断了学生的想象、思考,代之以他们全盘接受某一个固定的PPT课件。
二、对改变教学现状提出一点建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埃德加·富尔先生曾预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中国古语也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的方法,并尽力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反复运用是非常必要的。
1、重视并指导古诗的诵读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教师在范读时,应力求有一定的感染力。通过读,传达作品的精髓。让学生通过听,能够把握诗歌的情感脉络。
2、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点染音乐,引发想象
中国古代的诗歌本就可以配乐演唱,最典型的一个事例就是唐朝典故——旗亭画壁。教师可精选与诗歌情境相契合的音乐,播放后感染学生。与此同时,声情并茂的古诗朗诵配以格调一致的乐曲,也能很好地再现诗歌意境。
(2)深抠诗眼,挖掘想象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中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绿”字的反复修改,本就是一段文坛佳话。作者曾试用过“过”、“入”、“到”、“满”等字,都不甚满意。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品味“绿”的好处,它既表现了春到江南这件事,又通过“绿”这种生机勃勃的颜色,暗示了江南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景象。可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江南是如何的万物复苏,如何的生机盎然。
(3)艺术再现,促进想象
以绘画促想象: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一首诗描绘的情境作画,画图一定要凸显诗歌的主要内涵。以故事促想象:方式有多种,可以改写诗歌将其编成故事,可以通过想象续写诗歌或重塑人物形象。
3、强调教师对诗歌基本常识的积累
(1)物象与意象:
物象:指客观存在的事物。比如:花、柳、月、山、石、树等等。它们的存在本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不带有任何情感。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往往因其自身的喜好、性格特点选择特定的物象入诗。正因为如此,终其一生,其诗歌物象的选择具有规律性。如:贾岛的诗歌中就多用秋、云、雪、雨、松、鹤等清冷、枯索的物象正与其性格相符。[2]
意象:是中国独创的一个审美范畴,是诗人用具体物象,融合自己的感受,表达自身情感、审美情趣的语言艺术载体,可以说是诗人的意中之象。具有浓烈的主观情感,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基本单位。[3]
意象经过多年的沉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表达某些固定的含义,且具有普遍性。例如:柳与离别、月与思乡、梅傲霜雪,桑间濮上喻郑声尤炽,香草美人似明君贤臣。意象的普遍性可以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自主理解其他诗歌,教师在指导古诗前对某些意象的内涵有所积累是非常必要的。
(2)积累诗歌的题材类别及其表达的情感:
同题材诗歌表达的情感往往具有一致性,教师在讲授时可举一些浅显的诗歌为例,引导学生积累。小学生大致可先掌握以下几类诗歌:
1、山水田园诗
2、咏物、咏史诗
3、赠别诗、忆亲诗
4、边塞诗
山水田园诗常有“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说,此类优秀的诗歌往往情融于景,景感诸情。正所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咏物诗托物言志、咏史诗借古讽今,边塞诗多见爱国豪情,赠别、忆亲诗则念念不忘、难舍难分……
总而言之,小学生古诗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古诗的能力。笔者认为关键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引导他们掌握一些带有规律性、普遍性的学习方法。然后因地制宜创设情境,指导学生予以反复运用。最终达成学生能自主阅读、自主品味、自主运用古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翁银涛. 小学生古诗词学习现状调查报告(二)[Z].
http://blog.163.com/wengyt0413@126/blog/static/854680752011815111146653. 2011-09-15
【2】张文利. 贾岛诗选择物象的特点 [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1(2):139
【3】李文. 论李商隐诗歌意象的悲剧色彩及其成因 [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6(1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