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的“读书”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yagrace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是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阅读形式,即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出声的口头语言。在《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阅读部分有这样明确的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因为通过朗读,学生可以品味美词佳句,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蕴,既受到了熏陶感染,又锻炼了用语音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时,教师通过朗读还可以检验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感情倾向和认识水平,所以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应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然而,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我们的语文课堂有点丢掉了语文的本真。课堂是越来越热闹了:音乐响起,画面迭出,老师点拨,学生讨论,整堂课热闹非凡,人人满意。但一堂课少有琅琅书声,更不用说对美词佳句的品味。当然,我并非说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不该进语文课堂,更不是说语文教学不应创新。多媒体技术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它的直观性、形象性无可比拟,陈旧的语文教学模式更应打破。我只是觉得不宜太多、太滥。语文课堂还是应保留一些本真的东西:那就是“读书”。下面,我就语文课的读书谈一点我粗浅的看法。
  1.读能够有效地积累语言材料,获得语感,进而形成语言能力。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是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调动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参与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口而诵,心而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己有。
  朗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学因素,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强了,他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强了。这些能力作用于说话上,学生必然会说得趋于简明、流畅、连贯、得体、有条理,同时,如果学生经常性地朗读,其结果必然是熟能生巧。表现在说话上,学生就能逐步取得发音清晰、音量适中、感染力强的效果。一般而言,朗读能力强的学生,他的口头表达能力也通常比较强。作文也不会内容空洞,语言干瘪,病句成串,错字连篇。
  所以说,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应切实地加强训练。放声朗读文章,可以增强语音的感受能力、语义的感受能力和语法的感受能力。如果对精美的文章反复地朗读,会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和鉴别能力。语文课少了读书,学生语感又从何而来呢?
  2.读就是让学生直面文本,与文本对话,能够有助于深刻地体味文章所抒发的鲜明独特的思想感情。我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作家在创作时总是披情入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作家塑造的丰富的艺术形象来展示的。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作者的语言就好像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与此同时,学生的头脑中会连续再现文章中的抒情载体——艺术形象。优秀的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既是鲜明的,又是“模糊”的,富有张力的,它往往能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学生通过自己个性化的阅读,能在头脑中勾画出一个个活生生的形象,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如果课堂上老师没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时间,就启发、点拨、讨论,那不是让学生做“无米之炊么”?由此,教师应加强指导学生朗读,尤其是应该精读的文章,不能粗观大意,浅尝辄止,必须反复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朗读中推敲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和情感,与作者心灵沟通,代作者说话,代作者表达思想,抒发情怀。经过这样的朗读,对文章的理解才会加深。
  3.读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领略到汉语那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谐悦耳的韵律感。我们知道音乐是以其特有的节奏旋律来打动人心,感染听众,从而显示艺术魅力的。好的音乐,总给人余韵袅袅,绕梁三日的美感。古今好的诗文莫不如此。在汉语中,汉字有四种声调。由汉字组成的文章只有通过朗读,学生才能直观体味到汉字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独特魅力,感受到文章的音韵美。同时,文章还有急切舒缓、起承转合的律动的特点。学生也只有通过恰当地朗读,才能从语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语速的快慢感受到文章的旋律美。
  如:《安塞腰鼓》那铿锵的短句,激昂的排比,急猛的节奏,学生不反复朗读,能体会到语言的那种音乐美?若只让学生看几幅画面或几段视颜,他们能体会那种对生命力量的歌颂?又如《春》等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中,朱自清运用了不少的叠词,朗读它们,犹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贯穿于文章中,有效地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到朱自清散文所具有的音乐美。像这样的美文,不让学生朗读,教师再多的分析、讲解,点拨,学生再激烈的讨论恐怕都是苍白的。
  特别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编排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及小品文。它们一般都具有句式整饬、平仄相配,节奏鲜明,句末押韵,好似高山流水的特点。
  如:《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等尺幅千里的山水小品文,学生若没有陶醉其中反复的美读,又怎能体会语言的音韵美扣情景交融的意境?还有更多的古诗词,教师在教学时,只有指导学生反复吟诵,才能让学生直接体会到古诗词所具有的音乐美,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美学感染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
  4.读能够增强学生对文章绘声绘色,描形状貌的形象性及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的理解。教材中有很多优美的文学作品,很值得学生品味。文学作品虽然没有雕塑、绘画等艺术类型作品那么直观,但它的形象性却是一般艺术样式所无法比拟的。在文学作品中,绘声绘色的、具体生动的、可感的、概括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图画,构成了艺术形象。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到文章语言的绘声绘色。从而在脑海里清晰地浮现出课文所描绘的形象、画面,生动地再现各种人物的音容笑貌。
  如: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的高潮部分:描写鲁达如何三拳打死镇关西的情节,施耐庵独具慧眼,敏锐地把握好写作的角度,从味觉、视觉、听觉捕捉主体和喻体“质”的相似点,第一拳,打得郑屠脑袋好同油酱铺;第二拳,打得郑屠脑袋开了彩帛铺;第三拳更精彩,形似做了全堂水陆道场,如此语段,让学生读来有味、有色、有声、有形、有神、有情,照射出鲁智深嫉恶如仇、勇猛刚强的光彩形象。若此时只用一段截取的视频代替学生的朗读品味,课堂可能会热闹,但学生的收获呢?
  初中教材中,也不乏含蓄隽永、耐人寻味的优秀作品,更值得我们引导学生朗读品味。含蓄,是指用少量的、具体的、可感触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把诗意藏在富于概括性和内涵丰富的形象中,以瞬间表现永恒,以有限传达无限,以少胜多,给人以推理和想象的广阔大地。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一“攀”、一“倾”、一“缩”努力挣扎攀上月台的背影,不知给了读者多少丰富的想象,让多少人潸然泪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观书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这些话语道出了反复朗读对于理解文章含义所起的重要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教学诗歌时,只有指导学生反复地朗读,才能让学生将文章中隽永的意境,深厚的蕴涵更好地品味出来,从而更好地欣赏到文章的含蓄美。
  综上所述,我始终认为,读,默读,朗读,诵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最基本的方法。不细读、熟读、用心读,就不能感知语言文字,不能理解吸收营养。语文课堂还是应该书声朗朗。
  (作者单位:四川夹江县三洞中学)
  (责任编校:白水)
其他文献
摘要:2018年9月,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年~2022年)》,《规划》提出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持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陆河山歌是客家先民们千百年来生产劳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智慧结晶,是乡村文明重要的体现之一。在国家重视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陆河山歌迎来了全新的兴盛时期,陆河山歌文化需要紧跟时代脚步和乡村振兴发展趋势共同前行,结合陆河山歌自身
摘要:电子管风琴作为一种新兴发展的乐器,可以对各种乐器的声音进行较为逼真的模拟。电子管风琴版本的《春江花月夜》以琵琶版本为基础,采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乐器进行搭配,反映了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展现出音乐的多元性与交互性。在演奏上,要更好地呈现作品,不仅需要扎实的演奏技巧,还需要深入理解作品的意境。本文通过对电子管风琴曲《春江花月夜》的编曲风格、演奏技巧、审美意境进行探微,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传达的意境
摘要:我国多声部音乐长期存在于我国各民族的生活中,而我国专业性的多声部音乐创作则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受民族调式影响,最初一些作曲家在写作旋律时往往会采用五声性音调,但配置和声时,使用西方的大小调和声体系。长此以往,中国五声旋律加上西方和声造成风格不匹配的情况,引起了中国音乐学者的思考,于是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大量学者进行了本民族和声的探索。五声纵和性和声结构是由桑桐先生首先提出的,是将横向的五
以实物为主的情景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切实可行、接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教育学家布鲁姆也曾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这充分体现了儿童爱新奇、好动的特点,突出了语言的实践性和交际性,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同时有利于语言的记忆和巩固。正如美国阶梯英语老总所说的:“让孩子们浸泡在英语的氛围中,没有学不好英
期刊
教学语言是教师的“专利”,是教学成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和不同教学环节优化自己的教学语言,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提炼得更精更美,更有艺术感染力,滋润学生的心田。正确有效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是教学语言,科目不同,特点也就不同。语文教学语言的个性包括三个方面:教材的个性、学生的个性、教师运用语言的个性。  一
期刊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往往是新课改中最精彩的部分,因为质疑最能表现学生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由此可见,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经过一个学期对本课题的学习,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我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上有了充分的认识,尤其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方面有了一定的探索。下面我就人教版第九册部分课文的学习,谈谈自己如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期刊
摘要:在高校美术教育中渗透非遗文化知识、传承非遗文化精神及民族工艺已逐渐成为趋势,本文围绕非遗文化中的民族工艺对高校美术教育的意义、非遗文化中的民族工艺融入高校美术教育面临的问题、非遗文化中民族工艺在高校美术教育的传承路径展开论述,希望通过加大科研力度提升高校美术教育与非遗文化的深度联系,从而使学生重视保护非遗文化,并将非遗文化中的民族工艺在高校学习中得以传承。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 非遗文化
现代教育心理学和教学论的研究表明: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但取决于教师如何教、学生怎样学,还取决于一定的教学环境。这里指的教学环境包括教学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而这种精神环境就是指课堂气氛。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中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教与学活动而形成的某种占优势的综合的心理状态。  回顾以往物理教学中的得失,我感到课堂上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重要的还是教学过程要有新颖有趣的东西吸引学生,从
期刊
摘要:谈论起隋代书法,大多都认为隋代书法只是南北朝书法的“续尾”、唐代书法的“开端”,这种评价无疑是不准确的,隋代书法有其独特的时代意义,绝不是南北朝和唐代书法的衬托,本文通过对隋代碑刻风格以及成因进行探究,试图梳理隋代楷书风格的流变,以更好地呈现隋代书法承上启下的特殊意义。  关键词:隋代 碑刻 书风  中图分类号:J29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9-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