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地下电台网:永不消逝的电波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okao5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9年1月南方局正式在渝成立,对外称之为第十八集团军驻渝办事处,主管川、云、贵、鄂、湘、粤、桂、苏、赣、闽等省及港澳地区的中共组织,延安方面的指示通过电波传到这里,又通过这里在广大国统区贯彻。
  鉴于机要任务加重,周恩来和李克农两次派人去香港买回大批器材,组装了数十部电台,除在重庆自留8部外,其余分送延安和各地,在天空中架设了一条条看不见的桥梁网络。许多动人心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些日子里。
  周恩来临变不惊
  中共中央南方局的秘密电台网,是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和关怀下,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南方局的前身叫中共长江局,1937年9月在汉口建立时,只有1部从延安带去的发报机,时刻担心出故障,联络工作脆弱。周恩来下决心要解决这个问题,他和李克农遂派申光携带数万港币去香港购买了一批无线电器材。
  1941年1月11晚,山城重庆万家灯火,周恩来正在参加《新华日报》成立三周年纪念会,南方局机要科突然收到一封标志为“AAA”的十万火急的电报,发报者为新四军军部。译出后立即送到周恩来手中,原来这是受到国民党顽固派围攻的新四军在弹尽粮绝时发出的告别电,说明他们已遭不测。
  周恩来看过电报满腔悲愤,当即在大会上宣布了这件事。他正在讲话,附近有人捣鬼,电灯突然熄灭了,他不仅没有中断讲话,反而用更加洪亮的声音说:“黑暗是暂时的,光明一定会到来!”他的这番话,使到会同志受到极大的鼓舞。
  就在当晚,南方局领导召开了紧急会议,布置了各种应急措施,其中最要紧的是部署二、三线电台,万一国民党当局查封了公开电台,后备的即可接替。此后又联系香港密秘电台,指示廖承志在香港公布“皖南事变”的真相,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共坚持团结抗战的方针绝不改变,但对反共军事进攻不能不有所戒备。
  “皖南事变”后局势紧张,中共中央来电指出:“恩來、剑英、必武、颖超及办事处、报馆重要干部于最短期离渝。”并要求销毁文件、密码、电稿等。为防止国民党当局袭击,南方局命令机要科将办事处和《新华日报》全体员工名单电告延安,以便有人被捕时,中共方面能据此交涉。
  周恩来还提出“隐蔽精干”的策略,将一批陪都文化界进步人士送往香港或外地,同时也疏散了一批党内干部,对留在重庆的工作人员则进行气节教育。
  南方局在重庆设有8部电台,其中3部是公开的,已向国民党当局登记备案。另有5部为秘密的,其中2部设在红岩村办事处三楼,联络对象为延安、雅安;1部设在红岩村俱乐部楼上,与延安试通后备用。其余2部为流动性质,先后分设在市郊黄沙溪、市内中国工矿银行办公楼上,联络对象为延安。时局最严峻时,仍有4名报务员在红岩村坚持收发报,片刻不停地向党中央通报重庆的情况。
  冯乃超巧藏电台
  1938年台儿庄大捷后,郭沫若领导的政治部第三厅,借此机会在武汉掀起一次轰轰烈烈的宣传周,并发起献金运动,各界人士踊跃捐献,募得大批珠宝首饰和现金。郭沫若委托阳翰笙、程步高等人,用这笔资金到香港去购进10多辆卡车、医疗器材和药品运回内地,然后又分送到各战区去。
  由于当时的特定环境,郭沫若打了“埋伏”——其实还有2卡车物资,已直接驶往缺乏医疗器材和药品的八路军总部和新四军军部,车上还各自夹带着1部无线电收发报机。
  原来,当时八路军和新四军最急需的也是通讯设备。因而,阳翰笙等人赴港后,也千方百计买到3部电台,除送八路军和新四军各1部外,另一部交由冯乃超保管,以备不时之需。
  冯乃超的公开身份,是国民党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对敌宣传科科长,实则系中共派往该厅的特委书记,迁渝后任南方局文委委员。他藏有发报机,连郭沫若也不知道。
  当时正值第二次国共合作,为争取合法地位,南方局设在重庆的公开电台都向国民党当局申报和备过案。公教人员私藏电台要冒很大风险,一旦暴露或被搜查到,将会以“汉奸”罪判处重刑。
  冯乃超胆大心细,他先是将电台藏在家中,对家人也守口如瓶,故而一直未出事。但这终非长远之计,他为此绞尽脑汁,却没找到稳妥办法。
  1940年12月,政治部第三厅被国民党“改组”为文化工作委员会,因日机空袭日甚,郭沫若便时常在市郊巴县赖家桥办公。南方局文委的有关指示及工作意见,均由冯乃超带往赖家桥,久而久之,他发现那里地僻人稀,心生一计。
  有一天,冯乃超雇了几个农民,声称亲戚病故,要他们帮忙挖个坑安葬。入夜后,他独身潜往乱葬岗,用油布将发报机仔细包裹起来埋进坑内,上面掩饰成坟墓。俟春雨降临,坟头芳草萋萋,别说是特务,就是文化工作委员会的同仁也万万料想不到,这坟里藏着1部7.5瓦的瓦哈特莱式电台。
  1945年3月,国民党下令解散文化工作委员会,郭沫若搬家,冯乃超才将电台转移走。
  刘澄清孤胆建台
  1941年春天,香港地下党发电报到重庆,请求派人接替前任报务员林青的工作,南方局决定派资深报务员刘澄清前往。因刘澄清不会说粤语,又特派广东籍女同志康瑛配合工作,两人一道结伴上路。
  他们经贵阳到桂林,买到两张去香港的飞机票,刘澄清让康瑛和交通员先走,他自己扮成华侨,与几个商人同路,经湛江抵达香港,并很快接上了关系。
  当时香港的商业电台很多,国民党军统、中统及其他系统也在这里设有电台,情况复杂。国民党的电台人员喜欢在社交场合吹牛谈天,露出了破绽,被港英当局查获了好几个。刘澄清在这方面相当谨慎,从未发生问题,他还做了充分思想准备,即便电台被查获,他也会一口咬定是搞商品行情的商业电台。
  在香港立足得有社会职业作掩护,刘澄清就到夜校去补习英语,后来进写字楼做职员。谁也猜不到,这位办事勤勉的年轻人,竟然是共产党的千里眼顺风耳,他的志向不是升级提拔,而是经常给延安和重庆发电报。   香港沦陷,地下电台暂停,刘澄清又奉命到东江游击纵队,在那里装配了一部15瓦的电台,与延安联络。过了一段时间,林青在香港恢复了原来的地下电台。
  1943年夏,南方局召刘澄清返渝,先在红岩村工作,后派他到闹市区建立备用电台。
  中国工矿银行位于重庆城内小什字街,除搞金融业外,还办有一家电料行,由该行律师潘震业之子潘克勤经营,此人思想进步,也是一个无线电爱好者。地下党找潘克勤帮忙,他爽快应允,让刘澄清把电台设在银行楼顶晒台的电料仓库里。
  民生輪船公司公开招收报务员,党组织决定让刘澄清去报考,再增设一个备用台。他冒名顶替川军潘文华某部的通信兵去应考,以总分第一名被录用。就在考场上,他突然遇见原红四方面军的报务员邓国军,彼此心照不宣,知道上级的意图是要他们同时进入民生公司。后来果然如愿,他们分在同一条船上,掌握了1部50瓦以上的大电台。
  抗战胜利,刘澄清被调到民生公司南京分公司,他正好为迁往南京的中共代表团服务。
  马歇尔送货上门
  1945年8月,毛泽东到重庆参加国共和平谈判,中共方面提出要求恢复1943年被查封的红岩村大电台,但被国民党当局以“党派社团不得私设电台”为由拒绝,仍强调电文可交军政部代为拍发。因此,在重庆谈判期间,各地的电报往来,仅靠1部输出功率为5瓦的小型密台。上党战役进行时,毛泽东就是通过这部小电台给刘伯承、邓小平拍发了那个有名的电文:“有来犯者只有好打。你们打得越好,消灭敌人越多,我们就越安全,回来得就越快。”
  就在重庆谈判期间,国民党当局重新印发了《剿匪手本》,国共“双十协定”刚签订,蒋介石又发布了去解放区“接收”的密令,打算独享抗战胜利果实,内战阴云密布。
  这时美国政府调走那个公开声明只同国民党合作的驻华大使赫尔利,改任五星上将马歇尔为总统特使赴华“调停”中国内战。12月1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对华政策声明,表示赞成中国“召开全国主要政党代表会议,以促成中国之统一”,但又建议中共军队与国民党军合并,搞联合政府。同日马歇尔启程来华。
  “调停”持续到1946年2月时,真心希望和平的中共方面打算签约,周恩来还草签了美方拟订的建议书,使马歇尔喜出望外。这时周恩来提出中共要设公开电台,便于随时向延安汇报和谈进展情况,马歇尔一口答应。驻华美军司令部随即派出专人,在重庆中山三路中共代表团驻地架设了1部大型军用电台,发射机为BC—610型,功率450瓦:收讯机为SX—28型和BC—312型。这是中共反对国民党封闭电台斗争取得的胜利,周恩来还亲自请架设电台的美方人员吃饭并与他们合影。
  由于国民党缺乏和谈诚意,不断制造摩擦,马歇尔的“调停”一直未能成功。1946年5月,中共代表团将这部大电台带往南京继续使用。1947年3月中共代表团撤回延安时,将电台交还美方。
  从1937年到1947年,南方局先后在武汉、湖南、桂林、重庆、江西、广东、福建、云南、南京、上海、香港、海南岛、新疆等15个地区建立了60部电台。其中公开电台22部,秘密电台38部,基本上形成了中共在国统区和香港的无线电通讯网。
  南方局建立的无线电通讯网,为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来源:《人民政协报》
其他文献
从邮差、电话、电报,到今天的手机、QQ、微信,我亲历的几个小故事,正好反映了改革开放四十年间通讯方式的飞速转变。  改革开放前的遵义,很多农村还处在相对原始的生活状态。人力挖土、黄牛犁土、水牛犁田;没见过电、没用过电、没坐过汽车;收音机、缝纫机、自行车、手表,这“三转一响”,农村几乎没有……在我的记忆里,一切都是原始的。至于通讯,基本靠吼和走。  “山娃,出门没得?快点过来一起去上学哦。”我站在院
期刊
慢煮山泉溢古香,素心遥对菊花黄。淡然秋色入幽窗。  玉手持杯思倩影,芳津點化润柔肠。几回舒卷费思量。
期刊
投票啦!  投票啦!  “我与贵州改革开放40年”征文活动  开始投票啦!  投票时间:2018年7月12日-9月30日  “我与贵州改革开放40年”网络主题征文活动  由贵州省委宣传部指导,  贵州省委改革办、  省委网信办主办。  当代贵州杂志社、  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  中国党刊網、  领导者客户端(中心组学习平台)、党建智库承办。  本次投票活动在“贵州改革”  微信公众号同步进行  
期刊
“华人船王”“航运巨子”赵锡成的6个女儿被称为“赵氏六金花”。长女赵小兰,哈佛大学,前美国劳工部部长,现为美国交通部部长,白宫“三朝元老”,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进入内阁的华裔女性;次女赵小琴,威廉和玛丽学院,公司主管;三女赵小美,哈佛大学,前纽约州消费者保护厅厅长;四女赵小甫,哥伦比亚大学,前通用电气高级副总裁,现为律师;五女赵小亭,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幺女赵安吉,哈佛大学,福茂集团副董事长
期刊
1955年9月27日,金秋时节的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陆海空三军首次授衔仪式在这里举行。从元帅到将军,从将军到士兵,被授予军衔,佩戴勋章,光荣与梦想,灿烂与辉煌,在这一瞬间绽放。  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制横空出世  1955年2月8日,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由国家主席毛泽东批准公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简称《军官服
期刊
忠城卫士 不屈的钢铁脊梁  军人,日夜充满着生机活力,永远蕴含着赤胆忠心。有人说,你的名字叫责任,你的别称是奉献。你是人民敬仰的忠诚卫士,你是不屈的钢铁脊梁。危险在哪里,军人冲锋在哪里;困难在哪里,军人奉献在哪里。  近日,海军军医大学一位96岁老军医的事迹感动全国亿万网友。这位被大家尊称为“吴老”的老军医名叫:吴孟超,今年96岁,现任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  他是中国肝脏外科之父,主
期刊
位于乌蒙山深处的毕节,是中国拉开“西部大开发”序幕的地方。迄今30年过去,毕节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我曾到毕节地区作过一次比较深入的新闻采访,那些经历过的事情和感受虽已远去,但仍有一种激情和热度,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1986年的初春,党中央考察组深入到地处乌蒙山区的毕节地区,作了一次历时经月的深入调研,对毕节致力改变深度贫困的做法和经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件大事,当时在贵州的干部群众中
期刊
父亲是平凡的,但平凡中蕴含着伟大,是父亲的言传身教在教诲我们,父亲的精神成为我们永恒的精神财富!  人活着的时候,没时间去计较白天和黑夜,人一旦死了日子就堆起来,掐指一算,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快一年半了。很多时候,我觉得父亲还在,看到街边新上市的水果,总是下意识地想着父亲爱吃这些,周末要给他买点回去,看到一个身形和他相似的人,也要怔怔看一阵,总怀疑那人是他。可现实是,我在地上,他在地下,阴阳两隔,父女
期刊
“妈妈,我从四岁离开您,我好想您。现在我已八十多岁了,我还记得您最后离开那天夜里,您的眼泪掉在我脸上。妈妈,虽然我已经80多岁了,我心里永远记得那天晚上的情形。妈妈,我好想您。近日,抗战“飞将军”高志航的女儿高丽良发文泣寻母亲葛莉娅。  爸爸是抗日英雄  高丽良的父亲高志航,原名高铭久,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著名的空军抗日英雄。1924年,东北军扩建空军,年仅17岁的他改名高志航,赴法国学习飞行。19
期刊
读万卷书,需要一双明目和活力的大脑;行万里路,需要有力的双脚和负重的肩臂。无论做什么事,最离不开的支撑还是健康的身体。  到了一定年紀,人与人之间的生活水平会慢慢拉开距离。但人生的下半场,拼的还是健康,否则再好的生活品质,也没办法享受了。  身体可以不是第一,但它却是唯一  钱,花完了还有可能再赚;职场失意,还有可能东山再起,若身体垮了,就只能悔不当初了。  健康的身体是一笔隐形财富,它可以让病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