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群众监督思想的实践研究

来源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j1987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列宁在领导布尔什维克建设苏维埃俄国的进程中,对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以保持肌体的健康进行了全盘的考量,并应用于实践接受检验,对当时政权的巩固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受社会历史发展的限制,制度一度成为沧海遗珠.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把百年大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汲取社会主义建设积累的丰富经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推动群众监督实现了新的发展.
其他文献
以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为契机,结合大赛文件精神、 岗位技能要求、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1+X证书技能点要求,对汽车专业课《汽车安全与舒适系统检修》的课程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评价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凝练出“导、析、通、仿、排、考”六步教学法,原创了“五步排故法”来帮助学生梳理汽车故障排除思路.结合全过程多维度的教学评价,提升教学效果.
英雄精神是中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表现为爱国精神、信仰精神、奉献精神、奋斗精神.英雄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广泛弘扬英雄精神.将英雄精神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需要通过优化内容呈现方式、增强教师宣讲能力、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讲好古今英雄故事等路径来实现.
该研究以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为样本,分别从高职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网络参与行为、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态度和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四个方面对高职院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进行调研,通过分析调查数据,得出高职学生在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上、在网络信息辨识能力上、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知度上有待提高,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滞后于学生需求,供需不平衡.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图书馆中智能机器人的应用,为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调研梳理国内外图书馆智能机器人类别及应用,通过电话调研和实地考察归纳总结智能机器人在图书馆中的作用、优缺点及目前售价等.结果:现阶段智能机器人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以参考咨询居多,图书盘点机器人及AGV智能分拣/搬运机器人发展迅速,极大地节省了人力.结论:未来智能机器人提供的服务将更加贴合需求,并在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
中国共产党历史证明,一个成熟稳定的党中央对革命事业极端重要.毛泽东就维护党中央权威进行了深入思考:思想政治建设,筑牢维护党中央权威思想根基;政治纪律建设,构建维护党中央权威坚实保障;树立党的领导核心,聚焦维护党中央权威关键议题.这些宝贵的思想经验对新时代维护党中央权威价值重大.
课程思政作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专业课程的思政融合效果决定了教书育人一体,育人育才一事目标的实现.基于海洋观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通过分析海洋观课程思政环境,探索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提出逻辑和思维共性融合,价值意识和专业文化融合,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融合等路径,以期有效促进专业课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三位一体思政育人目标的实现,为其他专业课程思政提供参考.
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在实施企业导师制中存在的育人目标不明确、 合作培养不够力、培养维度不明晰、导师引路不突显、育人载体不够足、导师进阶不够高等问题,提出构建围绕育人目标、培养对象、培养维度、导师指导、育人载体、导师进阶等系统集成“123455”模式,此模式在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实践效果良好,对于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有推广价值.
精准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下的理论特质,它具有内外双向的生成逻辑、丰富的理论内涵,是新时代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把握的方向和原则.挖掘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性产生的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把握其理论内涵,找寻实现路径,对于重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时代新人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三全育人”视域下的书院课程思政在时间、 空间、 方式和对象上与传统课堂的课程思政相比,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呈现表达.本文以泰山科技学院书院为例,讨论了书院课程思政在路径和内容上围绕社区共享、联动融合、流水浸润、陪伴守望四种状态,并从贯通链接、实践互动、效用拓展等方面进行了展望和总结,对于高校书院课程思政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梳理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爱国主义教育一般包括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其中认知对于爱国情感、意志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高职院校思政课主要通过理论教学解决学生“为什么要爱国”、“当前的国家值不值得爱”、“怎样爱国”等认知问题,同时通过实践教学等途径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爱国意志,锤炼爱国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