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谜

来源 :走近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blanseyou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内蒙古赤峰红山边上,曾发现了许多玉制的器物。除了这些稀世珍宝,赤峰的兴隆洼遗址还出土了八千年前的石器、陶器、骨器等四万多件文物。
  
  一天,一个日本教授,带着几名助手,走进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的库房。他们说,仰慕中国出土的8000年前的文物,尤其是想瞻仰8000年前中国祖先的遗骨。领导把陪同日本学者考察的任务交给了内蒙古赤峰学院古代文学教授席永杰。
  虽然席永杰是陪同日本考察团,但对他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在观看出土古人头骨时,日本教授突然发现了一个无法解释的现象。
  席永杰说,日本人说遗骨的牙好像磨过,大家都很奇怪。
  原来,在这具8000年前的头骨的一颗下牙上,有一个深深的洞,这个洞引起了人们的好奇。为什么旁边的牙齿都完整如初,唯有这颗牙齿上有一个大洞?席永杰连忙翻看头骨的上牙,发现上牙同样的位置,竟然也有一个同样的大洞。
  这两个洞如果是自然形成,为什么这么整齐又这么对称?如果是人工打孔,究竟是什么人在珍贵的头盖骨标本上打了两个洞呢?难道这是古人自己在牙齿上留下的痕迹?日本学者没有深究,放下了这具头盖骨。但一旁观看的席永杰却感到这可能是个重大发现。
  席永杰说,这个牙洞很深,洞的周边很光滑。光滑说明是人磨的。他说,我得过牙病,这跟我当年磨的那个牙一样。
  席永杰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推测:这会不会是古代人治牙的时候,留下的手术痕迹呢?如果是,那就太激动人心了。8000年前的祖先,他们的治疗原理、手段、技术竟然和8000年后的今天,没有太大的区别。这要是真的,那可不仅仅是改写中国历史,而且是要改写世界历史。
  席永杰想,光靠自己琢磨肯定不行,必须有专业人士拿出让人信服的证据。可是,考古工作队的人,都是研究怎么挖文物的,他们告诉老席,这两个洞,肯定不是他们在出土过程中人为打的。也就是说,这两个洞在8000年前就有。席永杰决定,去请教牙科大夫。是否可能是古人人工钻出的牙洞。
  席永杰来到内蒙古赤峰学院附属医院,这里有全内蒙古最好的口腔科医生。吕广辉医生听了席永杰的推测,却对老席的猜测不以为然,觉得老席的想象太匪夷所思了。
  席永杰并不甘心。吕医生还没看这个头骨,也没仔细研究那两颗打了孔的牙齿,凭什么就说这事情不可能呢?他回到考古队,再一次细细地琢磨这个头盖骨和两颗牙齿。他想,如果八千年前把牙治好了,说明当时科技水平已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这么有意义的一件事,我们为什么不去弄清它呢?
  席永杰又一次来到医院,找到医生。这次,他不仅带来了考古队的专家,还带来了那个让他百思不得其解的头骨。当医生把头骨放到牙科显微镜下,用专业显微镜对准这两颗有洞的牙齿时,席永杰的心一下子变得非常紧张。而医生接下来的话,更让席永杰激动。
  吕广辉看第一眼就说,这个应该是经人治过的。牙里面的神经疼得厉害时,杀死神经,把神经掏出来,就不疼了,跟现在医院治疗牙的理念一模一样。
  这样的发现,让从医20多年的牙科主任吕广辉也非常吃惊。他赶紧把这个8000年前的头盖骨送到了放射科和CT室,给这位8000年前的古人,来了一次全面的体检。
  整整一天,医院越来越多的医生,都赶过来参加这个罕见的头盖骨牙齿的诊断。专家们运用3.5倍头灯放大镜、口腔科显微镜、X线牙片图像、全颌曲面体层X线图像、64倍螺旋CT扫描图像等等最先进的手段,把这两颗牙齿里里外外检查了一遍,最后,得出了一份沉甸甸的鉴定书。
  席永杰说,太了不起了,八千年前的牙医就这样产生了,这说明在那时候已经有人治疗过牙,治牙的这个人就是牙医。
  专家认为,席永杰这种大胆猜测的精神,是科学发现应有的基本方法。这符合当前提出的多学科进行研究科技考古的理论方法。对于史前时期的文物,更多地只能靠这种“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方法来研究。
  席永杰的发现,让中国考古界震撼了。大家都在琢磨,牙齿上的手术洞已经确认,可这8000年前的古人,是怎么做的这个手术?消毒、麻醉、止血、钻孔、消炎、引流等一系列问题,8000年前是怎么解决的呢?这给当今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出了一道难题,也让大家看到,这里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认真研究。
  但是,老席还是不满足,他把眼睛又盯在了兴隆洼出土的那4万件文物上。他认为,这里边一定还有更加惊人的秘密。
  一天,席永杰在研究兴隆洼遗址的出土文物时,突然注意到一间编号为166号的房屋遗址。因为这间房子里,有一个居室墓,墓里边埋着一个人,这人的胸口戴着一块用人的头盖骨做成的牌子。
  席永杰想:这个人为什么把小孩的头盖骨搁在这个地方?
  在整个兴隆洼村落遗址里,出土了3件头盖骨饰牌。考古专家告诉席永杰,在8000 年前,凡是拥有头盖骨做成的牌子的人,必定是身份高贵的部落首领。这种用人的头盖骨做成的牌子,并不仅仅是装饰品,更重要的是祭祀时使用的法器。也就是说,166号房址的主人,不是一般的百姓,而是8000年前整个地区部落的领袖人物。
  看到这件用人的头盖骨制成的面具牌子,席永杰意识到,在这座编号是166的房屋里,一定有很多非常重要的东西。他找来了166号房址的所有挖掘材料。除了散落的陶片外,大量用骨头做成的锋利的武器,让席永杰更加确信166号房屋遗址的主人,身份贵不可言。其中有一件文物,让席永杰感到很奇怪。
  一根骨头,两头都已经残缺不全,但是中间有5个眼。五个眼的距离,各不相同,但是排列又非常有规律,肯定不是随随便便胡乱钻成的。这眼当时是怎么钻的,它是干什么用的,有了上回研究牙齿的经验,席永杰知道,8000年前的兴隆洼人,特意在骨头上钻眼、打洞,有可能是重大发现。他到考古队想亲眼看看这件骨头做的文物。没想到,考古队告诉他,这东西已经被确认为国家一级文物,调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保管了。
  席永杰听说后,马上来到北京,找到了当年挖掘兴隆洼遗址的专家。专家告诉席永杰,那个两端残缺、中间有5个小孔的东西,的确是国家一级文物, 但是,谈到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专家的回答,却让席永杰感到有些吃惊。专家说可能是个骨哨,古代打猎的时候,用来引诱猎物的。
  回到内蒙古后,一天,席永杰在学校里看到两个正在练习器乐的学生,老席突然明白了什么。
  席永杰想,那件文物如果是哨,用不着那么多眼,每一个眼发一个音,眼多发的音就多,发音多自然就能奏出旋律来,它应该是一件乐器。现代笛子有6个孔,那个骨头上有5个孔。而且,5个孔和现代笛子上的6个孔非常相似,每个眼之间的距离都不一样,这样就能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个东西会不会是一个骨笛?
  席永杰说,一般都认为中国的音乐包括乐器产生在黄帝时代。黄帝时期距今五千年左右,今天我突然看到一个八千年前的乐器,我的心情能不震动吗?
  席永杰虽然隐隐地感觉到,它有可能是骨头做成的笛子。每一项科学发现的论证过程是非常严谨的,要想证明它真是乐器,就必须用它吹出音乐的旋律。但这件骨器已经在北京珍藏,席永杰能够拿到的,只有几张照片和草图。这时席永杰突然想到一个人——赤峰市交通警察于宜生,一个红山文化爱好者,
  于宜生一听说发现了可能是8000年前的骨笛,非常兴奋。席永杰告诉于宜生,当务之急是必须做出一个一模一样的复制品。只有把复制品吹响,并且吹出旋律,才有可能把真品从北京库房里调出来,进行深入的研究。
  老于找来了猪骨、鹿骨、羊骨、狗骨等一大堆骨头。老席和老于按照图片上的尺寸和位置,给这些骨头都打上孔,试图复制出一个8000年前的文物。但是,这些骨头复制的文物,虽然都能吹响,但是没有一个能吹出曲调和旋律。
  这之后,老于天天挑灯夜战,研究怎样把骨头做成一支能吹出曲调来的笛子。面对一把骨头,席永杰感到希望渺茫。但是,他还是有点不太甘心,他觉得那件骨器大有玄机。现在的猪、羊、狗、鹿的骨头,都和照片上的文物不一样,也许那东西,是古人用一种已经灭绝的远古动物做成的宝贝?
  席永杰想,把原件拿给生物系老师看看这是啥骨头,不就认出来了嘛。
  席永杰又一次来到北京,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他想把这骨头做的、不知是哨还是笛子的东西借出来研究,却被考古所一口回绝了。席永杰在北京3个月,几乎踏破了中国社科院的门槛。最后,社科院的专家被老席的精神感动了,他们想了个折中的办法,把这件国家一级文物从库房提出来,放到社科院在内蒙古的考古队,让席永杰去内蒙古考古队里研究。
  千里迢迢把国家一级文物从北京接到了内蒙古考古队。当工作人员把里三层、外三层的包装一点点打开的时候,席永杰就像被当头浇了一盆冷水,这就是那件国宝文物吗?
  席永杰说,那骨文物真有点目不忍睹,两边残破得掉渣,长短不齐,裂口很多,我都怕手一使劲就捏碎了。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从北京请来的国家一级文物,竟然是这样一幅残破的样子,这让席永杰觉得别说吹响这件文物,恐怕碰都不能碰一下。
  正在这时候,内蒙古考古队的老师傅王瑞昌说,他有把握把裂缝愈合了。他从事考古工作近40年,大家希望能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王师傅把很多种不知名的药水兑到一块儿,搅拌均匀后,把这件看着又松又脆的骨头文物泡进去。他说,药水泡上48小时后,一定给大家一个惊喜。2天之后,当王师傅拿着修复的文物来到老席、老于面前时,他们惊呆了。
  席永杰马上带着修复后的文物,找到生物系老师,生物系老师告诉老席,这骨头不是猪、牛、马、羊这些哺乳动物的,而是一种不知名的鸟类的腿骨。
  席永杰在标本室,一件一件地查看这究竟是什么鸟的骨头,发现现在几乎所有的常见鸟类,都不可能有这样长17厘米长的大腿骨。这一定是一种巨大的古代飞禽,现在地球上,这种鸟还存在吗?于宜生突然想到,这会不会是鹤类的骨头呢?
  这时,生物系的老师告诉老席,这是一段地鵏的腿骨。地鵏又叫大鸨,是一种候鸟。从前,每到春天,成千上万的大鸨,飞到内蒙古大草原来繁殖。8000年前,古人很可能使用这种鸟的腿骨,来制作生活用具。
  根据地鵏的腿骨形状,王瑞昌师傅恢复了这件一级文物两端残缺的部分。修好了文物,也找到了文物的源头,席永杰迫不及待地把两端开口,中间带眼的位置,放到自己嘴边吹了起来。他想试试修复后的文物,有没有可能吹出音乐来。可是身边的人没有一个能把这东西吹出个调调。
  席永杰想:是不是古人的音乐跟现在不一样,我们还没找到人家吹奏的真正方法。
  这时候,席永杰又想到了一个人——当地小有名气的笛子演奏家杨国庆。席永杰把杨国庆请到考古队,请他来试试。如果笛子专家杨国庆也说这不是笛子,他就彻底死心了。
  杨国庆只是呜呜地吹出了几个单音,别说没法成曲调,就连最简单的音阶都没法吹出来。老席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真怕杨国庆告诉他,这东西根本不是乐器。
  杨国庆说,它采用正常的笛子口形吹,吹不响,采用箫的口形也吹不响,不断地加大气息量,特别往高音吹的时候,加大气息量,头晕脑胀的。平时吹笛子,你怎么吹,演奏多少个小时,都没有这种感觉。
  杨国庆要求再给自己几天时间,好好琢磨一下。接下来的几天,杨国庆吃住在考古队,他也被这个8000年前的迷团深深地吸引住了。终于有一天,杨国庆很坚决地告诉席永杰,这东西,肯定不止是个哨子,一定是个笛子。
  杨国庆说,我当时确定它是笛子,因为它有5个孔,至少能吹出5个音来,但是五个音之间的音程关系是不是和现在笛子一样准确,现在无法确定。
  原来,要吹响这个骨头做的东西,手形、指法、口风、嘴形和现代笛子完全不一样。杨国庆花了几天时间,试了无数种方法,终于把这文物弄出音阶来了。
  这个完整的音阶,让杨国庆非常吃惊,他没想到,8000年前的骨笛,能发出如此准确、完整的1234567,这真是惊天动地的历史大发现。
  杨国庆激动地在花丛中,吹响了这支8000年前的骨笛,一曲嘹亮的牧歌,好像把人带回到了8000年前的远古时期。席永杰、于宜生、杨国庆用自己的探索精神,证实了这件8000年前的神秘乐器,把中国音乐的历史,向前推进了3000年的时光,人们仿佛看到,远古那莽莽苍苍的内蒙古大草原上,闪耀着中华大地最早的文明曙光。
  
  这之后,发现8000年前骨笛的新闻发布会,在赤峰隆重召开。老席、老于和老杨对古笛的发现,得到北京来的专家一致认可。他们说,通过这件事发现,只要是有心人,最普通的老百姓,也能做出让自己一辈子骄傲、激动的大事情。
其他文献
在现代人眼里,对狼这种动物的印象已经大为改观,人们不再只认为它狡诈、残暴。科学研究表明:狼是地球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在自然生存的斗争中,狼有着机警、忠诚、讲求团队协作的优良品质。如今,警犬训练基地有人尝试着用野狼来改良警犬基因。    黑龙江省公安厅的警犬训练基地在全国的警犬基地中,训练水平是属于前列的,在这里培养出和正培养着很多优秀的警犬。  在漫长的警犬训练生涯中,从业几十年的黑龙江省公安厅警
期刊
家与国,在中国人心中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国家、社会、家庭和人就这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无比宏大同时又无比细腻情感归纳成为四个字——“家国情怀”。    每个时代的中国人,都会将自己以及自己的家庭同国家的整体命运联系在一起,自觉不自觉地成为绵延千年的时间线上的一个点。这个点会在历史长河中投射影像,这影像让我们感到,我们属于一个伟大的、不可替代的
期刊
地铁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为人们的出行带来方便。北京地铁4号线是如何实现同站台零距离换乘,让人们乘坐地铁更加方便的?施工中如何穿越历经700多年的元代砖塔,让国家级保护文物屹立不倒?    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乘坐地铁是人们出行的重要选择。由于地铁一般在地下穿行,不会受到天气或者地面交通堵塞的影响,可以方便、快捷地到达目的地,很受人们的青睐。但是随着开通的地铁线路越来越多,遍布地下的地
期刊
被采访者  吕宛如:艾黎的秘书  宋 昌:甘肃山丹县艾黎博物馆馆长  聂广沛:艾黎的养子  王自刚:原甘肃山丹培黎学校校长  马西元:艾黎的学生    风华正茂时他来到中国。  抗战期间,他创立“工合”,  成为战时大后方经济的重要力量。  在偏僻的古城山丹,他开办学校,  为这片大地的黎明孕育新生。   60个春秋他与中国患难与共。    1927年4月21日,一艘从香港开来的定期班轮停靠在上海
期刊
1954年初春的一天,郑州市东北角司家庄的一位村民,赶着马车到临近的白家庄拉土。白家庄村头以西有一道南北走向的土寨墙,村民们习惯了每天从它旁边走过,对它的来龙去脉没人说得清,也没人在意。那天,取土的村民和往常一样,慢条斯理地将寨墙下淤积的沙土一锹一锹地装上车,然而这不经意间的取土,竟惊动了中国考古界。    取土的村民装车时,掉下一个圆乎乎的东西,绿绿的长满铜锈,捡起来一看像件古物。他抱起来,急忙
期刊
熊猫  学名猫熊(Ailyropoda melanoleucus) 亦称大熊猫,中国特有珍稀动物。    大熊猫已在地球生存了60万年。大熊猫和人类的生活如此接近,与其他现存的古老珍稀物种一样,大熊猫一面是被闪光灯照亮的国宝和明星,另一面则是人类对它们生存环境的无视和破坏。这种状态让我们不得不想到:大熊猫会消亡吗?  1896年3月,法国神甫戴维在四川宝兴传教时发现了一种前所未见的神奇物种,将它取
期刊
2008年4月3日,安徽省巢湖学院中文系学生刘明敢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正在住院的妹妹说,父母亲不知道哪儿去了。    想打工救妹遭父母反对     父母不是一直在医院照顾生病的妹妹吗?怎么会不见了呢?情急之下,刘明敢马上向学校请假,赶往医院。在病房里他看到妹妹手上密密麻麻的针眼,心里充满了酸楚。   妹妹刘永梅告诉哥哥,4月1日早上她醒来时发现父母亲不见了,只发现父母留在枕头下的1000元钱。她以为
期刊
近百年来英国“尼斯湖水怪”时时现身,吸引着各国奇事怪事追踪者的眼球。近年来新疆喀纳斯湖也传来“水怪”的消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据目击“水怪”者的描述,两处水怪的头和一段脖子很相似,至于它们到底什么摸样,谁也说不清楚。不管“水怪”的传闻是真是假,它的原形就是距今1亿4千万年前白垩纪的蛇颈龙化石。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副研究员李淳说:我们在贵州与云南交接的化石点,发现了最原始的蛇
期刊
从家里开车到公司上班,踏进公司大门那一刻,丹尼尔·史洛普(Danniel Schluep)总要和祖父老史洛普的目光相遇。老史洛普是瑞士最早的表匠之一,他创立的家族企业——梅花表公司,如今已经传承三代。    1919年,一位名叫弗里茨·史洛普的年轻人来到瑞士钟表业重镇格林肯镇,创立了梅花表公司。多年后,家族祖业的第三代传人丹尼尔将祖父的铜像立在了公司大厅,“当父亲把企业交给我时,他就给了我一个珍贵
期刊
生活节奏加快了,朝九晚五,来去匆匆,一日三餐倒成了负担,这好像有点悲哀!毕竟老祖宗嘱咐我们“民以食为天”。这就得好好研究研究了,尤其是牛奶。  有人说牛奶和鸡蛋是上帝赐给人类的最好的食物。而一些朋友颇有微词:喝牛奶会不消化,拉肚子;喝牛奶容易发胖,你看我这身材,不敢喝牛奶;甚至说喝牛奶对身体存在危害,造成钙的流失;更有说喝牛奶容易得乳腺癌……  关于牛奶的是非这么多,是耶非耶?您认识牛奶吗?请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