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自主学习,提高探究能力

来源 :教师与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fuhai59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主学习课”历史教学模式的提出。主要程序:第一步,情境创设;第二步,自主学习其中包括“阅读教材”、“提出问题”、“归纳问题”、“搜集资料”、“探究问题”;第三步,积极反馈。该模式的优势有三:保证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实施中注意的问题:教师应加强对历史整体认识的指导;教师应加强备课;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条件。
  【关键词】教学模式;自主;探究
  当今,传统的课堂教学正在受着猛烈的冲击,课堂教学的形式已有了很大的突破。正在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陈述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论证式转变。乘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这股春风,我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了多次学生“自主学习”实验研究。
  实践中我选择了八年级的学生作为实验的对象。因为他们通过一年的初中历史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能力,同时又没有升学的压力,时间相对充裕。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我就以八年级上册第15课为例作一简单介绍。《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八年级上册)一课是中国近代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该课涉及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等内容。我便围绕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以自学为主要方式,做了如下设计:第一步情境创设;第二步自主学习,其中包括“阅读教材”、“提出问题”、“归纳问题”、“搜集资料”、“探究问题”;第三步积极反馈。
  第一步,情境创设。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此环节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我采用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设计了这样一段开场白:“中国人历来把‘中华民族’的安危看作是最重要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都体现了这种认识。1931年9月18日,中国又一次来到民族危亡的关头,日本侵略者把战火烧到了东北,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这就给每个阶层的中国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怎么办?请同学们结合这个问题自主学习这一课内容。”在这里,教师的引导是为了让学生明确自学的主要目标,是为进行下一步学习做铺垫。
  第二步,自主学习。我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等,自己去观察、分析,去综合、归纳、演绎,亲自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于是,我把这一步分为四个环节。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把自己不懂的,有疑的内容 标记下来,作为自己下一步学习的起点。
  其次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即把自己在阅读中不懂的内容转化为问题形式。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知识储备不同,学习能力不同,所以学生提出问题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例如:日本进攻东北后又紧接着为什么么进攻上海?蒋介石为什么采取不抵抗的政策?满洲国前为何加一个“伪”字?一二·九运动发生的原因有哪些,是何性质的?张学良、杨虎诚为什么不杀蒋介石?该怎样评价他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蒋介石究竟是不是卖国?等等。其中一些问题超出了教材内容的范围。这种作法的目的是为了避免传统教学中师生学习相背离的问题,即教师所讲的内容可能是学生已懂的内容,可能不是学生所需要的内容。当然,学生思维的活跃给学习带来了活力,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初中阶段学习历史到底应探讨、解决哪些层次的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该怎么办?我以为应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在归纳问题的过程中来解决上述问题。
  在引导学生归纳问题时,我就根据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归纳,形成一个个有关教材重点内容的问题系列。如学生提出不少关于西安事变的问题,我就引导学生以西安事变为一个方面,把相关的问题汇合成一个问题系列。在归纳问题系列的基础上,形成几个包括多名学生组成的问题小组,去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构成问题系列的小问题,可由学生或教师当堂解决,或布置给一些同学通过课外学习去解决。对于学生提出的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则可以存疑。归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把知识进行逻辑联系的过程,是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
  再次是搜集资料。学生的资料来源可以有三种:教科书、课外书和互联网。
  最后由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起协助学生的作用,给他们提供一些参考书目、网站,还可以对个别学生给予一定指导。放手把收集资料的过程留给学生,鼓励学生通过电脑上网、阅读书籍等各种途径获取资料。这样,在学生收集、阅读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在深化、对问题的答案形成。学生完成了从听答案、记答案到自己理解答案并得出答案的转变。这个过程可以是学生的个人活动,也可以是学生合作的活动。因为在探究问题系列时,学生们的问题里有内在联系的,资料是有一定相通性的,这为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彼此借鉴提供了可能。这种相互启发,彼此借鉴就是合作学习,其方式是学生组成小组解决一个问题系列。
  第三步,积极反馈。传统教学的反馈是对学生答案的判断活动,这种判断建立在学生记住教材和教师结论的基础上,以教材和教师的答案为标准进行判断。这种做法强调了惟一性,排斥甚至否定了多样性。我在教学中,把教师的反馈扩展为方向引导,个别指导和学习过程评价等一整套活动。方向引导是为了突出重点内容,由于整个学习过程是由学生独立进行的,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涉及到教学大纲规定的重点内容,教师的方向引导能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方向引导可以在两个环节中运用,一是运用在学生分类归纳问题时;二是运用在教师总结反馈时,在学生答案未讲清重要问题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重点内容。个别指导针对的是学生的答案。由于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就必然使答案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只能就一个具体答案进行指导,协助学生完善自己的答案。学习过程评价是学生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得出结论这一学习过程的评价。对此我侧重评价学生自主意识和地位的体现度,情感体验的达成度。
  在这次教学实验里,师生也逐渐感受到这一模式的许多优势:第一充分发挥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教学中,学生从了解教材内容,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归纳问题,搜集相关资料,到最后得出结论,这一过程完全是学生自己进行的。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过程,而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虽然学生提出问题有些很肤浅,有些超出教材内容,但基本上都是史学界已深入研究的问题,从学生得出的结论看,也没有超过现有的结论,但学生是在自己收集资料,自己思考后得出的结论。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主体性经受了一次锻炼。   第二,这种课型更多地突出了学生的个体思维及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遵循个性主义的原则,发展学生的个性。但是我们现在的历史教材内容具有较强的单一性和保守性,忽视学生对知识的不同需求和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角度的思考,从而有碍于学生的个性的发展。我所尝试的“自主学习”这一教学模式所具有的开放性和民主性特点恰好能较好的解决当今历史教材的这一缺陷。实验中,师生共同认识到:教科书可以作为学生认识、探索历史的素材,但是不能被教科书所束缚;越来越多的学生敢于表现自我,推销自我。
  第三,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回答问题固然是一种能力,善于提出问题更是一种能力。因为发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灵角触,是创新意识的体现。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孔子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实验中,有许多学生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有学生提出,西安事变后,中其为何不乘此机会要张学良将蒋介石杀掉?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后明白后杀蒋介石就会进一步扩大内战,为日本扩大侵华创造机会。如果不杀蒋介石国共有第二次合作的可能。因为蒋氏集团属于亲英美派,日本扩大侵华战争,不仅损害中华民族的利益,也损害了英美在华利益,因此,蒋介石有可能站在英美立场上接受抗日的主张。我们也就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以民族利益为重。这种质疑——求疑——解疑的过程,无形中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探究能力。
  我通过多次的教学实验与研究,发现“自主学习”这一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将过去独占的权利分解开来,更多地赋予学生,使学生成为决定自身学习与发展的主人。所以我在课堂上尽可能做到:
  一是目标让学生自主确定。历史教学目标必须完全适应学生的实际需要,否则是无意义的。从这个角度讲,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就不像过去那样仅仅由教师想当然的单凭自己的主观认识来确定,而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需求,吸纳来自学生的意愿而设定。
  二是问题让学生自主发现。在确定好教学目标后,就应当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有关的历史信息资料,自己去提出问题,自行探讨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只予以必要的指导,但决不要包办代替。
  三是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我们应当坚持“探究领先”的原则,要改变过去那种先给出结论再进行分析的传统做法。
  四是结论让学生自主获得。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历史事物的本质规律,更要注意调动与激励不同的学生围绕某些总结性的观点展开争辩,各抒己见,以论证自己的观点。
  另外,我觉得在实施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这种课型虽突出了学生的个体思维及活动,但每个个体对历史问题的着眼点不尽相同,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就使学生在把握一个历史阶段时,容易缺乏对整体的认识。在这一点上教师在课前引导和课后评点时应该加以弥补。
  第二、教师应加强备课,将教材融会贯通,烂熟于心,在备课中要充分考虑学生可能提出哪些问题,要认真考虑如何辅导个别学生,怎样引导学生分类归纳问题。
  第三、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一定的条件,例如:充足的学习时间,丰富的书籍,便捷、快速的网络系统等等,这一点恰好是我们农村中学的不足,更是制约这一教学模式顺利实施的瓶颈,有些同学就曾提出:“利用课余时间找资料,要花费很大精力,尤其是在借不到书或无法上网的情况下更困难。”不过,我相信:这些困难都将只是暂时的,随着农村中学各种硬件实施的齐全,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必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必将有利于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其他文献
【摘 要】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境创设;情感激发;兴趣激发  所谓教学情境就是教学活动中的情感氛围。“情”指洋溢在“境”中的教学双方之间的感情交流。“境”是教学环境,既指物理环境,如教室中的布置与陈设;也指教学双方的关系。情因境
期刊
长期以来,听力一直是学生学习英语的薄弱环节,在各类英语考试中,听力理解是学生最没有把握的项目之一。因此,提高英语听的能力是学好英语必不可少的环节。我根据多年的英语听力教学经验,认为在听力教学与应试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听力技能的培养以及实施正确的教学方法,二者有机的结合才是提高英语听力的根本保证。我在实践教学中总结了如下几点认识:  1.通过大量阅读,朗诵和背诵,注重积累  阅读是外语学习中重要的输
期刊
【摘 要】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出于对学生成长的关爱和负责,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进行批评指正是常有的事,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  【关键词】批评教育;艺术;原则;注意点  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出于对学生成长的关爱和负责,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进行批评指正是常有的事,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但如何在“责”的同时让学生从感情上感受到爱,从心理上乐于接受,就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责”的
期刊
【摘 要】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通过巧妙设计问题、精心设计实验活动、讲述物理学史和小故事、利用认知冲突、运用多媒体技术五个方面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快乐地学习。  【关键词】物理情境;快乐学习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好物理的根本。同时,由于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是一个既艰巨又复杂的过程,它和生活、实践有紧密的联系,需要教师精心
期刊
【摘 要】英语语言知识点教学对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积累以及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该文结合英语语言知识点教学实践,在总结反思取得的成果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分析比较,建构知识;自主练习,当堂巩固;设置教学情景,体现新课程理念;利用多媒体,扩大教学量六个方面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高中英语;知识点教学;实践;思考  随着英语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英语教师在语言
期刊
老师只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课前的情境创设,课题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位老师能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
期刊
【摘 要】本文探讨了影响创新教育的主要因素以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策略,概括总结出:铸造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是关键;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基础;加强制度建设是保障。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型人才;创造性思维;学生;主体性  由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过程,因此,小学、中学和大学不同的阶段,对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不尽相同。其中,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中学阶
期刊
【摘 要】课外阅读的能让学生陶冶情操,开阔视野,提高语文素养。然而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却令人担忧。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让学生在有效的阅读中熏陶感悟,提高语文水平,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外阅读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晃眼间,在农村任教已有九个春秋。我深深地明白:今天重复明天的故事,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人终将被教育改革的浪潮所吞没。要想当好一名语文教师,特
期刊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当代青少年面临更多的机遇和史无前例的挑战,只有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才能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取得成功。  在学校里,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思想品德课、时事教育
期刊
[摘 要] 金课的课程思政建设依托、借助于专业课、通识课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相较于一般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高阶性。应当纠正一体化、机械性及泛化的建设误区。针对不同专业、学科,分门别类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进行有机融合,进行浸润式的隐性教育。从提升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将课程思政全程融入课堂教学建设等三方面落实金课的课程思政建设。同时注重信息技术在金课课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