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改编叫“人有多大胆”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ma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下这题目,兀自先笑了。上点年纪的人都知道,曾有句豪言壮语,“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意即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当年被奉为革命宝典,红遍大江南北。由《鸿门宴》而引发的对“革命宝典”的联想,实在有点风马牛不相及,而且有失厚道——会让人误以为我在嘲讽《鸿门宴》刮浮夸风了。所以先赶紧声明一下:我喜欢《鸿门宴》。之所以一不小心联想到著名“宝典”,也是出于佩服,像是看到李仁港放了一颗卫星。
   当饭局成了棋局,当家喻户晓的“鸿门宴”成了“鸿门弈”,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故事就这么被一盘没下完的棋生生颠覆了。没有了“宴”的《鸿门宴》还是历史上曾发生过的“鸿门宴”吗?这到底算是改编还是在篡改历史?我的观点是,改编不是照搬,更不是原封不动;改编不创新,不如回家种红薯。
   一段时间来,荧屏上充斥了那些所谓经典老片的新拍剧,《霓虹灯下的哨兵》《英雄虎胆》《小兵张嘎》《林海雪原》《平原游击队》《渡江侦察记》《红灯记》《红色娘子军》……,恕我直言,我还真不知道其中哪部算得上“经典”,也许在饥荒年代任何一块肉都是鲜美的,这意思我想大家都懂的。现在暂且不论它们是否真的“经典”,我想说的是,你不重拍,兴许人家回忆一下有些场景还觉得不错,你兴师动众花许多人力物力,将一部90分钟的电影毫无新意、毫无节制地扩充成20集、30集电视剧,重现当年的那点原本已经比较概念比较浅显的意思,这又何苦?“新拍”的结果往往就是把人家对以前旧存的一点美好记忆也都抹去了。这样的改编,还不如在夏天的夜晚,在村头田地,在广场街口,免费给纳凉的百姓放一场原汁原味的“经典”老电影,既可进行传统教育,又提升百姓的文化品位,岂不更好?
   对于历史名著的改编,我们的一些编导总以为故事现成、人物现成,甚至对话也现成,只要老老实实把故事编圆一点就OK了。他们声称这是对名著的敬畏。三年前看《赤壁》,看了上集便不想看下集了。自然是大片制作,场面够壮阔,演员阵容够强大,服饰够奢华,武打动作够花哨,马匹多得也够尘土飞扬了;然而整场戏却没什么亮点,感觉导演只是尽心尽职,将三国的这段历史由几个演员办家家似地过一遍。观众熟知这些人物,熟知故事来龙去脉,现在像是来照单验收,还哪来意料之外的惊喜?这样的“敬畏”,说到底是一种平庸,不敢有所作为。张艺谋的《英雄》尽管图解的痕迹很重,但戏中有一个情节让我难以忘怀,那便是秦始皇和刺客无名间的蜡烛阵,烛火忽而闪动忽而摇曳,秦始皇由此看出无名的心神,是杀气外露,还是心摇如悬旌。这是神来之笔,既夸张又入情入理。就凭这一点,我也可以给《英雄》打60分及格。《赤壁》上集中要是也能找到这样的出彩之处,那我也一定再去补看下集了。
   如果《鸿门宴》还是原来的那个历史故事版“鸿门宴”:项羽设宴,刘邦抖抖簌簌地赴宴,唯唯诺诺陪好话,然后一旁范增不断示意,项羽却犹豫不决,迟迟下不了杀刘邦的决心,于是范增找项庄舞剑,樊哙又紧急拔剑护主……一切均在你我这点历史知识的掌控之中,一切又将多么乏善可陈。然而,当《鸿门宴》成了《鸿门弈》,李仁港巧妙地将两派人马觥筹交错间的剑拔弩张,替换成黑白棋子下的刀光剑影,立刻,那流传了两千多年的老故事变得焕然一新,观众顿时眼前一亮。自然,不仅仅只是简单地换道具,张良的间离计和范增的锦囊计让人看得惊心动魄,并深感过瘾。无疑,这不仅显现了黄秋生和张涵予两位演员的功力,更加体现出李仁港编导的盖世功力。
   无论旧戏新拍还是循规蹈矩地照搬原著,本质上都属于缺少想象。想象力不足的影视剧,往往就只有靠音响、色彩、服饰、技巧等来弥补了,但效果总有点差强人意。因为打动观众归根结底还是靠故事,靠人物命运的感染。
   没有酒肉鱼香,没有歌女伴舞的《鸿门宴》,谁能说它不就是历史上发生过的活生生的“鸿门宴”呢?这样的改编真的可以说是放了颗卫星。
   只是苦了那些演员,片中的两场吃饭场面,不是喝得稀里哗啦的稀粥,就是清汤寡水的面疙瘩,一点荤腥都没沾到。
  
  
其他文献
壹   1960年的11月初,我调来上海天马电影厂只有一个多星期,还没有下摄制组,每天就呆在助导场记组的办公室里看书。一天上午,一位身材修长、英俊而又显得十分儒雅的中年人踱进了办公室,我不觉眼睛一亮,他不就是我在银幕上见过多次的刘琼吗?   他径直朝我走过来,目不转睛地看着我,我被他看得低下头来,只听他问道:“你就是陈蝉的爱人?”   我点点头,他又笑着说:“你找到一个好对象,她可是电影厂的
期刊
高春明(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  目前,上海全市共有49项非遗项目被列入国家级名录体系,157项非遗项目被列入市级名录体系,近300项非遗项目被列入区级名录体系。还有一大批传承人被命名,一大批传承基地的设立等等,都充分显示了上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的重要收获。去年非遗中心邀请专家组对全市188个项目责任单位作了深入调研,调查显示:在当前上海被列入国家级与市级非遗名录体系
期刊
瑞芳老师这张既自然又传神的照片,是2009年1月14日在华东医院她的房间里被我妻子无意间拍摄的。她那坦荡真诚的开怀大笑不仅感染了当时在场的人,也让我每次看到这张照片好像都能听到她那特有的明快的爽朗笑声!  2009年的元旦过后,我突然接到瑞芳老师的司机小宋的电话,说瑞芳老师这几天常说起去年上海影协为她举办的九十大寿庆祝活动,特别是影协赠送的您的书法作品她非常喜欢,就放在电视机旁边每天都看。也许是看
期刊
微博作为一种舆论媒体、自媒介,具备什么性质?与传统媒体相比,微博既有报纸的性质也有电视的性质,它是全媒体。在微博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办一份“报纸”,而你的“报纸”影响力的大小将完全取决于读者的接受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微博是一个彻底民主的同时又是可操纵性很强的通讯手段。说它是最彻底的民主是因为微博只需写寥寥几句话,只要知道怎么用微博,谁都能写,写得好坏也无所谓。说它可操纵性强,是因为微博中的声
期刊
我唧唧歪歪了半天,还是没说到底啥叫学习,啥叫教育。  那就让爱因斯坦说吧——  教育就是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忘掉后剩下的东西。  这句话并非某爱原创,而是他引用一个叫乔治·萨维尔的剧作家的,看来他也喜欢引用啊。  有人觉得学习就是学知识学技能,而要这么说的话,中国学生绝对是精英中的精英,大可鹤立鸡群笑傲江湖。咱不就经常讥笑外国学生数学差乘除法都算不对嘛。但笑完了就开始纳闷儿,为啥咱这么努力将来却只能给
期刊
我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我对《赛德克·巴莱》的喜爱和敬意。我满含泪水,看完后只是想问,这么好的电影今后还会有么?  《赛德克·巴莱》是一部史诗般的经典之作,讴歌了世代生活在崇山峻岭的台湾赛德克族人以血肉之躯抗击日本统治者的英勇气概。一边是区区三百来人的“土番”原住民,一边是拥数千之众、武装到牙齿的日本占领军,力量悬殊,对比鲜明。影片没有出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而是在刀光剑影中真真实实地再现
期刊
主持人:近年的文学图书市场中,最受关注,且最畅销的,多是文学圈外的写作者写的作品。比如六六的《蜗居》、《双面胶》,李可的《杜拉拉升职记》,以及一度备受关注的周述恒的《中国式民工》。另外,还有不少业余作者写的类型小说等。相比之下,纯文学作家作品的市场表现普遍低迷,以至于有人直言文学的希望在圈外。就我个人的理解而言,对这种所谓文学“圈内”或“圈外”的说法,是有保留的。也许,只有在我们这种特殊的文学体制
期刊
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摄制的七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魅力·纪录》栏目和纪录频道播出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赞誉和热烈反响。开播以来的平均收视0.481,平均收视份额3.861,日最高收视率达0.75,首重播最高收视份额达5.77,超过原时段播出的电视剧栏目30%。广大观众纷纷表示,《舌尖上的中国》生动展示了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部具有民族气派的影像作品。与此同时,该片
期刊
作家阎连科曾经就作家和批评家的互动关系说过一段有趣的话:“批评家读作家的书是公开的;作家读批评家的书却是偷偷的。作家议论批评家,都是挂在嘴上,而且还多在批评家不在场的饭桌上;批评家议论作家,不仅挂在嘴上,还多公开在笔下的纸上。”不过最近,在上海作协的一楼大厅里,一批沪上知名的作家和批评家们却坐到了一起,为上海作协和上海文艺出版社联合推出的一套《新世纪批评家丛书》展开讨论。不同于之前诸多场“批评家们
期刊
上海真是变了,变得天翻地覆,变得更美了,更气派了,变得我认不出街区,走不来路了,它比下去了香港、新加坡和世界上很多著名的大都会了!   我虽然不是上海人,但安庆与上海同饮长江水,我们的关系就不同一般了,我为上海的巨变感到自豪和骄傲。   我第一次到上海是1973年的深秋,我到上海求医,乘长江的江轮顺流而下,轮船在江上航行两天一夜,才抵达上海十六铺码头。尽管旅途漫长又寂寞,但我们安庆人需要到大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