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话批评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yaodeaihai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家阎连科曾经就作家和批评家的互动关系说过一段有趣的话:“批评家读作家的书是公开的;作家读批评家的书却是偷偷的。作家议论批评家,都是挂在嘴上,而且还多在批评家不在场的饭桌上;批评家议论作家,不仅挂在嘴上,还多公开在笔下的纸上。”不过最近,在上海作协的一楼大厅里,一批沪上知名的作家和批评家们却坐到了一起,为上海作协和上海文艺出版社联合推出的一套《新世纪批评家丛书》展开讨论。不同于之前诸多场“批评家们谈批评”的纯理论型研讨会,这次的研讨会因为作家们的参与而不再显得高深晦涩,作家们从自身的阅读、创作体验出发——甚至是“被批评”的体验,更为直观地分析了当下批评界存在的种种问题,亦更为详实地描绘了作家们心中所期盼的健康批评生态的理想图景。
  
  
  文学评论要有年轻人的声音
  
   最近,上海作家协会和上海文艺出版社联合推出了一套《新世纪批评家丛书》,在它的作者名录中,出生于1973年的巴金研究会副秘书长周立民属于最为年轻的,而常常被媒体称为“青年批评家”的葛红兵,其实已经年届43岁,称他为“青年”实在有些勉为其难。当代的作品谁来评判?文学评论有没有年轻人的声音?谁来发现更年轻的文学批评家?当社会生态发生变化时,这些出现在文学批评领域的新现象,生成了萦绕文学界的新疑问。
  
  赵长天:对这套丛书最希望的是我们能够尽量发现更加年轻的批评家,现在还把像葛红兵这样的说成是“年轻的批评家”已经比较勉为其难了,因为葛红兵也算中年批评家了,当然我们就更是老年人了。我们那个时代年轻人跟中老年人倒是差别不大的,但现在整个阅读的状态都不同了,年轻人的阅读跟中老年人的阅读完全不是一类的东西。
   有一次《萌芽》要招大学生兼职编辑,面试的时候有应聘者非常自豪地说,我看了很多书,南派三叔(《盗墓笔记》作者)的书我全部都读过……近百人里面只有一个人表示读过周作人的散文,还有一个读过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书。我现在没有资格来评判这样的阅读状况是好还是不好,但如果要写南派三叔的评论,肯定要80后的批评家吧,我们现在在座的批评家讲的东西年轻作家不一定接受,因为不同年龄看法上的距离非常大。但现在没有年轻人的声音,80后的批评家基本上没有。而我们非常希望的是,能有年轻人对当前的这样一种文学创作和阅读的状态做一点判断,这样一种批评的力量,我们上海能不能有?
  
  陈村:有很多年轻人的在线浏览不能说阅读,但是从我看到的状态讲,文学有一些变化,网络的发表变得容易。以前文学作品的发表非常困难,现在所谓的发表就是你自己网上发个帖就叫发表,现在从文学生产到所谓发表流通到实体发行在网络上都能完成,已然实现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循环。我曾经主持过2010年盛大文学所谓全球华人的原创文学大赛,在那里,一个作品可能就几百万字——这样篇幅的作品在传统文学界已经算是一个大系列,可是在那里,有那么多小青年就写得很长,而且很受追捧。而现在的传统文学界已经变成小说都没有什么人看了。所以我很强调,文学批评作为工作肯定要做下去,作为学术肯定要做下去,特别是有年轻人来做下去。
   上海有个年轻的小说家叫小白,到现在为止在《收获》杂志上发表了两部长篇小说,都是写上海的故事:《局点》是八十年代的故事,《租界》是三十年代初的故事。这样的作家、作品,有些年轻的批评家们,如果说你是住在上海的,也比较关心上海的,或者跟上海人结为亲戚的,哪怕只是在上海付房租的,都应该关心一下。我觉得批评家的出现比小说家容易,因为每个人都在批评,在社会中批评,批评是人的天性,但创作不是人的天性,不是每个人都能创作的。就中国的年轻人来说,除了在网上做创作的那些,作协系统下的那些人的创作其实是比以前弱得多。那天看到的一个数据,上海作协45岁以下的会员只占10%,35岁以下的就更不多了,我觉得这个是有危机的。
  
  王周生:信息沟通也是有问题的。比如找批评家开会,老的批评家没时间,年轻的三四十岁的又不知道他们名字。其实有些老批评家,本身工作也多,或者很有名的,身价又很高,很难合作,倒不像年轻人非常认真,特别对年轻作者的作品会很有看法。我听他们讲的时候,进行过比较,我觉得年轻批评家的言论对我的启发就很大。
  
  
  文学批评不能只“说长”不“道短”
  
   事实上,在当今网络文化的时代,各种不同意见的发表并不难,简单地说,“只要有良知,只要有承担精神,就能够发出声音”。不过,现实中具有使命感的批评家和学者并不多。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剑龙教授表示:“文学批评,通俗一些来说就是对一部作品‘说长道短’。”现在可见的情况却是,大家都只“说长”不“道短”:一部新作出来,说好话的大有人在,提出值得改进和商榷意见的人却十分罕见。文学批评丧失了辣味,沦为一道洒满味精和蜜糖的无营养晚餐。
  
  杨剑龙:一些学者私下里很敢言,讲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立场分明。但请他写成文章发表意见,批评者的态度就会顷刻发生变化。说白了,是因为不愿意得罪人。尤其是同行之间、圈子之内,说好容易说坏难,健康的批评总是很难形成风气。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就是,出版了长篇小说《金牛河》以后,大概有十五六篇评论我小说的文章,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我觉得还是不尽兴。不尽兴的原因是,那些文章都是说我好的,几乎没有说坏的,根本没有人告诉我,我的文章还有哪些是需要改进的。但写评论就是要说长道短啊,以前我曾经给一位作家朋友写评论,说长道短,说了他不少短处,结果让我感动的是,他把评论拿到《解放日报》发表,把说他“长”的都删了,说他“短”的都没删。好的作家和好的批评家都要有宽广的胸襟,因为他们是一起成长的。
  
  王周生: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丁玲凭借《莎菲女士的日记》登上文坛后,很多人对她作品中鲜明的女性主义与个性主义姿态颇为赞赏,形容她有如一阵清新之风刮过。当时,冯雪峰却以一个文学批评者的身份,对丁玲的作品作出了完全不同的、毫不留情的、严厉的批评。但是,这种批评丝毫没有影响现实生活中这两人之间的情谊。一个有胸襟的作家应允许别人“道短”,并对批评意见抱有热情的态度和善意的理解。
   现在的批评家实际上还是太讲面子了,当然我也是喜欢听好话的,比如有小说出来也希望你们讲好话,但是我更希望听见真话。以前在三十年代的时候,批评家和作家之间可以讲一些很厉害的话,甚至批评起来都是“上纲上线”的,可是并不妨碍他们之间的友谊。现在还没有这样的一个气氛,也不怪我们的批评家,是社会氛围引起的。有句笑话说,不做坏事的干部就是好干部,那么是不是也可以说,现在不收红包的批评家就是好批评家。
  
  潘向黎:我倒是觉得上海的文学批评应该是比上海的文学创作要领先一些的,为什么是这样,有一次在王纪人老师那里听到的一些话,可能可以作为答案。王老师说上海的作家比较遵守游戏规则,比较老实本分,不会异想天开,这大概也是上海这个城市和上海人本身的文化基因。对于作家们来说,不够个性化是一种集体性的隐患,尤其对于真正出大作品来讲肯定是有不利的影响。但是在批评界同样的文化基因发作出来,却可能带来比较客观、冷静的效果,形成相对来讲比较平和公正的气质。
  大家都说北京比上海热闹,但我觉得北京热闹里面也不都是好的,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批评界跟写作界的关系就似乎过于亲热,太兄弟姐妹了,一个礼拜要一起吃好几顿晚饭,比和家人一起吃的次数都多。确实是很热闹,很愉快,但对严肃独立的批评却不是很好。上海的气氛则属于淡淡的君子之交,是若有若无的情谊,但有时候适当的距离才能带来清新的空气。这一点上我觉得上海的批评界不必妄自菲薄。
  
  赵丽宏:文学批评一直是上海的一个传统,好的文学批评对作家的创作是一种引领。但纯粹的文学批评现在越来越少,很多批评家转向对文艺、社会现象甚至时尚话题的批评。除此之外,过去的批评家如程德培,为了写几千字的文章,要花很多心血,做大量的阅读。但另外有一些“有水平”的批评家,不读作品或者浏览一下就可以写评论文章,这是不能写出真实的文学批评的。当今的文学批评没有权威性,上海需要纯粹的文学批评家,捧杀或棒杀都不是真正负责任的批评。只有读了作品,才有资格来说话。
  
  赵长天:刚才赵丽宏说的程德培那样的批评家确实是比较少,全国能够超出他的批评家我想不出第二个。有的批评家,名头大了,被到处请,全国到处飞来飞去,参加研讨会拿报酬,还有多少时间能踏踏实实地读作品?当然,他们拿高的报酬也是应该的,批评家现在报酬是不合理的,只有在北京基本能达到比较合理的一个状态。批评家做的是看几十万字写两千字的事情,如果只按照普通千字百元的稿费收入,这个是非常不合理的状态。
  
  
其他文献
九十初度的徐开垒先生辞世而去,“荧荧楼”里的温暖谈话,老人清癯智慧的亲切形象则永在我心里。  “荧荧楼”是徐先生书房的名字,朝南向阳,一排书橱里装满了书,长沙发和单人沙发相对,坐着与对面的老人说话,觉得距离很近,心也靠得很近。有时候他也会坐到我的身边来,从边上橱屉里捧出几本相册,依次翻开,一一指着照片中人,述说拍照时的简单故事。与他合影的朋友,有的是文坛前辈,有的是同辈或小辈文友。记忆中,除了京沪
期刊
2011年度上海市摄影家协会重大创作成果奖励揭晓  为了鼓励上海摄影家积极创作,努力实现“推新人、出新作”的战略目标,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在2010年创设了“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年度)重大创作成果奖励”。奖励分设不同奖金,根据每年实际情况,对获得重大创作成果的上海市摄影家进行奖励。最高奖项4万元,最低1万元,相关赛事包括了“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中国新闻摄影年赛、上
期刊
壹   1960年的11月初,我调来上海天马电影厂只有一个多星期,还没有下摄制组,每天就呆在助导场记组的办公室里看书。一天上午,一位身材修长、英俊而又显得十分儒雅的中年人踱进了办公室,我不觉眼睛一亮,他不就是我在银幕上见过多次的刘琼吗?   他径直朝我走过来,目不转睛地看着我,我被他看得低下头来,只听他问道:“你就是陈蝉的爱人?”   我点点头,他又笑着说:“你找到一个好对象,她可是电影厂的
期刊
高春明(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  目前,上海全市共有49项非遗项目被列入国家级名录体系,157项非遗项目被列入市级名录体系,近300项非遗项目被列入区级名录体系。还有一大批传承人被命名,一大批传承基地的设立等等,都充分显示了上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的重要收获。去年非遗中心邀请专家组对全市188个项目责任单位作了深入调研,调查显示:在当前上海被列入国家级与市级非遗名录体系
期刊
瑞芳老师这张既自然又传神的照片,是2009年1月14日在华东医院她的房间里被我妻子无意间拍摄的。她那坦荡真诚的开怀大笑不仅感染了当时在场的人,也让我每次看到这张照片好像都能听到她那特有的明快的爽朗笑声!  2009年的元旦过后,我突然接到瑞芳老师的司机小宋的电话,说瑞芳老师这几天常说起去年上海影协为她举办的九十大寿庆祝活动,特别是影协赠送的您的书法作品她非常喜欢,就放在电视机旁边每天都看。也许是看
期刊
微博作为一种舆论媒体、自媒介,具备什么性质?与传统媒体相比,微博既有报纸的性质也有电视的性质,它是全媒体。在微博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办一份“报纸”,而你的“报纸”影响力的大小将完全取决于读者的接受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微博是一个彻底民主的同时又是可操纵性很强的通讯手段。说它是最彻底的民主是因为微博只需写寥寥几句话,只要知道怎么用微博,谁都能写,写得好坏也无所谓。说它可操纵性强,是因为微博中的声
期刊
我唧唧歪歪了半天,还是没说到底啥叫学习,啥叫教育。  那就让爱因斯坦说吧——  教育就是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忘掉后剩下的东西。  这句话并非某爱原创,而是他引用一个叫乔治·萨维尔的剧作家的,看来他也喜欢引用啊。  有人觉得学习就是学知识学技能,而要这么说的话,中国学生绝对是精英中的精英,大可鹤立鸡群笑傲江湖。咱不就经常讥笑外国学生数学差乘除法都算不对嘛。但笑完了就开始纳闷儿,为啥咱这么努力将来却只能给
期刊
我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我对《赛德克·巴莱》的喜爱和敬意。我满含泪水,看完后只是想问,这么好的电影今后还会有么?  《赛德克·巴莱》是一部史诗般的经典之作,讴歌了世代生活在崇山峻岭的台湾赛德克族人以血肉之躯抗击日本统治者的英勇气概。一边是区区三百来人的“土番”原住民,一边是拥数千之众、武装到牙齿的日本占领军,力量悬殊,对比鲜明。影片没有出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而是在刀光剑影中真真实实地再现
期刊
主持人:近年的文学图书市场中,最受关注,且最畅销的,多是文学圈外的写作者写的作品。比如六六的《蜗居》、《双面胶》,李可的《杜拉拉升职记》,以及一度备受关注的周述恒的《中国式民工》。另外,还有不少业余作者写的类型小说等。相比之下,纯文学作家作品的市场表现普遍低迷,以至于有人直言文学的希望在圈外。就我个人的理解而言,对这种所谓文学“圈内”或“圈外”的说法,是有保留的。也许,只有在我们这种特殊的文学体制
期刊
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摄制的七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魅力·纪录》栏目和纪录频道播出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赞誉和热烈反响。开播以来的平均收视0.481,平均收视份额3.861,日最高收视率达0.75,首重播最高收视份额达5.77,超过原时段播出的电视剧栏目30%。广大观众纷纷表示,《舌尖上的中国》生动展示了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部具有民族气派的影像作品。与此同时,该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