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新技术服务科学课堂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may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并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教育也不例外。小学科学课标也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平板的出现,给传统教学带来了新的变革,所谓E学习(Electronic Learn-ing),是指通过应用信息科技和互联网技术进行内容传播和快速学习的方法。笔者作为一名小学科学老师,基于自身发展需求,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E学习项目组,希望能有效利用新技术,扎根传统课堂又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开辟科学探究新途径,最终以达到服务学生服务课堂的目的。
  一、借助平台,优化师生互动反馈
  (一)在线测试,直观高效
  E学习教学中,学生可以借助知好乐平台完成在线测试,并利用电子书包的倒计时功能,让学生在短时间集中注意力的情况下,高效地完成自测,更具有挑战。老师则运用平台“作业统计分析功能”快速统计全班测试结果,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有向指导,快速高效。
  (二)全程监控,及时全面
  在传统课堂中,学生实验结果展示一般是在实验结束后采取实物投影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只能展示个别小组的实验结果。在E学习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eLearning”教学管理软件进行全程实时监控,关注学生整节课的学习状态,学生遇到困难也可以“私底下”示意老师,老师进行个别指导。实验结束后,利用eLearning的推送功能,可以让每一组的实验结果同时呈现在屏幕上,也可以有针对地选择个别小组实验结果放大展示。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利用平板推送学生数据图,通过分析多组同学的数据总结规律。和传统课堂比起来,学生资源更加丰富,兼顾到了每组的学生实验,能全面地对学生做出实验评价。而且利用推送功能,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二、巧用软件,捕捉课堂精准数据
  (一)多样测温,丰富感知
  科学课堂中有很多常用的测量技能,如测温度、速度、加速度,通过教学学生能掌握基本的技术方法,从而进行测量,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出现了很多电子测量仪器,学生会知道一些,但很少有机会直接接触。
  本课在复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后,教师介绍平板上的温度感应器,让学生尝试测一杯水的温度,初步指导学生如何使用温度感应器测水温,丰富学生对测温设备多样性的认识。并与传统温度计相比较,感知科学技术的发达,用温度感应器代替传统温度计的测量,可以更加灵敏感应温度,更加准确地测出温度,减少温度计使用中带来的读数误差,更加有利于学生得到科学准确的规律。
  (二)实时记录,精准测量
  本课的重要环节是引导学生制订计划来验证自己对“一杯冷水降温过程”的猜想。如何来证明你的预测是对的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测一杯水由热变凉的过程,收集好数据,用数据来分析变化的规律,证明自己的猜想。传统课堂上,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客观的因素,实验结果总是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误差,直接影响学生对热水变凉的规律判断。
  在E学习课堂中,借助平板软件自动定时记录温度的功能,就能很有效地避免时间和读数带来的误差,保证实验规律的准确。
  三、利用技术,拓展学生思维宽度
  (一)绘制图表,解放双手
  传统课堂上,热水变凉过程全靠学生小组合作记录下温度,这个操作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熟练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读数技能,旨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E学习课堂中,这一环节利用平板设备自带定时记录软件,每隔2分钟实时记录温度,并自动绘制图表,解放了学生繁复单一的操作,还给学生思维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在得出热水降温的规律是先快后慢的结论之后,科学探究过程并没有结束,利用推送功能同时研究多组数据,让学生更深入地讨论思考,分析比较后探究出热水变凉规律背后的奥秘是和周围环境有关,温差越大,降温越快,所以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规律。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预设等探究学习能力。
  (二)持续探究,完善过程
  在传统课堂中,用温度计无法完成整堂课跟踪测量一杯水变凉的过程,而借助平板实时记录并自动绘制图表的功能,可以突破课堂局限,将测温度的过程持续到下课,让科学探究更加完整,平板在工作,學生在上课,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分析。并且再次让学生猜测这杯热水持续降温到下课,温度会降到多少,培养学生不断猜测不断验证的探究能力。
  不管是传统课堂还是E学习课堂,科学课都是以科学探究为宗旨,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本课设计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预测——制订计划——实验测量——分析交流——得出结论”的科学学习的全过程,不仅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观察、记录等能力,利用技术解放了学生繁复单一的操作,还给学生思维空间,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对数据的分析上,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预设等探究学习能力。科学课的目标不仅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
  如何让E学习与科学课之间架构更好的桥梁,让E学习技术来提高科学课的深度、精度、效度;作为一名E学习探索者,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该多思考,多发现,多创造,多实践,努力让E学习成为我科学课堂研究的一块阵地,一道风景。
其他文献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技术也不断更新。IPAD现在已经成为数学教学中十分有效的课堂工具。应用IPAD,建构数学“E ”课堂是十分必要的。如何将IPAD利用好,使IPAD与小学数学课堂相互融合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生动呈现信息,点燃心理内驱”“实现动手操作,生成学习资源”“及时点拨提示,尝试迁移类比”“链接趣味游戏,挖掘思维潜力”四个方面来进行介绍。  一、生动呈现信息,点燃心理内驱  在小学
针对小口径镁合金火箭弹弹头的结构和存在缺陷的类型,采用水浸式的超声检测方法,分析了偏心距和水声程对检测灵敏度的影响,推导出了偏心距和水声程的计算方法。通过与x射线对弹
采用流固耦合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减压器工作过程的动态特性。流体控制方程为三维基于动态网格描述的Eu ler方程,采用非结构动网格有限体积格式求解;固体结构的运动方程由拉格
针对金属/水推进剂对金属粉的要求,采用双向旋转球磨机制备了片状Al及Al/Mg合金粉。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差示扫描量热仪(TG—DSC)、简易点火温度和水反应
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从冷态方面研究了金属/水反应冲压发动机二次掺混室内横流气体和通过压力旋流喷嘴雾化的液滴群的掺混情况。提出了掺混度、不均匀浓度因子和等浓度线这3种
“锦麦269”是锦州农科院分析检测中心生物技术研究室采用生物技术手段,将玉米DNA导入95109小麦中,经4个世代选育而成的高产与优质的小麦换代品种。1 品种特征特性1.1 高产。锦麦269属春性品种,该
为了实现对以往设计经验及知识的继承和重用,在固体火箭发动机装药设计中引入了基于知识工程的设计思想。首先建立了装药设计的SBF表示模型,从产品设计的角度说明了装药设计实
语文,即对语言和文字的学习。作为小学教学中的基础性学科,语文知识源于我国数千年文化的积淀,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写作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
采用N-S方程求解了100W微波等离子体推力器(MPT)选用不同推进工质时的性能参数;并采用直接蒙特卡洛模拟方法(DSMC)对MPT羽流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几种工质的推力变化不大,氦气
《指南》中指出:“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好奇、好问、好探索是幼儿的年龄特点。探究既是幼儿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幼儿科学学习的途径。大自然和生活中真实的事物与现象是幼儿科学探究的生动内容,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环境应该是充满植物、充满生机、充满游戏的。我们可以这样说,种植和植物是幼儿园的应有元素,也是幼儿园的重要课程资源。  一、案例简